核心提示:39歲晉升為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教授,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聶鑫的法學研究領域涉及法理學、法律史、比較法,其科研成果曾獲評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
聶鑫。受訪者/供圖
記者|湯 瑜
責編|薛應軍
正文共2535個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
11月6日,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聶鑫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雖然已獲評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但依然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踏踏實實做教學、研究工作,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對得起這項榮譽。
聶鑫專心教學科研工作,39歲晉升為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教授,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
聶鑫說,2015年、2016年,是他學術成果高產的時期,分別於2015年在《中國法學》第6期、2016年在《法學研究》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各刊發學術論文一篇。至今,聶鑫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歷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約40篇,獨著出版著作、教材6部,包括《中國公法史講義》《近代中國的司法》《中國近代國會制度的變遷》《中西之間》《中國法制史講義》等,另有譯著《別了,孟德斯鳩:新分權的理論與實踐》。其研究成果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七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第四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三等獎、中國法律史學會第一屆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等。從法律史到比較法學,從憲法學到古代財政制度,聶鑫作為一名法律史與比較法專業的學者,研究成果豐碩。
在服務國家法治建設方面,聶鑫多次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等組織的有關問題專家論證;2019年兼任中央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建言獻策專家組成員;最近又經遴選掛職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2013年至今,他兼任中央臺辦、國臺辦兩岸關係法政問題研究基地秘書長,開展對臺研究與學術交流。
2019年6月起,聶鑫開始擔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分管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學生的招生、培養等全流程教學管理工作。起初,他總擔心行政職務會與個人學術研究有衝突。「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以來,我基本上沒有擔任過學院的行政管理工作。」聶鑫說,通過參加學校組織部、統戰部安排的活動,了解到學校有不少同志都是「雙肩挑」幹部,學問做到第一流,行政管理也做得有聲有色,遂下定決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談起掛職最高人民法院,聶鑫說,參與審判管理是另一種核心業務的嘗試,他希望通過參與司法實踐活動,提高業務能力,拓展研究視野,使自己在學術領域及參與國家法治建設方面「再出發」。
「雖然掛職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但兼顧本職工作的同時,自己願意去挑戰,如果這個年齡不能挑戰自己,以後就更沒有勇氣與精力了。」聶鑫說。
首次參加國家高層次司法實踐,讓多年來從事法學理論研究的聶鑫充滿期待,他告訴記者,力爭把理論和實踐工作真正結合起來。
聶鑫從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畢業後,到北京大學攻讀法學理論專業碩士。再回首,他說,當時廣受關注的「中國法律現代化」問題引起了他極大興趣。「2000年進入北京大學,正是『中國法律現代化』展開辯論的時代。為何不回到『中國法律現代化』的起點,去研究它的開端呢?」聶鑫坦言,正是在這種對問題根源的追問中,他逐漸把「法律史」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2005年他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2006年,聶鑫前往臺灣地區交流學習,回到大陸後,他基於自己的研究寫了3萬多字的論文,該文發表後受到法學界關注,由此開始研究臺灣地區法律制度。
2007年,聶鑫作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哈佛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赴美深造,主要研習比較憲法、美國憲法、憲法財產權等。「我去美國之前已經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初稿。」聶鑫回憶說,當時他選修了很多有關比較憲法、比較法律文化、比較憲法類課程,由此和哈佛大學很多教授結下了友誼。
在他的導師、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安守廉眼中,聶鑫是一名非常用功的學生。因此,聶鑫博士研究生畢業時,安守廉將他推薦到了清華大學任職。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聶鑫曾上過一門精英課程「憲法財產權」,當時班裡只有十幾名學生,聶鑫有幸參加,「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帶回來很多材料,但是學習的成果需要消化和沉澱。」
2008年,聶鑫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2016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以「憲法財產權」為主題的論文《財產權憲法化與近代中國社會本位立法》,並榮獲第四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三等獎、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這可以說是我回國後把在哈佛大學所學知識,與中國歷史及當下國情相結合進行深入思考取得的學術成果之一。」聶鑫說。
聶鑫廣泛涉獵歐美比較法的研究領域,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英美法系與西方法制文明研究」中承擔了英美法律教育部分,著有《美國法學教育模式利弊檢討》《英國法律教育改革管窺》等論文,曾獲評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
在聶鑫看來,法治人才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還要具備創新能力,要能將理論知識與我國具體國情結合。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學科發展目標是將學院建成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法學院,實現國家意識、國際視野與科技素養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培養出服務中國乃至世界的法學、法治人才。
為此,清華大學法學院啟動了一系列課程改革。今年,聶鑫協助該院院長申衛星對本科生及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進行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整。「希望學生未來能夠做到『基礎更牢』『專業更專』『關注的問題更前沿』。」他說。
清華大學法學院長期開設「普通法精要」系列課程,要求學生對「英美法」進行高強度學習,讓他們做到能夠熟練運用英美法解決實踐問題。聶鑫說,這也是適應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而為,「發生國際爭端的國家大部分屬英美法系國家,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把『普通法精要』這項課程發揚光大,鼓勵學生學習國際法與外國法,包括國際仲裁、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相關課程」。
聶鑫介紹說,清華大學法學院將啟動多項與境外大學合作的複合學位項目,讓學生在本校學習一段時間後再到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扎紮實實學好國際法、外國法,使其將來能夠在國際爭端解決方面為國家出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