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的學術研究之路:從法理學、法律史到比較法 積極參與國家法治建設 | 專題

2021-02-22 民主與法制時報

核心提示:39歲晉升為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教授,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聶鑫的法學研究領域涉及法理學、法律史、比較法,其科研成果曾獲評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

聶鑫。受訪者/供圖

記者|湯   瑜

責編|薛應軍

正文共2535個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

11月6日,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聶鑫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雖然已獲評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但依然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踏踏實實做教學、研究工作,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對得起這項榮譽。

聶鑫專心教學科研工作,39歲晉升為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教授,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

聶鑫說,2015年、2016年,是他學術成果高產的時期,分別於2015年在《中國法學》第6期、2016年在《法學研究》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各刊發學術論文一篇。至今,聶鑫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歷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約40篇,獨著出版著作、教材6部,包括《中國公法史講義》《近代中國的司法》《中國近代國會制度的變遷》《中西之間》《中國法制史講義》等,另有譯著《別了,孟德斯鳩:新分權的理論與實踐》。其研究成果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七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第四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三等獎、中國法律史學會第一屆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等。從法律史到比較法學,從憲法學到古代財政制度,聶鑫作為一名法律史與比較法專業的學者,研究成果豐碩。

在服務國家法治建設方面,聶鑫多次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等組織的有關問題專家論證;2019年兼任中央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建言獻策專家組成員;最近又經遴選掛職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2013年至今,他兼任中央臺辦、國臺辦兩岸關係法政問題研究基地秘書長,開展對臺研究與學術交流。

2019年6月起,聶鑫開始擔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分管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學生的招生、培養等全流程教學管理工作。起初,他總擔心行政職務會與個人學術研究有衝突。「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以來,我基本上沒有擔任過學院的行政管理工作。」聶鑫說,通過參加學校組織部、統戰部安排的活動,了解到學校有不少同志都是「雙肩挑」幹部,學問做到第一流,行政管理也做得有聲有色,遂下定決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談起掛職最高人民法院,聶鑫說,參與審判管理是另一種核心業務的嘗試,他希望通過參與司法實踐活動,提高業務能力,拓展研究視野,使自己在學術領域及參與國家法治建設方面「再出發」。

「雖然掛職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但兼顧本職工作的同時,自己願意去挑戰,如果這個年齡不能挑戰自己,以後就更沒有勇氣與精力了。」聶鑫說。

首次參加國家高層次司法實踐,讓多年來從事法學理論研究的聶鑫充滿期待,他告訴記者,力爭把理論和實踐工作真正結合起來。

聶鑫從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畢業後,到北京大學攻讀法學理論專業碩士。

再回首,他說,當時廣受關注的「中國法律現代化」問題引起了他極大興趣。「2000年進入北京大學,正是『中國法律現代化』展開辯論的時代。為何不回到『中國法律現代化』的起點,去研究它的開端呢?」聶鑫坦言,正是在這種對問題根源的追問中,他逐漸把「法律史」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2005年他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2006年,聶鑫前往臺灣地區交流學習,回到大陸後,他基於自己的研究寫了3萬多字的論文,該文發表後受到法學界關注,由此開始研究臺灣地區法律制度。

2007年,聶鑫作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哈佛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赴美深造,主要研習比較憲法、美國憲法、憲法財產權等。「我去美國之前已經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初稿。」聶鑫回憶說,當時他選修了很多有關比較憲法、比較法律文化、比較憲法類課程,由此和哈佛大學很多教授結下了友誼。

在他的導師、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安守廉眼中,聶鑫是一名非常用功的學生。因此,聶鑫博士研究生畢業時,安守廉將他推薦到了清華大學任職。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聶鑫曾上過一門精英課程「憲法財產權」,當時班裡只有十幾名學生,聶鑫有幸參加,「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帶回來很多材料,但是學習的成果需要消化和沉澱。」

2008年,聶鑫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2016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以「憲法財產權」為主題的論文《財產權憲法化與近代中國社會本位立法》,並榮獲第四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三等獎、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這可以說是我回國後把在哈佛大學所學知識,與中國歷史及當下國情相結合進行深入思考取得的學術成果之一。」聶鑫說。

聶鑫廣泛涉獵歐美比較法的研究領域,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英美法系與西方法制文明研究」中承擔了英美法律教育部分,著有《美國法學教育模式利弊檢討》《英國法律教育改革管窺》等論文,曾獲評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

在聶鑫看來,法治人才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還要具備創新能力,要能將理論知識與我國具體國情結合。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學科發展目標是將學院建成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法學院,實現國家意識、國際視野與科技素養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培養出服務中國乃至世界的法學、法治人才。

為此,清華大學法學院啟動了一系列課程改革。今年,聶鑫協助該院院長申衛星對本科生及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進行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整。「希望學生未來能夠做到『基礎更牢』『專業更專』『關注的問題更前沿』。」他說。

清華大學法學院長期開設「普通法精要」系列課程,要求學生對「英美法」進行高強度學習,讓他們做到能夠熟練運用英美法解決實踐問題。聶鑫說,這也是適應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而為,「發生國際爭端的國家大部分屬英美法系國家,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把『普通法精要』這項課程發揚光大,鼓勵學生學習國際法與外國法,包括國際仲裁、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相關課程」。

聶鑫介紹說,清華大學法學院將啟動多項與境外大學合作的複合學位項目,讓學生在本校學習一段時間後再到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扎紮實實學好國際法、外國法,使其將來能夠在國際爭端解決方面為國家出力。

·END·

相關焦點

  • 「回顧與前瞻: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張晉藩;口述史;中國法律史 內容摘要:「回顧與前瞻: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杭州師範大學範忠信教授做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法治資源及今日傳承體系建設」的報告;北京大學李啟成教授就沈家本法治理論文本中的「宗旨」二字進行學術探討;曲阜師範大學吳佩林教授以《南部檔案》中的「票」為中心,呈現了清代州縣衙門訴訟文書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上海師範大學鄭顯文教授討論了「唐代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法律規制及其實踐價值」;杭州師範大學蔣鐵初教授則以「哀敬折獄」為中心探究了古代中國案件審理的傳統;中國政法大學李典蓉副教授發表了
  • 中國法理學70年的回顧與展望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初具規模。70年來,中國法理學逐漸獨立,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學科體系,不僅全面引領著法學學科的發展,更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做好了理論準備。70年來,中國法理學克服「內憂外患」,奮力前行,為法治中國的未來之路積聚了寶貴經驗。
  • 龐德基於法律史解釋的社會工程法理學
    另一方面,整個社會資本主義發展到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顯示出了弊端。表現在法律思想上,近代以來針對中世紀對於人的壓抑而強調人的解放,個人絕對權利思想帶來了突出的社會矛盾。從反面昭示了法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統一。從那個時期法律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法律制度的建設應該是一項著眼於社會整體層面的工程。  龐德的社會工程法學就是從批判機械法理學開始建設的。
  • 華政打造「金牌團隊」提升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水平!
    1.世界法治文明的歷史演進,其中包括古代亞非法律文明研究、古希臘-羅馬法律研究、日耳曼法律史研究、近代歐洲法律文明研究,近現代中西方法律文明的互動等重點研究領域。2.中國法治文明的歷史演進,如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唐律研究、明清契約史研究、清代成案研究、中國租界法制研究、中國近代司法檔案研究、近代法律知識史研究等重點研究領域。3.
  • 我院成功舉辦粵、浙、閩、桂四省(區)法理學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
    我院成功舉辦粵、浙、閩、桂四省(區)法理學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2020年12月19日,由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指導,廣東省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主辦,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法治與經濟發展研究所承辦,教授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粵、浙、閩、桂四省(區)法理學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邁向現代化的國家治理及其法理
  • 與新中國法治建設同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七十年
    他們當中有沉心學術研究、投身法治進步的大師學者,有推動司法改革、推進良法善治的司法工作者,有參與全球治理、致力於世界和平的國際法律人才,有紮根藏區、苦中作樂的基層先鋒榜樣,有勇敢發聲、呼籲法治的香港愛國人士……他們在各個社會領域,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人大法律人的責任和擔當。
  • 中國法學發展和法治道路的法理坐標
    為法律、法制正名,確立法治的價值正當性  新中國的法學理論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在徹底否定舊法傳統,學習引入前蘇聯國家與法的理論的基礎上開啟自己的發展之路。隨後而來的政治和社會動蕩阻斷了法學研究和法治實踐的發展進程。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浣月教授、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張生教授等與會嘉賓先後致辭。高浣月教授祝賀本次會議圓滿召開,歡迎學界同仁的積極參與,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對法律史重點研究基地的支持。高浣月教授指出,法史基地應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充分發揮高端平臺的作用,既需堅守學者學術志趣,又要圍繞國家法治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完成重大項目彰顯基地實力,推動學術發展和社會服務。張生教授高度讚揚基地團隊團結協作與積極奉獻的精神,他通過列舉多項基本數據,評價當前中國法律史學研究的基本狀況,並對研究基地的邀請表達了誠摯感謝,誠盼研討凸顯主題,達到預期效果。
  • 北大法寶受邀參加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
    ⊙ 本文長約1300字,閱讀需時5分鐘10月17日至18日,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暨「全面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桂林市舉辦
  • 法律社會學的「北大學派」——懷念沈宗靈先生
    我們很怕他,不敢和他討論學術問題,更不敢問起先生的學術傳承和生活背景。先生開闢的第一個研究領域就是現代西方法理學,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系統書寫現代西方法理學的第一人。這不僅開闢了一個新的學科領域,更重要的是為西方法律思想推動中國法治事業中打開了思想通道,從而不僅改寫了中國法理學,也在改寫中國法治。在先生眼裡,西方法理學研究不過是副業,最終要服務於對中國法理學研究這個主業。
  • 培養服務浙江法治建設人才 ——訪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
    人物名片: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著力發展法治理論、環境法、國際法等學科方向,服務浙江法治建設,如今已成為「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教育部執業技能人才培養實驗區」「浙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
  • 廣元市利州區法律服務行業積極參與「憲法日」法治宣傳活動
    2020年12月4日是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廣元市利州區法律服務行業積極參與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的法治宣傳活動。12月4日,四川博譽律師事務所走進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第一小學開展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法律專題講座。
  • 法理學的使命:解釋法律的所以然
    相比之下,法理學或「法學理論」則構成了一個明顯的例外,它就像一個大大的筐,似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  在一些通行的教科書中,法理學的主要內容,常常被分割成這樣一些相對固定的知識板塊:法律的概念論、法律的歷史論、法律的價值論、法律的運行論、法律的社會論,以及法治理論,等等。但是,在教科書體系之外,在法理學者的專題論著中,法理學的面孔就變得五花八門、色彩斑斕了。
  • 法學名家朱景文教授談人生和學術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法理學、法社會學、比較法學、法律與全球化、當代西方後現代法學。因此,完全可以說孫老師是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奠基人,我們這一代是在孫老師這一代人直接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正是他們給我們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觀。 我們這代人大多有到西方留學的機會,眼光相對比較寬廣。
  • 財政部遼寧監管局:深入持續開展財政法治宣傳教育 積極推動財政法治建設
    財政法治宣傳工作由局法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局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各處室負責同志任成員。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制定財政法治宣傳教育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以及組織、協調、督促、指導等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定期召開會議,部署財政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研究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完善工作機制。
  • 馬懷德、王玎:推進理論創新與法治政府建設 | 2017行政法學研究綜述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作出重大部署,報告提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體現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經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報告還重申「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明確法治政府建設是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 法理學高頻考點舉要 專題一 何謂法律:法律的概念
    法理學高頻考點舉要專題一 何謂法律:法律的概念
  • 書單 | 「學法守法用法」主題閱讀推薦
    作者提出「法治中國」的理想圖景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會和社會依法自治的有機統一,是法治國家、法治政黨、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有機統一。這幅法治前景不僅是中國人的法治夢,也是新形勢下法治建設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的新概括和集中表達,意味著一種嶄新的學術範式,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3.
  • 「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研討會在滬召開
    蔡田表示,《國家安全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拓展了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和法律保障,為執行國家安全工作實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家安全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公安部門將積極參與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總結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特點,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維護人民安居樂業,形成積極履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國家安全治理新格局。  董衛民認為,《國家安全法》的制定為我國安全法治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標誌著我國國家安全體系初步建成。
  • 呂麗 | 中國法律史學會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關鍵詞:中國法律史學會;法律史學科;法律史學術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學會組織的產生,往往是某一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0世紀初,京師大學堂、京師法政學堂等高等學校開始開設法律史方面的課程,這開啟了法律史教學與學術研究的傳統,學者們也有一系列經典著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