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的黎波裡3月7日電(記者林建楊 胡冠)走進利比亞,6天的時間裡記者碰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想不到」。想不到首都的黎波裡這般繁華、整潔和美麗;想不到利比亞的小夥子穿著這般時髦西化;想不到好萊塢最新大片的海報竟然也出現在的黎波裡街頭……所見所聞讓記者幾乎無法相信,這是在利比亞,是在一個曾受到十多年經濟制裁而且解除制裁才3年多的國家。
但這些現象的背後,如今的利比亞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度?
政治:革命口號繼續喊
3月2日,利比亞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紀念利比亞更名為民眾國30周年。其中的重頭戲自然是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出席的慶典活動。這場慶典在卡扎菲的故鄉、的黎波裡以南700多公裡的沙漠小城塞卜哈舉行。
1977年3月2日,卡扎菲發表《人民權力宣言》,取消各級政府,代之以各級人民大會和人民委員會,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並更改國名。利比亞人還專門為此編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英文單詞「JAMAHIRIYA」,意為「民眾國」。
置身慶典現場,整齊洪亮的口號、充滿激情的演說……這一切似乎在提醒人們,利比亞仍然處在「革命歲月」。
出席慶祝儀式的卡扎菲在演講中再次對西方國家妄圖通過經濟、間諜等手段顛覆他國政權的做法進行抨擊,並再次捍衛其「民眾國」的創舉。他的這些舉動似乎在顯示,利比亞將繼續走「革命道路」。
而與其固守「革命路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兒子賽義夫·伊斯蘭近來卻不斷發表一些驚人之語。伊斯蘭在利比亞位高權重,身兼卡扎菲國際慈善組織協會主席和利比亞國家經濟發展委員會主任兩個要職。
據報導,伊斯蘭不久前曾在國內發表演講,呼籲利比亞放棄「革命道路」、建立正常國家機器、保障人權並進行民主改革。這些言論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認可。
經濟:改革開放初起步
1991年到2003年的經濟制裁使得利比亞物資匱乏、物價高昂。隨著2003年9月制裁被解除,利比亞重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石油美元」收入大幅增加,進出口貿易活躍,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得益於國際油價的飆升,利比亞近兩年經濟增長明顯加快,外匯儲備增加,利比亞貨幣第納爾持續升值。據利比亞中央銀行今年2月公布的數字,利比亞2006年的石油收入達到350億美元,外匯儲備超過470億美元。
在的黎波裡工作的華人告訴記者,的黎波裡近三四年來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新增不少高樓大廈,大街上汽車明顯增加,而且大部分是新車。另外,隨著大量外國商品的湧入,利比亞的物價大幅下降。
曾經遭受長時間孤立的利比亞如今迫切希望開放並融入世界。卡扎菲日前表示,作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利比亞不能逆勢而動,必須融入並參與經濟全球化。
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利比亞也在尋求經濟改革。上個月,利比亞成立了國家經濟發展委員會,旨在通過簡化行政程序和快速決策機制,規劃並落實重要的改革措施。此前,卡扎菲的兒子伊斯蘭還聘請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經濟學家、美國前總統裡根的經濟幕僚麥可·波特出任利比亞經濟改革顧問。
外交:不全順著「西風」走
自2004年起,利比亞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迅速解凍升溫。2006年5月,利美兩國宣布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
如今在利比亞,美國汽車、美國歌曲、美國食品等比比皆是。美國官員也成為此次利比亞更改國名30周年慶祝活動的座上賓。儘管如此,利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仍在進行著討價還價。就連卡扎菲本人也似乎對美國以關係完全正常化為名、不斷提高向利比亞要價的做法感到不滿,多次當著美國人的面抨擊美國。
利美關係將走向何方?分析人士認為,利美關係正常化是兩國間你情我願的必然結果,但利比亞不太可能成為美國的盟國。英國《獨立報》資深國際記者彼得·波帕姆認為,卡扎菲領導下的利比亞將會謹慎處理利美關係問題。況且,利國內有較強的反美民意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