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提升閱讀速度過程中一個最基本的因素就是閱讀量。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學了很多年英語,但讀英文時還是做不到像讀中文那樣流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因為很多人雖然看似學了十年英語,但除開準備考試,背單詞和上英語課之外,他們真正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是非常少的。學了十年英文但原版書沒完整讀過一本的大有人在,以這麼小的時間精力投入卻對閱讀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這本身就很不切實際。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是對於英文還是中文來說,閱讀能力的提升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們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
提升閱讀能力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多讀,大量地閱讀,提升自己的閱讀量,閱讀量是一切閱讀能力提升的基礎。
但僅僅依靠足夠的閱讀量積累就能讓你達到接近母語的閱讀水平嗎?答案並不是。因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假以時日,每個人都能成為閱讀大神了。
實際上,有些人雖然在國外生活學習了很多年,英文閱讀量也不低,但還是沒能達到流暢閱讀英文材料的程度。為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它叫「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 K.Anders Ericsson 提出(同時他也是「10000小時定律」的作者)。「刻意練習」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
「刻意練習」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應用。拿體育運動來說,研究人員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時發現,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自己並不習慣的動作。普通的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的高爾夫選手則需要不斷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而刻意練習的程度,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頂級高手的關鍵。
用這個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英語愛好者那麼多,但真正能成為英語高手的卻鳳毛麟角?
普通的英語愛好者享受的是英語帶來樂趣的過程,比如閒暇時看看美劇,讀一讀原版書娛樂一下,沒事跟老外吹吹水,瀏覽一下英語新聞,整個過程輕鬆愉快。但頂級高手的訓練過程卻毫無樂趣可言,他們會針對一個個點進行大量有挑戰性的訓練,比如為了練發音練到嘴巴疼,一篇議論文會針對不同論點反反覆覆練習修改上好幾遍,做那些夾雜著各種口音且語速超快的聽力訓練——相信我,這個過程會讓你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一點也不好玩。但它卻是決定你能否取得有效進步的關鍵。
回到閱讀能力的話題上來,由這個理論得到啟發,我們會發現除了閱讀量之外,制約閱讀能力提升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刻意閱讀訓練的程度。
打個比方,假如你現在的水平可以看懂各種簡單的原版書,為了提升閱讀能力,你應該選擇那些對你而言有挑戰性的讀物,比如難度大一點的外刊,這樣閱讀能力才能不斷提升,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事實上,從小學到大學,我們接觸到的閱讀材料難度也一直在不斷提升,從小學的句子短文到高中大學複雜的文學作品,而這也是刻意閱讀練習的一個體現。
怎樣進行刻意閱讀練習?
進行刻意閱讀練習有兩個關鍵,一個是閱讀材料的選取,另外一個是閱讀理解技能的培養。
先說閱讀材料。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裡面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長期待在這個區域很難取得進步;最外一層是「恐慌區」,這個區域裡面的技能難度遠超我們現有能力,會讓人產生挫折,焦慮等情緒,也會對進步產生阻礙。最中間的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裡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