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影視作品上,常常可以看到皇帝、達官貴人或其他家世顯赫之人追求長生不老之術。
雖然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早已知道長生不老其實是無稽之談,但為什麼古人如此執著於此呢?
其實是因為在古代,受醫學水平、科技水平、天然災害事物認知程度等等因素的影響,人的平均壽命其實是很低的,在原始社會的年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15歲,而到了1800年人類的平均年齡才堪堪達到了37歲。
37歲在現代,是男子恰逢壯年的時期,而在古代卻已在生死之間徘徊,實在叫人難以想像。
「詩聖」杜甫在寫下晚年迫偷生,還家少歡趣時才46歲,卻以晚年描述;蘇軾在名句「老夫聊發少年狂」中自稱老夫,可彼時他才38歲。
如今人們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七十歲的老人隨處可見,百歲的長壽老人也屢見不鮮。
但生命總有終點,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的周期,但人到了多少歲是個坎?怎麼樣才算長壽?是否有固定的周期呢?
科學論證
20世紀初,斯瓦波發現人體的體力波動和情緒波動循環以23天為一周期。
20年後,泰爾其爾發現一天中人的器官敏感程度、體溫、血壓也存在周期性變化,並稱之為「生物節律」。
20世紀中,有科學家「生物鐘」的概念,人的壽命取決於他的「生物鐘」循環次數。
1960年,科學家發現人的一生細胞大概分裂50次,一周期為2.5年,據此推出人的壽命在125年左右。但細胞分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達到50次,通常在30次左右就已衰弱。
《易經》中長壽的奧秘
在古代,雖然人的平均壽命偏低,對人體的認識也有限,但是老祖宗依然憑藉自己的智慧摸索出了一些規律,《易經》中就有體現。
書中曾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是告訴大家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減少生機的消耗以延長壽命。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長壽,書中也有體現。《易經》中描述道一個人的人中穴位除細而長說明有長壽的潛質。
再有就是通過耳垂判斷,飽滿度和光澤度越好說明心脾肺狀態佳,註定會長壽。
當然書中所說都是基於常態下,個別例子不做探討。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關於生物鐘的說法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易經》就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這兩個年齡其實是孔子和孟子的壽命,經過當代的很多科學者研究,發現七十三、八十四是人體生命的兩個坎。
處於這兩個年齡的人,是對生命的一次大考驗,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保持健康的飲食和愉悅的心情,就有希望再撐過一個周期。如果不好好注意,生命很有可能就止步於此了。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是一本「奇書」,也是人生的「答案之書」。它裡面的64卦,對應了64個人生決策心法,你的每一種選擇,其實它早已推演完了。萬事萬物看似捉摸不透,其實都有跡可循。
《易經》之所以深奧,恰恰是因為它包羅萬象,包含了萬事萬物的破解之法,無論是從商、從政、為人處事還是與人交往,它都可以指引我們走出迷局,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原版《易經》晦澀難懂,現有一本《圖解易經》,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最大程度還原了它原本的意思。還有現實案例加以解釋對照,讓我們容易理解容易運用。
並且書裡色彩豐富,圖文結合,看起來輕鬆愉悅,再也不會拿起書就想放下了。
讀懂《易經》,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未來,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
點擊下面連結即可購買:書不貴,讀一讀讓成功多一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