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版《知否》中,小沈氏和哥哥繼室張氏不算好,甚至在明蘭設宴宴客時,還和哥哥的妾室小鄒氏一起玩投壺。
本來我以為,這是小沈氏出於對哥哥原配大鄒氏的尊敬,要照應小鄒氏。
可在讀過《知否》原著後,我才發現,小沈氏和張氏疏遠,不止因為要照應大鄒氏的妹妹,更是因為她自己心裡彆扭。
01曾經的張氏
張氏是英國公府嫡女,金尊玉貴,被千疼百寵著長大。
年幼時,她和四個兄長一起玩耍,舞刀弄槍不在話下。
可女兒終究要嫁,不能一輩子保持在娘家那般無憂無慮的模樣。
為了讓張氏能在嫁人後適應得更好,能讓夫君喜歡,張氏的娘親讓她棄了刀弓,學女紅,持家,詩詞,溫良恭儉,輕聲細語。
等到了年紀,英國公府和鄭家議親,雙方都很滿意,就差過一些禮數上的東西。
可偏偏命運不作美。
冷門皇子登基成了天子。為了籠絡自己的心腹,和朝廷的權貴,皇帝透過皇后之後,傳達了想讓英國公府的女兒,與失去原配的沈從興(皇后弟弟)結親的想法。
張氏和鄭家的親事就此作罷。緊接著,張氏在父親的安排下,嫁入沈家。
其實,本來按照沈氏母親的意思,是想在親戚的女兒中,選人出嫁。可張氏的父親英國公卻不同意。
老英國公說:
從小到大,堂房姊妹中數女兒最尊貴,如今家族有急,她不去,誰去?
享多大的福分,擔多大的責任。這大概就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吧。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沈氏和齊衡的遭遇是類似的。
他們都是金尊玉貴地長大。這是家族賦予他們榮寵和榮耀。可相應地,在必要的時刻,他們也必須回報家族以絕對的付出,甚至不惜以放棄自己的愛情,以及未來的幸福為代價。
有得必有失罷了。
只是也許偶爾午夜夢回,他們也曾想過,如果自己不曾生在這樣的家庭,也許能活出另一番天地。
可惜,命運沒有如果。
齊衡還是要靠著連娶三位妻子,借妻家勢力,來鞏固自己家族的地位。
而張氏也還要在對沈從興失望透頂之後,繼續在府裡熬著,和他生兒育女,陪他容顏老去。
02後來的張氏和小沈氏
嫁給沈從興後,張氏不止要忍受小鄒氏的跋扈,和沈從興的不作為,還要面對侯府眾人的不友善。
就連生孩子,她都差點被小鄒氏的行為,折騰掉半條命。
好在她有可靠的娘家為她撐腰,在英國公府的「活動」下,皇家降下對小鄒氏的懲罰。張氏也在親娘的勸解下,趁著此時沈從興對自己愧疚,和沈從興和解。
張氏的日子這才好過些。
但好過的也只是日子,她的心卻是真的起不了太大的波瀾。
不愛了,不盼了,不計較了,就是算了。
張氏的生活歸於平靜,小沈氏的生活卻亂糟糟的。
她嫁給了張氏原本的對象小鄭將軍。小鄭將軍人很好,很疼小沈氏。
鄭老將軍夫婦慈愛,鄭大將軍兄嫂也厚道。就連小沈氏幾年未有所出,也只是讓她放寬心,從來不曾往她房裡塞人,讓她難受。
除了有些愧疚之外,小沈氏嫁入鄭家的這些年,一直過得很舒心。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日子過得舒心久了,小沈氏整個人也變得經不起風浪了。
沈從興因為慢待正妻張氏,導致小鄒氏跋扈,差點害張氏母子出事的事情東窗事發,小鄒氏被褫奪封號,沈從興被責罰,連姐姐皇后都被斥責了。
一系列事情的發生,把正懷著孕的小沈氏嚇得不輕。她怕哥哥姐姐們出事,也怕夫家嫌棄自己。
本來她就因為夫家原本中意的是張氏,不是自己,而覺得糾結,安全感不太足。
加上和張氏對比,小沈氏覺得自己的日子更好,可這原本是屬於張氏的生活。小沈氏心中感覺複雜,還升起可一種微妙的負罪感:
過門之後,公婆兄嫂都是再好不過的人,相公待我又是……每每想到嫂嫂過得不好,我便覺得如同做了賊一般,心裡膈應得厲害……
內心本就有結,加上哥哥姐姐出事,結果後來不管丈夫和嫂子如何安慰,小沈氏都一直驚恐著,懷著孩子,肚子越來越大,人卻越來越瘦。
到了最後,她雖然拼了命生下了女兒,可身體還是傷了。太醫也說,她之後,再難有孕。
小沈氏茫然若失。
03結語
明蘭在看到小沈氏趴在長嫂懷裡痛哭的時候,曾這樣想:
想到那個蒼白虛弱的女子,唉,若非造化弄人,此刻依偎在寬厚長嫂懷裡,安心養胎的應該是張氏。
命運神奇,大手一揮就把很多人的人生軌跡改變了。
就像張氏和小沈氏,她們原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順順噹噹地走。可朝堂局勢一變,她們的命運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張氏失去了原本可以有的夫妻恩愛,妯娌和睦,走向了一條布滿荊棘的路。她怨過,恨過,不甘過,最後選擇說一聲「算了」,和自己和解。
糊塗一點,她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小沈氏卻不同。她走了原本屬於張氏的幸福美滿道路,卻因為自己的糾結,而讓自己過得不夠圓滿。
而張氏和小鄒氏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命運無常,我們最後走上的道路也是各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當遇到不如意時,糾結和不甘都是正常的情緒。但我們一定不能沉溺其中,被這兩種情緒束縛住。
反而,我們應該學著張氏的方法,把自己的注意力從糟心事中轉移,多關注生命中那些更重要的事情。
在不能改變命運的走向的情況下,我們也一定要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活法。
畢竟,命運無情,但人得對自己好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