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知否》原著才知道,小沈氏的夫君,原本在和她嫂子張氏議親

2020-12-13 米蘇是我

電視劇版《知否》中,小沈氏和哥哥繼室張氏不算好,甚至在明蘭設宴宴客時,還和哥哥的妾室小鄒氏一起玩投壺。

本來我以為,這是小沈氏出於對哥哥原配大鄒氏的尊敬,要照應小鄒氏。

可在讀過《知否》原著後,我才發現,小沈氏和張氏疏遠,不止因為要照應大鄒氏的妹妹,更是因為她自己心裡彆扭。

01曾經的張氏

張氏是英國公府嫡女,金尊玉貴,被千疼百寵著長大。

年幼時,她和四個兄長一起玩耍,舞刀弄槍不在話下。

可女兒終究要嫁,不能一輩子保持在娘家那般無憂無慮的模樣。

為了讓張氏能在嫁人後適應得更好,能讓夫君喜歡,張氏的娘親讓她棄了刀弓,學女紅,持家,詩詞,溫良恭儉,輕聲細語。

等到了年紀,英國公府和鄭家議親,雙方都很滿意,就差過一些禮數上的東西。

可偏偏命運不作美。

冷門皇子登基成了天子。為了籠絡自己的心腹,和朝廷的權貴,皇帝透過皇后之後,傳達了想讓英國公府的女兒,與失去原配的沈從興(皇后弟弟)結親的想法。

張氏和鄭家的親事就此作罷。緊接著,張氏在父親的安排下,嫁入沈家。

其實,本來按照沈氏母親的意思,是想在親戚的女兒中,選人出嫁。可張氏的父親英國公卻不同意。

老英國公說:

從小到大,堂房姊妹中數女兒最尊貴,如今家族有急,她不去,誰去?

享多大的福分,擔多大的責任。這大概就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吧。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沈氏和齊衡的遭遇是類似的。

他們都是金尊玉貴地長大。這是家族賦予他們榮寵和榮耀。可相應地,在必要的時刻,他們也必須回報家族以絕對的付出,甚至不惜以放棄自己的愛情,以及未來的幸福為代價。

有得必有失罷了。

只是也許偶爾午夜夢回,他們也曾想過,如果自己不曾生在這樣的家庭,也許能活出另一番天地。

可惜,命運沒有如果。

齊衡還是要靠著連娶三位妻子,借妻家勢力,來鞏固自己家族的地位。

而張氏也還要在對沈從興失望透頂之後,繼續在府裡熬著,和他生兒育女,陪他容顏老去。

02後來的張氏和小沈氏

嫁給沈從興後,張氏不止要忍受小鄒氏的跋扈,和沈從興的不作為,還要面對侯府眾人的不友善。

就連生孩子,她都差點被小鄒氏的行為,折騰掉半條命。

好在她有可靠的娘家為她撐腰,在英國公府的「活動」下,皇家降下對小鄒氏的懲罰。張氏也在親娘的勸解下,趁著此時沈從興對自己愧疚,和沈從興和解。

張氏的日子這才好過些。

但好過的也只是日子,她的心卻是真的起不了太大的波瀾。

不愛了,不盼了,不計較了,就是算了。

張氏的生活歸於平靜,小沈氏的生活卻亂糟糟的。

她嫁給了張氏原本的對象小鄭將軍。小鄭將軍人很好,很疼小沈氏。

鄭老將軍夫婦慈愛,鄭大將軍兄嫂也厚道。就連小沈氏幾年未有所出,也只是讓她放寬心,從來不曾往她房裡塞人,讓她難受。

除了有些愧疚之外,小沈氏嫁入鄭家的這些年,一直過得很舒心。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日子過得舒心久了,小沈氏整個人也變得經不起風浪了。

沈從興因為慢待正妻張氏,導致小鄒氏跋扈,差點害張氏母子出事的事情東窗事發,小鄒氏被褫奪封號,沈從興被責罰,連姐姐皇后都被斥責了。

一系列事情的發生,把正懷著孕的小沈氏嚇得不輕。她怕哥哥姐姐們出事,也怕夫家嫌棄自己。

本來她就因為夫家原本中意的是張氏,不是自己,而覺得糾結,安全感不太足。

加上和張氏對比,小沈氏覺得自己的日子更好,可這原本是屬於張氏的生活。小沈氏心中感覺複雜,還升起可一種微妙的負罪感:

過門之後,公婆兄嫂都是再好不過的人,相公待我又是……每每想到嫂嫂過得不好,我便覺得如同做了賊一般,心裡膈應得厲害……

內心本就有結,加上哥哥姐姐出事,結果後來不管丈夫和嫂子如何安慰,小沈氏都一直驚恐著,懷著孩子,肚子越來越大,人卻越來越瘦。

到了最後,她雖然拼了命生下了女兒,可身體還是傷了。太醫也說,她之後,再難有孕。

小沈氏茫然若失。

03結語

明蘭在看到小沈氏趴在長嫂懷裡痛哭的時候,曾這樣想:

想到那個蒼白虛弱的女子,唉,若非造化弄人,此刻依偎在寬厚長嫂懷裡,安心養胎的應該是張氏。

命運神奇,大手一揮就把很多人的人生軌跡改變了。

就像張氏和小沈氏,她們原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順順噹噹地走。可朝堂局勢一變,她們的命運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張氏失去了原本可以有的夫妻恩愛,妯娌和睦,走向了一條布滿荊棘的路。她怨過,恨過,不甘過,最後選擇說一聲「算了」,和自己和解。

糊塗一點,她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小沈氏卻不同。她走了原本屬於張氏的幸福美滿道路,卻因為自己的糾結,而讓自己過得不夠圓滿。

而張氏和小鄒氏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命運無常,我們最後走上的道路也是各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當遇到不如意時,糾結和不甘都是正常的情緒。但我們一定不能沉溺其中,被這兩種情緒束縛住。

反而,我們應該學著張氏的方法,把自己的注意力從糟心事中轉移,多關注生命中那些更重要的事情。

在不能改變命運的走向的情況下,我們也一定要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活法。

畢竟,命運無情,但人得對自己好點。

(END)

相關焦點

  • 《知否》原著:大智若愚的小桃要成親,婚前靠明蘭,婚後靠嫂子
    仔細看你會發現,《知否》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裡面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小桃就是其中一個耀眼的存在。一、小桃的大智若愚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原著,小桃都給人一種天真、憨直的感覺。石頭是漕幫大石頭的弟弟,嫂子是車三娘。車三娘幼時貧寒,小小年紀就要洗衣做飯,照顧病母,還要和父親一道吆喝買賣,練出了潑辣幹練的性子。車三娘性子爽利,但為人卻很好相處。她對石頭這個弟弟也很照顧。石頭兄弟倆自幼相依為命,可大石頭到底是男人,不懂照顧弟弟這個孩子,車三娘看年幼的小石頭實在可憐,索性把他當自己的兒子悉心撫養。
  • 《知否知否》原著把婚姻當跳板的盛墨蘭,贏在美貌,卻輸給格局!
    文/羅小可《知否知否》原著比電視劇還要精彩,女主角盛明蘭拿到了命運的一手爛牌,卻憑著真本事將日子過好,家族漸漸開始走「上坡路」。而同樣是盛家的庶女,盛墨蘭美貌出眾,才華橫溢,身邊有林小娘庇護,又得父親盛紘偏愛,從小養尊處優,風光無限。
  • 趙麗穎《知否》的人情世故:高級的閨蜜關係,有如明蘭和張氏一般
    《知否,知否》除了描寫明蘭和顧廷燁、齊衡的愛情故事以外,還有明蘭和父親、母親、祖母、兄弟姐妹的親情,甚至還有明蘭和張桂芬、餘嫣然等人的閨蜜友情。其中讓人感觸頗深的,大概是明蘭和英國公嫡女張桂芬的閨蜜之情了。
  • 《知否》原著中大娘子和康姨母為何境遇不同?有三點原因值得深思
    《知否》是去年很熱的一部電視劇,最近有時間將小說原著翻出來再看看,發現原著小說中有很多人物是電視劇版沒有出現的,而有些人物的背景和細節是電視劇沒有展示出來的。今天想要跟大家探討一下《知否》中一母同胞的兩姊妹,王大娘子和康姨母為何人生境遇會如此不同。
  • 知否結局:張大娘子遇人不淑夫妻陌路,母親一番話,幫她把爛牌打好
    《知否》原著中,英國公獨女張大娘子不愛沈從興,兩人和好後,小鄒氏也沒被送走。孔嬤嬤人生偶像的一句話,讓張氏最終點頭,同意和沈從興和好。但她打算,等丈夫一死,她就趕緊帶兒子搬走!張大娘子作為國公獨女,見過這世間無數好男兒!
  • 《知否》原著裡沒本事沒脾氣的餘老婦人,卻活成了人人羨慕的對象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裡的餘老婦人一沒本事,二沒脾氣,卻是人人羨慕的對象。餘老婦人是真沒本事,搏鬥能力基本為零。就拿曼娘到餘府鬧事來說。顧廷燁剛向餘家提親,八字還沒一撇,曼娘便帶著兒女到餘府尋死覓活。
  • 知否明蘭閨密英國公獨女張桂芬,冷清孤傲婚姻活得通透?
    我是小小小美呀兒,喜歡點擊關注我知否明蘭閨密英國公獨女張桂芬,冷清孤傲婚姻活得通透?知否可以說是眾生女子相,不同的人命運也不盡不同。今天要說的是奇女子張桂芬張大娘子是英國公的獨女,自小萬千寵愛與一身,高貴的身份,地位尊崇張桂芬和小鄭將軍是青梅竹馬,原本應該是一對佳偶,同是將門之後,興趣相投,都準備議親了新皇帝登基,為了籠絡朝臣,讓手下的心腹與舊貴聯姻,而舊貴也正好攀附新帝,張桂芬就嫁給了沈國舅。
  • 讀了《知否》原著才知道 明蘭活在當下對還是不對
    《紅樓夢》第五十九回中,春燕和藕官等人閒談時,轉述了賈寶玉說過的這樣一段話:「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知否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群人對一顆魚眼睛趨之若鶩。把書和劇分開來看。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名是啥意思,你可知否?好多種說法!
    最近小編白天黑夜的,一頓狂追惡補,終於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看完了。《知否》這部劇是由正午陽光出品,由我的女神趙麗穎(飾演盛明蘭)和她的夫君馮紹峰(飾演顧廷燁)主演,朱一龍(飾演齊衡),張佳寧(飾演盛如蘭),施詩(飾演盛墨蘭)和劉琳(飾演盛家大娘子)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古裝宅鬥情感劇。
  • 劇中作惡多端的康姨母,在《知否》原著中,她的結局更加大快人心
    在《知否》原著中,康姨媽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在長柏的主導下,她的結局可真是大快人心。在這個世界上,康姨媽最為在乎的無非是她自己的地位,她兒女的幸福,到了最後,這些她最珍視的東西都被剝奪了。像康姨媽這種養尊處優慣了的王家大小姐,進了慎戒司,比要了她的命還要讓她難受。2. 女兒一生被葬送康姨媽有兩個嫡親的女兒,康允兒和康元兒。康允兒由盛老太太做媒嫁給了盛家的長梧,康元兒則是嫁給了王家表兄。
  • 《知否》原著:英國公夫人太彪悍,一番話罵醒張氏,打敗小鄒氏!
    《知否》中英國公府祖先跟寧遠侯府差不多,是北宋的肱骨老臣,雖然在電視劇中英國公出現的次數不多,但劇中的人設還是很大的震撼力的,而且像這種勳貴人家,連皇上都要讓三分的。而英國公夫人利用此事,再加點火,直接讓所有人一位張氏難產,把這件事鬧得很大,最後張氏想到自己經歷的苦難,在加上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大喊了一生:「爹,女兒盡孝了。」此時英國公當然忍不下去了,等沈從興一來,直接冷冷的說一句:「和離」,簡直就是霸氣救女,這一幕都讓人十分感慨,有個強大的娘家,就是最大的後盾啊。
  • 《知否》原著:盛家三個兒媳婦的共同優點,女人嫁人後都該看看
    柳氏知道,不管是為了長楓的前途,還是為了自己,林小娘肯定不能回盛家。 她跑去莊子上,狠懟了林小娘: 姨娘還是不明白,若是名正言順的娘,那是自然孝字當先,可您,這娘前頭還有個姨字,說句不好聽的,便是相公有朝一日能誥封老母了,那也先是正頭嫡母,若有剩下的恩典,才輪到您。
  • 知否原著:不管長子婚事,為繼女嫁人操心,張大娘子的後母智慧!
    #沈從興的嫡子是前妻大鄒氏所生,向來不承認張氏的嫡母地位,連面子功夫都不肯做!皇后感念大鄒氏對她的救命之恩,為侄女挑選的兩個夫婿都是人中龍鳳。一個是才貌雙全,性情溫雅的衛王世子,一個是少年英雄,身負戰功的薄小將軍!鑑於沈珍珠和張大娘子井水不犯河水,因為張大娘子很厚道直爽的給出來建議:"過日子得查夫家底細,薄家門風好、家底厚、人口簡單,定是省心的!"
  • 《知否知否》原著康元兒三觀不正,嫁入豪門,結局卻終生不育!
    但在教育子女方面,王老太太卻是極其糊塗偏心的,她從小溺愛康姨媽,養成了驕縱任性的性格。康姨媽是王家的嫡長女,她容貌秀麗出眾,聰明伶俐,喜歡撒嬌,最初嫁得也比妹妹王若弗好,然而她卻是整個家族的「爛果子」。原著裡,王若弗有一句話說得很對:「這世上好壞都難說得很。」都說,三觀和家風才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它才是興旺與否的關鍵因素。
  • 《知否》原著被命運眷顧的品蘭,她本就值得擁有這世上一切的美好
    前些天閒來無事又重刷了一遍《知否》原著,突然發現了一個被命運眷顧的女子,盛家大房的品蘭。她的一出場,眸子閃亮,趁著母親去服侍兩位老太太的功夫,偷偷衝著明蘭左眼大大的眨了一下,嚇了明蘭一跳,隨即也玩心大起地眨了一眼作為回禮。
  • 知否:沈國舅的小妾小鄒氏恃寵而驕,是小說裡挨打最多的女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裡面小鄒氏是沈國舅的小妾,她的姐姐大鄒氏為了救皇后,在戰亂中殞命。鄒家眼看著沈國舅飛黃騰達,不忍富貴旁落,就想著讓大鄒氏的妹妹小鄒氏嫁給沈國舅。偏偏沈國舅既想和英國公家聯姻來提升自己家的勢力,又不願意涼了鄒家的心。
  • 《知否知否》原著,王老太太溺愛康姨媽,三觀正才是婚姻的福報!
    在王老太太的潛意識裡,認為康姨媽是沒有錯的,這樣錯誤的富養和不分黑白讓女兒變成了「壞果子,也是王家走向萬劫不復的根本。三觀正,才是一個家庭的命運和底色,在教育子女這方面,溺愛就是放縱和傷害,最後傷害最深的是父母。
  • 重溫《知否》盛明蘭提刀救張氏:敢「闖」的女人,不會過得太差
    追完了劇,看完了小說,都是第二遍了。對盛明蘭印象最深的是她提刀救張氏。她本是外人,跟張氏之前也並無深情厚誼。兩個人後來相識,極為投緣。張氏在生死關頭找了她,她去了沈府,發現沈國舅的小妾鄒氏竟然扣住了太醫。她直接提了刀去了鄒氏那裡。
  • 讀了《知否》原著才知道,四個反派排序,小秦氏還真拿不了第一
    在電視劇《知否》中有四個反派角色最讓人印象深刻,她們分別是林姨娘,朱曼娘,康姨媽和小秦氏。這四位演員的演技真好,成功的引起了觀眾的反感。在這四位反派中,我們一直認為小秦氏才是反派中的王者,我們都低估了一個人,其實她比小秦氏更加的狠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