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知否》原著才知道 明蘭活在當下對還是不對

2021-01-10 小小小美呀兒

我是小小小美呀兒,喜歡點擊關注我

劇裡明蘭還在盛家當姑娘的時候,她爹說過:你一向懂事,是我太忽略你了。

說完這話之後呢,繼續忽略她。明蘭卻說:沒事,最需要爹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除了爹爹,對小公爺也如此,對顧二郎也如此,

一開始也是不上心的,她嫁人前和祖母說,就算要容忍賀弘文娶他表妹也沒關係,

嫁人只是人生的一事,生活還是有其他事能讓她舒心的。

所以愛情這事對她是奢侈品,她早已不像同齡少女一樣把婚姻大事看成一輩子的成敗得失。

所以說她圓滑通透沒錯。

一開始小公爺對她表達愛慕,一則她根本不敢招搖,一避再避;

二是她心腸硬(不代表她不善良),不容易動心,早就認清現實,

就算小公爺絕食還給她帶吃的,她只說一句,這事是成不了的,就把吃得分小桃,

不是因為她冷漠,而是她心早就百鍊成鋼,也認清現實,不想栽進去再受傷。

後來小公爺送她回揚州時再次表明心意,話都攤開說,明蘭勸他別絕食,愛護自己。

自那以後,明蘭栽進去了,她說他若前進她便前進,

他若放棄她便放棄,即使外面已經風言風語了。

最後他們果然失敗了啊,明蘭痛哭流涕。

顧二正是因為她與自己身世相似,卻能有著性格和處事方式、

人生態度而愛慕她,她不惹事卻不怕事。

若是她有著和顧二相似的身世卻不能和顧二感同身受,

反而唯唯諾諾,恐怕顧二不是同情她,而且厭惡鄙視她,明明受壓還巴結著仇人過日子。

所以顧二對她不只是同情,同情之上還有對她這人本身的愛慕。

我認為在一段感情裡,因為怕自己受傷而拒絕前進,拒絕付出,

雖然我不認同,但無可指責,只是別吊著追求者。

保護自己不能以傷害別人為代價。

明蘭見了為她絕食到形銷骨立的齊衡,人前溫言軟語。

轉眼背後就來了這麼一句「本就是成不了的事」,

我覺得不是通透,而是涼薄,沒有人情味。

另外,「他前進我前進,他後退我後退」,這種觀點我不認同。

愛情,難道是菜市場,討價還價的等價交換原則嗎?

沒有犧牲,沒有奉獻,沒有無怨無悔,愛情憑什麼被歌頌?

《紅樓夢》第五十九回中,春燕和藕官等人閒談時,轉述了賈寶玉說過的這樣一段話:「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

知否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群人對一顆魚眼睛趨之若鶩。

把書和劇分開來看。書裡的明蘭是二十多歲的女的穿越到四五歲女孩身上,

為了不讓人把她當妖怪,才謹小慎微地活著,而且人設比劇裡的合理很多,

雖然也有作者的局限性,但是整體來說給我的觀感是偏好的。

是一個很理智通透,隨遇而安的角色。劇裡的明蘭,嘴上說著不可強出頭,要守拙,

但其實次次出風頭都有她(出風頭的情節,除了替餘嫣然出頭那一次,其他都是劇裡加的)。

還有感情線,書裡的明蘭從來沒有在齊衡面前表現過一絲態度上的曖昧。

雖然後來一些細節能感覺出明蘭對齊衡有過心動,

但她非常清楚兩個人不可能,所以從來沒有給過齊衡希望。

劇裡她跟齊衡的所有關於感情的曖昧,幾乎都是原創。

這段感情的處理方式,幾乎完全顛覆了這個角色的人設。

此劇改動的地方非常多,我覺得已經跟書是兩個故事了。

明蘭對庶子的態度一直都是敬而遠之,明蘭前期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思考,

比如做妾啊死人啊之類的,嫁入侯府之後就不再表達這類情緒了。

我在自己的前面文章裡寫過,這部書其實本質上是個悲劇,因為現代人明蘭,在古代社會的生活中,為了活下去,不斷改變自己,最後終於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古代人。

所以看小說前半部分,明蘭設計讓王氏打死了丫鬟,她還要傷心自責一下,

婚後就沒再出現過對底層人民的同情憐憫之意了。

前半部分她還偶爾會覺得做人妾室的,有些是為情勢所逼,

後期就只會冷靜理智的處理妾室相關的事情了。

所以書中的人設是有一以貫之的思路的,她在吸收,也在改變成長。

不管這種改變成長是不是好的,但也比劇裡精分似的強,因為是符合作者給她的設定的。

從人物的塑造來說,原著比較合理。

但如果真按原著來,這樣一個自私沒有人味兒的人做主角,

是想跟觀眾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如果真按原著來,這個角色就不可以作為女主角,她可以是一個配角,

並且要對她這種人物的局限性進行批判。

然而故作清高的才女的局限性被批評了,可這樣一個三從四德明哲保身漠視生命一味迎合規則的女人,作者對其卻只有認同。不要低估一部電視劇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年瓊瑤風靡的時候有多少少女甚至覺得做小三也沒什麼。其實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要順應社會規則,儘自己的能力活好。

如若所有人都像盛明蘭這樣明哲保身,迎合甚至維護不合理不公平的規則,這個社會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嗎?明哲保身無可厚非,但絕不是值得讚揚,反抗不公平不合理也許是飛蛾撲火不識時務,但絕不是一文不值急需貶損。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別人看,然而知否原著缺乏撕碎這個過程,

裹著喜劇外衣的悲劇,無異於糖衣毒藥,有多少人吃了還津津有味,直言其為人生大道

飛蛾撲火也許在當時毫無作用,但不能否認其跨越性的意義和勇氣,像科學,醫學這些領域,都是從否定到肯定,再到創新發展,

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為了突破甘願冒著被毒死的可能。而且看了越多現在模仿紅樓夢的網文作品,越覺得曹公厲害,

他幾乎沒怎麼寫過女性害女性墮胎(王熙鳳害尤二姐除外),或者用什麼香,什麼藥這些下作東西害人,通篇都是寫封建規矩制度,皇權社會吃人,

將所有可愛女子的可悲在吃人的封建禮教面前客觀又無奈地撕毀。

所以讀者覺得甚至薛蟠之流也有可惡又可愛,可悲又可恨的立體形象。

明哲保身並是褒義還是貶義,在古義裡,它是個褒義詞,現代引申義也只是中性詞。

說白了,它只是一種處世態度。明哲保身當然不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更應該得到宣揚和鼓勵,但說到底也是在當下環境中的一種個人選擇。

作者在小說裡也寫到一個不知名的穿越女,作為普通人卻還堅持自己的現代人的處世方式,最後身敗名裂,被家族裡的人帶回去處置了。在書裡的那個家族維繫的社會中,明蘭選擇明哲保身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別說古代了,就現代很多經濟落後的農村,還是以家族為主要關係維繫,漠視法律,人和人之間也得靠著家族名聲活的。

那裡的女孩,有些抗爭精神的,最後也只能從農村離開,到城市生活,也沒有幾個妄圖通過一己之力去改變愚昧現狀的。

農村扶貧工作難做,但國家也從來沒有鼓勵過一己之力去搞的。這種都得潛移默化的來。

我很喜歡看知否,也很喜歡看步步驚心。

但是女主真的差別好大,若曦總是用悲憫的眼神看著周圍的古人,因為每次她看到那些王爺因為政治原因成親,或者因為下人被打,都會聲討一番。

而且若曦自始至終也不願接受一夫多妻的制度,只是無奈於當時的禮法。但感覺明蘭就不,作為一個穿越者鮮少對古人的不易發表同情的看法,反正給我感覺她站在了維護封建制度那一邊,不管是行為還是內心,都是這樣的。紅樓夢呢,曹雪芹一個古人,都對很多身世可憐犯過錯的女孩子充滿憐憫之心。

因為吃不透紅樓,所以不敢多評。

我覺得作者並不是認可明蘭的三觀,她是認可明蘭的選擇。

作者在書裡寫了四個穿越女的不同選擇的不同結局。

琉璃夫人驚才絕豔,並且堅持自己現代人的處世方式,作者並沒有diss 這種選擇。

她更多的是想說,如果你有改變古代社會的能力,自然可以隨性而活,但如果只是普通人,還是現實一點,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知否這部小說誕生的時候,網文穿越小說的大環境,是現代一個普通女生,到了古代隨便吟個詩唱個歌就一堆人追捧,作者可能是對這種設置有點不滿意,覺得如果一個人有才,那麼她不論在古代現代都有才,如果現代只是一個普通人,到了古代大概率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罷了。

所以才設置了明蘭這樣的人設。

我覺得書裡是能解釋得通的。當然這部書有很多問題,

可是當她活下去了並且活得很好了,她也沒想著要稍稍活得像個文明人,反而是深陷泥淖,完全被古代同化,淪為悲劇。

我看的時候只有一種感覺,如果是我,能不能做得更好,答案是,不能,因為我太普通了,既沒有才學,也沒有能力,但前期我覺得挺好看的,後期就覺得很彆扭,支持我看下去的,竟然是蓉姐兒的戲份,也是醉了

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要求普通人捨生取義,豁出去改變社會規則什麼的,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普通人只能不加害別人,照顧好自己在意的人,已經很不容易了#知否#

相關焦點

  • 讀了《知否》原著才明白,孔嬤嬤教規矩,為的是盛紘一大家子
    在《知否》原著中,華蘭及笄禮後,盛紘便為女兒選了忠勤伯府的二公子袁文紹為女婿。雖然忠勤伯府門庭冷落,已經大不如從前,但對於只有五品官階的盛紘來說,華蘭仍屬於高嫁。盛家老太太擔心孫女禮數上不周全,於是請了幼年好友孔嬤嬤來家中教華蘭規矩。 孔嬤嬤也是可憐人,想當初,孔嬤嬤已經定了親,卻叫後娘拿她冒名代替了妹妹的名字進了宮,耽誤了一輩子。
  • 讀了《知否》原著才知道,四個反派排序,小秦氏還真拿不了第一
    在電視劇《知否》中有四個反派角色最讓人印象深刻,她們分別是林姨娘,朱曼娘,康姨媽和小秦氏。這四位演員的演技真好,成功的引起了觀眾的反感。在這四位反派中,我們一直認為小秦氏才是反派中的王者,我們都低估了一個人,其實她比小秦氏更加的狠毒。1.
  • 《知否知否》原著,王老太太溺愛康姨媽,三觀正才是婚姻的福報!
    在王老太太的潛意識裡,認為康姨媽是沒有錯的,這樣錯誤的富養和不分黑白讓女兒變成了「壞果子,也是王家走向萬劫不復的根本。三觀正,才是一個家庭的命運和底色,在教育子女這方面,溺愛就是放縱和傷害,最後傷害最深的是父母。
  • 《知否知否》原著康元兒三觀不正,嫁入豪門,結局卻終生不育!
    原著比劇版還要精彩,康姨媽是王家的高門嫡女,但她心胸狹隘,嫉妒心強,處處看不慣嫁入豪門的盛明蘭,是最不討喜的角色之一。康姨媽總共有兩個女兒,一個是康允兒,她嫁給了盛明蘭在宥陽的堂兄盛長梧;一個是康元兒,脾性跟康姨媽一樣三觀不正,嫁入豪門,結局卻終生不育,親手將一手好牌打爛!王家是世代簪纓的清貴人家,王老太爺配享太廟,王老太太更是誥命加身。
  • 劇中作惡多端的康姨母,在《知否》原著中,她的結局更加大快人心
    在《知否》原著中,康姨媽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在長柏的主導下,她的結局可真是大快人心。在這個世界上,康姨媽最為在乎的無非是她自己的地位,她兒女的幸福,到了最後,這些她最珍視的東西都被剝奪了。沒有了康姨媽的保護,元兒這種沒大沒小,不恭不敬的大小姐,很快就被王舅母收拾了。康姨媽一輩子橫行慣了,連培養出來的元兒都跟她一般脾氣。康姨媽想著以後女兒的遭遇,自己在慎戒司不能出頭,一陣冰冷蔓延至心頭,坐在地上,如一隻無能為力的困獸。康姨媽自小養在父母身邊,驕橫慣了,也是父母的溺愛才助長了她飛揚跋扈的性格。
  • 《知否知否》原著把婚姻當跳板的盛墨蘭,贏在美貌,卻輸給格局!
    文/羅小可《知否知否》原著比電視劇還要精彩,女主角盛明蘭拿到了命運的一手爛牌,卻憑著真本事將日子過好,家族漸漸開始走「上坡路」。而同樣是盛家的庶女,盛墨蘭美貌出眾,才華橫溢,身邊有林小娘庇護,又得父親盛紘偏愛,從小養尊處優,風光無限。
  • 《知否》原著「有辱斯文」的孫志高:窮果然是有道理的
    看《知否》原著時,再次看到「有辱斯文」的孫志高出場後,覺得他既好氣又好笑,氣的是他娶了淑蘭這樣的好媳婦不知道珍惜,笑的是果然人窮也是有道理的。原著中,沒有寫過他看出用功。這一點和盛紘差很多了。盛紘雖然已經做了官,但是他還是有書房,還是會讀書。無論貧賤富貴,知道讀書的人,肯定是有上進心的。孫志高從12歲後,就沒有進取心了。
  • 《知否》原著靠模仿大秦氏得寵的顧廷燦:做夢比面對現實更殘酷
    我爹比你能耐大了去了,也知道疼我大姨母,為著妻子什麼都肯。百年修得共枕眠,我才是你最該疼最該惜的人。只知道一味愚孝,也一點不顧惜妻子苦痛,你算什麼男人!」一開始丈夫還覺得她是我見猶憐,不同尋常女子的平凡,可時間久了,韓誠畢竟不是顧偃開那樣的「缺心眼」,由著她不管不顧的胡鬧。
  • 《知否》原著盛長楓:從天資聰穎到自甘墮落再逆襲,全靠妻子柳氏
    《知否》原著盛紘的幾個兒女中,無論從性情還是相貌上,長楓是最像盛紘的兒子,盛紘花在他身上的心思比長柏都多。長楓讀書也很有天分,連莊學究都覺得他的文風雖然辭藻華麗,但是很有見地,可惜他的科舉之路卻不如長柏順暢,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名是啥意思,你可知否?好多種說法!
    其實,小編在看這部電視劇之前,都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電視劇的名字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呢?幹嘛要取這麼冗長的名字呢,讓人捉摸不透。小編帶著這個疑問去追劇,心裡覺著興許在劇中能找到答案吧。可劇也追完了,還是不知所以然,小編也特意在網上查了查原因,可是眾說紛紜。最後,經過小編的分析,猜測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 《知否》原著:孫秀才三婚再娶潑辣寡婦,衰人衰事,日子慘兮兮
    《知否》原著:孫秀才三婚再娶潑辣寡婦,衰人衰事,日子慘兮兮《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孫秀才結局如何?先前孫秀才娶了盛家女淑蘭,卻不好好珍惜,還怪淑蘭無才無德,而淑蘭只能忍氣吞聲,最後因受不住孫秀才迎娶風塵女子為妾,淑蘭忍不住直接選擇和離。留下一半的嫁妝給孫秀才,當時若孫秀才好好利用這些嫁妝,日子肯定也能過得下去。
  • 《知否》原著:孔嬤嬤三句話教訓林小娘,給所有男人都上了一課
    YIBAO|《知否》原著書評01前段時間,電視劇《三十而已》熱播,大家都對林有有這樣的綠茶婊恨之入骨。很多人都不明白?怎麼男人就這麼傻,偏偏被綠茶婊給套路了。林有有的段位算不得高級,她跟《知否》中的林小娘比實在是差遠了。《知否》中的林小娘才是個真正厲害的綠茶婊。
  •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愛的太真,傷的太深,一輩子最對不起自己
    文/王家小山01 出身名門,為愛下嫁《知否》不管是劇裡還是原著裡,盛家老太太都是對明蘭最好的人!明蘭母親去世,是老太太把她養在跟前。那句「我們明丫頭有人疼」更是讓人淚目。盛老太太是整個知否裡,最讓人敬佩的老太太,這和她的事跡脫不開關係。
  • 《知否》原著:明蘭的處事生活哲學,給所有女人都上了一課
    YIBAO|《知否》原著書評01這些日子,我一直都在看《知否》的原著。來回地看了很多遍,越來越佩服盛明蘭這個角色。明蘭為什麼會好命,為什麼能過得好,是跟她本人的婚姻觀以及處事生活哲學都是息息相關的。說到底,一個人過得好與壞關鍵還是得看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你本身活得很通透,那麼你也就會有很好的人生;如果你一直是抱怨,那麼即便你有很好的命也未必能過得好。在《知否》原著中,關於盛明蘭的處事生活哲學,寫的會更為細緻一些。我挑出一部分出來解讀,希望這些名言警句能夠讓更多女人警醒。
  • 看了《知否》原著才知道,小沈氏的夫君,原本在和她嫂子張氏議親
    電視劇版《知否》中,小沈氏和哥哥繼室張氏不算好,甚至在明蘭設宴宴客時,還和哥哥的妾室小鄒氏一起玩投壺。本來我以為,這是小沈氏出於對哥哥原配大鄒氏的尊敬,要照應小鄒氏。可在讀過《知否》原著後,我才發現,小沈氏和張氏疏遠,不止因為要照應大鄒氏的妹妹,更是因為她自己心裡彆扭。
  • 《知否》原著「毒害盛老太太」的康姨母:憑什么妹妹,比我嫁得好
    在《知否》原著裡有句話說得極對:再要強出挑的女兒,若是攤上個賴漢也廢了。而康姨母當時就沒有想過這些,目光短淺,不會識人,當時盛家老太太為了養子盛去王府提親,而康家也一併去了。康姨母作為王家最受寵愛的女兒,怎肯嫁給盛這樣的書生呢?
  • 知否原著:王大娘子因毒害盛母,被送回老家思過
    王若弗在《知否》一劇中飾演的盛府大娘總是高光時刻不斷,給觀眾帶來了許多有趣的笑料,例如:「狐猸子這事,原來也是要天分的」這一段中,就使觀眾忍俊不禁。可是在原著中,王大娘子因為參與姐姐康姨母毒害盛母一事被長子長柏送了宥陽老家,因為此事,大娘子還與自己的兒子大鬧了一場。但還是不得不服從兒子的安排。
  • 《知否》原著:小公爺錯過明蘭,三個原因,只有一個是關鍵
    於是,不少粉絲又回頭補了朱一龍出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愛上了「小公爺」朱一龍。劇中的「小公爺」齊衡,是郡主和齊國公的獨子,出生高貴,才學出眾,又因為心地善良、正直陽光、溫潤如玉,成為了京城中閨閣小姐們愛慕的對象。陌生公子世無雙,說得就是小公爺這樣美好的男人。
  • 知否:原著的孫秀才,外室腹中孩子非他親生,捲走財產和堂哥私奔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有原著的,電視劇呈現出來的片段和原著肯定不太一樣,在原著當中不在乎那些細枝末節,可能描寫一個配角的家庭都能夠用很多文字去表述。而電視劇由於劇情有所限制,只能夠留給我們自己遐想的空間。
  • 《知否》原著「一朵奇葩」盛長柏:女人嫁給這種男人,太「舒服」
    文|公子逸原著裡的盛長柏,實實在在是個「奇葩」。他惜字如金,不管是回盛家老太太的話,還是回齊國公的話,都是能少說一個字,絕不多說一個字,端的是一派虛懷若谷,寵辱不驚的氣派。若哪天,他多說了話,那以後的幾天內,他就會半個字都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