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小美呀兒,喜歡點擊關注我
劇裡明蘭還在盛家當姑娘的時候,她爹說過:你一向懂事,是我太忽略你了。
說完這話之後呢,繼續忽略她。明蘭卻說:沒事,最需要爹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除了爹爹,對小公爺也如此,對顧二郎也如此,
一開始也是不上心的,她嫁人前和祖母說,就算要容忍賀弘文娶他表妹也沒關係,
嫁人只是人生的一事,生活還是有其他事能讓她舒心的。
所以愛情這事對她是奢侈品,她早已不像同齡少女一樣把婚姻大事看成一輩子的成敗得失。
所以說她圓滑通透沒錯。
一開始小公爺對她表達愛慕,一則她根本不敢招搖,一避再避;
二是她心腸硬(不代表她不善良),不容易動心,早就認清現實,
就算小公爺絕食還給她帶吃的,她只說一句,這事是成不了的,就把吃得分小桃,
不是因為她冷漠,而是她心早就百鍊成鋼,也認清現實,不想栽進去再受傷。
後來小公爺送她回揚州時再次表明心意,話都攤開說,明蘭勸他別絕食,愛護自己。
自那以後,明蘭栽進去了,她說他若前進她便前進,
他若放棄她便放棄,即使外面已經風言風語了。
最後他們果然失敗了啊,明蘭痛哭流涕。
顧二正是因為她與自己身世相似,卻能有著性格和處事方式、
人生態度而愛慕她,她不惹事卻不怕事。
若是她有著和顧二相似的身世卻不能和顧二感同身受,
反而唯唯諾諾,恐怕顧二不是同情她,而且厭惡鄙視她,明明受壓還巴結著仇人過日子。
所以顧二對她不只是同情,同情之上還有對她這人本身的愛慕。
我認為在一段感情裡,因為怕自己受傷而拒絕前進,拒絕付出,
雖然我不認同,但無可指責,只是別吊著追求者。
保護自己不能以傷害別人為代價。
明蘭見了為她絕食到形銷骨立的齊衡,人前溫言軟語。
轉眼背後就來了這麼一句「本就是成不了的事」,
我覺得不是通透,而是涼薄,沒有人情味。
另外,「他前進我前進,他後退我後退」,這種觀點我不認同。
愛情,難道是菜市場,討價還價的等價交換原則嗎?
沒有犧牲,沒有奉獻,沒有無怨無悔,愛情憑什麼被歌頌?
《紅樓夢》第五十九回中,春燕和藕官等人閒談時,轉述了賈寶玉說過的這樣一段話:「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
知否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群人對一顆魚眼睛趨之若鶩。
把書和劇分開來看。書裡的明蘭是二十多歲的女的穿越到四五歲女孩身上,
為了不讓人把她當妖怪,才謹小慎微地活著,而且人設比劇裡的合理很多,
雖然也有作者的局限性,但是整體來說給我的觀感是偏好的。
是一個很理智通透,隨遇而安的角色。劇裡的明蘭,嘴上說著不可強出頭,要守拙,
但其實次次出風頭都有她(出風頭的情節,除了替餘嫣然出頭那一次,其他都是劇裡加的)。
還有感情線,書裡的明蘭從來沒有在齊衡面前表現過一絲態度上的曖昧。
雖然後來一些細節能感覺出明蘭對齊衡有過心動,
但她非常清楚兩個人不可能,所以從來沒有給過齊衡希望。
劇裡她跟齊衡的所有關於感情的曖昧,幾乎都是原創。
這段感情的處理方式,幾乎完全顛覆了這個角色的人設。
此劇改動的地方非常多,我覺得已經跟書是兩個故事了。
明蘭對庶子的態度一直都是敬而遠之,明蘭前期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思考,
比如做妾啊死人啊之類的,嫁入侯府之後就不再表達這類情緒了。
我在自己的前面文章裡寫過,這部書其實本質上是個悲劇,因為現代人明蘭,在古代社會的生活中,為了活下去,不斷改變自己,最後終於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古代人。
所以看小說前半部分,明蘭設計讓王氏打死了丫鬟,她還要傷心自責一下,
婚後就沒再出現過對底層人民的同情憐憫之意了。
前半部分她還偶爾會覺得做人妾室的,有些是為情勢所逼,
後期就只會冷靜理智的處理妾室相關的事情了。
所以書中的人設是有一以貫之的思路的,她在吸收,也在改變成長。
不管這種改變成長是不是好的,但也比劇裡精分似的強,因為是符合作者給她的設定的。
從人物的塑造來說,原著比較合理。
但如果真按原著來,這樣一個自私沒有人味兒的人做主角,
是想跟觀眾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如果真按原著來,這個角色就不可以作為女主角,她可以是一個配角,
並且要對她這種人物的局限性進行批判。
然而故作清高的才女的局限性被批評了,可這樣一個三從四德明哲保身漠視生命一味迎合規則的女人,作者對其卻只有認同。不要低估一部電視劇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年瓊瑤風靡的時候有多少少女甚至覺得做小三也沒什麼。其實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要順應社會規則,儘自己的能力活好。
如若所有人都像盛明蘭這樣明哲保身,迎合甚至維護不合理不公平的規則,這個社會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嗎?明哲保身無可厚非,但絕不是值得讚揚,反抗不公平不合理也許是飛蛾撲火不識時務,但絕不是一文不值急需貶損。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別人看,然而知否原著缺乏撕碎這個過程,
裹著喜劇外衣的悲劇,無異於糖衣毒藥,有多少人吃了還津津有味,直言其為人生大道
飛蛾撲火也許在當時毫無作用,但不能否認其跨越性的意義和勇氣,像科學,醫學這些領域,都是從否定到肯定,再到創新發展,
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為了突破甘願冒著被毒死的可能。而且看了越多現在模仿紅樓夢的網文作品,越覺得曹公厲害,
他幾乎沒怎麼寫過女性害女性墮胎(王熙鳳害尤二姐除外),或者用什麼香,什麼藥這些下作東西害人,通篇都是寫封建規矩制度,皇權社會吃人,
將所有可愛女子的可悲在吃人的封建禮教面前客觀又無奈地撕毀。
所以讀者覺得甚至薛蟠之流也有可惡又可愛,可悲又可恨的立體形象。
明哲保身並是褒義還是貶義,在古義裡,它是個褒義詞,現代引申義也只是中性詞。
說白了,它只是一種處世態度。明哲保身當然不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更應該得到宣揚和鼓勵,但說到底也是在當下環境中的一種個人選擇。
作者在小說裡也寫到一個不知名的穿越女,作為普通人卻還堅持自己的現代人的處世方式,最後身敗名裂,被家族裡的人帶回去處置了。在書裡的那個家族維繫的社會中,明蘭選擇明哲保身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別說古代了,就現代很多經濟落後的農村,還是以家族為主要關係維繫,漠視法律,人和人之間也得靠著家族名聲活的。
那裡的女孩,有些抗爭精神的,最後也只能從農村離開,到城市生活,也沒有幾個妄圖通過一己之力去改變愚昧現狀的。
農村扶貧工作難做,但國家也從來沒有鼓勵過一己之力去搞的。這種都得潛移默化的來。
我很喜歡看知否,也很喜歡看步步驚心。
但是女主真的差別好大,若曦總是用悲憫的眼神看著周圍的古人,因為每次她看到那些王爺因為政治原因成親,或者因為下人被打,都會聲討一番。
而且若曦自始至終也不願接受一夫多妻的制度,只是無奈於當時的禮法。但感覺明蘭就不,作為一個穿越者鮮少對古人的不易發表同情的看法,反正給我感覺她站在了維護封建制度那一邊,不管是行為還是內心,都是這樣的。紅樓夢呢,曹雪芹一個古人,都對很多身世可憐犯過錯的女孩子充滿憐憫之心。
因為吃不透紅樓,所以不敢多評。
我覺得作者並不是認可明蘭的三觀,她是認可明蘭的選擇。
作者在書裡寫了四個穿越女的不同選擇的不同結局。
琉璃夫人驚才絕豔,並且堅持自己現代人的處世方式,作者並沒有diss 這種選擇。
她更多的是想說,如果你有改變古代社會的能力,自然可以隨性而活,但如果只是普通人,還是現實一點,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知否這部小說誕生的時候,網文穿越小說的大環境,是現代一個普通女生,到了古代隨便吟個詩唱個歌就一堆人追捧,作者可能是對這種設置有點不滿意,覺得如果一個人有才,那麼她不論在古代現代都有才,如果現代只是一個普通人,到了古代大概率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罷了。
所以才設置了明蘭這樣的人設。
我覺得書裡是能解釋得通的。當然這部書有很多問題,
可是當她活下去了並且活得很好了,她也沒想著要稍稍活得像個文明人,反而是深陷泥淖,完全被古代同化,淪為悲劇。
我看的時候只有一種感覺,如果是我,能不能做得更好,答案是,不能,因為我太普通了,既沒有才學,也沒有能力,但前期我覺得挺好看的,後期就覺得很彆扭,支持我看下去的,竟然是蓉姐兒的戲份,也是醉了
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要求普通人捨生取義,豁出去改變社會規則什麼的,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普通人只能不加害別人,照顧好自己在意的人,已經很不容易了#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