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師今天就來給大家長做一個分享,首先分享一個4歲小學員的自主閱讀案列,一起來看看吧。
4歲的牛牛每天都在堅持思考型閱讀,在閱讀中大量識字,在生活中去運用,理解了,自然記住了!
二、老師再來分享一下家長們的各種普遍的疑惑:
孩子識字太少,能不能閱讀?
孩子已經認識字了,為什麼不願意自主閱讀?
等孩子識字了再閱讀也不晚。
三、老師想強調一件事,先識字後閱讀這種【模式化】的觀念是十分錯誤的!
1.家長有沒有發現會識字的孩子真的就會自主閱讀嗎?
2.家長有沒有發現會識字的孩子真的就會思考型閱讀嗎?
3.能夠有效的促進孩子自主閱讀,但是,哪個更科學,更有效呢?
老師也特別能理解家長對孩子多識字的期待,識字的確是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閱讀中識字是最科學的方法,孩子理解了自然就記住了!
單純識字就是死記硬背,效率很低,今天記住,明天就忘了!
為什麼在閱讀中識字,孩子記得牢呢?
因為這是理解性記憶,閱讀故事就是理解字詞意思,理解了自然就記住了!
比如說讓你記住「榴槤」肯定不好記,但是如果帶著你吃榴槤,一定能留下深刻印象,因為你理解了榴槤是什麼。
四、老師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同樣是語言文字的英語,90一代的孩子學習英語使用的就是【音標-單詞-整句-閱讀】這種【模式化】的學習方式!
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結果:沒有人能夠把英語這種語言作為口語表達工具來運用!
孩子只會被這種【模式化】的形式養成【死記硬背】的【壞思維】!
實際上已經偏離了語言學習的本質!
學習語言就像是譜寫一首優美的詩篇,家長卻一直把重心放在讓孩子如何把字兒寫的工整上是毫無意義的!
五、識字的目的還是為了閱讀
1、從識字的規律來說:認識單個漢字——認識詞語——認識句子裡的字詞——流暢的閱讀字詞,需要一個熟練的過程,並不是一認識字,就能流暢的閱讀了。
2、識字是一個工具,識字的目的是為了閱讀。閱讀是識字其中一種方式,但它的目的不是識字。所以請家長們正確看待識字和閱讀,不混為一談。
六、總結
1.培養閱讀能更好的識字,但是只認字,並不能流暢地閱讀!
2.閱讀習慣的培養應該始於識字之前,讓孩子先喜歡閱讀!
3.而識字能力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閱讀,獨立的閱讀!
4.先培養孩子識字是錦上添花,培養閱讀是雪中送炭!
看看上面的內容,光識字了小學閱讀理解會不會做!
(小貼士)TIPS:
總的來說,從老師的教育經驗看來:學齡前孩子不要刻意學識字,而是培養【閱讀習慣】更為重要!培養識字短期看來識字快,但是限制了孩子思維創造力的發展,從閱讀中認字更科學!生活中識字更科學!
怎樣的識字才算高效、有趣呢?——最好的方法是多閱讀多運用(多閱讀,讓這些字不斷反覆出現)
3-8歲是培養孩子思考型閱讀的黃金期,千萬不要錯過,錯過難以彌補,不怕慢,只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