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大地回春,春暖花開,合肥的鄉村一派生機盎然,正是踏青好時節。
白牆紅瓦取代了黃泥土牆,一棟棟新民房點綴在山衝之中;柏油馬路取代了泥濘小道,一條條鄉道像錦繩一般串起美麗村落……近年來,尤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合肥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奮力書寫鄉村振興合肥答卷,成績喜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
即日起,本報開設《走,下鄉去——看美麗鄉村 繪時代畫卷》專欄,全方位展現合肥鄉村美景、喜人變化,助推鄉村發展邁向新高度。
「合肥後花園」春光美如畫
千畝綠梅漫山頭,美了村莊富了村民;有花有果有稻田,臺創園最美在三月;十裡長衝好風光,南山北衝賽過桃源……作為合肥的「後花園」,廬江「天然去雕飾」的俊美洋溢在青山綠水之間。
綠梅園中遊人醉
沐浴著暖暖的春光,廬江縣龍橋鎮盆形村金盆山梅花產業園的千餘畝綠梅全面綻放。站在山頭,極目遠眺,一朵朵梅花隨風舞動,濃香撲鼻。
千畝綠梅正綻放。記者華新紅攝
綠梅又名綠萼梅,有「花中君子」之美稱。因為花苞具有較大的藥用價值,幾年前,安徽紳坤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將其引種到龍橋、礬山兩鎮。現如今,這些綠梅不僅成了遊客青睞的好風景,還成了當地村民致富的大產業。
「目前,我們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200畝,共8萬多株,土地主要流轉的是當地村民的荒山荒地,村民從中受益。另外大面積種植用工量比較大,附近很多村民常年在產業園務工,其中有不少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們的日工資是80元,村民賺錢顧家兩不誤。」安徽紳坤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芮森林說。
「遠期,我們將建設3000畝梅花基地,主要以綠梅為主,搭配各色品種觀賞梅花和果梅,帶動旅遊產業發展。這個花蕾採摘下來以後統一烘乾,對外出售,每畝產生效益大概在2000塊錢左右。我們將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綠梅初加工生產線,帶動剩餘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龍橋鎮相關負責人說。
寨基山上賞竹海
位於廬江、無為和樅陽三縣交界處的寨基山,其主峰位於廬江縣龍橋鎮凌安村境內。置身山頂,可望浩蕩長江,可覽萬畝竹海,可賞奇石異洞,勝景醉人。
廬江縣龍橋鎮凌安村山水林田美如畫。記者郭如琦攝
廬江縣龍橋鎮凌安竹海美景。記者郭如琦攝
春日裡,走進寨基山下的凌安村,這裡的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構築起一幅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的斑斕畫卷。
徜徉村中,道路兩旁形似竹竿的路燈比鄰而立,照亮村民夜晚歸家路;深坑之中,一根根汙水管正相互聯結,流向村中的汙水處理站;家家戶戶門口,盆栽綠植透著新綠,散發著春的韻味……
坐擁綠水青山的凌安中心村共有209戶654人。2018年,該村納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名單,人居環境就此開始蝶變。
「我們重點開展了垃圾處理、飲水安全、衛生改廁、房前屋後環境整治、汙水處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莊綠化、村莊亮化等整治,打造美麗鄉村『標準版』,總投資達450萬元。」凌安村黨總支書記汪利說。
展望未來,汪利信心滿滿。「凌安村有著『春看山花遍地開,夏觀竹海賞荷塘,秋收稻穀桂花香,冬有冰雪裹新裝』的美景資源,我們將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完善基礎設施,讓遊客留下來,體驗慢生活。」
擁抱土地悟鄉愁
春天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季節,也是廬江臺創園最美的季節。
每年春天,廬江臺創園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蘭之洲蘭花觀光園、清水河提子採摘園、勤璞園臺灣水果採摘園為遊客提供農耕的快樂;「藝術稻」和花海等農田文旅藝術開啟遊人無盡的想像力。
提子採摘園。本報資料圖,記者何希斌攝
在農友種苗研發基地內,村民周聚英正在陽光大棚中進行人工授粉。每天70元工錢,按天結算,吸引了周邊村莊的不少閒置勞動力。
「這個西藍花是專門用來育種的,每個花苞上都要均勻地播撒。」今年2月就進棚幹活的周聚英,已經非常熟悉每個步驟和播撒力度。「我們幹的活雖然沒什麼科技含量,但依靠蜜蜂卻無法精準授粉。」一切成熟後,農友種苗研發基地的成品將被送出國門,在美國、歐洲以及非洲「開花結果」。
桃源深處尋人家
十裡長衝,用廬江方言解釋,就是夾雜在山區裡的一片平地。1958年春天,十裡長衝好風光將萬山美景唱響全國。時至今日,這片風光仍埋藏於深閨,如歌中所唱,保持著上世紀50年代的風貌——秀美的山水、純樸的鄉野,還有千年古樹、三國古蹟……
廬江縣十裡長衝風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與過去生產方式不同,長衝周邊村民近年來吃起了「旅遊飯」。 29歲的宋豐林是土生土長的萬山鎮人,他的家就在長衝谷三峰村。兩年前,宋豐林和村裡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他在合肥的一家燒烤店謀得一份月薪三千元的工作,「晚六早四」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隨著家門口福嶺盤山公路的修建,宋豐林回到了家中,添用具改灶臺幹起了農家土菜館。「前後投入了兩萬多,一家三口運營這個菜館也沒啥壓力,在外打工不如回家自己幹。」
與宋豐林同樣看好旅遊前景的還有他的鄰居,51歲的朱德蘭。朱德蘭的房屋與宋豐林的「三峰土菜館」相鄰,提前感覺到旅遊商機的她把閒置的房屋收拾出來,添上床與被,掛上了「農家旅館」的招牌。對於朱德蘭來說,捯飭一下房屋花不了多少錢,「一旦旅遊好起來,那就是坐在家裡收錢。」
「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堰窪水庫,美人之眼月亮灣,仿古相思長廊……南山北衝現美景,何須外出覓桃源?在充分考慮周邊環境、群眾基礎、區位及民俗特色條件之後,萬山鎮預設七個村民組,率先開展民宿經濟試點。去年4月,萬山鎮第一家民宿「微風山谷」正式營業,「雲棲山居」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記者手記
記者走訪的只是廬江縣眾多美麗鄉村魅力釋放的一個縮影。50個中心村建設完成通過驗收,9個美麗鄉鎮和8個中心村正在整治和建設中;421個永久性居民點完成整治……這是廬江美麗鄉村建設提交的階段性成績單。
如今,廬江正朝著鄉村靚、百姓富、精神美的目標邁進,以全新的姿態吸引著廣大遊客前來觀農家景、吃農家飯、享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