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是唐朝詩人許渾題下的一首送別詩。當時詩人在宣州送別友人。原本就心事重重,心懷不舍之情,縈繞心頭的離愁別緒也越發濃重,讓人無法不觸景生情。當詩人為即將遠行離開的友人唱上一首勞歌時,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的惜別、恨別之情就更加難以抑制。正如江淹所說,「黯然銷魂者,為別而已矣」,這人世當中還有什麼能像離別分別這樣,令人斷腸銷魂呢?答案是沒有的,世間最悲戚最令人悵恨的就是離別了。
而在唐代詩詞當中,送別詩不勝枚舉,比較出名的有李白的《贈汪倫》,這首送別詩也寫得極盡開闊,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情誼溢於言表,比如還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也是一首極出名的送別詩,李白對孟浩然十分的推崇,曾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可見二人情誼,在這首送別詩中,背景宏大意境開闊,成為千古名篇。而許渾的這首送別詩,立意新奇,格調清逸,意境開闊,渾然天成,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堪稱名篇,更有後人稱,該詩堪與盛唐爭雄,可見世人對此詩的評價之高,其中尤以一句「滿天風雨下西樓」寫得最為出彩,值得反覆吟詠。
「勞歌一曲解行舟」當中,詩人開篇點明送行一事,起到了點題的作用,語言簡練無比,寥寥七個字就寫出了送別時的場景。詞人在宣州的謝公亭為友人送別,當友人即將解掉船的繩子離開時,詩人為友人唱上了一支勞歌。「謝公亭」指的是當年謝眺在此地當官時所築的亭子,當年的謝眺也曾在此地送別自己的友人,因為他的名氣很大,連帶著這座亭子也被賦予了「送別亭」的含義,後來的人來到了宣城之後,但凡離別送別,也多在此亭上依依惜別。「勞歌」的蘊意也一般無二,原來有個勞勞亭,因為當時的人或者是更早的人均在此地吟歌送行,是以後來「勞歌」就被賦予了送行離別的蘊意。
「紅葉青山水急流」當中,詩人著重描寫了江上的自然環境與兩岸風景,當友人解開繩索後,小舟隨波而行,一直往遙遠的前方駛去,而站在亭上的詩人,目光一直追尋著遠去的友人,極目遠望,看那艘船越行越遠,直到消失在詩人的目光當中。而在注視著小舟隨波而行的過程當中,江面上、兩岸的風景自然也就落入了詩人的眼中。只見江面上水流湍急,滾滾江水向東流逝,也帶走了那艘小船,江面兩岸的青山當中,紅葉耀眼奪目。
這句當中,紅葉是楓葉,楓葉似火、水流湍急、蒼山連綿,一直延伸到天際,這其實是很明快開闊的畫面,也就是所謂的樂景,但結合全詩來看,也能看出詩人的情緒分明是悲傷的,可見此處詩人運用了以樂景來寫哀情的手法,以景寫情,巧妙新奇。「日暮酒醒人已遠」這一句當中,當友人離開之後,詩人並沒有立刻走,他因為滿心不舍悵然悲傷而坐在了亭上,飲酒消愁,而此時遠行的人早就不見蹤影了。這裡其實寫得很巧妙,凸顯出了詩人黯淡悲傷又悵惘的心緒。
「滿天風雨下西樓」是全詩當中最出彩的一句,意境開闊,渾然天成,若非文字功底深厚,才思卓絕,是很難寫出這樣出彩的詞句。等到酒醒之後,詩人極目遠望,只見蒼山之間、江水天際之上,儘是烏蒙蒙的一片,原來漫天風雨已經來了,因為風雨的催逼,心緒黯淡難以排遣恨別之意的詩人也只好下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