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昨天跟我聊天時吐槽她10歲的兒子小石頭:「別人家孩子5歲,都能幫爹媽做家務、送外賣了。而我家10歲的大兒子,還天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甚至連他自己的房間還需要我幫忙打掃整理。一對比就覺得自己養了個假兒子。」
表姐說這個,指的是最近網上曝出的佛山5歲男孩放學幫父母送外賣的事。
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附近一家飯館,店主5歲半的兒子每天放學之後會幫忙送外賣。男孩媽媽說,兒子很懂事,自己主動幫忙做家務。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得多,會做家務體貼父母的確實少,再加上很多父母怕做家務影響孩子學習,所以家裡的家務,基本不讓孩子插手。
但實際上,孩子經常做家務,不但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還能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連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低。
所以,無論孩子學習生活多麼忙,父母都要讓孩子適當分擔家務。
下面我們來說說,孩子做家務的好處:
1、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有些家長說「孩子不懂得感恩,像個白眼狼」,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父母教育出了錯。
父母幫孩子做了太多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以為常。就比如整理書包本來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父母卻越俎代庖,幫孩子做了,最初孩子可能會感激,但慢慢會覺得這就是父母應該做的,所以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做了,孩子反而會責怪父母。
培養孩子做家務也是同樣的道理,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家不是父母的,是家庭每一個成員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有維護的責任。
2、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很懶的,在孩子四歲往後,他們會特別願意幫父母做家務,雖然有時候是幫倒忙,但他們至少願意去嘗試。
當然這個階段的孩子想要做家務,並非出於對父母的體貼,他們純粹是好奇心作祟。
所以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父母也要讓孩子嘗試去做家務,而且孩子可以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
比如吃完飯讓孩子幫忙把自己的碗筷收拾送回廚房,雖是一件小事,但孩子卻能從這裡面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以及信賴,而且圓滿完成任務後的他們,心裡會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
所以讓孩子做家務,不但不是浪費時間,也是鍛鍊孩子各種能力的好機會。
而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也有一項調查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異的比例為86.92%;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異的比例僅為3.17%。
那麼,在培養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我們父母要注意哪些事項呢?我覺得有這兩點:
1、鍛鍊為目的
如果你真的完全讓孩子幫忙承擔家務,那樣就不是鍛鍊,而是真正的使喚。
所以父母要把心態擺正,我們讓孩子參與做家務,是為了鍛鍊孩子。所以要分年齡、看能力,給孩子安排不同的家務,不然難度太高的家務,會讓孩子有挫敗感。
至於什麼年齡分配什麼家務,我覺得這完全看自家孩子的能力發展情況,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2、不過分苛責
請記得第一點:讓孩子參與做家務是鍛鍊孩子,不是使喚孩子。
所以當孩子做家務幫了倒忙時,不要過度苛責孩子,更不要因此責備孩子「太笨了」。
父母這樣的行為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甚至讓親子關係惡化。
親子專家西爾斯曾說:「我們對孩子付出的所有努力,終極目標時是讓孩子們有能力離開我們獨自生活。」
所以,適當鍛鍊適齡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是愛孩子,不是壓迫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