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位於雲南瀾滄江流域腹地的景邁山,山間雲霧繚繞,山下雲海茫茫,壯麗秀美,瑰麗雄渾。在這個車水馬龍的時代,仍保持著最原始的自然環境,堪稱地球的物種基因庫。
一千多年前,茶祖巖冷,秉承先祖業績,領導族群廣植茶樹,在瀾滄江兩岸,遺留下了一座靈物眾多的景邁山,造福眾生。
53年前,一位15歲零2個月的小姑娘走進這片千年萬畝古茶林,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半生的時光和努力,遵循著茶祖的教誨,開山制茶,締造出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瀾滄古茶,開創了未曾想像的偉大事業。
當人們為瀾滄古茶的醇厚韻味所吸引時,也用儘可能多的望遠鏡與放大鏡打量著這個53年中國民族品牌企業背後,傳奇的老阿媽。
這個小姑娘的真名,叫杜春嶧。
以茶為夢,堅守見證青春
陽光穿過樹木間隙,斑駁地灑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滿山的茶樹,蔥蔥鬱鬱,鳥兒淺飛,仿佛在向到來的人們,訴說這裡的千年古茶樹,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育茶民族。
行走在林間,杜春嶧看到一根斷了的茶枝,過去把它折了下來,很心疼的樣子。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回到大山,她還是那個採茶、愛茶的小姑娘。在上世紀80、90年代,她常常隻身一人,穿插於這片樹林之間。
當年那個15歲的小姑娘,如今已兩鬢霜白。一身本色的茶人服裝的她,高高瘦瘦,臉上溝溝壑壑的歲月,記錄著這大山的每一棵樹,每一壟土,每一片葉子。
她就像普洱茶,那是一種說不清的純樸,仿似她的純樸就是天生的,自帶的,那麼自然,有著不必急切傾吐的悠悠故事。
1966年,在這個雲南瀾滄縣偏遠的山寨,時任瀾滄縣縣長的李光華創辦了雲南省第一批茶葉培訓班,並成立了瀾滄縣古茶山景邁茶廠。當時老縣長就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要把芒景、景邁兩村沒有古茶的地段種植新式產業,讓很多貧困的老區農民儘快脫貧致富。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當時,15歲零2個月的杜春嶧成為這一期學員中唯一的女性,從此開啟了她與茶結緣、學茶制茶之路。「那時候蠻快樂的,每天唱著歌到古茶林裡採著茶。」快樂的「茶姑娘」杜春嶧,在古茶林裡的磨練中開啟了新的徵程。
由於條件有些艱苦,當時上山的100多個人,能堅持到三個月畢業的只有30多人。1970年,除了開闢茶園,只有二十來歲的男女青年們硬是把柴油機、烘乾機、揉茶機抬上了萬畝古茶山——當時,景邁山甚至還未通路。
1972年,「土法上馬,土洋結合」,瀾滄古茶壓了瀾滄第一批機械加工茶葉、萬畝古茶園的第一塊普洱生磚,自己臘刻印製包裝紙,外包裝還印上「毛主席語錄:抓革命,促生產」。
1975年,瀾滄全縣茶葉迅速發展起來,景邁茶廠搬遷到瀾滄縣城西郊,取名瀾滄縣茶廠,杜春嶧被選任為主管生產副廠長。
「把全縣所生產的曬青毛茶精製成三春茶銷往全國各地;1977年,開始加工生產普洱散茶;1983年,八級普洱散茶被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授予榮譽證書,還在省、市兩級多次得獎。」想起當年,她恍然如夢。
1998年,當時的瀾滄縣茶廠由於新任班子經營不善,加之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很多貨款收不回來,資不抵債,並於3月被宣布破產,雪上加霜。
通過努力,在縣內各部門積極參與、指導下,由82名自身能力較弱的失業老工人(平均年齡50多歲)自籌資金,於1998年5月組建了瀾滄古茶有限公司。杜春嶧則被大家推選為董事長。
剛剛成立的公司,底子弱,很多東西都不完善,經營、管理、銷售等很多事情都需要杜春嶧事事躬親: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普洱茶,她一處接一處地推廣普洱茶文化;為了擴大銷路,一個人帶著鹹菜,坐數十個小時的火車到廣州參加茶博會;為了擴大銷路,一天輾轉五個城市,來回東莞、中山、珠海、陽江、湛江等地......
說起瀾滄古茶,杜春嶧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53年間她就猶如一位媽媽親切地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她的眼神經歷風雨卻又溫婉如水。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抱誠以真,致世界以匠心
「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做點東西。」一路發展,杜春嶧對追求極致技藝的熱忱絲毫不減,對瀾滄古茶產品有一種骨肉般的情感。
每一年春季,是景邁山最忙碌的季節,也是杜春嶧最忙碌的時候。春茶採摘期間,杜春嶧都會親自帶隊在茶山駐紮。白天根據茶葉每天的特性制定收茶方案,晚上現場調整加工方案......每年茶季,她的一天24小時都運行著這個軌跡,從未改變和間斷。
為了解每一年原料的變化,提升初制工藝,她常常坐著摩託車,爬陡坡、跨險境、涉水越澗,到山上採茶,到各個茶區考察。崎嶇難行的茶山之路,左邊是狹窄的泥路,右邊是陡峭的懸崖,也阻擋不了杜春嶧對茶的執著。
在她的審評室裡,永遠擺放著一個盛水的大盆子。無論毛茶還是半成品的茶樣,她都堅持仔細審評。她每天都會親自對原料進行品鑑,一個樣一個樣地喝,最多的時候,她全天要審評52個茶樣,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裝的山泉水兩桶半。
在發酵車間裡,她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該灑水,灑多少水;什麼時候該開窗通風透氣,窗戶該開多大;什麼時候該蓋被子,被子該蓋多厚;什麼時候要重新翻茶堆,堆子要多高等等……
這樣的日子很平凡,只是她53年事茶生涯的每一天。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作為一個茶人,茶媽媽杜春嶧將所有的專注和大愛都投注於茶,投注於這片與茶相連的熱土。這一片葉子,養育了瀾滄古茶並發展壯大,也是她一生事茶的情感寄託和夢想。
「雲南大地上,只要有古樹茶的村村寨寨,山民日子都有『回甘』。」這是茶媽媽杜春嶧對扶貧助困最淳樸的願望。
憑藉自己幾十年積累的茶葉種植、製作經驗和技藝,杜春嶧從1998年開始,堅持每年送技術下鄉,組織或親自帶隊為茶區合作社、茶農提供從茶樹種植、茶園管理、茶葉加工等技術支持以及有關的培訓活動,累計為全市茶農舉辦各種技能培訓數萬人次,幫助數千戶貧困茶農脫貧致富。
多少個日夜,她以古稀之齡駐點在脫貧第一線,與茶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頂著烈日在茶林基地實地培訓技術,以最真誠、樸實的行動,為脫貧攻堅發光發熱,詮釋著一個老茶人對國家脫貧事業的支持與承諾。
如今,茶種好了,做好了,賣好了,茶農們的日子也就更香了。
一杯茶裡,將釀出更甘甜的致富夢。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敬天愛林,守護不改初心
最近十年,中國的普洱茶市場歷經跌宕後,重複煥發出新的光彩。瀾滄古茶也隨之香飄四溢,成為雲南農業的龍頭企業,並以其獨特的「瀾滄味」,成為中國茶葉的一個傳奇。
她雖然是瀾滄古茶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卻沒有人稱呼她的職銜,小輩稱她」杜姨」,同輩則尊她」杜大姐」,年輕一代的茶人則稱呼她「茶媽媽」。
當年的茶姑娘已經變成了「茶媽媽」,當年種下的茶也成為景邁山上生長蓬勃的生態茶園。
她很執著,就如同她身後的那片土地一樣。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有人說,「從小在古茶林長大的她,總是毫不吝嗇地表達出自己對這山這茶的愛。每次上山,她的車的後備箱裡總裝著一把釘錘,遇到有人把釘子釘進古茶樹裡,她馬上把釘子拔出來,釘子就像釘在她的身上。」
養護,是對大山最深情的愛,也是對古茶樹最純的心;養護,是傳承,是敬重,是初心,是堅持。
景邁茶的迷人特質,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經濟體湧入景邁古茶山進行開發、採摘,而古樹茶的危機也隨之而來。景邁山上很多古茶樹因為過度採摘而枝葉凋零,曾經蒼勁巍峨的古茶樹,一度顯示出疲態和蕭條。
茶媽媽也深刻地意識到,只有關心它,呵護它,景邁山才有未來。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為了讓古茶樹每年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可持續發展造福一方百姓,茶媽媽十幾年來身體力行地在茶山和茶農之間奔走、操勞,將養護事業扎紮實實地落到實處。
2010年,雲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她發起「古樹保護供養活動」,倡議天下愛茶人積極捐出供養款,保護古茶樹。從此,景邁山88棵形態各異的古茶樹,有了來自四方八面的牽掛。
她建議給車馬難行的景邁山修路,但為了給古茶樹足夠的呼吸空間,她力勸放棄使用瀝青,改鋪石子。那裡,最終修成一條蜿蜒平坦的石路,拉近了山與人的距離。
2015年,親自走訪景邁山多個片區,組織人力一地地考察,一片片落實,她向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以立法的形式保護古茶園,更親自上山下寨,指導茶農留採,保證景邁山一年整體採2季留1季,夏茶不採,並實現了瀾滄古茶景邁山的合作社80%的茶樹連續兩年能夠遵循這個方法,讓這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續下去。
2016年,面對因欠缺科學管理而損傷的古茶林,古茶人一家家走訪,與茶農達成養護古茶林協議,並派專人進行養護指導。同時,茶媽媽創立「春億古茶文化基金」,為古茶林健康持久發展、古樹養護提供保障。
建立「瀾滄古茶景邁古樹茶源養護基地」,對景邁山芒景片區4000株古茶樹進行三年養護、十年追蹤的專項護理:三年內專人指導茶農養護,定期進行雜草清除、疏枝打頂、綠肥施肥等農事維護。
歷經磨難,這茶這山,也已經像呼吸一樣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杜春嶧的生命。而有靈性的古茶樹也逐漸恢復生機,重拾青蔥朝陽、一片生機的蓬勃模樣。
景邁山從前的滋味,又回來了。
「茶媽媽」的「幸福回甘」 瀾滄古茶有限公司供圖
「我在古茶林中學做茶、學做人,聞了一輩子茶香,做了一輩子茶,盡力而為之,做自己分內的事,誠實做人,踏實做茶,來回報茶給我這一生的一切。」如今,年逾七旬的杜春嶧依然保持著當年初上景邁山時那個15歲少女的初心。
或許,在茶媽媽看來,有些往事,不需言說,只可品味。
雲南網記者 楊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