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未來之聲丨周凱治水:溫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寫照

2021-01-15 溫州生態環境

周凱,字公武,是西晉年間我們蒼南橋墩的原住民,約生於三國東吳永安四年(公元261年)。

他出生時,我們蒼南這塊土地還屬於羅陽,也就是現在的瑞安。到東吳寶鼎三年(公元268年)羅陽改名安陽。而後,到了東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西晉司馬氏統一三國,改安陽叫安固。到了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從安固分出橫陽,也就是後來的平陽。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周凱是古橫陽人。

要說周凱治水,先要從西晉之前,溫州地區的地形地貌和溫州古代先民的生存處境說起。

溫州沿海平原是由甌江、飛雲江、鰲江等三條河流和海水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由於遭遇第四紀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這三條河流的河口,都類似於今天的杭州灣,屬於溺谷形海灣,海水一直到達今天的青田縣城、平陽縣城和平陽縣水頭鎮一帶,今天的平原地區一片汪洋。又如我們蒼南縣橋墩鎮平水溪兩岸,往地下挖2~4米,就能挖到海塗淤泥,可見歷史上潮水曾經漲到這些地方。此後,隨著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積,在人類的積極參與之下,逐漸形成今天適合人類居住的沿海平原。

到了西晉時期,今天的溫州沿海平原許多區域,陸地還沒完全形成。而已經形成的陸地,由於缺乏堤防、水閘的阻擋,潮水通過河網上溯,大部分區域都是鹽鹼地,不能耕種。加上沿海地區,颱風頻繁發生,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可以說是非常惡劣的,抵禦水旱災害的能力非常弱。

南宋永嘉著名學者、太常博士戴栩撰寫的《江山勝概樓記》記載:「晉之永嘉屬臨海,合三郡,戶不滿二萬」。這段話描述了西晉時期,古溫州地區地廣人稀的歷史狀況,側面說明了當時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極差,經濟社會很不繁榮。

元末明初史學家宋濂撰寫的《溫州橫山仁濟廟碑》對西晉初年古溫州沿海平原的情形是這樣描述的:「時臨海屬邑曰永寧,曰安固,曰橫陽,地皆瀕海,海水沸騰,蛇龍雜居之,民罹其毒」。當時惡劣的生存環境,可見一斑。


大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在周凱的推動和帶領下,溫州先民主動出擊,治理水患,對沿海平原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生存環境大改造。

由於年代久遠,和大禹治水的傳說一樣,周凱治水的許多遺蹟,在歷史長河中滅失。但宋濂借朱元璋委託編纂前朝史志的機會,參考大量歷史文獻,撰寫了《溫州橫山仁濟廟碑》,碑文介紹了周凱一生的經歷。

說的是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周凱會同東吳名士陸機、陸雲、陸耽幾位兄弟,前往京都洛陽遊歷,投靠太常張華門下。張華愛惜他們的才能,而舉薦他們。太傅楊駿徵召陸機任祭酒;刺史周浚徵召陸云為從事、陸耽為平東祭酒。唯獨周凱在京城目睹惠帝弱智無能,賈后強悍跋扈,八王蠢蠢欲動,斷定天下將亂。於是婉拒張華推薦為官的機會,獨自返回古溫州沿海地區。而後果然發生「八王之亂」,張華與陸氏兄弟盡數遇害。

周凱自洛陽返回後,可以說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了。面對故土原始落後的生活環境,對比「太康之治」的繁華帝都,使他萌生治理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的雄心壯志。

當時,溫州沿海平原有永寧、安固、橫陽三縣,或者叫三邑。三邑有三江,分別是永寧江、安固江、橫陽江,是現在甌江、飛雲江和鰲江及其南北港的前身。周凱對三江水系細心踏勘、積極謀劃,向三地邑長提出治洪、治潮、治澇的建議,得到了邑長的支持,於是率領百姓展開治水,在三江河網「鑿壅塞而疏之」。

根據上海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溫州沿海平原的成陸過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一文考證,周凱率眾治理三江,帶動各地聯結土埭形成古海塘,以抵禦海潮侵襲,而挖土修塘,衍生形成塘河,更是有效蓄滯和疏導洪水內澇。

從事世界遺產研究的陝西周至劉小方副教授,在《溫州海塘文化遺產與地方精神》論文中,對宋濂碑文進行解讀,指出「周凱依據地形用疏導的方式治理了三江,在沿海用土修築海塘防止海水內侵而獲得人們的祭祀」。

溫州市水利局高級工程師單國方先生在其論文《塘河與平水王周凱》結束語中直言「平水王周凱修建了溫州史上第一條海塘和塘河」。

從上述記載和研究來看,當時周凱所推動和率領的那場治水活動,是一場系統性的綜合治理。古代先民們連接土埭,建成海塘,以阻擋海潮侵蝕;挖土築塘,新開塘河,以引導洪水歸槽;疏鑿壅塞,導江入海,以排洩內陸澇漬。如果用現代水利來表述,當時的治理項目涉及了海塘、堤防建設,還有河道疏浚、清障打卡、新開河道等等。治理範圍覆蓋整個古溫州沿海平原。

通過這一場治水,受到海潮侵襲的鹽鹼土壤得到改良,逐漸成為優質耕地,原來居住在平原地區從事漁獵生產的古代先民,逐漸向農耕文明過渡;原來居住在山區的人,逐漸向平原地區遷移。恰逢該段歷史時期,北方戰亂,比如周凱預料中的「八王之亂」,進而引來的「五胡亂華」等等,大量人口南遷,於是溫州沿海平原人口聚居逐漸增多。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修築海塘抵禦海潮而衍生的塘河,構成了水運交通網絡,加劇了人口的流動和物資的交換,區域文明由此而繁榮發展,古溫州沿海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到了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從臨海郡析出,單獨設立永嘉郡,成為溫州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明代《弘治溫州府志》這樣概括:甌郡三江,曰永寧江、曰安固江、曰橫陽江,自漢有之。瀕江為三監,至晉橫山周公乃疏鑿而通之。於是潮汐有節,境土始闢,生齒日蕃,遂改邑為郡焉。


抗臺捐軀,後世推崇 ,周凱治水是溫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寫照。

周凱治水大約持續了10年。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秋天,一場颱風(古人稱為颶風海溢)襲擊古溫州沿海。面對海水倒灌,家園淪陷,周凱奮起抗擊,力障狂瀾,最終英勇殉難。

傳說中的大禹在黃河流域治理滔天洪水,周凱在溫州沿海治理泛濫的潮水,最後在防禦颱風中獻身。周凱殉難後,為紀念他「平治水土」的功績,為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作出的極大貢獻,邑長號他的故裡叫「平水」。

《鰲江志》記載,周凱故裡「平水」,就在現在的蒼南橋墩。宋代著名學者許景衡從福建進入浙江,到了分水關往下看到橋墩,視線頓時開闊,不由吟詩一首:「再歲閩中多險阻,卻尋歸路思悠哉。三江九嶺都行盡,平水松山入望來」,這是宋代時期,橋墩地名「平水」的記載。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分水山……與松山連……自福建來者,困於陟嶺。至此山下,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達前倉。」

「平水」這個名稱在橋墩,傳承了一千七百年,從最早的「平水裡」到後來的「平水村」、「平水鄉」、「平水居民區」等等,期間屬地範圍有擴大、有縮小,但「平水」二字不變,一直沿用到2000年,改叫「玉山居民區」。我個人認為,一個地名的形成,是有它的文化歷史因素的,不能隨便改。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橋墩民間恢復「平水」古名的呼聲,越來越大。

現在橋墩松山西北麓的後隆村,有一處「平水」文化遺址,傳說為周凱古墓遺址。

到了唐代,溫州地方官府梳理歷史有功之人,上報朝廷。唐皇先是敕封周凱為「平水公」,後又晉封為「平水王」。

永嘉下寮《杏山王氏宗譜》記載:武周時期,狄仁傑治理江南,奏請武則天凡不符《禮記.祭法》所載的祭祀1700餘座,都予以拆毀。溫州唯周凱「御大災、捍大患」有大功於人類,因而平水王廟的祭祀,在禮記規範之內,免於拆毀。

明代朱元璋就「橫山仁濟廟」詔禮部定議周凱為「橫山周公」,並指令溫州地方官府依照歷史傳承每年祭祀,據明嘉靖《溫州府志》記載,每年的農曆二月一日為公祭日。

那時候,宋濂受鄉友所託,查閱文獻,考證撰寫了《溫州橫山仁濟廟碑》並附祭歌一篇,流傳至今。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朝廷在海寧鹽官建成海神廟,周凱以「潮神」名號配祀。但溫州地方官府對周凱每年公祭,依然不間斷。光緒《永嘉縣誌》記載:「橫山周公廟……俗稱平水王廟……歲二月朔致祭」。朔即農曆初一,在此可見溫州地方官府對周凱的公祭時間,至少明清兩朝傳承不變,都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根據地方習俗,對古聖先賢的祭祀,一般選出生的時間或者去世的時間,周凱去世是秋天,在抗臺中犧牲。那農曆二月初一可能就是周凱的生日。

「周凱射潮」是明代宋濂對周凱抗擊颱風英勇獻身的最後一刻,在碑文中加以神化的描寫,以藝術的手法體現這位治水聖賢的英雄氣概。應該說,把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神化,是百姓對古聖先賢的崇敬和不舍,寄託著古代先民對周凱為家鄉為百姓獻出生命的無限哀思。當然,對歷史人物的神話,在我們浩瀚的中華文化中司空見慣。

2014年,在「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之初,溫州市委市政府在市區甌江路修建「溫州治水文化長廊」,由市文化局牽頭,考證提煉溫州歷史進程中的九起重大治水事件,用大理石浮雕的形式,銘刻在石碑上。其中周凱治水就是以「周凱射潮」的藝術形象入選,排序在「甌居海中」、「東甌開篇」之後,「郭璞築城」之前。充分表達了周凱治水對推動溫州文明進步、歷史發展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另外,在海寧、杭州一帶,流傳著周凱曾經擔任錢塘江「塘官」,負責修築和管理錢塘江海塘的傳說。海寧的非遺皮影戲至今保留著《周凱射潮》的傳統劇目。

作為周凱故裡的蒼南縣,我們縣委縣政府於2018年用周凱諡號「平水」來命名橫陽支江治理後形成的水利景觀,稱為「百裡平水公園」,並以此來紀念周凱,首開先河治理橫陽支江,以及其後1700多年來,前赴後繼投身橫陽支江治理建設的一代又一代人。

在我們看來,政府、民間同調,傳承的是「開拓溫州沿海平原,推動溫州歷史進步」的周凱治水歷史文化,弘揚的卻是「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溫州人精神。(本文由林立謹提供)

相關焦點

  • 玉蒼之聲丨周凱治水:溫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寫照
    要說周凱治水,先要從西晉之前,溫州地區的地形地貌和溫州古代先民的生存處境說起。於是婉拒張華推薦為官的機會,獨自返回古溫州沿海地區。而後果然發生「八王之亂」,張華與陸氏兄弟盡數遇害。    周凱自洛陽返回後,可以說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了。面對故土原始落後的生活環境,對比「太康之治」的繁華帝都,使他萌生治理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的雄心壯志。  當時,溫州沿海平原有永寧、安固、橫陽三縣,或者叫三邑。
  • 溫工之聲丨張小燕·《等你》
    溫州市總工會攜手《生活看溫州》共同傳遞勞模之聲本期朗讀者是全國優秀教師張小燕她將與你分享《等你》▾  點擊收聽  ▾等你作者:張小燕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工標兵、浙江省高校「三育人」標兵、張家口市勞動模範、溫州市第五屆師德楷模、溫州大學首屆最受學生愛戴教師、第三屆華峰品德獎等榮譽。張小燕擁有多重社會身份。擔任溫州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執筆起草《溫商宣言》,並為首屆全國異地溫州商會會長班上課,讓她接觸了國內各地溫州商會的會長群體。
  • 溫州最美風景裡的6家精品民宿,選一間美宿享一段時光丨南方民宿
    身處大名鼎鼎的雁蕩山,卻無遊客的喧譁之聲,經過蜿蜒鄉村小路和兩側的田園風光,眼前就是大自然懷抱中的雁南左舍。翠竹繞舍、溪澗映輝,一幢白色的房子臨水而立,美到不可方物。然而,千萬別以為雁南左舍僅僅只是眼前的這幢美麗的房子。它,擁有2000畝的外院面積、桂花樹、枇杷樹、草坪、休閒區.....
  • 澳大利亞政府水項目:「未來之水」
    很多時候,水改革的主要改變是使水資源的利用納入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軌道,尤其是在農業用水方面,因為該國的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70%,澳大利亞的「未來之水」規劃是一個歷時十年,投資129億澳元的水資源利用規劃,其目標是確保未來水資源安全,恢復河流和其他水依賴系統的健康生態。
  • 一個老城 有山有水 《濟南的冬天》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
    雙語賞讀 品味溫州。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朗讀溫州肯恩廣播室」,歡迎收聽 我們今天的節目。I’m Chloe from Wenzhou-Kean University.我是來自溫州肯恩大學的佔依諾。
  • 浙江省資訊|探村溫州泰順|百福巖村,山環水繞人家,周氏舊宅靜美
    探村溫州泰順|百福巖村,山環水繞人家,周氏舊宅靜美浙江溫州,泰順,百福巖古村落。因音同,後又傳為「白虎巖」,村人嫌此名不祥,於是改為「百福巖」。村落山環水繞,建築或依山或傍水,民居沿山勢興建,自然環境美不勝收,沿卵石鋪墁的林中小道中行走,路旁山泉潺潺,林中鳥雀啁啾,和諧而靜美的景象。百福巖周氏高祖諱朝佐世居處州府景寧縣,清康熙年間其次子周鳳吉兒子周啟昌遷入百福巖村,成為百福巖周氏的開基祖。在百福巖,周氏家族貲財雄厚,整個家族也發展相對較好,歷代百福巖村長几乎都由周姓擔任。
  • 來自於26億年前,世界最「古老」的水,水質就像蜂蜜一樣粘稠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水,就沒有我們人類,這是因為有了水裡才得以發展,而且我們才能夠,過上如此幸福美滿的生活。不得不說,這絕對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我們身體大部分也是由水構成的。如果沒有水,我們人類真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生活下去,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水並不是取之不盡的。
  • 李白的《子夜四時歌·秋歌》,是一個對月光如水的夜晚的真實寫照
    《把酒問月》中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的詩句,將月亮掛在遙遠的天空,高不可攀的形態寫了出來,但是月亮又與人影相伴相隨,親密無間,又讓人有無限愜意而美好的遐想。李白還寫過四首《月下獨白》,其中一首中就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亂。」
  • 白蘭地被法國人稱為「生命之水」
    白蘭地被法國人稱為「生命之水」,在荷蘭語中是「燒焦的葡萄酒」的意思。在中國,「白蘭地」一詞則相當於中國的「燒酒」。到底白蘭地是什麼酒?白蘭地種類有哪些呢?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品味吧。雅文邑(Armagnac)法國最古老的白蘭地,也是法國頂級白蘭地之一。追溯雅文邑的文明,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1310年,至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比舉世聞名的幹邑早200年的歷史。雅文邑被譽為世界最古老的「生命之水」,由最優質的白葡萄蒸餾陳化而成,酒香四溢。
  • 溫州甌江汙染嚴重 居民稱比馬桶水更髒更臭(圖)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甌江,浙江省第二大河,因溫州古稱甌而得名;甌江,也被稱作是溫州兒女的母親河。據溫州當地老人介紹,十幾年前的甌江清澈見底,鷗窵群歡。可如今的甌江不僅江水渾黃,而且部分河面上還有垃圾漂浮,在年輕的溫州人看來,當年的直飲甌江水的場景,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不幸的是,已經不復清澈的甌江,仍然正在受到傷害。
  • 日本人喝廁所水,是工匠精神;中國人喝廁所水,就是變態文化?
    「日本人有工匠精神、日本人從小接受素質教育、日本人敬業。」 此後,野田聖子為了檢驗自己的自信,為了證實自己的工作質量,也為了強化自己的敬業心,她曾多次喝過自己擦洗過後的馬桶裡裝的水。 1987年,野田聖子當選為歧阜縣議會議員,是當時最年輕的縣議員。1998年7月擔任第一次小淵惠三內閣的郵政大臣,是日本最年輕的閣員。
  • 泰國水燈節:現代聲光科技再現古老素可泰繁華
    泰國水燈節:現代聲光科技再現古老素可泰繁華 2019-11-11 22:00: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苑菁菁 責任編輯:苑菁菁
  • 中華通韻進中小學,詩詞界一片反對之聲,平水韻被拋棄了?
    中華通韻進中小學,詩詞界一片反對之聲,平水韻被拋棄了?只要看一下哪些群體反對新韻,就知道原因了,因為反對的人都是習慣用平水韻寫詩的朋友,正因為《中華通韻》拋棄了平水韻,所以遭到這部分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通韻要在中小學強力推行,後果嚴重,平水韻將會被拋棄。兩三代人之後,傳統詩詞將斷代,那時候平水韻又要發掘、考證、補救了。有必要說一下《平水韻》和《中華通韻》是什麼。
  • 水水水水的畫法丨以文造園系列之《砎園記》
    原文如下:能力所限,本篇只選取其中一段進行片段還原,若按從左往右的閱讀習慣(加斷句)再打開一遍:砎園,水盤踞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頓之若無水者。壽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問臺、以竹徑,則曲而長,則水之;內宅,隔以霞爽軒、以酣漱、以長廊、以小曲橋、以東籬,則深而邃,則水之;臨池,截以鱸香亭、梅花禪,則靜而遠,則水之;緣城,護以貞六居、以無漏庵、以菜園、以鄰居小戶,則閟而安,
  • 探村溫州泰順|百福巖村,山環水繞人家,周氏舊宅靜美
    浙江溫州,泰順,百福巖古村落。位於泰順雅陽鎮,一個浙南閩北青山綠水間的古樸村落。古時村後有一巖石顏色奇異,如同食物發黴,當地人稱發黴為「白腐」,故原稱「白腐巖」。因音同,後又傳為「白虎巖」,村人嫌此名不祥,於是改為「百福巖」。 村落山環水繞,建築或依山或傍水,民居沿山勢興建,自然環境美不勝收,沿卵石鋪墁的林中小道中行走,路旁山泉潺潺,林中鳥雀啁啾,和諧而靜美的景象。百福巖是一個多姓共居的古村落,有周、林、李、董、彭、馬、施、羅、毛、姚等姓。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5國7城一路圈粉,「中國交響之聲」驚豔世界
    圖說:餘隆攜上海交響樂團在逍遙音樂節亮相 上交供圖上海交響樂團這支亞洲最古老樂團於8月中旬起拉開為期三周的世界巡演。先後登上了美國拉維尼亞音樂節、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瑞士琉森音樂節、奧地利格拉芬內格音樂節、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夏季音樂季等國際一流音樂節。
  • 報名丨溫州體育中心百姓健身房「四季美好健身精神」——冬至篇(大...
    為推動全民健身工作,倡導「體育讓生活更美好」理念,溫州體育中心百姓健身房推出「四季美好·健身精神」系列主題活動,圍繞二十四節氣,在每個節氣舉辦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旨在弘揚傳統節氣文化,倡導更健康的生活理念。
  • 溫州紙傘記憶: 水與火考出冠軍傘(組圖)
    家住溫州百裡坊的市民鄭老先生回憶,溫州作為「百工之鄉」,手工業發達,造紙、木工、竹編、制傘等興盛,其中制傘業最興旺,「在上世紀30年代,大街小巷都有紙傘店,比米店、裁縫店還多。那時,百裡坊整條街幾乎全是做紙傘以及配件的小作坊,像現在康樂坊的小五金零部件專業一條街。」鄭老先生印象特別深的是百裡坊口的一把3米多高的大油紙傘,這大傘曾一度成為百裡坊的一個標誌。
  • 湋水之陽炎帝故鄉——今「湋河」即古「姜水」之辨析考證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近年來,由於歷史人文效應的利益驅使,因而造成了諸多古代地名位置之爭。生活於南北朝時代北魏、被稱之為「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一生博覽奇書古籍,足跡遍及北中國,經過對河道溝渠的實地考察和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風土人情的訪問搜集,撰成《水經注》四十卷,留下了當時已知世界的地理名著。其《水經注·渭水》中說:「雍水(源自秦國舊都雍城西北30多裡處的雍山。
  • 幸福之水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無水,就無生機。一個城市的自來水系統,猶如人體血脈,水廠是心臟;管網是血管;心臟搏動強勁,脈管通達流暢,城市才有豐腴的基礎和發展的底氣。暢流於管網裡的水質,尤為重要。人民群眾渴望用上純淨甘甜的自來水,如今願望實現了,打心底裡高興,稱這是「幸福水」。    幸福之水為這個古老縣城的居民注入了新的生活品質,為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