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近年來,由於歷史人文效應的利益驅使,因而造成了諸多古代地名位置之爭。僅西晉時代成書的《國語·晉語》所云「炎帝以姜水成」之姜水所在,就至少有今「湋河」與今「清姜河」兩種說法。為此學者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到底孰對孰錯,至今難有定論。
筆者出於對歷史人文研究的熱心,經過查閱大量歷史文獻典籍和近代學者專著論述,潛心辨析考證,拙以為:流經武功古城之南的湋河,就是「炎帝以姜水成」的姜水。這並非一己之偏見,乃有歷史地理名著記載和近代著名學者研究成果為據。
生活於南北朝時代北魏、被稱之為「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一生博覽奇書古籍,足跡遍及北中國,經過對河道溝渠的實地考察和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風土人情的訪問搜集,撰成《水經注》四十卷,留下了當時已知世界的地理名著。其《水經注·渭水》中說:「雍水(源自秦國舊都雍城西北30多裡處的雍山。古籍載:雍山有五泉,即雍水之源)又東南流於橫水(流經今鳳翔、岐山縣境)合,水出杜陽山(指岐山山脈古杜陽縣境內一段),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位於今鳳翔縣境內),東南流,左會漆水(古水名,非今漆水河),水出杜陽縣之漆溪(今麟遊縣硬裡溝),謂之漆水渠。故徐廣(東晉孝武帝時任職秘書監)曰:漆水出杜陽山之岐山者也。漆渠水南流,大巒水(據地理位置,似應在今岐山京當一帶,待考)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今湋河川道之古稱),東南流入漆(今漆水河),即古岐水也。《淮南子》(亦稱《鴻烈》,西漢文學家劉安撰)曰:岐水出石橋山(岐山箭括嶺和扶風橋山,亦稱『石溝門』),東南流。《漢書音義》(東晉大臣蔡謨撰)曰:岐,水名也,謂斯水也。二川(漆水、大巒水)並逝,具為一水,南與橫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目』為大項中再分的小項),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米流川,逕(同『徑』)岐山,又屈逕周城(北魏時所設縣治,位於今岐山縣東北部)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岐水)取稱矣……岐水又東,逕姜氏城(當在今湋水北岸扶風縣至武功古城之間,具體地址待考)為姜水……東注雍水。雍水又南,逕美陽縣(古縣名,治所在武功古城西塬八裡處)之中亭川,合武水(亦稱「武亭水」,今之漆水河之古稱)。這裡且不說酈道元是否進行過實地考察(有持反對觀點者無端質疑酈道元未曾實地考察),僅就其援引前人徐廣、劉安、蔡謨之記述來說,也並非憑空臆斷,而是依其文獻記載,有據為證。
而且,《水經注》也並非孤證,西晉著名史學家皇甫謐所撰的《帝王世紀》已載明:「炎帝成與姜水,水合而東經美陽縣之中亭川水(即今漆水河)也。」另有南宋羅泌編撰的《路史》記載:「扶風美陽有姜氏城。」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成書的《陝西道志》亦記載:「扶風美陽有炎帝城,南有姜水。」近代文史大家郭沫若的《中國史稿》曰:「據說炎帝生於姜水,姜水在今岐山之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亦贊同此說。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編著的《中國通史》亦稱:「距今4500年以前,炎帝的部落地處在黃河上遊的陝西岐山姜水一帶。」考古學家李仲操所撰《姜炎文化論·姜水辯》一文也說:「姜水的確在三畤原(亦稱「南塬」,在湋水南岸)水旁的畤溝河下遊,姜水城就在扶風縣城附近的東原上(即武功古城所背附的西塬)。《中國近代史常識(先秦部分)》所云「炎帝族發祥在陝西岐山東面」,亦可作為佐證。當代李君可、張森諸多文史學人經過實地考察並引用大量史籍資料,經過分析探究,撰述專門論文,以證明今之「湋河」(亦稱雍水、漆溪、漆渠、岐山、湋水、圍川水、後河,古人以河水流經地界分段命名。又,不同時代河流名稱多有變易,例如漆水河,就曾有林水、中亭水、武亭水等舊稱)就是古之「姜水」。
至於有人認為流經今天寶雞市境內的清姜河就是古之「姜水」,姜城堡所在地就是古之「姜氏城」的說法,這裡借用兩位當代學人的觀點予以辨析。文史專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說:「姜氏城在渭水南,《水經注》說得很清楚。姜城堡在渭水南,而渭水在這幾百裡全在塬中間走,沒有改道的可能。然則姜城堡與姜氏城雖有兩個字相同,一定不可能是一個地方。《寶雞縣誌》勉強附會的說法靠不住。」李君柯在《古籍中所載的「姜水」「姜氏城」今在何處》一文中說:「從地名學的角度來看,清姜河原名清澗河,沒有『姜』字,因而清澗河同清姜河並不存在一個承接關係,因此我認為今天的清姜河不是古姜水……姜氏城和姜城堡所表達出的意思截然不同:姜氏城是姜姓人居住的城郭,歸宿點是城郭!姜城堡的歸宿點是堡子,堡子也叫寨子,是用夯土和磚塊建成的高臺土城,是明清時期才興起的……姜城為地名,因此地生產一種生薑,此姜塊大、汁多、味鮮,又因此地建有土城,用特產和土城取名,便是姜城,再加上西府民間廣泛流行的「堡子」,便是姜城堡!可見姜城堡,這是明清時代才取名的地名,而並非遠古的姜氏城!」
另外,筆者認為,湋水之濱的武功古城南郊有周人聖母姜嫄墓。姜嫄為炎帝後裔姜氏之女,嫁於「以姬水(今漆水)成」的黃帝曾孫帝嚳為元妃。姜氏城距古邰地(帝嚳之子后稷封國立邦之所在)相去不遠,近地通婚,生子姬棄;曾建於今扶風法門寺北約五裡處的「姜太公墓」和至今仍生活於岐山與扶風兩縣交界處的姜家溝村二百六十多口姜姓族人,亦可佐證流經今天岐山、扶風、武功三縣的湋河,就是古之「姜水」,「姜水城」就在今天的湋河北岸,湋水之陽是炎帝的故鄉。
據史辨析考證,拙思撰為此文,權且拋磚引玉,敬請諸位學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