湋水之陽炎帝故鄉——今「湋河」即古「姜水」之辨析考證

2020-12-18 百家號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近年來,由於歷史人文效應的利益驅使,因而造成了諸多古代地名位置之爭。僅西晉時代成書的《國語·晉語》所云「炎帝以姜水成」之姜水所在,就至少有今「湋河」與今「清姜河」兩種說法。為此學者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到底孰對孰錯,至今難有定論。

筆者出於對歷史人文研究的熱心,經過查閱大量歷史文獻典籍和近代學者專著論述,潛心辨析考證,拙以為:流經武功古城之南的湋河,就是「炎帝以姜水成」的姜水。這並非一己之偏見,乃有歷史地理名著記載和近代著名學者研究成果為據。

生活於南北朝時代北魏、被稱之為「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一生博覽奇書古籍,足跡遍及北中國,經過對河道溝渠的實地考察和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風土人情的訪問搜集,撰成《水經注》四十卷,留下了當時已知世界的地理名著。其《水經注·渭水》中說:「雍水(源自秦國舊都雍城西北30多裡處的雍山。古籍載:雍山有五泉,即雍水之源)又東南流於橫水(流經今鳳翔、岐山縣境)合,水出杜陽山(指岐山山脈古杜陽縣境內一段),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位於今鳳翔縣境內),東南流,左會漆水(古水名,非今漆水河),水出杜陽縣之漆溪(今麟遊縣硬裡溝),謂之漆水渠。故徐廣(東晉孝武帝時任職秘書監)曰:漆水出杜陽山之岐山者也。漆渠水南流,大巒水(據地理位置,似應在今岐山京當一帶,待考)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今湋河川道之古稱),東南流入漆(今漆水河),即古岐水也。《淮南子》(亦稱《鴻烈》,西漢文學家劉安撰)曰:岐水出石橋山(岐山箭括嶺和扶風橋山,亦稱『石溝門』),東南流。《漢書音義》(東晉大臣蔡謨撰)曰:岐,水名也,謂斯水也。二川(漆水、大巒水)並逝,具為一水,南與橫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目』為大項中再分的小項),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米流川,逕(同『徑』)岐山,又屈逕周城(北魏時所設縣治,位於今岐山縣東北部)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岐水)取稱矣……岐水又東,逕姜氏城(當在今湋水北岸扶風縣至武功古城之間,具體地址待考)為姜水……東注雍水。雍水又南,逕美陽縣(古縣名,治所在武功古城西塬八裡處)之中亭川,合武水(亦稱「武亭水」,今之漆水河之古稱)。這裡且不說酈道元是否進行過實地考察(有持反對觀點者無端質疑酈道元未曾實地考察),僅就其援引前人徐廣、劉安、蔡謨之記述來說,也並非憑空臆斷,而是依其文獻記載,有據為證。

而且,《水經注》也並非孤證,西晉著名史學家皇甫謐所撰的《帝王世紀》已載明:「炎帝成與姜水,水合而東經美陽縣之中亭川水(即今漆水河)也。」另有南宋羅泌編撰的《路史》記載:「扶風美陽有姜氏城。」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成書的《陝西道志》亦記載:「扶風美陽有炎帝城,南有姜水。」近代文史大家郭沫若的《中國史稿》曰:「據說炎帝生於姜水,姜水在今岐山之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亦贊同此說。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編著的《中國通史》亦稱:「距今4500年以前,炎帝的部落地處在黃河上遊的陝西岐山姜水一帶。」考古學家李仲操所撰《姜炎文化論·姜水辯》一文也說:「姜水的確在三畤原(亦稱「南塬」,在湋水南岸)水旁的畤溝河下遊,姜水城就在扶風縣城附近的東原上(即武功古城所背附的西塬)。《中國近代史常識(先秦部分)》所云「炎帝族發祥在陝西岐山東面」,亦可作為佐證。當代李君可、張森諸多文史學人經過實地考察並引用大量史籍資料,經過分析探究,撰述專門論文,以證明今之「湋河」(亦稱雍水、漆溪、漆渠、岐山、湋水、圍川水、後河,古人以河水流經地界分段命名。又,不同時代河流名稱多有變易,例如漆水河,就曾有林水、中亭水、武亭水等舊稱)就是古之「姜水」。

至於有人認為流經今天寶雞市境內的清姜河就是古之「姜水」,姜城堡所在地就是古之「姜氏城」的說法,這裡借用兩位當代學人的觀點予以辨析。文史專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說:「姜氏城在渭水南,《水經注》說得很清楚。姜城堡在渭水南,而渭水在這幾百裡全在塬中間走,沒有改道的可能。然則姜城堡與姜氏城雖有兩個字相同,一定不可能是一個地方。《寶雞縣誌》勉強附會的說法靠不住。」李君柯在《古籍中所載的「姜水」「姜氏城」今在何處》一文中說:「從地名學的角度來看,清姜河原名清澗河,沒有『姜』字,因而清澗河同清姜河並不存在一個承接關係,因此我認為今天的清姜河不是古姜水……姜氏城和姜城堡所表達出的意思截然不同:姜氏城是姜姓人居住的城郭,歸宿點是城郭!姜城堡的歸宿點是堡子,堡子也叫寨子,是用夯土和磚塊建成的高臺土城,是明清時期才興起的……姜城為地名,因此地生產一種生薑,此姜塊大、汁多、味鮮,又因此地建有土城,用特產和土城取名,便是姜城,再加上西府民間廣泛流行的「堡子」,便是姜城堡!可見姜城堡,這是明清時代才取名的地名,而並非遠古的姜氏城!」

另外,筆者認為,湋水之濱的武功古城南郊有周人聖母姜嫄墓。姜嫄為炎帝後裔姜氏之女,嫁於「以姬水(今漆水)成」的黃帝曾孫帝嚳為元妃。姜氏城距古邰地(帝嚳之子后稷封國立邦之所在)相去不遠,近地通婚,生子姬棄;曾建於今扶風法門寺北約五裡處的「姜太公墓」和至今仍生活於岐山與扶風兩縣交界處的姜家溝村二百六十多口姜姓族人,亦可佐證流經今天岐山、扶風、武功三縣的湋河,就是古之「姜水」,「姜水城」就在今天的湋河北岸,湋水之陽是炎帝的故鄉。

據史辨析考證,拙思撰為此文,權且拋磚引玉,敬請諸位學人指正。

相關焦點

  • 文化視點‖蕩蕩八水 萬古潤長安之滈河
    關於滈河水之好,滈河流域有個傳說:有年秦始皇母親患病,久治不愈。一日秦始皇來到滈河東岸今長安區五臺街道甘村打獵,聽村民說,當地滈河小支流康峪溝非常神奇,雖然不長,但常年有水,未曾乾涸,飲此溝水可治百病,秦始皇便將此水帶回鹹陽宮,其母親喝後,很快痊癒。秦始皇下詔在附近建了甘露寺,至今,甘村還有一座名曰甘露寺的小廟。
  • 《水經.涔水注》考略
    [3]涔水即鬵水也。註疏本楊守敬認為「諸地誌書,涔水無黃水之殊目,黃水當鬵水之誤」,(備註:守敬按:諸地誌書,涔水無黃水之殊目,黃水當鬵水之誤,即《漢志》安陽之鬵水也。涔、鬵通,鬵與黃形近,故致訛。《華陽國志校注》的作者劉琳認為古安陽即後來之安康, 亦即今石泉縣的考證推據論證是合理的,應將《漢書·地理志》安陽條下注移於成固縣下[5]。同時向氏還進一步推論:按上述資料印證, 涔水當為今城固縣三合鄉之「堰溝河」,發源於城固縣汪壩鄉(米倉山, 古為南鄭轄地)。北流經縣境天明寺、鹽井壩至城固縣城南( 即漢成固縣西南)入漢水。左谷水即今湑水河, 從北來, 至城固東六裡許( 漢成固故城東)入漢水[6]。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河之洲」在哪兒?
    《關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少年來,從教科書到《詩經》的多種版本,均未明確注釋。經我們考證,就在黃河中遊,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就是《詩經·關雎》說的「河之洲」。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河之洲」在哪兒?
    「河之洲」在哪兒姚景強 李立政《關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少年來,從教科書到《詩經》的多種版本,均未明確注釋。經我們考證,就在黃河中遊,乃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也。奔騰的黃河水,其主河道從這裡一分為二,圍繞著這片灘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勢。然後,在灘之東端又合二為一,捲起滔滔巨浪,東流入海。這片多達萬畝之餘的灘涂,素有「萬裡黃河第一灘」之稱。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的人們,世世代代就居住在這片被譽為「河心島」的灘涂之上。 從宏觀上看,西灘與《詩經》十五國風「周南」所涵蓋的地域有緣。《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指周南、召南等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
  • 比興之妙:看李白詩中的「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朋友送別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摘自《妾薄命》《妾薄命》為樂府古題之一。李白的這首詩「依題立義」,描寫陳皇后阿嬌由得寵到失寵的過程,這是其中四句。雨落不能上天,水潑到地上再難收回。漢武帝與陳皇后的情意,就像東、西流向的水,再也不能相會。這裡李白用了一個典故。傳說姜太公的妻子馬氏,不堪太公的貧困而離開了他。到太公富貴的時候,她又回來找太公請求和好。
  • 讀趙安金老師《故鄉的糖河》的影響
    一次讀趙老師的作品是《故鄉的糖河》,因為我也是和趙老師一樣熱愛自己的家鄉,喜歡寫家鄉。從我的《故鄉的月》搜索到了趙老師的《故鄉的糖河》關注了趙老師的《紅土高原》。趙老師的每一篇作品我都會認真的留言、評論。
  • 泉水叮咚,濟水之南;黃金水道,清河溯源
    5世紀末以後,菏澤以西的濟水上段逐漸堙塞,濟水僅餘下段,唐代改稱為清河。至北宋,又稱北清河。大約在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黃河決溢合北清河入海,從歷城東北又決出一股新道,北流入濟陽縣境,與漯水合入渤海。其流經地區大致與今之歷城以下黃河所行地區相同,此後黃河多次經此道入海,河道逐漸寬廣,而歷城以下濟水則源短流微,漸趨堙塞。
  • 【臨淇民間文藝(第691期)】《詩經》之「淇水」內蘊辨析
    《詩經》之「淇水」內蘊辨析趙春霞                海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文科部      (趙春霞  海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  571400)         內容摘要:「淇水」在《詩經》中多次出現,具有多種內涵,
  • 幸福之水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無水,就無生機。一個城市的自來水系統,猶如人體血脈,水廠是心臟;管網是血管;心臟搏動強勁,脈管通達流暢,城市才有豐腴的基礎和發展的底氣。暢流於管網裡的水質,尤為重要。人民群眾渴望用上純淨甘甜的自來水,如今願望實現了,打心底裡高興,稱這是「幸福水」。    幸福之水為這個古老縣城的居民注入了新的生活品質,為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 詩人兩渡的京水何在 滎陽古京城因這條河而得名
    王維在他的《宿鄭州》中,明確提到了「京水」這一地名。他在詩中說道:「明當渡京水,昨夜尤金谷。」王維詩中的「京水」在哪裡?現在還有什麼遺蹟可佐證?隨著歲月流逝,這處曾經記錄過詩人與這片土地的「京水」是否還能找到?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劉長徵/文 邱琦/圖
  • 楊年生:《水經注》卷六(汾水上遊段)新考 兼與李曉傑老師商榷
    圖表 1汾源靈沼: 2015年7月25日上午攝於寧武東寨汾水又南,與東、西溫溪合,水出左右近溪,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陰,雲垂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漢高帝十一年,封靳疆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坂,在晉陽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腸焉,故倉坂取名矣。漢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馬彪《後漢郡國志》: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臼谷。蓋欲乘呼沱之水,轉山東之漕,自都慮至羊腸倉,將憑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苦役連年,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無算。拜鄧訓為謁者,監護水功。訓隱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肅宗從之,全活數千人。
  • 《水經鮑丘水注》所涉御夷鎮、滑鹽、傂奚等考略
    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縣東,鮑丘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逕九莊嶺東,俗謂之大榆河。鮑丘水,古鮑丘水上遊即今潮河,下遊略與今白河平行南流,折東南循今薊運河下遊入海。北魏時上遊在今通州區附近注入白河,至今武清縣境又別流東出[1]。
  • 水未來之聲丨周凱治水:溫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寫照
    於是婉拒張華推薦為官的機會,獨自返回古溫州沿海地區。而後果然發生「八王之亂」,張華與陸氏兄弟盡數遇害。周凱自洛陽返回後,可以說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了。面對故土原始落後的生活環境,對比「太康之治」的繁華帝都,使他萌生治理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的雄心壯志。當時,溫州沿海平原有永寧、安固、橫陽三縣,或者叫三邑。
  • 九牧之家 擇水成林
    在今濠江濱海錢塘,幾乎家家戶戶門額上都高鐫著「九牧世家」的牌匾。「九牧世家」本是九牧林後裔自稱,九牧林族是林姓重要分支之一,有「唐九牧林」與「宋九牧林」之分。據考證,現居潮汕的「唐九牧」後代的林姓人大多是「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蘊之後,也有少部分是「大牧」林葦之後。而自莆田遷居潮州的林氏另一支雖不是「唐九牧」的子孫,但也有資格稱「九牧世家」,因莆田林氏後代也另有一支「九牧世家」,他們是晉安林氏的莆田開基祖林茂之後,傳至八代為林攢,林攢傳至林杞。林杞有9個兒子,皆成進士,分別擔任刺史知州。此時已是宋代,故稱「宋九牧」,以區別於「唐九牧」。
  • 蕩蕩八水 萬古潤長安之澇河
    當地有傳說:周文王姬昌在灃水西岸建立豐京後,為了保衛京城,計劃在豐京西部建一衛星城,經過考察,認為「澇東有府地」「澇西有福地」,於是在澇河東岸修築了扈城,即後來的鄠縣城。遷其父周王季陵於澇河西岸的「龍脈寶地」。因為「比土築城」,把河對岸叫「比土」,後因渼水匯成陂,名稱逐漸演變為「陂頭」。過去澇河魚蝦很多,沿灘有好多以打魚為生的外來客戶,還特別有一家,專門插鱉。
  • 大美德州在河之洲
    德州市區境內三條主要河流蜿蜒貫穿,由南向北分別是最左邊的是古老的南運河,滄桑而悠然裝載著千年的運河史,中間是因德州而生的岔河,美麗而多姿仙子似的翩然如畫,右邊的是獨流入海的漳衛新河,古稱鬲津河是古黃河遺脈,猶如飲馬流花的俠女;三河猶如一個川字也如一個州字三河六岸令人神往,相互呼應,同承衛運河之水過四女寺三閘,共承一脈分水而北去。
  • 灃河,《詩經》的故鄉,中國唯美與浪漫並存的小鎮
    讓三百詩篇,走出素紙鉛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句流傳千載的詩歌,一部世代傳承的《詩經》,串聯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可你是否知道,《詩經》的故鄉又在哪裡?灃河,《詩經》的故鄉據考證,《詩經》絕大部分源自灃河一帶。禮樂之邦,禮儀之邦,是中國的自稱;而周禮的故鄉,就是豐鎬兩京。
  • 小兵張嘎的故鄉,河北白洋澱煙波浩淼,水村掩映下的生態美景
    白洋澱由堤防圍護,澱內壕溝縱橫,河澱相通,田園交錯,水村掩映。澱上波光蕩漾,水鳥啁啾,蘆葦婆娑,荷香暗送,構成了一幅靚麗的生態美景。白洋澱地處京、津、保腹地,距北京、天津約150公裡左右,距保定市區30公裡左右,總面積366平方公裡,這裡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白洋澱是冀中平原的大窪澱,它連接於任丘、安新、高陽、雄縣、容城四縣之間。
  • 曹操徵烏桓的「白狼山古戰場」探秘
    長期以來,關於白狼山古戰場的位置考證,建昌、喀左兩地各執己見、爭議不休,甚至還冒出了 " 凌源大冰溝古道新說 ",深入辨析,奧妙無窮,十分有趣。白狼山之戰的過程與歷史意義官渡之戰後,袁紹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東、遼西一帶的烏桓族,以圖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