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把中國四大名著「一網打盡」搬上舞臺

2020-12-11 搜狐網
林奕華認為,看電影、聊天的同時也是一種閱讀


  因為新戲《三國》的緣故,香港導演林奕華和臺灣作家楊照之間有了數場精彩對話。

  林奕華向楊照發問:「有句話叫『你就是你所吃的』,同樣的道理,你也是你所讀的。為什麼你會拿起《三國演義》這本書,並且把它讀完?」楊照回憶了自己十幾歲時讀《三國》的經歷說,小說最吸引的就是書中的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卻產生了人跟人之間特別的關係。

  林奕華則說,在楊照讀《三國》的年代,他因為讀文科而被分到女校,讀《紅樓夢》。「真正讀《三國演義》是在編這部劇之前,在臺北,每天從上午11點到次日凌晨1點,在幾個人的幫助和監督下,一字一句讀出聲來。」在這個過程中,林奕華開始真正去跟書中人對話。

  近幾年,林奕華瞄準了中國四大名著,並期待著能「一網打盡」,把它們統統搬上戲劇舞臺。繼上半年《賈寶玉》大獲成功後,今年9月,他又將帶來《三國》。

  改編《紅樓夢》時,不少觀眾對林奕華所謂的「解構經典」並不買帳,他們認為,戲裡充斥過多的是編導一廂情願的讀解,該劇基本可看作是一部用舞臺劇書寫的《紅樓夢》讀後感。對此,林奕華表示,他走的不是考證和索引派的路徑,「我不能算是『紅迷』」,做《紅樓夢》最好玩的地方在於,你看的是這本書對現代人的影響,而不是你去呈現這本書」。

  此番改編《三國》,林奕華依然充滿顛覆性,這是一部巾幗版《三國》,戲中人物全部由女性飾演,投射的也是現代人面臨的種種問題。他導演的《三國》和權謀毫無關係,「這臺戲就是我的一份閱讀報告」。

  對於林奕華而言,把名著搬上舞臺,並不是照搬經典,「這是我的閱讀報告。我的讀書報告不是準則,是多元社會的一種表達方式。」

  [對話林奕華]

  「我從未把名著當成過去的書」

  曾經不認為能讀完「三國」

  記者:為何你對四大名著情有獨鍾?

  林奕華:我選四大名著,因為中國人的小說就是這四大名著。小說是大家愛聽的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聽這四個故事的原因。它們幾百年來都在榜上,不管今天的人是否閱讀,其名聲是不變的,裡程碑式的意義也不會改變。作為品牌,它們一直被不斷改編,被作為新的產品生產出來,比如被重新拍成影視。我覺得,把名著搬上舞臺,並不是照搬經典,它是個讀書報告。它不是一個準則,而是追求多元社會的表達方式,呈現我自己的視覺。

  記者:你眼中的四大名著是怎樣的?你個人最偏愛哪一部?

  林奕華:《水滸傳》又黃又暴力,它是那個年代社會新聞頭條的集合。《紅樓夢》是個愛情故事,《西遊記》是個遊記。《三國演義》是一本關於成熟、關於人情世故的書,一部失敗之書。我個人最愛《紅樓夢》。不同的文體總是有不同的情感模式,你可以從四大名著中看出,中國人的情感原來是這樣被建構的。

  記者:做《三國》時,你讀了多少遍原著?

  林奕華:我才讀了一遍,去年開始籌備這部戲,當時我不認為自己能讀完《三國演義》,就好像很多女生讀不完《三國》一樣。剛開始讀時有困惑,我請五六個人一起讀,從早念到晚,念了九天,一個字一個字念,念時很感慨,念到眼睛紅了,我讀到裡面很多的感情。我比較愛玩,比如說,我看到周瑜跟孔明的關係時,突然間會說,這不就是一個偶像明星在嫉妒一個藝術家麼?周瑜就是一個偶像明星,永遠要在舞臺的中央。

  名著需要一輪又一輪被解碼

  記者:前段時間有人評了一個「死活讀不下去的書」排行榜,《紅樓夢》竟然位列榜首,你對此怎麼看?

  林奕華:小時候讀《紅樓夢》時,也有困難。可能我對那個時代感覺還是很興奮,我相信現在年輕人也有,你看王熙鳳罵人多好看,探春罵人也超好看。一部《紅樓夢》,光從這個角度切入,就已經好看死了。現在的人可能覺得語言有問題,其實書中所寫人性的本質,都能和現在對應,也許我有這個性格,才會解讀這些書。

  記者:除了中國四大名著,你還改編過《包法利夫人》等名著,你和閱讀的關係似乎特別密切?

  林奕華:我喜歡把我看到的所有東西交叉應用。我做《包法利夫人》,當時大家喜歡我的處理方法,是把它變成電視訪談,變成綜藝節目。因為綜藝就是在電視上出現的一種百貨公司,把百貨變成人性,讓人們瀏覽。我不是把情節放在第一位的,我一直擅長的,就是把我的興趣作為一種橋梁。所謂名著就是一種流行,如果不流行,就不可能今天還出現在書店裡,這個流行只不過需要一輪又一輪地被解碼。所以,看完《賈寶玉》,有人就在微博上說,要去看小說《紅樓夢》,掀起新一輪名著閱讀熱。

  記者:閱讀名著時,你會從書裡讀到你自己嗎?

  林奕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覺得《三國》是講權謀之術?我在裡面看到我自己,我看到我與他們一樣的困境。從某種程度說,我與劉備很像,換個角度,我也是孔明,我也可以是曹操。原來這個書就是在講所謂的本我自我超我。曹操是本我,孫權是自我,劉備就是超我。為什麼我有這些解讀,因為我沒有把它當成過去的書。這些書,每一部都很棒,它就是有這些空間,在描寫這些人際關係時,不管哪個朝代,它其實一直沒有脫離掌握這些問題的本質。

  記者:名著是不是戲劇創作的一座富礦?

  林奕華:可能我很喜歡去當人類學家。我其實對戲劇不是那麼有興趣。我覺得人是用來閱讀的,閱讀不只針對白紙黑字。看電影,我有看的地方,也有閱讀的時候。跟人聊天也是,我邊聊天邊閱讀,閱讀是一種態度,不是行為。你做戲劇創作,其實就是做閱讀報告。楊照說,有些東西對有些人來說,三句話講完了,他覺得我的戲就是用三千句話來講這三句話。也許正是這三千句話,讓有些人對三句話永遠不忘。我覺得現在人很悲哀的是,任何事情都變成,你只跟我說三句話就行了。本來這三千句是少不掉的,這才是文化。

  把每一天都活得很滿

  記者:很多人羨慕你有著超越年齡的年輕。能否透露一下你保持年輕的秘訣?

  林奕華:我覺得部分原因是我要把每一天都活得很滿。最近做的讓我廢寢忘食的事,就是把上世紀三四十年的照片重拍,放在facebook上與人分享。我有很多照片,我最大的財產是我的照片,我幾十年來一直在看照片。某個層面來講,人如果活得深刻,就好像你常常在溫習你的經歷,你就不會被時間拋在後面,你永遠搭第一班車,向著你要去的方向走,你就不是被遺棄的行李。

  記者:你曾擔任 「新地開心閱讀·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評審,你對年輕人的寫作有何建議?

  林奕華:我是負責三本書的導師,其中一本《夫妻檔》即將在今年上海書展上亮相。作者很年輕,他找了香港很多一起做生意的夫妻,大家可以從書中看到上一代人的愛情。我覺得,寫作最基本、最難的其實是真誠,任何作品能打動人的地方是情感,而不是創意。

  記者:生活中你最喜歡什麼事?

  林奕華:我常常和我的團隊就這樣聊天。我去學校教書,不會教他們什麼,只會聊天。但你會發現,他們沒有天呢,也不知什麼叫聊。我跟誠品書店說,給我設一個攤位,我去那裡聊天,然後大家去買書。

  記者:你通常如何看待自己?

  林奕華:我非常害怕看到失望,以至我性格裡有一種悲觀,然後被我看清楚後,發現不是這樣的。失望是生活中的主題曲,因為你失望,才知道更要追求希望很多事情,我不容易放棄,我性格中有一種不理性的執著。不放棄,就是因為失望是主題曲,所以你要用不放棄的歌聲去唱它。

yule.sohu.com true 解放網-新聞晨報 http://yule.sohu.com/20130729/n382799188.shtml report 4987 林奕華認為,看電影、聊天的同時也是一種閱讀因為新戲《三國》的緣故,香港導演林奕華和臺灣作家楊照之間有了數場精彩對話。林奕華向楊照發問:「有句話叫『你

相關焦點

  • 《三國》滬上見面會 林奕華情緒激動「發飆」
    林奕華解釋自己為何"發飆"  昨天(9月3日)下午1:30,林奕華四大名著系列舞臺劇之《三國》在文化廣場排練廳舉辦主創與媒體見面會  雖然這是林奕華近年來首部沒有明星加盟的作品,但早在今年春天《賈寶玉》上海二輪演出發布會上就被他一再提及的這部戲,還是令媒體相當期待。發布會開場出現小插曲——林奕華突然「發飆」,直到1個多小時的演員闡述結束後,他的情緒才稍稍緩和,解釋道:「可能有些誤會,以為我今天又要對著空氣說話了,所以剛才坐下來的時候情緒有點激動。對不起。」
  • 林奕華:《三國演義》中沒有贏家、都是輸家
    比如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大Boss不是和你爭寵的妃子,也不是皇上,而是自己。要是真找了個昏君做領導,你又受不了委屈,甄嬛教你——不愛他,離開他,廢了他!  聽聞林奕華會全用男人演《甄嬛傳》  流瀲紫又驚又期待  林奕華說:「如果讓我重排《甄嬛傳》,會全部用男人來演。
  •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六大名著,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另外的兩個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六大名著,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另外的兩個是什麼?提到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之作,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吳承恩的《西遊記》及曹雪芹的《紅樓夢》。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六大名著,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另外的兩個是什麼?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當時的中國文學界將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六本古典小說統稱為六大名著。國家出版局為了振興中國的文藝事業,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水平,豐富人們的業餘生活,決定出版一些符合當時國情的優秀文學作品。
  • 中國原本有六大名著,為啥建國後變成了四大名著?少了哪兩本書?
    眾所周知現如今中國古代有四大名著,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上都有四大名著的節選,它們分別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四大名著都成書於明清之際,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滋養了好幾代中國人,還傳到了國外被翻譯成了各種語言,深受各國百姓的喜愛。
  • 翻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馬來西亞花了多少年?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恆燦(左)向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右2)介紹馬來文版四大名著。新華網發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提供。  新華網吉隆坡7月28日電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恆燦27日表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馬來文版經過多方努力日前正式出版發行。    吳恆燦說,《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經過馬來西亞多位翻譯家三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將這些文學經典翻譯成馬來文,這對於中馬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意義重大。
  • 「七大名著」為什麼只剩下了「四大名著」
    眾所周知,中國四大名著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其實,清朝的時候還有「七大名著」這個說法,直到現在被刪掉的其他三部分別是《儒林外史》、《金瓶梅》和《聊齋志異》。中國人似乎對「四」這個數字特別有執念,例如還有「四大美人」、「四大發明」、「四大天王」等等。但是對中國文學史有深遠影響的著作遠不止「四大名著」。
  • 英文版歌劇《紅樓夢》走出美國進入中國內地舞臺
    中新社舊金山8月14日電 (記者 劉丹)美國舊金山歌劇院14日表示,英文版歌劇《紅樓夢》將於9月8日首次登上中國內地舞臺,在北京、長沙和武漢三地巡演,美籍華裔作曲家盛宗亮將擔任樂團指揮,首次指揮自己的歌劇作品。
  • 幾個字總結四大名著,你覺得怎樣?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四部巨著。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緻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 流傳日本的四大名著
    一系列以四大名著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在日本成功舉辦,引發了人們對四大名著在日本傳播狀況的關注和思考。譯介繪本與模仿改編在江戶時代,已有大量漢籍和明清白話小說傳入日本,許多日本漢學學習者希望能夠直接閱讀這些作品,這便出現了學習「唐話」之風。當時人們將漢人所說的口語稱作「唐話」。四大名著在這股風潮中則成為漢語口語教科書。
  • 歷史上有「七大名著」,後來只剩「四大名著」?另外三部是什麼書
    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七大名著」,其分別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傳》、《金瓶梅》。後來之所以只剩「四大名著」是因為當時國家為了文化普及和弘揚正能量,需要出版四部長篇小說,在考量許久後,刪除了三部,最後只有「四大名著」。那麼為什麼,《金瓶梅》、《儒林外傳》、《聊齋志異》會被剔除呢?
  • 林奕華《賈寶玉》將來深圳 何韻詩反串唱7首歌
    ——由歌手何韻詩主演的香港導演林奕華最新舞臺劇《賈寶玉》將於5月25日、26日現身深圳保利劇院,為觀眾解開這個問號。  《賈寶玉》全劇以寶玉死後還魂、重訪大觀園為主線展開故事。劇中的賈寶玉和十二金釵都身著現代裝,何韻詩以短髮、鬥篷、黑靴的利落造型亮相,十二金釵則清一色幹練的職業裝、高跟鞋登臺,演員口中還不時冒出英文、日文、韓文。借古典名著的外衣,融入時下都市的娛樂元素。
  • 林奕華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在今天會遇到哪些難題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被搬上舞臺,就像重演了無數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觀眾進劇院不再不是為了聽故事,而是看看這個熟得不能再熟的故事,還能把大家帶到哪裡去。2014年,林奕華將「梁祝」搬到了現代。林奕華不甘於只是複述,他要讓這部戲與當下發生關聯。
  • 四大名著到底有多重要?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被稱作「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孩子覺得太深奧,太枯燥,不想讀,四大名著是經典中的經典,是代表中國文化傳統與精神的著作,孩子閱讀和考試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怎麼辦?
  • 《簡愛》搬上話劇舞臺 袁泉見王洛勇「自來熟」
    網易娛樂6月23日訊 夏洛蒂·勃朗特名著《簡·愛》首度被搬上中國話劇舞臺,王曉鷹執導,袁泉、王洛勇聯合主演,並已於本月19日開始演出。「暗戀」擦肩 「簡愛」自來熟 早在《暗戀桃花源》的時候,袁泉與王洛勇就曾遺憾地擦肩而過,《簡·愛》才是二人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合作。王洛勇身為百老匯華裔第一人,表演經驗豐富,袁泉表示自己在1999年就曾在紐約看過他出演的《西貢小姐》,更大讚他是那種長期在舞臺上存在的演員,有強大的氣場令人折服。
  • 毛澤東形象搬上兒童劇舞臺 中國兒藝十六日首演
    一臺講述毛澤東少年故事的話劇《韶山出了個毛澤東》將於近期出現在此間兒童劇舞臺上。  這臺二00六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重點劇目,用倒敘手法,以老年毛澤東回憶為主線,通過一九七六年晚年毛澤東的思緒流動,讓他與七十年前的自己以及周遭生活的人物進行了一次對話,從而再現少年毛澤東所生活的韶山沖場景以及陪伴他成長的人和事。
  • 活四大名著:整容成寶玉,臉上按彈簧,寒冬赤腳行,拍戲兩百斤!
    中國的四大名著,對中國的影響是極大的,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我們必須傳揚廣大。今天,為了喜迎我國的70周年,更好的傳揚優秀經典和文化,在浙江衛視中,聚集了中國現在「行走的四大名著」代表,是中國的四大男神,一起來看看吧。
  • 大連藝術學院:把思政課搬上舞臺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玉)思政課不只在課堂上講,也可以在舞臺上演。雙節期間,大連藝術學院原創大型舞臺劇《夢想·青春》在大連開發區大劇院成功上演。
  •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全部譯成馬來文出版發行-新華網
    新華社吉隆坡7月31日電(記者林昊 王大瑋)隨著《紅樓夢》馬來文版日前在馬來西亞出版發行,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全部譯成馬來文並出版發行。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恆燦負責組織《紅樓夢》馬來文版的翻譯工作。
  • 中國四大名著在越南家喻戶曉,當地人如此解讀《西遊記》讓人氣憤
    由於在歷史上有一千多年的時間被中國的封建王朝統治,漢字在漢武帝時就傳入當時的南越國。在漫長的歲月中越南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越南的思想、文化、藝術、建築、圖騰、習俗也都是和中國一脈相承。每到越南一處,稍微有些歷史感的古建築上都有中文標識,17世紀末期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傳教士在越南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與漢字並用。1945年以後胡志明時期才開始使用現在的拼音文字,直到如今。越南人生活中的很多重要的節日,都沿襲著中華的傳統,春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端午中秋節也幾乎無差異,賽龍舟,吃粽子,掛彩燈,吃月餅。
  • 青年戲劇孵化平臺向全國徵集劇本 最終選出最具潛力者搬上舞臺
    該項目將面向全國編劇人才,公開徵集劇本,最終選出最具潛力劇本助其搬上舞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張鵬表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經累計資助項目400餘項,其中近一半是舞臺創作項目。但是反觀歷年基金支持的各個項目,真正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並不多。劇本荒、創意荒的問題是當下劇本創作一個突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