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教育孩子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認識「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2020-12-22 BaBa很忙

隔壁的樂樂又被媽媽訓得嚎啕大哭,媽媽不停的問他: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還改不掉打人的壞毛病?

樂樂小聲的說:我跟天天好好說了那麼長時間,可他就是不把玩具給我玩,我一生氣一忍不住就打了他。

樂樂在小區是出了名愛打人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似乎就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

小區裡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幾乎都被他打過,當然並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是卻導致大家見到樂樂都不由自主的想要躲遠點。

樂樂的父母並不是熊父母,他們平時待人處事彬彬有禮,別人有困難也會熱心幫忙。

但就是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總是覺得頭疼,他們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麼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可是和自己卻一點也不像,畢竟樂樂的爸爸媽媽從小到大也沒打過人,可是現在兒子卻成為了小魔頭。

孩子打人的行為屬於典型的攻擊性行為,相信正常的父母看到都會制止,但他們最常採用的就是斥責孩子,這樣的方法其實未必合適。

只有了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父母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解決問題。

01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是以傷害另一生命的身體或心理為目的的行為,即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

包括身體、心理或言語等方面。比如拍、抓、掐、踢、咬人、威脅、羞辱、貶損、製造謠言、攻擊、辱罵和毀壞都屬於攻擊性行為。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從他們出生後就有,特別是在兩歲之後,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產生,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越來越強烈,一直到學齡前會達到頂峰。

02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表現

1、喜歡動手打人

這是在孩子身上最普遍存在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和孩子之間很容易發生爭執,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到最後似乎都是進行一番肉搏。

比如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也許對他們而言這些行為完全沒有惡意,但卻是他們能夠想到最直接的表達自己不滿情緒的方法。

2、喜歡亂摔東西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急躁,如果他們的需求一直沒有被父母滿足,便會通過一些攻擊性的行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比如抓起手邊的東西就摔到地上,看到什麼東西不順眼就上前踢一腳,而在此之後,他們的情緒其實並不會有多少緩解。

3、情緒難以自控

童年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時期,可是很多孩子卻總是表現出不同的情緒。

他們有時笑得陽光燦爛,但轉眼間就變得暴躁,愛發脾氣,就像是6月的天氣一樣,陰晴難定,讓人捉摸不定,這其實也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一種潛在表現。

03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

1、生理因素

研究表明,一個人身上的攻擊衝動源自其基因遺傳的比例可以高達50%。

也就是說有的孩子從出生時就帶有攻擊性基因,這是無法通過外力去改變的。

他們對事物的反應會更強,所以一旦有導火索,那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便會爆發。

生理學家提出,神經系統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有影響。

孩子的小腦成熟比較晚,傳遞快感的神經通路發育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感受、體驗愉快快感與安全感的神經通路發育是受阻的,這自然使得孩子會有更強的攻擊性。

2、觀察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他們會默默觀察身邊人特別是父母的言行舉止,然後悄悄的去學習,去模仿,重複著父母的動作。

如果孩子在一個整天充滿爭吵的或者打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那麼他們便會認為暴力才能夠解決問題,在這種錯誤的認知指導下,便很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而當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之後,這種行為便會被強化,導致他們重複使用,一直會延續很長時間,甚至伴隨他們的成長。

3、缺少陪伴

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儘可能多的陪伴自己,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有安全感,才能夠感覺到被關愛。

但現在的父母能夠做到親力親為照顧孩子,甚至每天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的真的不多,這會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但是孩子內心依然渴望和父母親近,所以他們會通過打人等攻擊性的行為,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注意。

哪怕是被父母責罵,孩子也會很開心,因為至少他們能夠感覺到父母的存在。

04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遠離攻擊性行為?

1、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心中有愛的孩子才會懂得如何正確的和他人相處,所以父母要盡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也不要隨意用語言或者肢體去暴力的對待孩子。

讓家成為孩子最有安全感的港灣,這樣孩子才會得到支持,他們相信不管自己遇到任何問題,身後都會站著最愛他們的父母,這會鞭策著孩子越來越好,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

2、用遊戲發洩孩子的多餘精力

孩子有自己的負面情緒非常正常,父母應該學會正確的引導孩子發洩情緒,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或者是選擇孩子感興趣的遊戲,和孩子一起投入其中。

這樣孩子的多餘精力就會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中一點點的耗盡,所以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做出攻擊性行為,因為此時的他們早已有了更值得投入的事情。

3、鼓勵孩子用非攻擊性行為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過:"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沒法生存。"

所以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忘記對孩子進行正向引導,多用言語去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如何用非攻擊性的行為去有效的解決問題。

改變孩子暴力才能解決一切的想法,讓孩子形成理性腦,能夠客觀而又理智的對待身邊的一切。

相關焦點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需要這3步,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每次說起幼兒打人,我就會想起我的小侄子,他特別喜歡打人,無論是親人還是陌生人,只要招惹到他,他就打人。有一次帶著他去公園散步,一個不認識的小孩子的模型飛機不小心砸在小侄子的背上,模型飛機是紙板做的,就算砸到也不會很疼。
  • 認識「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玩著玩著就鬧翻的情況,這往往是因為玩具「分配」問題導致的,雖然家長這時候會作為調解員讓小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可以動手打人,但是同樣的情形,下一次還會發生。豆豆媽就為孩子的情況感到苦惱,前一刻還能和其他小夥伴愉快玩耍的豆豆下一秒就可能因為玩具問題和人打架,為此豆豆媽也是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念叨不可以打人沒用,大聲訓斥同樣收效甚微,無法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不了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為什麼產生的。孩子們平時一起玩耍都相安無事,怎麼碰上玩具就成了炸藥桶了呢?類似豆豆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工具性攻擊。
  • 孩子攻擊性行為教育方式
    ,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不全面,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就會採用一些野蠻的行為表現出來,即攻擊性行為。小松松出現上述中的爭吵和「打還」事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平時小松松的奶奶是這樣「教育」他的,從小就灌輸給他不吃虧的思想。在他奶奶看來,或許這是疼愛寵愛孫子的表達方式,因為害怕孫子在外面吃虧,受人欺負。其實,正是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導致了小松松頻繁地出現攻擊性行為,以至於這種行為成為了小松松的習慣,讓他變成了十足的「野蠻」兒童。
  • 孩子喜歡打人,家長如何化解孩子的攻擊性
    這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而再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會聯合其他孩子用嘲笑等方式對某個孩子進行言語傷害,以此孤立這個孩子,這樣的行為也很明顯是帶有攻擊性的。 有的家長看到自家的孩子被別人欺負就會很生氣,但看到自己的孩子動手打人卻採取縱容的態度,這是不可取的。
  • 孩子總打人、咬人,面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家長如何引導很重要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同齡的小朋友,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會發現罵孩子的脾氣好像有些差,有些孩子無緣無故就動手推人、打人,有些孩子則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動手打人或者咬人。很多家長都比較苦惱,但說了幾次孩子又不聽,那是不是等孩子長大了就會好呢?孩子頻繁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不能「視而不見」兒童「攻擊性行為」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打人、咬人、推人等身體上的攻擊性行為和罵人等心理上的攻擊性行為。
  • 幼兒打人罵人有攻擊性,不一定是叛逆,可能是缺乏「社交力」
    孩子打人有攻擊性,後果嚴重很多時候,父母面對孩子打人的問題,總是會給自己找藉口,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以後長大了自然就會改過來,但這往往是對孩子攻擊行為的一种放任,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1.如果沒有及時地對孩子攻擊性行為加以管教,那麼會讓孩子養成暴躁的性格,只會用暴力的行為處理問題。有些孩子脾氣暴躁,還會打自己的父母,但如果父母嬌慣孩子,沒有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做出良好的教導,那麼孩子就會從小就養成很強的攻擊性,只要以後遇到不開心的事,他就可能採取暴力行為。
  • 孩子脾氣暴躁愛打人,家長訓斥不管用,三招讓娃告別「暴力」
    原來,小明在幼兒園裡脾氣比較暴躁,這次因為搶玩具還把其他的孩子打了一頓。面對這種情況,幼兒園的老師首先是訓斥了小明一頓,不過小明在聽到老師的訓斥之後卻並沒有改正,反而感覺到特別的不服氣。最終,無能為力的老師只能把這個問題推給了爸爸。對此,爸爸也感到頭疼,為什麼自己兒子一生氣就想要動手打人呢?
  • 孩子愛打人,家長要正確教育引導,幫助孩子改掉攻擊行為
    做的不對奶奶管教時,就會舉起拳頭打奶奶愛打人的孩子不只是打父母打奶奶,和同伴玩耍時一不高興就會去動手打人。會用打人咬人的攻擊方式,來達到自己的欲望往往在很多時候,都會把同伴打哭或者打傷。當孩子有攻擊性的行為,或暴力傾向時,就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
  • 孩子愛打人?家長這樣做比打罵更管用
    其實,低齡孩子喜歡打人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同年齡,孩子打人的動機也有所不同。2歲以下的寶寶「打人」,更多是一種好奇,比如就想單純地看下對方的反應,也不存在真正的惡意。到了2歲左右,孩子的攻擊行為其實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 寶寶總是打人怎麼辦?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可用這3招
    所以說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有一些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處於發展的過程當中。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一些是出於先天性的因素,也有一些是因為後天大人的錯誤教育,要分清楚自己孩子身上出現的攻擊性行為是屬於哪一類的,我們首先要分清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 家有「打人」娃不要怕,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這裡有方法
    ,即便如此,稍有不順意的時候,孫子就會出現攻擊行為,咬人、打人,摔東西;尤其是最近孩子上了幼兒園,更是因為經常打別的小朋友,老陳經常被老師「約見談話」;帶孩子出去玩兒時,街坊鄰居會勸自己家寶寶離他孫子遠一些,還總調侃孩子「你又把爺爺領出來了啊」。
  • 孩子生氣時的攻擊性行為,3歲前是糾正的最佳時期,父母得下功夫
    孩子還一直哭個不停,竟然還用玩具打我。我非常不理解,為什麼以前那麼聽話的孩子,最近怎麼變得這麼暴躁,有攻擊性。你家的寶寶是不是和朋友的孩子一樣?你是不是也在迷惑,不知不覺中,原本那個聽話、溫柔的乖寶寶,怎麼就變成了暴躁、喜歡發脾氣,稍有不順心抬手就打人的「小魔王」?
  • 反覆和寶寶說「不要隨便親別人」、「不要打人」都不管用怎麼辦?
    我們每次回到家都會反覆跟他強調,這些行為是只能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的,不能隨隨便便跟家人以外的人抱抱親親,小朋友也不行,而且別人也不可以這樣對你抱抱親親,甚至是摸摸。寶寶似懂非懂,昨天又和小女孩抱抱親親,弄得女孩家長都對我們大人有意見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家長該怎麼做呢?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究竟要不要管?你的態度決定孩子的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打人這件事情一定是不對的,但是研究表明,90%的孩子都有打人的習慣,難道是因為現在的家長普遍溺愛孩子?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幼兒攻擊性行為」。也就是說,孩子愛打人不過是他們的條件反射的反應。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孩子的行為多種多樣,而其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和成人不太一樣的行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定義及背後的心理原因。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其實孩子愛打人問題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攻擊性行為,心理學家韋斯特對這種行為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幼兒期的攻擊性行為跟成人期的犯罪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幼兒攻擊性水平越高,犯罪的可能性就越高。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 孩子愛打人,不一定就是「壞孩子」,爸媽的教育是關鍵
    輕鬆鍛鍊以提高手眼協調能力所以,有些孩子與人玩耍時,本來是想摸對方的臉,沒想到一伸手就變成了抓臉;本來是想輕拍對方的肩膀,沒想到就變成了打肩膀,這就是一些孩子由於精細動作發展不成熟而帶來了打人的行為。可事實上,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回家後也打孩子,孩子的打人行為往往會一直延續,惡性循環。孩子不懂正確的表達方式一個孩子跟爸爸在玩積木,當搭到一半時積木由於失去平衡倒了,孩子看見散落一地的積木,情緒激動,抬手就打爸爸,還說再也不玩積木了,接著崩潰大哭。
  •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任何疑似打人的行為,監督孩子不看打鬥的電視,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在和孩子表示親暱的時候,家長更不能用掐他臉,或是揪他屁股的行為,很容易誤導孩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不要用惡意去揣測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兒童的攻擊行為有多種表現形式,一兩歲的孩子有時候抓人、撓人、打人……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行為,通常都是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家長不必過分擔心,不要就此武斷地在孩子身上貼上"愛打人"的標籤。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究竟要不要管?你的態度決定孩子的發展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打人這件事情一定是不對的,但是研究表明,90%的孩子都有打人的習慣,難道是因為現在的家長普遍溺愛孩子?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34;。也就是說,孩子愛打人不過是他們的條件反射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