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男寶,2歲多,最近在小區裡和同齡的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不管男孩女孩,玩著玩著就去抱抱親親了。
我們每次回到家都會反覆跟他強調,這些行為是只能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的,不能隨隨便便跟家人以外的人抱抱親親,小朋友也不行,而且別人也不可以這樣對你抱抱親親,甚至是摸摸。
寶寶似懂非懂,昨天又和小女孩抱抱親親,弄得女孩家長都對我們大人有意見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家長該怎麼做呢?
MyGym早教老師說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是表達友善,是願意社交的一種表現。盲目禁止只會讓孩子有種莫名受挫的感覺。
我們可以根據社交距離能接受的程度,告訴孩子行為的程度以及界限
例如親親不可以,經過別人允許輕輕地抱一下可以,或者換成擊掌或牽手等;如果想和別人一起玩,表達喜歡,可以跑跑跳跳,可以拍手叫好……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可以代替親親表達友善。
案例2:男寶,2歲半,20個月以後經常要打小朋友,小區裡平時一起玩的小朋友幾乎都被他打過,有的奶奶都不讓自家孩子跟他玩兒了。每次都會跟他說打人會讓別人痛、傷心、會哭的,要握握手或輕輕拍拍肩,回答都說好,記住了,以後不會,但事後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還是會伸手去打,尤其在搶玩具的時候,如果在他舉手之前跟他說握握手,他也會放下手去握小朋友。
平時都是奶奶帶,媽媽都是下班回家聽奶奶反饋再跟他說打人不對,幾乎每天說但完全不見效。孩子快上幼兒園了,怕在幼兒園會被認為是「壞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MyGym早教老師說
天天說「不要打人」反而會強化孩子打人的行為。
語言禁止要少而輕簡,非語言的禁止可以增加,例如,搖頭、揮手、扶住孩子肩膀、「噓」等手勢。
家長不要只盯著「消除打人行為」這個目的,而要關注貼近孩子需求的、能表達情緒和立場或解決問題的言行:例如告訴孩子,你可以告訴小朋友不可以拿,要商量;你可以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問可不可以給你玩一會或者輪流玩。
案例3:女娃。2歲半。原來和小朋友相處都很融洽,也懂得謙讓,最近一段時間,非常自私總以自我為中心,不稱心就會大打出手,對小朋友這樣,對家人也如此,我們只能無奈的等她打完再進行說教,但效果不明顯。遇到這種情形,我們該如何應對?
MyGym早教老師說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這樣的表現是正常的,開始有「自我」意識並會逐步增強。出現打人的行為屬於適齡的「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
我們要做的是,把孩子的情緒願望和行為分開處理,也就是要接納孩子情緒,而節制言行。
通俗來講就是,你可以還想看手機,你可以還想吃糖,你可以生氣,我們能理解你的不開心,但你不可以打人。
家長可以給予打人的替代行為,比如可以哭,可以喊叫、跺腳,以及教給孩子如何用語言表達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