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究竟要不要管?你的態度決定孩子的發展

2020-09-05 冰冰姐養兒育女日記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打人這件事情一定是不對的,但是研究表明,90%的孩子都有打人的習慣,難道是因為現在的家長普遍溺愛孩子?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34;。也就是說,孩子愛打人不過是他們的條件反射的反應。

很多家長對這個名詞並不熟悉,那麼究竟什麼是&34;?

年紀尚小的孩子很容易因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出現言語或是行動上的攻擊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大喊大叫、打人、踢人、甚至是咬人等等。因為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不同,一般情況下,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現攻擊反應,這是他們生理因素造成的,除此之外,不同氣質的孩子也有所不同,精力旺盛的孩子比安靜的小朋友更容易出現這種行為。

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家長的反應至關重要,繼續縱容還是嚴厲管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長一味地縱容首先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只要一出現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孩子就會伸手打人,用自己的方式&34;問題。長此以往,小朋友就會變得衝動、暴躁,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並沒有好處。

其次,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一個經常動手的小朋友,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禮貌,不招人喜歡,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都不會喜歡這樣的人,所以,請家長不要一味地縱容孩子。

最後,家長的忽視很可能會讓孩子多想,他們之所以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依舊對孩子不管不顧,很容易使其變成玻璃心,從而愛懷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不獨立,習慣依賴他人。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這種行為,家長也不要著急,只要做好以下三件事情,就能幫助他們輕鬆度過這一時間。


想要改變孩子,就得改變自己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家庭成員的性格習慣則是最容易改變自己的因素,對於小朋友來講,父母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自己模仿的對象,父母表現的溫和、謙遜,小朋友就會有禮貌,性格好;相反,家長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小朋友自然會變得暴力。

所以,家長想要小朋友&34;掉攻擊性行為,家長在生活中就要儘可能的不在他們面前吵架,甚至是動手,從而減少自己帶給小朋友的負面影響。

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可度

就像我們剛剛說的,帶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這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所以,為了緩解這種行為,家長在生活中多肯定孩子,同時也要明確指出他們的錯誤。讓其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認識,而不是自我否定。

正確的管教孩子

大部分的家長在管教給孩子的問題上會出現問題,或者說不知道應該怎樣正確的管教孩子,所以,當他們表現出攻擊行為時,家長往往不知如何是好,獎懲措施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做的好的時候進行獎勵,做的不好的時候進行表揚。但是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有一個度,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動手打孩子,這樣只是在告訴他們打人也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一名兒童所表現出一切好的或是不好的行為,都是其家長的教育縮影。

相關焦點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究竟要不要管?你的態度決定孩子的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打人這件事情一定是不對的,但是研究表明,90%的孩子都有打人的習慣,難道是因為現在的家長普遍溺愛孩子?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幼兒攻擊性行為」。也就是說,孩子愛打人不過是他們的條件反射的反應。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需要這3步,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幼兒打人雖然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傷害,但動不動就打人確實不是好習慣,並且這種行為可能持續到長大後。很多家長總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當成是小孩子都會有的階段性行為,認為「沒關係,長大了就好了」,對孩子傷人的行為一點都不重視,這是不提倡的,家長們應該了解「攻擊性行為」對孩子會產生哪些影響。
  • 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的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比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獎勵你一百元、只要你聽話,我就答應你一個條件."類似這樣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過,家長動不動就獎勵孩子?錯誤地獎勵孩子,只會產生"德西效應",家長們不要得不償失。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天天被投訴,到底該怎麼辦?
    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只會說簡單的字,動作要比語言優先發展,也喜歡和家長親近,有時候家長在忙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孩子會爬到家長身邊拍一下家長的手臂或者臉頰,引起家長的關注,想和家長待在一起玩玩具,讓家長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孩子就會特別開心,但是有時候孩子經常打人,那就應該是得到家長的暗示了,孩子打一下你的胳膊,你咋咋呼呼假裝做很疼的表情以及帶有誇張的語氣,孩子會覺得好好玩,邊打你邊咯咯咯的笑個不停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分清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吃,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其實做了父母之後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不容易,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面對他們莫名其妙的亂發脾氣;有些急躁的父母直接就會更加兇,被孩子的哭鬧點燃了內心的火藥桶。卻總忽略了孩子為什麼生氣,生氣又是怎麼樣的。
  • 管孩子要趁早啊!現在不管,晚了就真的管不動了!
    亮仔媽媽回去也反思了自己,不因應該當初那麼忽略孩子,還好改變的及時。不然以後真的不敢想像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隔代親的養孩子方式的確很容易造成對孩子的管教疏忽。因此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及時發現,不要等孩子長大以後就晚了。
  •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打人?「情緒溫度計」幫你搞定小魔怪
    老公一下子也被惹毛了,作勢要打孩子,讓寶寶停下來。一場「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我趕緊跑過去,抱起孩子。誰知,孩子變得更生氣了,改用拳頭攻擊正抱著他的我。老公也在氣頭上,抱怨我不該攔著他收拾臭小子。一個要滅火,一個要哄著,我提醒自己要穩住情緒,才讓這場家庭大戰暫時熄火了。不容易啊!
  • 孩子動手打人,家長該不該訓斥?該如何管教?
    我讓我的兒子不要動不動就打人,嘗試了很多方法,講道理、罰站、轉移注意力,都沒有用。甚至有時候還會打我,有時候我生氣地很,會朝他屁股上打兩下,讓他道歉。當時他也點頭道歉了,但是下次他還是會犯錯。」一些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認為孩子在「小題大做」,另一些家長因為自身的羞恥感和尷尬,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不會對孩子的行為放任不管,在不了解孩子情緒的情況下嚴厲訓斥、責打,讓孩子道歉。這些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們要用和善堅定的態度去教導和引導孩子,而不是「以暴制暴」。
  • 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有這兩種習慣,家長注意了
    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因為要上班,所以他基本是跟著家裡的奶奶跟嬸嬸,一個很活潑的孩子,唯一不好的就是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躺地上大哭。情緒失控的是孩子,無可奈何的卻是大人不少家長因為孩子情緒來得太突然而操心不已,有家長說孩子可能剛才還好好的,突然就開始發脾氣了。
  • 孩子愛打人,家長別「以暴制暴」,這樣管更有效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不能「以暴制暴」,這樣管會更有效。孩子為何會打人?當孩子打了別人,家長不要盲目去說教、打罵,而是應該先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打人,然後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2.語言表達不成熟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多時候都不能清楚說出自己的具體需求、想法,然後在情急之下就會通過打人來表達。也有些孩子是為了能引起大人的注意,但是不知道要採用什麼有效的方法,最後選擇了打人。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來,動手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法。
  • 孩子總是喜歡罵人打人,家長的教育方式很重要,你做對了嗎?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在教育期間孩子總是動不動就打人罵人的現象,其實出現這些問題,有一部分並不是來自於他的本意,有時候是因為孩子真的控制不住,所以才會打人罵人。家長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教育出現了問題,也會導致孩子這種情況變得變本加厲。當你家孩子打人罵人的時候,你是不是也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呢?
  • 孩子愛生氣、好鬥、打人、咬人,你管的不對才是大問題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打人、咬人,是讓很多爸媽頭疼的事情。看到孩子情緒失控的樣子,父母是既擔心又不知所措。父母覺得這種暴力行為必須遏制在搖籃裡,情急之下,不是大聲訓斥,就是以暴制暴,可是孩子怎麼會買你的帳!因為你從一開始就錯了!對此,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孩子的年齡多大?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如何?
  • 動不動就叫家長的老師,究竟有什麼「苦心」?
    動不動就請家長的老師就算要教育,不能跟家長電話溝通嗎?立刻把家長叫來學校,究竟有什麼必要?真的很想問問,那些一接到老師電話就想打孩子的家長,如果你在工作中出了錯,是希望上司就事論事,權責分明的跟你私下溝通,還是希望大老闆叫上你的部門負責人,甚至其他有關聯的部門負責人,一起來聲討你的愚蠢、不爭氣?
  •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朋友的孩子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可是媽媽卻說他是「窩裡橫」,一到外面受人欺負,從來都不敢反抗,不管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了他,他都不還手,有時似乎是寬宏大量,可更多的時候,他是在壓抑自己的委屈。朋友說:「雖然我很明確地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但是看到他被打時忍氣吞聲的樣子,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 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
    導讀: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家長越說「不要」,孩子越要唱反調
    「不要打人。」「不要跑」等等。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兩歲左右的幼兒在識別語言時,傾向於省去信息裡不太重要的詞,出現「電報語」。所以當家長們說:「不要玩水。」孩子並不能理解「不要玩水」是要我幹什麼?而更容易把「不要」忽略掉,只聽到「玩水。」即便是成人也這樣,比如你站在那裡,當我說「不要站著」你可能一下子不知道我要你幹什麼,會有些無法理解。
  • 對付打人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前段時間米粒媽寫了一篇文章《孩子被打後,打回去?忍了?都不對!!》之後,後臺收到了很多這樣的留言:「如果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老動手打人該怎麼教育?」還真是,米粒媽身邊確實有很多寶寶動不動就打人,家長怎麼教育都沒用。
  • 寶寶動不動就打人的背後,其實是這樣的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愛打人的小孩就是暴力小孩嗎?他們的背後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秘密?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一、1歲左右的寶寶為什麼打人?因為寶寶還不會說話,特別想媽媽關注他的時候,剛好他的手部動作已經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他就用手的語言告訴你,我需要關注。父母該如何應對?
  • 崔玉濤:孩子動不動就哭,怎麼才能讓他乖乖聽話?
    1.要想解決孩子動不動就哭這個問題,你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大家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童年經歷想一想,你小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過被家長答應過什麼事情,可後來卻沒有實現的情況呢?當時的你,一定也很不開心,所以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要儘可能避免這種做法。第二個方面就是家長虛假的「恐嚇」。這是什麼意思呢?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有沒有跟孩子說過類似的話:「這是最後一次,我再也不管你了。」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喜歡跟家長對著幹?錯不在孩子,在大人
    早上起床時間到了,讓孩子趕緊穿衣服,孩子一臉不情願,做事情拖拖拉拉,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養育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都說養育孩子不能大吼大叫,可是當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時,要怎麼教育、怎麼引導呢?託爾斯泰說:「養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