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打人這件事情一定是不對的,但是研究表明,90%的孩子都有打人的習慣,難道是因為現在的家長普遍溺愛孩子?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34;。也就是說,孩子愛打人不過是他們的條件反射的反應。
很多家長對這個名詞並不熟悉,那麼究竟什麼是&34;?
年紀尚小的孩子很容易因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出現言語或是行動上的攻擊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大喊大叫、打人、踢人、甚至是咬人等等。因為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不同,一般情況下,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現攻擊反應,這是他們生理因素造成的,除此之外,不同氣質的孩子也有所不同,精力旺盛的孩子比安靜的小朋友更容易出現這種行為。
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家長的反應至關重要,繼續縱容還是嚴厲管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長一味地縱容首先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只要一出現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孩子就會伸手打人,用自己的方式&34;問題。長此以往,小朋友就會變得衝動、暴躁,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並沒有好處。
其次,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一個經常動手的小朋友,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禮貌,不招人喜歡,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都不會喜歡這樣的人,所以,請家長不要一味地縱容孩子。
最後,家長的忽視很可能會讓孩子多想,他們之所以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依舊對孩子不管不顧,很容易使其變成玻璃心,從而愛懷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不獨立,習慣依賴他人。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這種行為,家長也不要著急,只要做好以下三件事情,就能幫助他們輕鬆度過這一時間。
想要改變孩子,就得改變自己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家庭成員的性格習慣則是最容易改變自己的因素,對於小朋友來講,父母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自己模仿的對象,父母表現的溫和、謙遜,小朋友就會有禮貌,性格好;相反,家長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小朋友自然會變得暴力。
所以,家長想要小朋友&34;掉攻擊性行為,家長在生活中就要儘可能的不在他們面前吵架,甚至是動手,從而減少自己帶給小朋友的負面影響。
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可度
就像我們剛剛說的,帶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這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所以,為了緩解這種行為,家長在生活中多肯定孩子,同時也要明確指出他們的錯誤。讓其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認識,而不是自我否定。
正確的管教孩子
大部分的家長在管教給孩子的問題上會出現問題,或者說不知道應該怎樣正確的管教孩子,所以,當他們表現出攻擊行為時,家長往往不知如何是好,獎懲措施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做的好的時候進行獎勵,做的不好的時候進行表揚。但是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有一個度,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動手打孩子,這樣只是在告訴他們打人也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一名兒童所表現出一切好的或是不好的行為,都是其家長的教育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