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兒童繪本《大衛不可以》大家都看過嗎?大衛的媽媽總是說,「大衛,不可以!不可以挖鼻孔、不可以說髒話、不可以在房間裡玩球......」可是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說「不可以幹什麼」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卻偏偏就喜歡「幹什麼」。之前有很多家長說,每次讀到大衛不可以挖鼻孔這一頁的時候,我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把手指放到鼻孔裡,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當我們和孩子一起在小路上走,我們對孩子說「不要跑」,孩子反而跑得更快;如果走著走著前面出現一個小水窪,我們趕快提醒孩子「不要踩水窪」,孩子卻偏偏從水窪上面踩過去......
孩子的這種行為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了解到原因之後,或許我們可以更好的引導和應對這些可愛的「小惡魔」了。
屬於孩子的執拗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有那麼一段時間是非常執拗的,對於大人說的話好像聽不見或者聽不懂,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越是要做,我們稱之為「執拗期」。
什麼是執拗期呢?「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不斷加強,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逐步分化,孩子對父母的建議和指令會常常不聽從、固執己見甚至開始反抗,心理學家稱之為'執拗敏感期」(摘自《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有些家長就開始疑惑,為什麼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變得如此反常了呢?其實是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哦!
孩子正在建構自己的秩序感
由於身體的生長發育,幼兒從一開始只能躺著活動,到掌握了手的用處,再到學會了走路,接著學會了語言,可以說是自我能動性越來越強了,幼兒能探索的範圍也越來越大了,所以希望通過自我探索來建構自我和周圍世界的關係。
到了2-3歲的時候,孩子想要自己去嘗試很多事情,來證明「我可以。」
孩子無法理解「不」字句
當家長和孩子說不的時候,通常都是這麼說的:「不要玩水哦。」「不要打人。」「不要跑」等等。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兩歲左右的幼兒在識別語言時,傾向於省去信息裡不太重要的詞,出現「電報語」。所以當家長們說:「不要玩水。」孩子並不能理解「不要玩水」是要我幹什麼?而更容易把「不要」忽略掉,只聽到「玩水。」
即便是成人也這樣,比如你站在那裡,當我說「不要站著」你可能一下子不知道我要你幹什麼,會有些無法理解。但是如果我說「請坐下」,你可能一下子就get到了我的指令。
好奇心的驅使
「寶寶,不要動我的電腦,它很重要。」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有導向地讓孩子注意到電腦,他的頭腦裡會立刻開始好奇,「電腦是什麼?動一動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家長們會發現,通常你說完不要動電腦這樣的話以後,他一定會去動的。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以上我們分析了孩子執拗和喜歡唱反調的原因,那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才能和孩子愉快的相處呢?
請用肯定句,指令簡單明了
既然因為語言理解能力以及思維發展的局限性,孩子聽不懂否定句,那我們就說肯定句。同時省去大段的責怪與嘮叨。比如我們之前可能會說:「跟你說了多少遍了,玩具不能到處亂放,你怎麼就記不住呢?」不如試試直接說:「寶貝,請把玩具放到架子上。」
「請慢慢走。」「洗完手要擦乾淨哦!」......
當我們說肯定句的時候,你會發現溝通起來真是太輕鬆了,孩子也更能理解你的意思。
堅持原則,態度堅定
當孩子出現一些執拗行為時,比如再三提醒下依然在比較危險的斜坡上奔跑時,有些家長可能會緊張地跟在後面大喊:「不要跑,要摔跤了。」「等下摔跤了,我不管你了啊。」你會發現並沒有什麼用,孩子依然繼續跑,探索著自我控制身體帶來的樂趣。
這時,我們可以三步並作兩步跑到孩子面前蹲下,與他平視(這時候也一定要求孩子看著你的眼睛,這點很重要):「這個地方是斜坡,比較危險,媽媽擔心你受傷,如果你想跑的話,我們可以去一個平坦的地方。」這時孩子會明確感覺到你堅決的態度,但又感受到你對他滿滿的愛,而不僅僅是一種控制感。
允許孩子說「不」
當你的孩子會說不的時候,恭喜你,他已經進入到另一個發展階段了,他開始有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了,在人生道路上學會說「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比如:遇到不喜歡的人,要會說不;被人欺負或被提出過分要求時,要會說不,千萬別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學會說「不」,可以幫助孩子建構自己對事物和人的態度,能夠幫助他們成為更獨立的人。
結語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它自己的成長規律和特點,作為家長我們不必「圍追堵截」,而要適時的替孩子挖好渠道,為孩子進行疏導和引流。我們更不能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叛逆」、「懶惰」、「不聽話」這些定義都是我們定義的,孩子的個性是豐富的,可能只是偶爾出現一些質疑規則、頂撞父母的行為,孩子也在不斷的學習和發展。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才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進而做到相信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長要保持自己的冷靜和原則,以「不控制」的態度作為前提,才能更好的和孩子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