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越要做,孩子違背指令,家長要理解他們的潛臺詞

2020-08-29 薇薇媽咪家

女兒滿頭是汗地回到家中,從冰箱內取出一罐涼茶一飲而盡,之後將空調降至20度。我對她說:&34;女兒卻不以為然,表示自己需要&34;。說完又從冰箱內拿出一罐飲料,完全不理會我的阻止。

全部灌入肚中的女兒,對我說:&34;我不禁感到疑惑,為何孩子對於父母的善意禁令產生排斥呢?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生活中,看到各種禁止接觸的標誌,我們都會避而遠之,討論違背指令後的危害。尤其是和自身有所關聯的建議,更是謹慎遵循,擔心影響自己的身體。對於孩子的管教,父母也會對其下達各種&34;,規範他們的行為。

但很多孩子對於各種&34;無動於衷,和父母爭吵頂嘴後,便無所顧慮地嘗試。即便是受到嚴厲責罰,他們都會態度堅決地說:&34;為何孩子會和孩子唱反調呢?難道是進入了第一叛逆期?

其實孩子經常唱反調,並非是進入叛逆期,而是這三個原因導致。

第一個原因:自我意識的成長。

隨著年齡的略微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逐漸&34;。他們對周圍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則更重視&34;。相比於父母的各種禁令,孩子會考慮到自己的&34;。同時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有自己的規律,也會憑藉個人喜好做事。

如果父母的禁令,違背了自我意願,孩子便會違反指令。家長的說教和責罵,都無法改變他們的自我想法。正如我讓女兒提高空調溫度,她認為那樣無法讓自己快速清涼,便會拒絕我的指令。

第二個原因:不知道事情的後果。

都說不知者無畏,不清楚事情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自然不會忌憚一些行為。小孩子也是如此,認知的局限性使得他們質疑父母口中的&34;。像是&34;、&34;、&34;等等,都是其無法理解的禁止行為。

他們不明白違反指令後會發生什麼後果,好奇心也由此產生。對於父母禁止的事情,他們也會&34;,親自一探究竟。

第三個原因:父母的語氣過於強硬。

有些孩子&34;,對父母的好言相勸乖乖執行,卻不喜歡父母的指責。很多家長為了樹立自己威嚴,都會以命令的口吻下達指令。但過於強硬的語氣,會使其產生厭煩和排斥情緒,感覺自尊心受到了打擊

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面子,他們便會拒絕父母的指令,故意唱反調。尤其是受到打罵之後,叛逆情緒更加強烈。

孩子總是唱反調,家長要如何引導呢?可以試試三個方法。

首先,聆聽他們的想法。

當孩子對父母的指令產生質疑和拒絕,責罵和鞭打只會使其產生叛逆情緒。家長不妨聆聽他們的想法,可以問:&34;之後坐下來和他們耐心交流,聽孩子訴說心聲。家長也要解釋自己的想法,給其作參考。

對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自己的想法一番思考之後,孩子也會懂得父母的用意。溝通也使其感受到了尊重,自然會聽從指令。

其次,告訴他們違背的後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兒童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對父母的禁止命令無動於衷,多次嘗試的孩子,家長要讓其懂得違背的後果。比如他們在客廳玩水,可以指出玩水可能會引起的觸電危害。

平時也可以通過相關的圖畫書或是視頻,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違背指令的後果。心中有了顧忌,父母再次下達&34;時,他們才會仔細思考並執行。

最後,讓孩子做選擇。

家長之所以用強硬的語氣約束孩子的行為,只為了讓其明白命令的不可抗拒。若是隨意的語氣下達指令,孩子也無法感受到父母態度的堅決。與其讓他們被動行事,產生負面情緒,不如讓其自己做出選擇。

比如不準孩子邊看電視邊寫作業,可以說:&34;有了主動選擇的權利,他們會仔細思考其中的利弊,便會選擇聽從父母的指令。


寄語:缺乏規範意識的孩子,好似失去韁繩的駿馬,在成長的草原上肆意衝撞。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各種&34;的後果,約束他們的行為,使其在規範內自由成長。你家寶貝會唱反調嗎?你會如何教導他們呢?

相關焦點

  • 父母越禁止,孩子越要做?了解「白熊理論」,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養娃的家長經常被不聽話的孩子氣得頭疼,很多時候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偏要做;尤其是那些父母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會去嘗試,這是為什麼呢?&34;告訴你答案。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34;:不能看電視、不能吃零食、不要玩手機……但是父母越禁止,孩子就越要做,難道是叛逆期到了?其實,&34;這個現象,跟一個心理學理論息息相關,那就是白熊理論。什麼是白熊理論?
  • 越禁止越叛逆,了解「白熊效應」你就不會再命令孩子「不要」了
    小傢伙平時比較老實,也比較正常,怎麼會這麼「不識好歹」地違背大人的意願呢?老李說:「儘管宏亮這孩子以前沒有亂塗亂畫的毛病,為了保證新房整潔,從開始裝修我就告誡宏亮不要亂塗亂畫,還給他做了示範。哪成想這孩子居然這麼叛逆!」大家應該有同感,生活中這樣的事還真不少。我們越是命令小孩子不要幹什麼,往往他就越執意做什麼。
  • 為什麼越禁止,孩子越喜歡做,真相扎心了
    到最後我們發現這個真相:大人越禁止,孩子越想要。很多家長糾結為什麼我命令禁止孩子做的事情,他要還做?家長們一定要清楚,你一次次禁止孩子做某件事,其實這是一種強烈的暗示,在心理學上,這是典型的強化動作。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對你一直禁止做的事非要去做時,先自查一下是不是缺少對孩子的關注了。
  • 為什麼父母越禁止的事,孩子越故意要做?3招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家長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故意要做。為什麼父母越禁止的事,孩子越故意要做?,越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也許孩子本來沒有這個想法,但是家長的一再禁止,反而令孩子動了心思。
  • 為什麼」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幹「?科學解釋來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自主意識與日俱增,而有些行為則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發生的。於是,一些禁止詞如「不許」、「不要」、「別」等成為父母口中的高頻詞,而被禁止的孩子卻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而偏偏喜歡做這些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 為啥「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答案很簡單,很多家長卻想不明白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你告訴他玩具不要亂扔,他嘴上說著好,結果他趁你不注意,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孩子在吃飯,你告訴他注意一點,不要把飯弄撒了,結果他能直接把碗弄掉在地上......為什麼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
  • 為什麼家長越說「不要」,孩子越要唱反調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有那麼一段時間是非常執拗的,對於大人說的話好像聽不見或者聽不懂,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越是要做,我們稱之為「執拗期」。孩子並不能理解「不要玩水」是要我幹什麼?而更容易把「不要」忽略掉,只聽到「玩水。」即便是成人也這樣,比如你站在那裡,當我說「不要站著」你可能一下子不知道我要你幹什麼,會有些無法理解。但是如果我說「請坐下」,你可能一下子就get到了我的指令。
  • 要求越高娃越想放棄?面對壓力,父母要多理解孩子,否則物極必反
    做父母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遇見一些不求上進的孩子,有的父母就會給孩子一些壓力,讓他們在壓力下更能有動力的去學習,這個做法不是不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極必反,給孩子施壓也不要過大。,要先打好基礎,慢慢開始,不能一下子就給他們那麼大的壓力。
  • 自閉症譜系兒童訓練,指令越簡單,孩子越能懂
    但是,這句話,對於自閉症譜系的孩子來說,可能就沒那麼好理解了,這麼長一句話會讓孩子感覺很懵,不知道媽媽在說些什麼,更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做。為什麼看似簡單的一句話,我們的孩子就聽不懂呢?確實,譜系兒童無論是在認知上,還是在語言接受及指令執行上,都存在一定障礙。更何況如此複雜的高級語言表達,孩子無法做出正確反應也是正常的。那麼應該怎麼給孩子下指令呢?我們一會兒給出答案,先來看看歡歡小朋友在姥姥家的情況。
  • 青春期的孩子「越管越反」?家長你真的用對方法了嗎?
    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而那些控制欲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生嚴重的衝突。  孩子進入青春期,說明孩子是在成長了,成長就會變化,作為家長也要去細心觀察和接受這些變化,在此期間對於孩子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偏差,家長應該予以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包容。
  • 叛逆期就像「死循環」,越反抗孩子越強壯,家長要懂得去化解
    1.自我情緒失控很多家長最招架不住的就是孩子反反覆覆不聽大人的話,不讓做的事情提醒了好幾遍,自己都覺得心煩,可是孩子還聽不進去,如果家長再嚴厲一點,孩子的情緒,馬上就會爆發!越強調越叛逆,家長沒了耐心,孩子的好奇心也被磨沒了。就這樣,家長的焦躁情緒使得孩子也情緒失控了!
  • 閱讀能力越強,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強
    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孩子多讀書,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就會得到不斷提高。具體來說,可以試著從這幾方面做起。1、給孩子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詞彙量和閱讀速度為其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
  • 越吼孩子越不聽話,背後原因太扎心!當家長的一定要看
    Teicher 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Teicher 的團隊分析了曾經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吼叫、謾罵等)的成年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而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接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感興趣的朋友們大可自行找來可以看一下,真的很令人震撼。
  • 為什麼越是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偏要做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當我們跟孩子聊天時,說:「你不可以做什麼」,為什麼當我們說「不」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跟我們對著幹呢?原來人類的潛意識會自動過濾否定的詞彙。孩子年齡越小,對外界指令的認知能力就越弱。孩子最容易理解名詞其次是動詞,對副詞最不敏感。
  • 孩子總和你對著幹,越阻止越要做?是時候了解「潘多拉效應」了
    這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困擾,我們越說什麼事不能做,孩子就越想要做。在家長看來,孩子是在故意作對,於是對他管束得更嚴了,這樣下來自然會導致惡性循環。為什麼越阻止越無效?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安排孩子們在一個房間裡玩,然後準備好十個不透明的杯子,將杯子放在房間裡很顯眼的地方,觀察有沒有孩子去看這個杯子,結果是沒有。緊接著,工作人員在其中一個杯子裡放上一顆糖,然後說道:「小朋友們,千萬不能看杯子裡有什麼。」說完工作人員假裝離開。這一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跑過去看這個杯子裡到底有什麼。
  • 你越吼,孩子越差勁!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都有用
    說白點,就是:「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為什麼再刺兒頭的孩子,到了部隊裡都服服帖帖?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家長要知道該何時叫孩子,要細心觀察孩子在做什麼,儘量不隨意打擾,儘量在孩子活動間隙時和他溝通。2.用適當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停下手裡的事情,看著你,這時和他講。否則,很多時候孩子沉浸在做事情中,真的會沒聽見你的話。
  • 孩子的大腦越用越靈光:家長這樣做,孩子想不聰明都難
    心理學家丹尼爾認為: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積極調動孩子的上層大腦,上層大腦就像肌肉,越練會越強壯,如果經常忽略上層大腦,它就會停止發育,從而失去運轉的能力,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腦袋越用越靈光。一個孩子如果上層大腦發育良好,不僅可以幫助他平衡下層大腦,還對孩子的社交和情商都有很大的用處。
  • 教育孩子,越苛責越失望,百堵不如一疏
    家長要求越多,孩子對自我的要求就越低,越苛責越失望家長都希望能夠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正是這種育兒焦慮,讓家長對孩子成長中的很多行為都百般苛責,初心是為了他們未來著想,但實際做起來卻是對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 越想孩子坐得住,越要給孩子主動權,看Sigma Time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恰恰是扼殺孩子注意力的「根源」。 孩子在一歲多到四歲多會經歷細微小動作發展關鍵期,他們處於對細小東西和探索「小洞洞」充滿強烈好奇心的階段,即「細微事物敏感期」。當孩子把沾滿泥巴的小石子、小樹枝撿回家「收藏」,估計很多家長多少都有些受不了,也不會和孩子的專注力聯繫到一起,第一反應就是要阻止他。其
  • 在外企混一定要懂的潛臺詞
    潛臺詞:老子很不爽,這事兒怎麼這麼亂七八糟,給我注意點!. Great:剛才說了,老外打小受教育要多誇人,少批評人,所以老外一天到晚把Its great!,youdidagreatjob!掛在嘴上,初聽還飄飄然了幾回,聽久了,才知道其實壓根兒就是他們口頭禪,心裡未必覺得你有多great,同義詞還有fantastic!wonderful!Gorgeous!Fabulous!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