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民在收割上湖青甘蔗。
「有人在小區群裡賣甘蔗,說是自家種的。我加了他的微信,被拉進一個甘蔗群,發現裡面有幾十個鄰居,都是要買甘蔗的。」
前天傍晚,杭州餘杭臨平的謝女士在小區門口排隊買到了心心念念的青皮甘蔗。
這個季節,水果店也在賣甘蔗,為什麼不去店裡買呢?
「店裡賣的是廣東甘蔗,味道哪有本地青皮好啊!你去問問杭州城的老阿姨,年輕時候有沒有吃過臨平青皮甘蔗。很有名氣的!」
謝女士所說的甘蔗名叫「上湖青」,是浙江本土的甘蔗品種,原產地在餘杭運河街道一帶。
本報記者 施雯 文/攝
甘蔗分水果型和榨糖型兩種。像義烏紅糖是用青、紅皮的糖蔗做的,而水果店賣的是果蔗。
「在浙江,有三種青黃皮果蔗,分別是溫州陶山青皮、溫嶺黃皮(廣東引進)和餘杭上湖青。」比較過三種甘蔗的省農科院汪一婷研究員說,最好吃的是上湖青,口感鮮很脆嫩,其次是陶山青皮,最後是溫嶺黃皮。
昨天一早,錢江晚報記者驅車來到餘杭運河街道費莊村,尋找到城郊為數不多的甘蔗地和種植上湖青近50年的老農諸金林。
走在甘蔗地,要特別小心甘蔗葉劃傷皮膚,皮嫩的,一不小心就是一條血印子。
村裡的孩子,會去掰甘蔗葉玩一種叫「火箭甘蔗」的遊戲,捏住葉莖幹,嗖地一下剝掉兩側的葉片,會像火箭一樣發射升空,村裡孩子常用這遊戲來PK。
甘蔗一般是旱地栽培的,費莊村的上湖青卻是種在灌水的田地裡。
每年清明前,把前一年冬天埋在地裡的甘蔗挖出來,排放在地裡蓋上薄土,勤澆水,甘蔗苗就會冒出來。
到了七八月份,甘蔗苗長到30-40釐米高的時候,田裡就要放水進去,讓土溝裡都灌滿水。這個時候,是甘蔗長得最快的季節。
每隔一周,甘蔗地就要施肥。這一帶的農村,過去養殖湖羊,甘蔗施的是羊糞肥。
上湖青的個頭本來就比廣東甘蔗小,一般只能長到一人高,而廣東種可以長到2米以上。
諸金林覺得,還是過去用羊糞種的上湖青長得高一些,味道也更鮮甜些。
今年夏天,甘蔗地遭遇颱風「利奇馬」,很多葉片被折斷了,甘蔗個頭更矮了,有點影響產量。
十月底,收甘蔗前,家家戶戶都會提前準備甘蔗葉,掰下來曬乾,收甘蔗的時候拿幾片擰成一條繩,繞一個八字扣,是拿來捆甘蔗的。
一捆上湖青有10根,賣40元,諸金林只在村路邊賣,偶爾也去開發區新紡路上的露天農貿市場賣。
因為只種了一畝地,只能收4000根左右的甘蔗,一般賣20多天就賣光了。
據史料記載,上湖青的栽培歷史有2000多年,在唐朝是作為貢品上貢的。上湖青清香鮮甜,口感脆嫩,就連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啃起來都輕輕鬆鬆。
在當地人眼裡,水果店裡高個的廣東甘蔗,要賣10-15元/根,味道卻不如本地青皮。
村裡種上湖青的基本都是七老八十的長輩,年輕人已經很少有人種甘蔗了。
在運河街道開家庭農場的徐建榮,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年輕人。
「過去,甘蔗一捆才一兩塊錢,杭嘉湖和上海一帶,我們都是從運河撐著船去賣的。」徐建榮記得,爺爺、爸爸以前每年11月起都在老杭州拱宸橋一帶賣上湖青,賣完一船,再撐船回家裝甘蔗,要一直賣到年廿九才回家。記者 施雯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