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鋼管舞源於中國 漢武帝時期稱「緣竿」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據史料記載鋼管舞源於中國 漢武帝時期稱「緣竿」

  即將參賽的鋼管舞選手正在後臺熱身,為期兩天的錦標賽,除了冠、亞、季軍,還有創意獎、創新獎和潛力獎三項。

選手在上場前互相幫著對方抻筋、壓腿。

  據史料記載,鋼管舞源於中國。兩千年前漢武帝設宴,有專人表演「緣竿」助興,後來表演者慢慢在竿上做些動作,和現在的鋼管舞非常像。

進場前,手指的每個部位都要擦上幹手粉,有助於完成高難度的動作。

練習鋼管舞對腰部、腹部力量的要求很高,選手身上會因「練功」留下淤青。

  昨晚,第三屆中國鋼管舞錦標賽在天津海河劇院舉行。

  剛剛學了兩年鋼管舞的川妹子何碧,大學學的是機電專業,畢業兩年後一直在工廠工作。有一天,電視上正在播鋼管舞的表演,一直有「舞蹈夢」的何碧,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跟家人商量後,放棄現有的工作,去學鋼管舞。就這樣,帶著兩年的工作積蓄,何碧獨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車。「算是人生的一段冒險吧。」何碧說,放棄現有的工作,去另外一個城市,學習新的東西,從事新的職業,都是挑戰。

  雷小紅今年42歲了,也是一個18歲孩子的媽媽,但這並沒有影響她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從2009年開始學習鋼管舞,如今已經是一名中國鋼管舞及爵士舞、肚皮舞、形體訓練等健身項目的教練,被其他學員們親切地稱為「鋼管舞阿姨」。雷小紅說:「其實鋼管舞是一個深受社會爭議的舞蹈,很多人會聯想到某些色情場所的表演。」

  「情色」的標籤一度讓這項運動在中國的發展阻力重重,這是不了解鋼管舞的人的誤區。2012年10月,中國鋼管舞國家隊已經在天津正式成立,由國際鋼管舞錦標賽授權的中國鋼管舞錦標賽選拔產生,包含五名女運動員和兩名男運動員,以及六名替補隊員,首批隊員將分別參加鋼管舞世錦賽、鋼管舞藝術大賽,以及國際鋼管舞錦標賽等三項不同的國際賽事,並肩負起了為鋼管舞正名的重任。現在,歐美的健身房裡,鋼管舞已經取代普拉提或是瑜伽的課程,形成新興的舞蹈熱潮。

  「給鋼管舞改名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計劃,隨著鋼管舞競技化逐漸規範,無論從鋼管舞競技本身,還是從其長遠發展考慮,它都需要有一個更加競技化的中文名稱,引領著競技鋼管舞走向競技體操項目;給競技鋼管舞改名經過多方借鑑,最終選定——緣杆,充分的事實證明這個名字本就屬於競技鋼管舞。」中國競技鋼管舞發起者袁標說。 -王溦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鋼管舞競技中將叫緣杆 改名字只為擺脫歷史汙點
    正因如此,也給現在的競技鋼管舞推廣帶來諸多困難和障礙,圈內人有意通過改名來正本清源,於是,頗有點復古味道的「緣杆」被提了出來。  應該叫它鋼管舞,還是緣杆?為了在競技比賽中有一個更為準確的稱謂,中國競技鋼管舞推廣者、國際裁判袁標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在鋼管舞的競技比賽中,使用另一個稱謂「緣杆」。希望藉此向競技體操靠攏。袁標介紹稱,「給鋼管舞改名緣杆,只是我們項目推廣的計劃之一。
  • 發起者欲為競技鋼管舞"正名" 靈感源於古代體操
    競技鋼管舞的起源  鋼管舞起源一直是舞者們討論的熱門話題,有認為起源美國工地,也有認為起源古印度;當然,鋼管舞起源中國說證據也非常充分。竿技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了此類雜技。近代競技鋼管舞的形成與發展受中國傳統雜技爬竿及雙爬竿影響,不少高難度動作也被國外優秀舞者借鑑到鋼管舞運動中,經過改編形成了不少漂亮而有難度的技巧。
  • 漢武帝時期,匈奴女子為何在春季總要大量流產?實情讓人不寒而慄
    2021-01-09 05:08:53 來源: 搞笑大哆啦 舉報   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三大著名的盛世之一
  • 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的七盤舞,曾登上漢武帝接待外賓的「春晚」
    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的娉婷少女,長袖迴旋,載歌載舞,生動還原了兩千年前的盤鼓舞。記者從四川博物院採訪時得知東漢七盤舞畫像磚的畫面裡共有三人,中為一女伎,頭梳雙髻,身著交領長服,腰間束彩帶,手持長巾,左手前舉於頭部,右手舞於腰間,蹋鼓起舞,舞者足下倒覆七盤,兩鼓置於其間,女伎動作輕捷,舞步靈巧,舞姿優美,長袖和裙邊隨舞姿飄拂。
  • 衛青家族真的遭到漢武帝滅門打擊了嗎?衛氏家族還有後人嗎?
    據史料推算,平陽公主嫁給衛青,應該是在元鼎二年(前115年)。 傳言中漢武帝滅衛氏一門事件,源於徵和二年(前91年)的巫蠱之禍,在那場災難性的事件中,包括太子劉據全家、皇后衛子夫、公孫賀(漢武帝連襟)全家、諸邑公主、陽石公主等漢武帝的親人們,先後被殺,其中就包括衛伉。
  • 據史料記載,福建漳州是我國烏龍茶的發祥地
    福建烏龍茶,學名青茶,又名「眶金墘」.是中國十大 名茶之一,特點是衝泡後葉緣有一紅邊,因而有「綠葉紅鑲邊」的美名。烏龍茶,三分紅,七分綠,芬芳撲鼻,是一種半發酵茶。據《龍溪縣誌》記載,明末清初,當地繼承宋元鬥茶的遺風,鬥茶時必以「(時)大彬之罐」,「若深之杯」,「大壯之爐」,「琯溪之扇」,有其癖者不能自已,茶之費歲數千金。至於發明的年代可能在明正德年間(1506— 1521年),因正德以前漳州貢品無茶葉一項,而正德間貢品則有「茶葉三百七十八斤,茶芽五百斤」,與漳產烏龍茶 「漳片」、「漳芽」之名吻合,故可作如是推定。
  • 揭臺中霧峰林家:日據時期爭恢復中國國籍
    而為使廈門讀者搶先了解這個發跡於臺灣的望族當年在廈門的活動,洪卜仁嚮導報獨家披露了許多新近發現的珍貴史料。  其中,最為「搶眼」的是,有關林祖密恢復中國國籍的相關文書,以及一份近百年前新加坡《振南報》對該事的新聞報導。
  • 古籍記載花姓源於何姓,你知道原因嗎?
    花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新百家姓排名第285位(2008年數據),人口18萬。關於花姓來源有6、7種之多,其中之一就是「花姓源於何姓」,即花姓中有一支來源於何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國歷史上有兩部同名的姓氏著作《姓苑》。一部為南朝宋時期著名學者何承天所撰(又名《何氏姓苑》。十卷。《隋書·經籍志二·史部》譜牒類),另一部為唐朝林寶所撰(三卷。《唐志》及《宋志》有著錄)。何承天在其所撰《姓苑》中記載「花氏源於何氏」。至於何姓為什麼改為花姓,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
  • 漢武帝為何賣官鬻爵?糟糕的經濟政策,成就了漢武帝的偉業
    ——《史記·八書·平準書》這是《史記》中對西漢時期賣爵令的描寫。漢文帝可是戰爭打的是後勤,打的是國力,「文景之治」積累的老本,很快被漢武帝給打光了。漢文帝時期國庫充盈,是因為當時沒有大的戰爭,國泰民安。
  • 其實它們真正的起源在中國
    這個姓氏在中國算是比較少見的姓氏,不過在歷史上新垣為姓的名士還是比較多的,《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戰國時期有魏將新垣衍,曾奉魏安釐王之命出使趙國,勸說趙孝成王擁立秦昭襄王為帝。  還有就是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叫"新垣平"的煉丹士,因為沒有練出漢武帝想要的那種丹藥最後,便被漢武帝殺了。從這許多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新垣也是一個十分古來的中國姓氏。和日本姓氏無關。  端木端木姓氏是中國漢族複姓之一,此姓的來源相當古老,源於羋姓是西周初期周文王的老師鬻熊之後端木典。
  • 誰,又是中國翻譯第一人?
    翻譯官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中國本身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語言不一,與境外的往來也很頻繁,因此歷朝歷代都設有專職翻譯機構。關於翻譯官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那時的「譯」專職從事北方民族語言的翻譯工作。《禮記·王制》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
  • 春秋戰國時期輔佐兩代君王的美男子龍陽君去向之謎
    據史籍記載,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至漢代,帝王之中有不少人是同性戀者,魏王與龍陽君,衛靈公與彌子瑕,漢高祖與籍孺、漢文帝與鄧通、漢武帝與韓嫣,以及與魏王和龍陽君故事齊名的漢哀帝和董賢。龍陽君,一個在史料上沒有記載生於何年、死於何年的神秘人物,他是正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同性戀,也是一個才華橫溢之人。
  • 大馬《日治時期森州華族蒙難史料》譯成英文上網
    華聲報消息:馬來西亞全國第一本《日治時期森州華族蒙難史料》出版十多年後,一名工程師把此書翻譯成英文版上網,使到全世界人民可以深入了解森州在日治時代的史料。  據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報導,《日治時期森州華族蒙難史料》是在1988年由邱金福為首的編委會撰寫整理,當時出版1000本,之後森美蘭中華大會堂輪值主辦「全國文化節」時再版2000本。
  • 中國古代對於隕石就有了清晰的認識,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在中國古代,我們的先人就對隕石有了非常清楚的認知。早在春秋時期,我們古人對於隕石就有了相關的記載。可靠的史料中,最早出現隕石的記載是在《左傳》中。星隕如雨在魯莊公七年,《左傳》中第一次記載了隕石的出現,「夏,恆星不見,夜明也。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 抗戰史上第一個被中國軍人俘獲的日軍,日本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日軍不僅裝備精良,而且日本士兵訓練有素,具備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用了整整14年的時間才將日本帝國之一趕出中國。
  • 劣跡斑斑的東吳後主孫皓,真有史料記載中那樣不堪嗎?
    然而史料記載與真實歷史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原先是蜀漢大臣,蜀漢滅亡後成為西晉大臣,他寫作《三國志》的時候是以晉人的身份,涉及到關於西晉的內容往往會小心謹慎斟酌內容。比如在《三國志》中關於司馬懿吃癟的內容,陳壽是一概不記載。諸葛亮對司馬懿的"滷城之戰";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諸葛亮導致張郃戰死,在《三國志》中隻字不提,需要裴松之補註的內容才流傳後世。
  • 藍田漢墓墓主或為漢武帝之女 曾被誤認為荊軻墓
    關於「荊軻墓」在藍田,唯一的官方記載就是藍田縣誌。「關於支家溝『荊軻墓』的最早文字記載出自於明朝的藍田縣誌,它是根據以往當地流傳較廣並得到大多數人支持的一種說法才彙編進去的,而後期的縣誌則是沿襲了這一記錄,根本沒法考證。」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700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布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西域從漢武帝時期屬於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直至西漢王莽篡位,匈奴趁機統治西域。到了唐朝時期,唐軍消滅了回紇、突厥勢力時,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以外,西域各國均臣服唐朝政府。唐朝曾設立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但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