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科研興趣與能力、教師生命運動的軌跡,一定離不開讀書與寫作,特級教師李志欣與各位同行共勉!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真理,是自然規律。教師生命運動主要有兩種,一是肢體器官的運動,可以說是體力勞動或鍛鍊身體;二是思想精神的運動,無非就是就是讀書、思考、研究、寫作與創造。讀書與寫作是一般教師主要的生命運動軌跡。不管是軀體的運動,還是思想的運動,都可能影響生命的正常行走軌跡。
教師是靈魂的守望者,是我一直的生命信念。教育本身是美好的事業,但是這只是表層的照面,實質的教育應該是「基於每個生命成長」的。真正意義上的言傳身教是教師個人成長的教學。唯有定點如此,才會感到教育的美好,才會想到自己思想與精神的自然運動。
所謂「教師的專業成長」,或者說其根本,是教師的生命運動。教師這個職業,是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終身學習者的。
教師生命的常青在於讀書
對教師而言,讀書首先是對自己生命成長的一種積累和完善,是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種重建和修補。只有完成自己的生命成長,進而才能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一個讀書的老師,往往是一個有比較強烈的職業幸福感的老師。
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漢朝的學者劉向說過一句話,「書猶藥也,可以治愚。」這就是讀書所蘊含的生命運動機理。
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區別:教師課堂教學的廣度,取決於教師教學視野的廣度;課堂教學的深度,取決於教師教育思想的深度;課堂教學的高度,取決於教師道德情操的高度;課堂教學的厚度,取決於教師文化積澱的厚度。我感覺主要就是看他們是否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怎麼讀書。教師生命的常青在於讀書。
用寫作改變職業狀態吧!
每一個人都不能夠延展自己的生命長度,但是可以增加自己生活的高度,可以豐盈和延展自己生命的厚度、寬度。而寫作是最好的方式。通過白紙黑字,我們可以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穿行,可以同時抵達此間和遠方。
用寫作改變我們的職業狀態吧!每個老師,站上講臺,可能一講就是二三十年。那麼在這二三十年的工作時間裡,每個老師可能要上數千乃至上萬堂課,第一堂和最後一堂,自己的這堂課和別人的那堂課,肯定是不一樣的。無論是教學的方式,還是方法,無論是教學的過程、得失,還是感受、體驗或者是教訓,如果沒有記錄,到最後退休的時候,我們用什麼來證明自己曾經上過成千上萬堂課?我們用什麼來證明我們曾經站在講臺上,曾經教過那樣多的學生?這是很多一線教師需要鄭重思考的命題。
我們寫下的詞語和句子,首先改變了我們自己,改變了我們的感受,改變了我們的心情,改變了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態度。然後,如果這些文字被遠方的人看到,被別人看到,我感覺,它也會改變他們的感受,改變他們的心情,然後改變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和態度。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寫作其實就是一種思考,教育寫作就是對自身專業工作的一種反思,這也是對專業能力的一種提升。葉瀾老師也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但是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如果說,實踐成就教師的底氣,閱讀滋養教師的靈氣,思考促進教師的銳氣,那麼,寫作造就教師的名氣。每個人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以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件事。我也期待,每個教師都在書寫自己的教育史,以每一堂課、每一天的教學、每個學期的工作、每一屆學生。
教師要教書、讀書,更要寫作,哪怕讀者只有自己一個人!
教師要教書,要讀書,更要寫作,哪怕讀者只有自己一個人!我們讀的一本書,我們寫下的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可能都是對中國教育的一種改變。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是對民族未來的擔當。
我讀書遵循「三個一」讀書原則。簡述如下:
1.翻爛一本經典。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也不管是教育的還是文學的,你可以選一本最愛,反覆讀,把它讀透,掌握其精神實質所在。2.主攻一個專題。主攻一個專題,六個月到一兩年,你就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而且由一個主題拓展到多個主題,這樣就會觸類旁通,快速地將「一口井」變成「一個湖」。3.精研一位名家。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工作需要、任教學科、性格特點等來確定一位重點學習對象,收集這位重點學習對象的所有資料,長期研究,掌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並在實踐中應用。
伴隨著我工作崗位的變化,我的閱讀會有一些變化。比如擔任英語教師和班主任工作時,我會著重閱讀有關英語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經驗方面的書;擔任校長期間,我會選擇一些國內外管理方面的書,甚至會選擇一些企業管理方面的書閱讀。
我對讀書的整體感覺就是根據需要選擇閱讀書目,當然這是初步的閱讀經驗。比如,下面這些書目是我2015年閱讀過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教學勇氣》《正面管教》《學校會傷人》《兒童的人格教育》《課堂生活的敘事研究》《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為思維而教》《道德領導》《課程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發展》《精彩觀念的誕生》《批判性課程》《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臺灣教育的重建》等。
後來,隨著自己閱讀數量、閱讀能力、閱讀興趣與思想觀念地不斷豐富和提升,閱讀面變得越來越廣,對書的選擇也變得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有個性。我的感覺是,我會選擇我生命需要的書,而不僅僅是一些專業的書了。這是我最近閱讀完的書:《孩子:挑戰》《烏合之眾》《學會關懷——教育的另一種模式》《重塑組織——進化型組織的創建之道》《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個人的朝聖》等。
我讀書主要有四個時間段:一是在行走中閱讀。當我外出學習或旅遊時,我都會帶上一本書,或雜誌、或小說、或專業方面的書、或名著、或休閒的書等;二是在睡覺前閱讀,我已經養成了一個不會再改變的習慣,就是臨睡覺前一定會閱讀幾篇文章;第三,在研究中閱讀,因為自己教育教學的需要或學校改革創新的需要,我都會申報一至兩個研究課題,為此,我也會根據研究的課題的需要,「被迫」閱讀一些書,閱讀的時間也是根據任務的需要驅動。
同時,我還堅持在零散時間閱讀報刊雜誌,關注幾個專業的微信公眾號。這樣,我的閱讀量得到了保障,為順利寫作打好了基礎。
我是一名英語老師,對我來說寫作並不是特長,但是,不管寫得好與差,我的優點就是堅持寫。剛開始,我以寫英語教學方面的論文為主,以後開始涉及一些管理類文章。現在,除非需要,我一般寫一些教育隨筆或教育故事類文章。
之所以格外厚愛隨筆,因為我深知,撰寫隨筆是一種最好的反思行動。反思教學有利於教師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於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有利於教師提升理論水平、拓展知識層面、推動教育教學創新。
一個善於反思的老師,一定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膚淺的知識、狹隘的經驗。有反思的學習,是教師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創造性學習,經過理論的重建,知識的積累,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革創新的目的。
每一堂課結束,包括自己授課、聽課、評課等,我都會主動撰寫教學反思;每一次外出學習,回來後我的第一任務就是要完成自己的學習反思;關於自己的教育教學主張與經驗,我也會積極進行梳理、提煉,形成文字。在此基礎上,我會圍繞自己的研究主題,申請課題進行實踐研究。每一篇反思文章,我都發在我的博客和微信公眾號裡,供大家批評指正,並大膽向紙質媒體投稿,力爭更多文章能夠發表或獲獎。
撰寫反思已經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推我成長、改進我的教育教學策略的有力工具,用它我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對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做出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發現適合自己行動的最佳方案。
我的成長,我的研究能力,就在閱讀與寫作中不知不覺地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並且化為了我自覺的行為。我今後的成長願景:思想建構——做教育文化的發展者;精神締造——做教育理想的守望者;工作目的——做人性完善的培育者;專業發展——做先進理論的學習者;行走方式——做打破僵局的研究者;教育推進——做體驗幸福的生活者。
而作為校長,我想進一步重申,如想引領教師自主成長,能夠讓其超越功利走上自覺學習與研究的道路,就必須尊敬他們的專業話語權,重視他們的改革創新成果,促進他們的成果轉化為產品,關注他們的精神成長,解放他們的職業生命興趣。
當專業研究興趣變成教師成長的內驅力和生命成長的終生信念時,他們就會敢於突破學校體制的框架,大膽地追逐自己的教育夢想,不斷開拓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