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異常現象,不經意間都以為是正常的,只有發生了點什麼後,回憶起來,才感覺當時是有點「異常」。都說高考考的是學生的心態,面對人生如此重大的檢閱,說不緊張,那是假的,家長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並能夠正確應對,就能夠確保孩子輕裝上陣,順利過關。
第一種表現:和平時相比,孩子言語少了,回家後,也往往把自己的門關上,翻開這本書又合上,放下再拿起另一本,坐不了一會兒,又跑出來,看看這,瞅瞅那,心神不寧的樣子。
這是孩子考前焦慮了。他已經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很想釋放卻又沒有辦法。他想學習,但心卻靜不下來,不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想尋求幫助,又不知道怎麼去尋找。如果不能及時消除這種壓力,也許會積聚起來,越來越大,從而嚴重影響到孩子的考場發揮。
這時候,家長就應該主動介入。首先和孩子說點輕鬆的話題,幫助孩子適當轉移注意力,讓他別在焦慮中徘徊。然後,和孩子談談高考,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迴避不是辦法,但別以「教導」的口吻,要求孩子這樣做,那樣做,即使家長說的都正確,孩子如果做不到,會更焦慮。而應該「隨便聊聊」,讓孩子感覺輕鬆,感覺父母對他沒有過高的要求。如果孩子更想學習,家長也可以拿起孩子的書本,「考一考」孩子。總之,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能讓孩子輕鬆,孩子就很需要家長,家長如果會使孩子更緊張,孩子就「討厭」家長。
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在考前忽然變得「小心&34;行為。適當地轉移注意力,心情愉悅的同時,身體也能得到一定的休息,只要不是做得太「過分」,正面的作用大些。
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做的,第一是不幹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他玩一玩,增加點運動量,多出點汗,會使他從心情到身體更愉快舒適。電腦電視手機,對孩子也是一種調節,只要不沉迷就行。如果有必要,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高興」很重要,是保證其在考場上獲勝的一種「非智力因素」。家長表現出來的「隨便」無形中會給孩子安全感,會給孩子「放心」的暗示。
家長不應該表現出擔心,要麼以言語禁止,要麼以行為阻攔,要麼說「看人家某某,學習更上心了」之類的話。人的心理有一種自動的調節功能,當需要放鬆的時候,人為地強迫其緊張,既對學習無益,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切忌在行為和語言上表現出對孩子的「反對」,家長如果表現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眼睛跟著孩子轉,孩子同樣是可以意識到家長的「緊張」的,傳遞給孩子的,同樣還是壓力。
第三種表現:孩子老是纏著家長,一會兒說這,一會兒說那。有時,會冒出一句來:我能不能考上大學?或者是:我要是考不好該怎麼辦呀?這就說明,孩子高度缺乏自信,需要別人的鼓勵。他不敢面對高考的失敗,想找「退路」,想「留有餘地」,或者,想從家人的話裡,看到自己的「希望」。
什麼樣性格的人都有,如果你沒有給過孩子堅強,憑什麼要求他必須是堅強的?畢竟是孩子,他在緊要關頭,需要親人的支持和鼓勵。這時候,家長的作用就巨大了,精神的力量就突出了。家長要用眼神、用笑容、用語言給孩子巨大的信心和勇氣。你告訴他,狹路相逢勇者勝,無畏才能超常發揮。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勇敢面對,今後還會有無數次同樣的考驗。也可以告訴孩子,沒關係,考好考差不就是一場考試嘛,那麼多大學,升學率那麼高,總有一所適合自己的,如果感覺不理想,還可以選擇復讀,重新考一次。
孩子未必什麼都不懂,他只是需要你的態度。人生就像一齣戲,演到什麼地方,扮演這個角色的人,該登臺就得登臺,該說臺詞就得說臺詞,否則,這場戲可能演砸。孩子只需要家長演戲般念一下臺詞,他就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完美地扮演下去了。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缺席,讓孩子孤零零地去演獨角戲。如果誤以為孩子膽怯了,就大聲呵斥,或者嚴正說教,甚而先於孩子崩潰,掩面而泣,把巨大的壓力拋給孩子,那就不是合格的家長。
考前十來天,這些可能的「症狀」就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家長如果有所預見,就能及時發現併科學應對,消除孩子的壓力,給他「打足氣」送上場。如果能夠發現卻沒有對策,只能束手無策,張皇失措,就會起了反作用。如果粗心大意,什麼都不曾發現,也就起不到家長應有的作用,讓孩子去孤軍奮戰。
當然,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有這三種表現,家長留心即可,如果什麼也發現不了。那就說明你的孩子心理足夠強大,高考不足以使他有什麼「異常」,你也就不必為了「發現」而發現,疑神疑鬼,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