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小學英語教學·之六(新課程實踐之教學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對課堂活動的設計、安排、實施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的質量。要在課堂上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培養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我們期待有效活動讓英語教學過程實現最優化
陝西省延安市創新實驗小學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做英語情景遊戲。本報記者樊世鋼攝
提高課堂活動實效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當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思考如何上好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許多教師根據新課程的理念,不斷設計課堂活動,並且每個活動都搞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學生參與活動高高興興。可是,一到考試學生的試卷上全是漏洞,能力也未見提高。這時,一些教師就開始抱怨,認為學生成績上不去都是課程改革惹的禍。於是,有的教師又開始回到老路上,重新青睞應試教育。
判斷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標準,不光要看教師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和活動的數量,更要看活動的質量。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實施都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的質量,影響到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發展。
什麼因素影響了英語課堂活動的實效性?
影響活動實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活動設計層面存在問題。由於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透徹,對新課標的把握不全面,對新的教學方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難免會出現問題。二是活動實施層面存在問題。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如教師的語言技能、組織教學技能及教師自身的素質等。以下是常見的影響課堂活動實效性的問題。
活動目標不明確。教師只注重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而忽略了實質性的問題:此項活動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通過此項活動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因此,儘管教學活動轟轟烈烈,學生高高興興,而活動內容與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卻幾乎無關,無法幫助學生提高能力,學習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
活動內容不全面。在設計活動內容時,教師普遍存在著只注重結構、語法、詞彙等內容的學習,而忽視話題功能的學習。在聽、說、讀、寫等活動中,只注重理解和鞏固知識的活動,而忽視了教給學生方法和策略的活動,忽視了培養技能和提高能力的活動。
活動方式太單一。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容易忽視活動方式的設計。課堂上活動起來,通常只是採用教師問、學生齊答,或教師問、單個學生答的方式。有時,一個學生回答佔2-3分鐘,而其餘的學生只是在聽。偶爾也安排「結對子」活動,但是整堂課下來活動方式過於單一。表面上教學活動很多,而學生全體參與活動的時間卻很少,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挫傷了。
整體設計不連貫。教學活動整體設計的連貫性是保證教學活動實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活動與活動之間不連貫,就會影響到整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例如,有的教師在呈現了一段新的對話後,就直接要求學生做兩人一組對話活動。接下來設計的活動是要求學生用對話中的新語言來完成一項任務。從以上的活動程序中可以看出,活動之間的跨度太大,學生的能力不及,無法完成活動目標的要求。活動的環節中缺少了幫助學生熟悉、掌握新語言的訓練活動,同時在完成對話任務之前,缺乏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新語言的活動。
活動指令不精煉。有的課堂,2分鐘的教學活動,教師卻用1分鐘下達活動指令。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說話隨心所欲,不加思考。有時學生已經開始做練習了,教師還不時用中、英文提醒學生注意時態、注意第三人稱單數,等等。教學活動的指令雖說是一個細節問題,但對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卻影響很大。
活動時間不合理。一是設計活動時考慮不周全。如導入活動安排10分鐘,圖片、動畫俱全,氣氛是調動起來了,但是教師卻忘記了導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知識和心理方面作好準備,點到為止即可。二是教師沒有很好地控制教學節奏。在實施過程中,原計劃3分鐘的活動,鬆散、拖沓,用了10分鐘才完成。三是教師沒有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教材內容,把活動目標定得太高,學生在活動中達不到教師的要求,只好增加時間以求達到預期目的,從而影響了本節課總體目標的達成度。
活動參與不積極。原因之一是因為活動內容太難,學生能力達不到;二是活動形式不合適,比如明明兩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對話活動,卻安排讓4人小組活動,活動方式限制了學生的廣泛參與。此外,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和個人教學魅力也會影響到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活動。
內容形式不統一。課堂上經常出現活動內容與教學目標脫節、與活動形式不統一的現象。比如,活動的內容與方式是讓學生根據圖片和關鍵詞來談論旅遊,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只帶領學生一起根據圖片和關鍵詞複述了一遍課文,活動就結束了。再比如在閱讀課上,教師安排學生第二遍閱讀課文,做判斷練習,做完後讓4人一組進行小組活動,活動內容是要求小組長檢查其他3個學生是否做對了。表面上我們看到了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實際上活動內容是組長檢查。這種內容與形式不統一、與目標脫節的現象嚴重影響著教學活動目標的達成度。
設計英語教學活動需要怎樣的方法與策略?
新課程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平等、合作學習的過程。根據新課程理念,在設計英語教學活動時也要注重三個中心的原則。
以目標為中心。活動內容與活動目標要統一。活動目標要為本節課的總體目標服務。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
以學生為中心。活動的難易程度要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來制訂。活動要能夠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在活動中,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是能夠發展學生的能力。活動方式要達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交流形式。
以學習為中心。活動間的排列順序要體現出邏輯性、層次性,隨著活動的層層遞進,體現出活動的深度。每項活動要保證學生廣泛參與、有效參與,要有適當的強化和評價活動,來激勵學生發展。
根據三個中心的原則,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可以參考以下策略和方法。
活動目標明確化。教師首先要對本節課的總體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在設計每項活動時,全面考慮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本節課的總目標來制訂每項活動的目標。要考慮以下問題:
為什麼做?做這項活動是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語言、做機械性訓練,還是讓學生參加意義活動、學習運用所學語言?是做開放性活動,拓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是完成一個真實任務,讓學生在虛擬的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
如何做?教師要為學生如何做,搭好臺階,鋪好路。讓學生在搭建好的語言知識框架中,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教師還要考慮用什麼方式做,是小組討論,還是兩人對話?是全班活動,還是讓學生單個參與?
做到什麼程度?活動最終要達到什麼效果。通過此項活動,是了解,還是初步了解所學語言?是基本掌握,還是完全掌握所學語言結構?是學習運用,還是自如運用所學語言功能談論所學話題?
只有在制訂目標時考慮全面,活動目標具體、明確,才能保證每項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活動形式多樣化。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能夠充分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形式多樣而忽略活動的主要目的。為此,在教學中既要考慮到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又要考慮到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在以目標為中心的前提下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多種活動的方式都要圍繞本節課的總目標開展;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形式、不同課型的活動,才能夠選擇多種有效活動方式;要遵循教學規律,來安排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注意活動的前後安排,整體結構的合理性;對不同的活動形式、內容要有判斷、取捨的能力。有些活動即使很好,學生也喜歡,但是與本節課教學沒有多大的關聯,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每一項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保障。
活動內容意義化。教學活動內容是根據本節課所教授的知識和技能而選擇的,每項活動內容都要圍繞本節課的功能、話題展開,而不能只是就結構、語法、詞彙進行練習活動。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素材,來支持活動的展開;即使是訓練環節的活動,也要儘量使訓練內容意義化,這樣才能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使其真正掌握所學語言。也就是說,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活動情景,使學生在這種語境中能夠學會使用新語言。活動內容就要圍繞語意、語境、語用而展開。
活動層次梯度化。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活動。活動與活動之間都有著內在聯繫,明確了它們的內在聯繫,設計出的活動才能層層遞進,體現出整體活動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遵循規律——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形式多樣的規律,要把握好所有活動中知識內容的連貫性。搭好臺階——前一個活動要為下一個活動做語言鋪墊,幫助學生在搭建好的語言知識框架中參與活動,建構知識。形成梯度——圍繞一節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展開不同教學環節的活動,要注意活動內容的結構化,活動的推進要做到難易漸進、前後呼應、形成梯度。
活動參與廣泛化。要使學生能夠積極、廣泛參與活動,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每項活動時要考慮:活動內容要符合學生水平,儘量接近學生的經驗,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活動方式要激發學生興趣,把活動的過程變成學生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活動層次要由淺入深,隨著活動的層層遞進,要體現出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活動組織要有序合理,既要有多種方式的活動,又要保證學生的參與不是停留在表面。
內容形式統一化。活動內容是本節課要學習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活動形式是指用什麼方式來對所學內容進行訓練、運用、強化、評價。要做到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統一化,就要根據活動內容合理安排活動方式。
活動指令簡潔化。教師首先要提高英語語言藝術,表達上要簡潔、準確、清晰;其次要學習、掌握更多的課堂用語,注重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活動時間成本化。當談到提高教學活動實效性時,就必須要考慮到時間成本。全面的質量標準必須考慮時間因素。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每項活動時,還要考慮活動所要花費的時間和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達到教學目標。節約時間成本可從合理安排時間、控制活動節奏、精煉教學語言等方面考慮。
(作者為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外語教研室主任 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