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教師:以自我成長帶動群體成長

2020-12-17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首席教師:以自我成長帶動群體成長

  鄭傑 生於1968年,曾任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現主要從事教育研究、培訓、諮詢等工作,出版《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忠告中層》、《學校的秘密》、《從校長到幕僚》等專著。

■林茶居

  今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邀請,鄭傑攜新書《首席教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到書展現場作公益講座——「教育新姿態:平等中的首席」。說實話,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冷場。畢竟,對於參與者以市民為主的上海書展來說,這個話題有點「偏冷」,而且時間被安排在下午4點45分,是看書展的人逐漸少去的時候。

  很快,我發現擔心是多餘的。來的人坐了半個會場,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聚越多,到後面的互動環節,有三四十位聽眾遞了紙條,其中幾個年輕朋友提的是有關考試、作業、勞動、玩手機的問題。當時我坐在第一排,不時聽到身後傳來會心的掌聲和笑聲。

  鄭傑並非以噱頭、段子、緋聞之類的元素引發聽眾的熱烈反應,而是巧妙地把「首席」這一概念嵌入家庭教育中,闡述了父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做一個「平等中的首席」,如何利用及時反饋、減少獎懲等來引導孩子的行為。很顯然,聽眾的掌聲和笑聲,表達的是對一個熱愛生活、富有生命情趣的教育思想者的尊重和讚許。講座結束後,我們就這本書作了交流。

  林茶居:在我看來,《首席教師》這本書的出版,意味著你在「教師學」的思考和研究上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對於那些正在尋求突破、提升、轉型、期待能夠實現「關鍵性一躍」的優秀教師來說,相信這本書是很不錯的導引和啟發。這是我的一個判斷。

  鄭傑:首先要感謝你的肯定。兩年前我們在上海見面,我談到這個寫作計劃,然後花了很多心思寫作。提「首席教師」這個概念,是受到交響樂團中的首席小提琴手這個角色的啟發。這本書確實寄託了我對優秀教師的某種期望——更好地自我成長,並帶動身邊的同事一起成長。

  我現在的社會角色或者說自我定位,就是一個首席教師。從2006年10月正式離開「學校」,不再做校長,我就一直走南闖北,行動、思考,甚至閱讀,大體上都是圍繞這個「身份」來展開的。

  林茶居: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首席教師這樣一種身份感的?

  鄭傑:這和我這些年的經歷有關。我現在主要從事教育諮詢與培訓工作,我非常喜歡這項工作,這不僅是因為工作本身的價值,更在於它的過程很值得我去享受——不是自己滔滔不絕地講述,而是與同行們對話、切磋。我格外興奮於大家對我的發問,我把獲得回答問題的機會看作是對我之前「滔滔不絕」的一種補償。

  可以說我找到了一種非常合適的方式,即以工作坊的方式來展開學習,大家結成學習共同體,我也是一個學習者,與大家是平等的關係,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不想扮演權威的角色,我想強調的是,工作坊是一個共同學習的地方,而不是教堂,也不是比武場,大家可以忘記輸贏,忘記面子之類的東西。

  現在參與這個工作坊的都是教學骨幹,或者教研組長、年級組長,他們在自己的學校裡起著「領頭雁」的作用。所以,我給大家確立的發展目標就是:成為一個首席教師。也就是說,我是以「首席教師」的身份帶動大家一起成長為首席教師。

  林茶居:這個首席教師似乎也可以視為你的一個新的思維框架,有關教師成長的思維框架。

  鄭傑:它確實包含了我對一個優秀教師、卓越教師的理解。我所說的首席教師有三個方面的內涵:專業成長中的「首席」、團隊建設中的「首席」、校本研修中的「首席」,它們也正是我們這個工作坊的三個學習領域。

  教師要真正成為「首席」,就必須通過不斷學習,讓自己成為值得尊敬的專業楷模。在此基礎上,再設法將自己所在的教研組、年級組打造成一個高績效的團隊。當一個個教研組、備課組都變成了真正的專業共同體,校本研修的效益才可能提高,也才可能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載體。

  林茶居:還是要落到學習這件事情上。

  鄭傑:是的,首席教師首先要解決好自我成長的問題。教師作為社會個體,要善於通過獨立學習和交互學習來實現自我成長。所謂獨立學習,包括自我反思、閱讀專業文獻、上網收集資料、閱讀報刊、收聽或觀看媒體節目、參觀或觀察等方式和途徑。所謂交互學習,則包括與同行(網絡中的同行)交流探討,向他人請教諮詢,與學生交流,參與非正式團體組織的教學研究活動,互相觀摩,閱讀與工作相關的博客,到教育論壇上發帖、跟帖等。

  林茶居:我一直有一個想法:自我成長的不斷深入總是伴隨著自我認同的日益增強。沒有自我認同的自我成長,可能很難持久。

  鄭傑:這一點說得太對了!我們身處在一個特別容易迷失自我的時代,更需要把自我成長與自我認同聯繫起來考量。所以,我認為教師要給自己制訂一份至少能管未來五年的「個人專業發展計劃」,這不只是為了謀劃自己的未來,更是為了發現自我,對自我作一番「反思性理解」,確認自己在專業發展中的價值與身份。

  林茶居:這應該是一位有志於成為首席教師的精神起點。

  鄭傑:當然,這只是起點。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真正成為首席教師(乃至成為教育家),關鍵在於是否具有「個人理論」,即「教師個人關於教育的實踐理論」,也就是教師個人所持有的教育觀念,包括教育目的、教與學、學生、學科、課程、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等的觀念。只有個人理論,才可能具體落實到每天都在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比起教科書上的或者專家所表述的那些理論,教師的個人理論對實踐有更大的影響。一個首席教師、一個教育家,一定是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理論的人,一定是一個對教育有自己的解釋性框架並能夠有效指引自己行為的人。

  那麼,教師的成長是將公共知識、公共理論,經由個人的實踐、研究、反思、感悟,內化為個人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和觀念,以及自己在實踐中信奉和遵循的準則。這樣的成長不是外在的和被規定的,而是將自己的教學生活、經驗和外在的知識、理論進行整合,是「我」和外在世界(知識)的主動對話。

  林茶居:從「在團隊中的責任」來說,所謂首席教師,與現在每一所學校都有的教研組長似乎有點類似,是這樣嗎?如果它們有本質的不同,區別在哪裡?

  鄭傑:什麼是教研組長?在我看來,他必須做好發揮教學示範、提升組織效能、規劃學科發展、引領教師成長、協調公共關係等五個方面的工作。如果他做到了這些,那麼他同時也是一位首席教師。

  問題在於,在行政化體制中,教研組長是一系列被稱為「長」的職位中的一個,但與其他被稱為「長」的職位明顯不同的是,你根本沒有什麼權,不能指揮組員,不能獎勵他們,更不能批評和懲罰。上面一大堆工作布置下來,你基本上只是起到傳聲筒的作用,你對組員們幾乎沒有什麼「領導力」,有時候還可能成了大家的「出氣筒」,尤其是當大家對學校領導不滿的時候,你好像還是領導們的「幫兇」。同時還要看到,就是你有「權」,要有效領導這個組織單位也是不夠的。不少學校在課程與教學專業領域內的改革舉步維艱,未必是人們不夠努力,很可能是包括教研組在內的整個組織系統存在障礙性問題、結構性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教研組長能發揮多少專業作用,可想而知。

  我探討首席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其中一個目的,正是希望我們的教研組長們能夠回到自己的專業位置上來,真正發揮本來就應該發揮的專業作用,做好自我成長,帶動群體成長,從而促進學校發展。我也期望,我們的學校能夠創造適合首席教師湧現出來、成長起來的條件、環境、機會,這才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投入」。

  林茶居:能不能深入一步談談,在你的觀念體系裡面,首席教師蘊含了哪些價值要素?

  鄭傑:這個問題需要超越「與教研組長相比較」這個層面來談。其一,我給我們工作坊制訂的規範只有兩個字:尊重。尊重不是隨聲附和,而是相互的傾聽、理解和包容,這是基本前提,也可以視為第一位的價值要素。其二,平等。首席教師主要是一個比較性概念,是就一個團隊而言的,而不是一個等級性的名堂,不是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那種「長」,他跟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合作、分享的平等關係。其三,實踐取向。從個人的專業成長,到整個團隊的建設,再到服務於學校發展的校本研修,首席教師都應該以改進或解決實踐問題為核心取向。他不能只有「個人的勝利」,只有「理論的勝利」,他的成功主要體現於團隊成員的共同成長和學校教育品質的提升、教學效益的提高。其四,實證精神。不管組織經驗交流還是參與問題探討,不管是制訂活動計劃還是設計活動流程,作為首席教師,必須具備實證精神,善於利用案例、數據、圖表等工具,做到既有理,又有據;既能高屋建瓴,又能貼近現實,使參與者感同身受,豁然開朗,經驗得以激活,觀念得以更新,進而轉化為改進實踐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系《教師月刊》主編)

(來源: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教師自我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認同、養成、生發
    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教師專業化本質上是教師個體成長的歷程」,「更多的是『自造』的,而不是『被造的』,是自我實現、自我成長的歷程」,教師本人才是自身專業成長的主人,教師專業成長根本目標不僅是為了學會各種教學技術與方法,而是要成為具有教育人格和教育智慧的專業人員,缺乏與教師本體世界 的 積 極 對 話,很難真正讓教師本人實現「心」的成長。
  • 教師專業成長的三條路徑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就是要發現和點亮教師的亮點,讓教師走特色發展之路。特色是什麼?特色是做自己最擅長的;實現個性張揚和自我超越;做最好的自己。路徑二:讓教師走學術研究的教研之路。沒有研究就沒有專業成長的發生。確定研究的切入點是教師開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問題意識是教師確定研究方向和內容的依據。一切教學皆有問題。
  • 青島基隆路小學「首席班主任智享會」成立,探索班主任成長規律
    半島記者   欒英傑9月11日上午,基隆路小學「首席班主任智享會」成立儀式在學校四樓會議室召開,張俊華校長為「首席班主任」頒發聘書。張校長鄭重的為「首席班主任」老師們頒發了聘書,她鼓勵學校首席班主任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帶動、輻射引領作用,用自己火熱的教育情懷為青年教師及學校班主任團隊帶德、帶才、帶教、帶研。張校長結合具體案例、妙趣橫生的為首席班主任團隊提出了四個維度的智享建議:分享優秀的班級管理思想及規劃措施;分享學生成功教育案例;分享家校合作經驗做法;分享優秀班主任個人成長案例。
  • 淺析職業院校教師自我成長路徑
    在職業院校,能夠遇到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老師是學生的幸運,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最大化提升這個群體並擴大這個群體,是學生的幸福,更是學校的幸事、教育的幸事、國家的幸事。教師走向卓越既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營造出有利於教師成長與發展的環境,更需要教師個人在持續積累、不斷自省的基礎上,借力發展環境,形成敬畏職業、學習管總、功底遞進、道術合一、研究管用的自我調適閉環機制,促進個人持續成長而卓越。
  • 「守護村小,帶動更多人成長」
    專注且熱愛地去做,孫浩證明了鄉村教師也可以擁有無限可能。孫浩2014年榮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16年被評為安徽省特級教師,成為宿州市最年輕的特級教師,2019年被評為安徽省「最美教師」。他的多篇教學感悟在省級刊物發表,近20篇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多次應邀參與安徽省教科院組織編寫修訂《基礎訓練》《寒暑假作業》,供全省小學生使用。
  • 唐海川:中學數學教師成長路上的引領者
    【人物簡介】唐海川,長沙教育學院數學學科負責人,高級教師,國培首席專家,北師大、華東師大、華中師大特邀教師培訓專家,中國教師研修網高端培訓專家,長沙市數學高級教師職稱評審專家,《高中數理化》期刊特邀編委。入選《中國當代數學家與數學英才大辭典》。
  • 成長手冊搭建教師進步階梯
    原標題:成長手冊搭建教師進步階梯  ■蘇蕙   「教師成長手冊」,也可稱為「教師成長檔案」,是一種用代表性事實來反映教師情況的質的評價方法。一本小小的成長手冊,記錄了教師在教育教學生涯中的學習、進步、心得、體會,是一段教育時光的濃縮,是對過往教育的回顧,更是對將來教育的展望。
  • 網課:自我分析與自我成長系列成長課
    為什麼要自我成長?小時候我一直有一個好奇:地球上的水存在幾億年都不過期,為什麼瓶裝水卻有保質期?長大後通過學習,我就知道真相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改變,其實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流動。所以人需要,自我成長。自我成長的意思,就是讓你的自我流動起來。讓你的情緒、想法、關係以及人生模板流動起來,進而帶動你的人生流動起來。自我成長的核心技術自我成長,概括來說,可以分為兩步:你對自己的認知變寬,你自然就會流動到更好的地方,遇到更好的自己。
  • 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共同體
    ■「名師工作室」系列報導追蹤7月22日以來,中國教育報在一版重要位置陸續刊登了「名師工作室」系列新聞觀察——《「名師孵化器」在行動》《半熟的「桃子」怎麼熟起來》《「塔樓」的光可以照多遠》《一個人何以帶動一群人》,先後從全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情況、成員教師專業成長、引領輻射、組織運行等角度分析了我國名師工作室的發展情況。
  • 【教師成長】戴志梅:假期,也是教師實現自我超越的關鍵時期!
    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又將如何度過美好的假期呢?我以為,假期,於學生而言,可以拉開差距;於教師而言,可以實現更好的自我超越。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生所處的原生家庭有關,和學校教育有關,和教師更有密切的關聯性,因為教師是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不一定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因為原生家庭對學生身心成長的衝擊性很大。
  • 以文化的力量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 曹瑞敏   把教師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素,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用師生的成長帶動學校的持續發展。在這一進程中,文化建設彰顯了獨特的魅力,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學習文化——讓教師在「學習型組織」中互動提升   憑藉讀書、培訓、反思三條學習主線,我們建構起學校的學習文化,讓學校教師在這個學習文化場中,把讀書貫穿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實現專業上的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長。
  • 【榜樣】張玉玲:構建教師和幼兒成長的幸福樂園!
    在和美文化體系下,如何打造教師專業成長的生態環境,促進教師自主發展?張玉玲在管理中堅持「三注重」策略,即:注重人文管理,營造出「家」的感覺;注重文化滋養,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注重營造外部環境,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在她的引領下,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教工幼兒園初步形成了一個全園、全員和全程的整體育人生態。
  • 幼兒教師成長之(41):讓評價成為教師成長的催化劑
    幼兒教師成長之(41):讓評價成為教師成長的催化劑 http://www.hteacher.net2011-07-21 10:39教師網[您的教師考試網]
  • 濟南市市中區「雙首席」教師名單公布,一起點讚
    在全國第36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市中區「雙首席」教師名單正式公布。歷經學校推薦、材料評審、民主測評、面試答辯等環節選拔,市中區26位學科教師和23位班主任入選第八屆首席教師、第七屆首席班主任人選。 即日起,「濟南市中教育」將陸續推出系列報導。第一期推出10位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傾聽他們的故事。
  • 教師成長離不開聽課評課
    ■遼寧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楊騫  「教師聽課評課」並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倡導並規範著教師之間的相互聽課與評課。為了更好地發揮聽課、評課在教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們把「教師聽課評課」提高到教師生活方式的高度來認識,並在實踐層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以期聽課評課真正成為教師成長的階梯。  在很多學校,聽課評課的價值和功能主要定位在學校職能部門或領導「對教師課堂教學的過程性管理」和「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診斷性評價」兩個方面上,聽課評課成為學校對教師管理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
  • 教師的專業成長靠什麼?
    來源:2020年8月30日教師報,作者:王衛濤,原標題:《教師的專業成長靠什麼?》一所學校要想提升教育質量靠的是什麼?優質師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好老師」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都需要一個專業成長的過程。我這幾年有機會去一些學校聽評課,也就了解到學校中教師隊伍專業成長的一些現實情況。
  • 項目制學科聯動 | 吳晴晴首席工作室:打造發展共同體,促進專業共成長!
    、學科帶頭人和名師工作室領銜人的智力資源,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區域的學科建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吳晴晴項目制首席教師工作室」。▲吳晴晴工作室成員與市教研員金京生老師項目制首席教師:吳晴晴:高級教師,獲省五一勞動獎章,杭州市教壇新秀,西湖區科學首席教師,現任杭州市上泗中學校長。
  • 創新教師成長保障機制
    就我所熟悉的中學教學領域來說,能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教師整體佔比非常少,相當一部分教師只知道低頭拉車,不會主動思考個人專業成長;還有一部分教師有自我進步的意識和想法,卻苦於沒有引路人,不知道如何實現自我發展;更有相當一部分專業功底紮實、心態穩定、教學經驗豐富甚至曾經是學校教學骨幹和頂梁柱的教師職業倦怠嚴重,專業發展陷入瓶頸。
  • 成長型思維:教師專業成長重要的思維模式
    我們會發現很多教師專業發展的軌跡是這樣的,入職前幾年是專業發展的高峰期,但是這一高峰期之後,教師的專業發展便進入緩慢發展期,甚至有的教師專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最終成為有一定經驗的平庸教師。為什麼會這樣?史丹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逐漸建立起關於自己的思維模式。
  • 福建省傑出人民教師、特級教師陳華忠: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五個點」
    二、自我規劃——專業成長的出發點作為教師,必須做好自我發展規劃,制定一套自我成長的實施方案,促進自身專業成長。一要有自我發展的意識。三、自我展示——專業成長的生長點沒有展示意識,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沒有動力,進而倦怠,直至被拋棄。我們學校教育教學匯報展示周活動堅持了十幾年,教師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每個學期每個教師都踴躍報名進行匯報展示。經常進行匯報展示的教師,他的專業成長就比較快,課堂教學效果就比較好。而個別不願參加展示的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就偏低,專業成長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