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月15日報導:技術浪潮不斷更迭的今天,醫療作為關乎民生的重要領域不斷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工智慧的出現,打破了多個行業的傳統模式、不斷向智能化邁進。為提升醫療服務能力,醫療健康事業建設者們也在努力讓更多的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進來,人工智慧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機器人童童能快速、準確地完成送藥等工作
「時尚、安全、高效」的智能物流運送機器人
去年,上海市兒童醫院瀘定路院區迎來了兩位特殊的「機器人」員工——童童「雙胞胎」。它們個頭不大,本領不小——只要接到醫生或護士的下單預約,就能準確無誤地將藥物、器械等送達。甚至還能自己乘坐電梯、開大門!由此,上海市兒童醫院成為全市首家啟用智能物流機器人的醫院,這也標誌著人工智慧應用在醫院後勤建設中的歷史性跨越。
在科研合作單位的配合實施下,截止至2018年9月,兒童醫院完成了所有前期部署與調試工作,2臺機器人——童童1號和2號正式開始全過程自動完成PIVAS及住院藥房的藥品配送工作。機器人運行的主要流程是:從住院部5樓派單、裝箱出發,自動呼喚並乘坐院方指定的電梯,按照派單情況到達目的病區,由病區完成卸貨動作後執行下一目標,完成單次任務中的所有目標節點後返回發貨地待命。據統計,從2018年9月至12月這段運行時間中,物流機器人已持續正常工作93天,成功配送至護士站總計1600次、運輸總距離218公裡,相當於上海到無錫的距離,平均耗時26.1 分鐘。
未來,童童兄弟還將迎來新的夥伴。2019年1月,物流機器人項目二期實施啟動會於兒童醫院順利召開,在原有基礎上將增加3號、4號兩臺童童機器人。今年,這4兄弟將完成瀘定路院區住院部10到13樓所有病區的藥品配送,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將配送範圍拓展至整個住院部。
人工智慧骨齡檢測補齊傳統短板
基於人工視覺的影像學骨齡評估無論圖譜法還是計分法,都非常機械費時、主觀因素影響大,而且各家參照標準不一、致使其技術效率低下、判斷結果醫師之間、醫院之間的誤差很大。同時,影像醫師尤其兒科影像醫師缺口大,個體工作負荷重,從機械、繁重的骨齡影像讀片中解放出來的願望強烈。因此,無論兒童醫院還是成人綜合性醫院,都迫切希望藉助人工智慧實現骨齡評估自動化,醫院從而萌生了AI用於骨齡檢測的創想。
2018年7月,上海市兒童醫院與合作單位一同研發的「CHBoneAI–人工智慧骨齡檢測系統」正式發布。2018年4月,該檢測系統在醫院PACS/RIS上線1年多時間後正式「並行運行」和開始臨床應用。如今,借力AI從讀片到輸出骨齡診斷報告甚至無需30秒、僅「讀」骨齡更是實現亞秒計,不僅大大節省了時間,而且平均絕對誤差僅0.43年,診斷準確率達98%,目前上海市兒童醫院兒科醫聯體在全市共有16家區級醫院,5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一家區級醫院每天要診斷25例骨齡檢測片子計算,每天可以為醫生節省550分鐘(22分鐘*25例),一年按320天計算,全年節省176000分鐘,合計約2940小時。不僅極大提升了兒科影像醫生的工作效率,同時為兒科影像的學科發展,中國健康兒童大樣本骨齡資料庫的建立逐漸打下基礎。
「GPS」系統,推動精準醫療智能化發展
對於兒童而言,臨床有很多遺傳性疾病或基因相關的疾病,單獨一個孟德爾遺傳就有8000多種疾病,在診斷時,如果有明確的基因組變異點、突變點,這樣檢測的準確性會很高,單家醫院就可做出診斷。
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2018年上海市兒童醫院自主研發了遺傳病輔助診斷系統(GPS),通過綜合基因型和臨床症狀,採用貝葉斯統計推斷方法,得到具有相似基因型和表型的疾病類型,可用於輔助醫生診斷。醫生只要將患兒的關鍵表型輸入系統,系統立刻給出前十種疑似疾病的初步判斷。如果再將患兒基因檢測結果數據再次輸入系統,則系統會進一步給出更為精確地疾病判斷,輔助醫生更為高效和準確地開展遺傳病的診斷和治療。
微信智能客服幫您解憂
寶寶生病去醫院看病,家長往往要事先備足功課:「醫院周邊交通如何?」「醫生怎麼樣?」「看病流程是什麼?」「注意事項有哪些?」「寶寶突然發燒怎麼辦?」「天氣變涼,孩子老是拉肚子怎麼辦?」……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就醫流程,掌握更科學、更實用的兒童疾病預防和應對知識,上海市兒童醫院基於微信平臺開發了智能客服。該機器人可以根據患兒家屬的提問,智能做出應答,而且是24小時年中無休,永不佔線!諮詢過程一問一答,哪怕是生活化、口語化的文字,它也能搞定。
自2017年12月17日上線以來,總諮詢次數近20萬次,正確率是80%左右,平均每日回答平均600多次次,每天有150-200多人在線諮詢,每人平均諮詢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