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推開窗戶,青山綠水;漫步綠道,樹影婆娑;驅車遠足,綠染群山。你是否讚美大自然的美麗?其實,不知不覺間,你在享受著林業人帶來的愜意。
朵朵鮮花、累累碩果是林業人勞作而得,莽莽林海、鬱郁山巒是林業人守護而成。為讓贛州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許多勤勞的林業人奉獻青春和激情,捍衛這片紅土地的生態文明。
在高山叢林深處,在林火撲救現場,在木材檢查站點,在稽查執法一線,在服務林農山頭……一大批可愛的林業人信念堅定,腳踏實地,持之以恆,為大地披上美麗綠裝,為家園增添秀美景色,為百姓帶來幸福生活。他們用崇高品格,無私奉獻,贏得了群眾擁護,成為「可愛的林業人」。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激昂奮進,總有一段故事讓我們刻骨銘心。為傳遞社會正能量,從今天起,贛南日報推出「可愛的林業人」專欄,敬請關注。同時,也歡迎廣大讀者、社會各界推薦我市林業系統湧現出的優秀人和先進事。
一人一狗一片山
——走近定南縣深山護林員張華新
□葉興華 記者王怡嵐 文/圖
張華新看護的山林鬱鬱蔥蔥。
張華新正在巡山。
從定南縣城出發,向龍塘鎮方向走25公裡,道路兩旁連綿的山林就屬於定南縣上寨林場區域。從龍塘鎮的湖江村拐入林區,再向上5公裡,記者來到上寨工區,這裡是上寨林場最偏遠的一個工區。
4月29日,記者見到了上寨工區唯一的護林員張華新。在巡山的路上,記者聽他講述駐守深山14年的點點滴滴。
深山工區裡的一人一狗
到達上寨工區是上午9點,聽見汽車的聲音,最先迎出來的是一條大黃狗,它並不吠叫,只是朝我們一個勁地搖尾巴。張華新此時還沒有去巡山,這個身材瘦小的老人攔住往前湊的黃狗,笑著說:「這狗白天來人來車都不叫,晚上有動靜才叫。」
一人、一狗,生活在海拔約300米的林間山坳裡。工區主體是一排四間低矮的土坯房,房體已經非常破舊,一間是臥室,一間放了桌椅和一臺很小的電視,算作客廳,其他兩間太破舊,只能做儲藏間。五六米開外的另外兩間更為破舊的土屋曾被作為廚房和廁所使用,現在已經雜草叢生,幾乎不能進了。
這裡沒有手機信號,要接通電話需要爬到山頂或者到山下去,僅有的娛樂設備是一臺信號時有時無的電視。這裡補給艱難,除了張華新自己種的一點蔬菜,要吃肉必須到十公裡外的鎮上去買。這裡環境艱苦,房子全是危房,夜裡潮溼陰寒,而比艱苦的環境更摧折人的是群山包圍、人煙稀少的空寂。
堅守在工區整整14年,張華新也曾有過同事,但是年輕的耐不住寂寞,年長的熬不住溼寒,如今,陪伴張華新的只有一條大黃狗,那是張華新最親近的夥伴。
「最近已經有人氣多了!」張華新把記者帶到工區對面一棟已經封頂的三層磚房前:「去年,縣委書記來調研,決定要改善工區設施,沒過多久,新樓房就開工建設了。如今工人白天會來施工,挺熱鬧的,等樓房建好,這裡條件就能好不少,工作人員也會增加。」
最短的巡山路線
上午9∶30,記者跟隨張華新巡山,張華新穿著迷彩外套,背著竹簍和砍刀,拿了一根樹枝當手杖在前面開路。記者從工區旁的狹窄山路進入了林區,向林場深處前行。
「早上巡山不能出來太早,9點鐘左右正合適,太早了露水會落一身。」張華新輕車熟路地走著,一邊用手杖不斷敲擊面前的草叢,一邊跟我們介紹巡山的注意事項。
「這個時節,蟲還沒那麼多,但是小蛇很多,要一邊打草一邊走。天氣再熱一點,蟲蟻就厲害了,要做好防護,特別是要避開香樟、泡桐之類的樹,上面容易有大毛蟲。這些小路有的是多年前伐木時開出來的,有的就是像我這樣的護林人踩出來的,如果發現樹枝藤蔓堵路了,就要及時砍掉,否則很容易把路遮蔽堵死。10月開始,防火是重點,到了冬天,有時晚上也要上山查看防火渠的水位。嘿,我摸黑都知道路在哪裡。」張華新一邊說著,一邊不停地用砍刀把長到小徑上的枝蔓藤蘿砍掉。
「譁啦!」在一段坡度50度左右的下坡路上,張華新踩了個空,坐在地上往下滑去,他趕緊穩住身體,又回頭招呼記者要注意腳下。
林密路窄,上下坡難度大,小路上鋪滿了落葉,十分溼滑。張華新說,即便他對這裡十分熟悉,仍然常常會摔跤。而此時,記者也早就沒了邊走邊拍照的「閒情」,只能緊緊跟在張華新身後。
近兩個小時之後,記者走出了樹林,前面不遠處是上寨林場的另一個工區,張華新仍然遊刃有餘,記者已經滿頭大汗。
張華新說,他的責任範圍包括12座山頭,3000畝林區,巡林的道路是他自己規劃出來的,排列組合,長長短短十多條,記者剛剛走過的這一條路徑全長不過5公裡,是最短的一條,平時他巡山一趟,要走15到20公裡。
山上的林和心中的林
「這一棵樹是被雷劈倒的,你看,周圍四五棵樹都被波及到了,竹子也焦了幾根;這幾棵泡桐是被大風吹斷的;這邊幾棵是不久前被盜伐的……」
巡山護林14年,張華新幾乎親手摸過林區中的每一棵樹、每一條藤,他還練就了好耳力,只要盜伐的器械聲響起,他就能迅速辨明方向。這3000畝樹林在山上,也同樣在他的心中。
「直到現在,上寨林場仍然有盜伐現象,需要護林員時刻警惕,然而護林員必須要當場抓住盜伐者,才能移送森林公安,如果沒有抓到現行,就只能面對留下的樹樁了。」說起自己的職責,張華新仍有頗多遺憾,他指著被粗壯的藤蔓纏繞的樹木告訴記者,按理說依附樹木而生的藤蔓要是長得太大了就要及時砍掉,否則會影響樹木生長,但現在卻很難做到:「缺人、缺錢,那麼多樹,那麼多藤,我自己真的砍不完。」
學林業出身的他,1972年分配到定南縣含湖林場工作,1974年借調到當時的地區林業局,1984年回到嶺北林管站任站長,2000年來到上寨工區,當了一名普通的護林員,60歲退休後被返聘,繼續堅守山林。
「年紀大了,風溼越來越厲害,巡山路上經常湊合飲食,胃也搞壞了。」對於張華新來說,護林人的艱苦已經在十多年的歲月中變成了一種習慣。他說他現在最希望的是新工區快點建好,能改善條件,增加幾個工作人員。「條件好點,有人幫襯,我能再幹3年。我希望能在這片山上走到走不動為止。」張華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