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 一狗 一片山——走近定南縣深山護林員張華新

2020-12-20 中國江西網贛州頻道

  開欄的話

  推開窗戶,青山綠水;漫步綠道,樹影婆娑;驅車遠足,綠染群山。你是否讚美大自然的美麗?其實,不知不覺間,你在享受著林業人帶來的愜意。

  朵朵鮮花、累累碩果是林業人勞作而得,莽莽林海、鬱郁山巒是林業人守護而成。為讓贛州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許多勤勞的林業人奉獻青春和激情,捍衛這片紅土地的生態文明。

  在高山叢林深處,在林火撲救現場,在木材檢查站點,在稽查執法一線,在服務林農山頭……一大批可愛的林業人信念堅定,腳踏實地,持之以恆,為大地披上美麗綠裝,為家園增添秀美景色,為百姓帶來幸福生活。他們用崇高品格,無私奉獻,贏得了群眾擁護,成為「可愛的林業人」。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激昂奮進,總有一段故事讓我們刻骨銘心。為傳遞社會正能量,從今天起,贛南日報推出「可愛的林業人」專欄,敬請關注。同時,也歡迎廣大讀者、社會各界推薦我市林業系統湧現出的優秀人和先進事。

  一人一狗一片山

  ——走近定南縣深山護林員張華新

  □葉興華 記者王怡嵐 文/圖

  張華新看護的山林鬱鬱蔥蔥。

  張華新正在巡山。

  從定南縣城出發,向龍塘鎮方向走25公裡,道路兩旁連綿的山林就屬於定南縣上寨林場區域。從龍塘鎮的湖江村拐入林區,再向上5公裡,記者來到上寨工區,這裡是上寨林場最偏遠的一個工區。

  4月29日,記者見到了上寨工區唯一的護林員張華新。在巡山的路上,記者聽他講述駐守深山14年的點點滴滴。

  深山工區裡的一人一狗

  到達上寨工區是上午9點,聽見汽車的聲音,最先迎出來的是一條大黃狗,它並不吠叫,只是朝我們一個勁地搖尾巴。張華新此時還沒有去巡山,這個身材瘦小的老人攔住往前湊的黃狗,笑著說:「這狗白天來人來車都不叫,晚上有動靜才叫。」

  一人、一狗,生活在海拔約300米的林間山坳裡。工區主體是一排四間低矮的土坯房,房體已經非常破舊,一間是臥室,一間放了桌椅和一臺很小的電視,算作客廳,其他兩間太破舊,只能做儲藏間。五六米開外的另外兩間更為破舊的土屋曾被作為廚房和廁所使用,現在已經雜草叢生,幾乎不能進了。

  這裡沒有手機信號,要接通電話需要爬到山頂或者到山下去,僅有的娛樂設備是一臺信號時有時無的電視。這裡補給艱難,除了張華新自己種的一點蔬菜,要吃肉必須到十公裡外的鎮上去買。這裡環境艱苦,房子全是危房,夜裡潮溼陰寒,而比艱苦的環境更摧折人的是群山包圍、人煙稀少的空寂。

  堅守在工區整整14年,張華新也曾有過同事,但是年輕的耐不住寂寞,年長的熬不住溼寒,如今,陪伴張華新的只有一條大黃狗,那是張華新最親近的夥伴。

  「最近已經有人氣多了!」張華新把記者帶到工區對面一棟已經封頂的三層磚房前:「去年,縣委書記來調研,決定要改善工區設施,沒過多久,新樓房就開工建設了。如今工人白天會來施工,挺熱鬧的,等樓房建好,這裡條件就能好不少,工作人員也會增加。」

  最短的巡山路線

  上午9∶30,記者跟隨張華新巡山,張華新穿著迷彩外套,背著竹簍和砍刀,拿了一根樹枝當手杖在前面開路。記者從工區旁的狹窄山路進入了林區,向林場深處前行。

  「早上巡山不能出來太早,9點鐘左右正合適,太早了露水會落一身。」張華新輕車熟路地走著,一邊用手杖不斷敲擊面前的草叢,一邊跟我們介紹巡山的注意事項。

  「這個時節,蟲還沒那麼多,但是小蛇很多,要一邊打草一邊走。天氣再熱一點,蟲蟻就厲害了,要做好防護,特別是要避開香樟、泡桐之類的樹,上面容易有大毛蟲。這些小路有的是多年前伐木時開出來的,有的就是像我這樣的護林人踩出來的,如果發現樹枝藤蔓堵路了,就要及時砍掉,否則很容易把路遮蔽堵死。10月開始,防火是重點,到了冬天,有時晚上也要上山查看防火渠的水位。嘿,我摸黑都知道路在哪裡。」張華新一邊說著,一邊不停地用砍刀把長到小徑上的枝蔓藤蘿砍掉。

  「譁啦!」在一段坡度50度左右的下坡路上,張華新踩了個空,坐在地上往下滑去,他趕緊穩住身體,又回頭招呼記者要注意腳下。

  林密路窄,上下坡難度大,小路上鋪滿了落葉,十分溼滑。張華新說,即便他對這裡十分熟悉,仍然常常會摔跤。而此時,記者也早就沒了邊走邊拍照的「閒情」,只能緊緊跟在張華新身後。

  近兩個小時之後,記者走出了樹林,前面不遠處是上寨林場的另一個工區,張華新仍然遊刃有餘,記者已經滿頭大汗。

  張華新說,他的責任範圍包括12座山頭,3000畝林區,巡林的道路是他自己規劃出來的,排列組合,長長短短十多條,記者剛剛走過的這一條路徑全長不過5公裡,是最短的一條,平時他巡山一趟,要走15到20公裡。

  山上的林和心中的林

  「這一棵樹是被雷劈倒的,你看,周圍四五棵樹都被波及到了,竹子也焦了幾根;這幾棵泡桐是被大風吹斷的;這邊幾棵是不久前被盜伐的……」

  巡山護林14年,張華新幾乎親手摸過林區中的每一棵樹、每一條藤,他還練就了好耳力,只要盜伐的器械聲響起,他就能迅速辨明方向。這3000畝樹林在山上,也同樣在他的心中。

  「直到現在,上寨林場仍然有盜伐現象,需要護林員時刻警惕,然而護林員必須要當場抓住盜伐者,才能移送森林公安,如果沒有抓到現行,就只能面對留下的樹樁了。」說起自己的職責,張華新仍有頗多遺憾,他指著被粗壯的藤蔓纏繞的樹木告訴記者,按理說依附樹木而生的藤蔓要是長得太大了就要及時砍掉,否則會影響樹木生長,但現在卻很難做到:「缺人、缺錢,那麼多樹,那麼多藤,我自己真的砍不完。」

  學林業出身的他,1972年分配到定南縣含湖林場工作,1974年借調到當時的地區林業局,1984年回到嶺北林管站任站長,2000年來到上寨工區,當了一名普通的護林員,60歲退休後被返聘,繼續堅守山林。

  「年紀大了,風溼越來越厲害,巡山路上經常湊合飲食,胃也搞壞了。」對於張華新來說,護林人的艱苦已經在十多年的歲月中變成了一種習慣。他說他現在最希望的是新工區快點建好,能改善條件,增加幾個工作人員。「條件好點,有人幫襯,我能再幹3年。我希望能在這片山上走到走不動為止。」張華新說。

相關焦點

  • 生態護林員堅守大山四十餘載:「深山是充滿希望的」
    山腳下一間低矮的平房裡,護林員董小臘身穿迷彩服,腰系柴刀,佩戴巡防員紅袖章,攜帶水壺和乾糧準備上山。從而立之年到年過花甲,41年來,董小臘在大山深處堅守使命,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綠色夢想。年過花甲的董小臘 吳拯 攝光耀林區佔地8000餘畝,大部分為國家級重點生態公益林,也是長興境內最大的林區。
  • 護林員堅守沒有網絡深山之中,24小時不能離開,騎著毛驢上下班
    在壩上草原地區的一處深山之中,一片林區之中,有一處孤零零的院落,而在這院落的周圍,除了大山便是茂密的叢林,再沒有任何鄰居。這所房子便是這片林區的護林員居住的房子,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至少有兩個人駐守在這裡。
  • 走近高山護林員
    風光旖旎的八月,我們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一行四人驅車沿著新開的、崎嶇不平的山路蜿蜒前行,一路顛簸直達阿斯克德山山頂,採訪常年守護在那裡的護林員。58年裡,阿斯克德望火樓的護林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可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寂寞。詮釋著一個個護林員對林業事業的忠誠,講述了他們一段無私奉獻的人生。
  • 33年「與世隔絕」 深山護林員陪著蔥鬱綠樹一起變老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5月6日15時30分訊(記者 肖子琦)身處人跡罕至的深山,每天與一片寂靜的林海作伴,幾乎要與世隔絕的他,卻用「踏實」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工作。陳仲倫是重慶市大足區西山林場桫欏園森林管護站的護林員,33年來,從迎朝霞送夕陽,從小陳到老陳,他在一片深山中播種了綠色,也播種了自己的青春。
  • 六盤山護林員:不辭辛勞換得滿目蒼翠
    記者日前來到涇源縣採訪時了解到,56歲的惠佔倉在沙塘林場工作已整整17年,作為護林隊隊長,他帶領5名專職護林員及部分以建檔立卡戶為主體的兼職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轄域內13.5萬畝林區。2000年,為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作為生產隊長的惠佔倉放棄靠一臺拖拉機種地、做買賣的生活,獨自一人承擔起管護周邊7800畝林地的重任。據惠佔倉介紹,冬季農閒,常有附近村民在夜裡偷偷進山伐木、打獵,因此晚上7點到12點的冬夜深山巡護,成為他工作17年來最重要的任務。
  • 36年守護山林——記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護林員王新平
    在一片雲杉、落葉松掩映的院落裡,剛剛結束巡山回來的護林員王新平,吃力地換下沾滿泥土的球鞋,頭髮上的雨珠閃閃發亮。來不及休息,王新平打開智能巡護終端「林務通」,聯網、上傳數據,開始填寫巡護日誌和資源管護日誌:「巡護記錄馬虎不得,要及時填寫,弄不得半點虛假。」
  • 山神——原始森林護林員
    山神——原始森林護林員當他們的身影在密林叢中若隱若現時,你會感覺到,他們已經與這片森林融為一體,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是這片原始雨林的守護神。他們是海南省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所轄鳳凰山4萬畝雨林中的一群護林員。
  • 分水嶺自然保護區護林員:用情護林、永愛築綠
    初冬的早晨,黛墨色的金平分水嶺還沐浴在一片雲霧之中,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下稱管護局)白馬河管護站的護林員們,早早地吃完早飯,在站長馬勇軍的帶領下,踏著未乾的露水,走向原始森林深處——此時,其餘10多個管護站的100餘名護林員們,也開始了新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
  • 「湖南好人·每周一星」青山相伴守初心——平江縣森工林場護林員...
    林思文8月12日,初秋的晨曦剛從連雲山巔露出來,平江縣加義鎮森工林場護林員陳藝文便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一頂草帽、一個塑膠袋、一雙解放鞋、一身迷彩服、一把長柄砍刀,是他巡山護林的全部裝備。今年53歲的陳藝文,是一個「林二代」。18歲那年,他從父親手中接過砍刀,成了一名護林員。單調、孤苦的護林工作和生活,他堅守了35年。一個人巡山,一片林陪伴。選擇了護林,便是選擇了艱苦、寂寞和危險。
  • 魯山縣西竹園村護林員劉青:大山深處的護山使者
    「現在這季節天兒正幹呢,這些草啊,樹枝啊,一點火星都見不得的,不然山風一刮後果可不敢想啊!」12月1日,魯山縣堯山鎮西竹園村的護林員劉青感慨道。考慮到他的性格和家庭情況,村裡研究後決定讓他做山上的護林員,現在的劉青每月有500元的工資補貼,再加上養蜂和打零工收入,2018年就脫貧了,靠著黨的好政策過上好日子的劉青對自己的工作更加盡心盡責了。護林員的工作看似簡單,其實責任重大,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與他們息息相關,上報林木數量、宣傳林業政策、巡邏撲救火情,劉青像守護自己的家人一樣守著這片山。
  • 護林員王仁茂:每日巡山 8年守護那片綠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林中穿梭,渾身溼漉漉的他顯得疲倦而且略有些狼狽,他就是遠近聞名的「山大王」王仁茂,他身後的十多座山頭,390公頃的林地,8年來,他每天都要巡視一番。    「還有兩座山頭沒有巡,今天還不能下班,跟我一起走嘛。」搭在他的摩託車後座上,記者跟隨著王仁茂一同向青崗山進發了。
  • 大山深處寫人生——記全國優秀護林員獲得者聶森林
    52歲的聶森林1987年參加工作,一直工作在基層一線,現為安福縣明月山林場七都分場專職護林員。工作33年以來,他心系護林員本職工作,譜寫了一曲忠誠履職、愛崗敬業的奉獻之歌。「草帽頭上戴、汗巾肩上搭,口渴飲山泉、飢餓咽口冷饅頭,爬山坡、蹚河溪、入深林、出山埡,辛勤汗水滿山灑,火災隱患細排查。」
  • 【巾幗榜樣】護林員李霞:與山為伴,24載守護一片林
    【巾幗榜樣】護林員李霞:與山為伴,24載守護一片林 2020-06-05 0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坪縣城區易地搬遷生態護林員踏山認界森林管護責任區
    為徹底擺脫「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蘭坪縣3423名生態護林員積極響應脫貧攻堅易地搬遷政策,搬出窮山溝,安家落戶在城區五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生態護林員在享受「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政策的同時,也肩負著守護「綠水青山」的責任。
  • 青山相伴守初心:平江縣森工林場護林員陳藝文護林35載
    青山相伴守初心——平江縣森工林場護林員陳藝文35載護林記事一頂草帽、一個塑膠袋、一雙解放鞋、一身迷彩服、一把長柄砍刀,是他巡山護林的全部裝備。  今年53歲的陳藝文,是一個「林二代」。18歲那年,他從父親手中接過砍刀,成了一名護林員。單調、孤苦的護林工作和生活,他堅守了35年。  一個人巡山,一片林陪伴。選擇了護林,便是選擇了艱苦、寂寞和危險。森工林場共有1.8萬畝林地,陳藝文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林區一沒通車,二沒通電。
  • 寧夏:六盤山護林員堅守「無火」新春
    護林員正在巡山。新華社記者謝建雯攝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寧夏固原市六盤山林業局自1958年成立起就組建了護林隊,在打擊林區內盜伐盜獵的同時,夏季育林、冬季防火。目前,共有240多名護林員常年值守於寧夏境內的15個國有林場、76個護林點。
  • ...的綠色堅守——記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護林員王新平
    三十六載的綠色堅守——記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護林員王新平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薛巍敏 通訊員 柳文斌「巡護記錄馬虎不得,要及時填寫,來不得半點虛假。」雨過天晴,紫溝峽的風景格外迷人,在一片雲杉、落葉松掩映的院落裡,剛巡山回來的王新平顧不上休息,立刻打開智能巡護終端「林務通」,聯網,上傳數據,伏案填寫巡護日誌和資源管護日誌。黝黑的皮膚,頭髮上、衣服上閃爍著雨珠,鞋上沾著山林間的泥土。樸實的衣著,憨厚的笑容,讓人倍感親切。如今,這已是他在太子山護林基層一線的第36個年頭。
  • 一路小曲行走山間——記景泰縣壽鹿山自然保護區的護林員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是景泰縣的一座綠色寶庫,被稱為「沙漠綠島」,這裡有景泰縣現存唯一一處連片原始森林。看護這片林子的護林員們便成為綠水青山的守衛者,行走山間,與山風相伴,聽松濤陣陣,在寂寞中堅守,成為新時代的奮鬥者。
  • 從黑髮到白頭:山西發鳩山林場一護林員守護數萬畝山林34年
    34年前,19歲的和小弘來到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發鳩山林場工作,成為一名護林員。如今,他的頭髮已經灰白。34年前,19歲的和小弘來到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發鳩山林場工作,成為一名護林員。神話「精衛填海」中,炎帝的小女兒女娃遊東海溺死後,為了報仇,便化做精衛鳥,「常銜西山之山石,以堙於東海」,這裡所說的「西山」即指發鳩山。
  • 樊渭 我就是一名護林員
    4月3日,樊渭(左)在撫寧縣山區巡查時,向護林員了解防火情況。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閱讀提示】 幹了近10年的森林防火工作,秦皇島市所有森林的情況和進山的道路,樊渭都一清二楚。他說,「人老情未了。如果退休了,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防火護林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