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石柱土司
小夥伴們首先想到的
應該便是巾幗英雄秦良玉了
但關於土司文化
你了解多少呢?
土司是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名族部族的頭目。土司職位可以世襲,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三種武官職位。
土:土人,當地人
司:管理
土司:任命當地的頭人為管理者,負責當地行政、賦稅、官司、招兵等等的責任。
石柱土司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是重慶市的其中一個少數名族自治縣。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土家族人口有5704223人。主要聚居於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設石柱安撫司於南賓縣水車壩,授馬定虎為石柱安撫使,節制九溪十八峒,開啟了石柱土司制度。
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石柱宣撫司,授馬克用為石柱宣撫使。
洪武十四年,撤南賓縣,部分縣地併入豐都縣,其餘縣地歸土司管轄。自此,石柱宣撫司始理民事,統掌軍政大權。
天啟元年(1621年),秦良玉平亂有功,石柱由宣撫司升為宣慰司,隸重慶衛。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土歸流,石柱宣慰司改置石柱直隸廳(直隸四川省),原石柱宣慰使改為土通判(馬氏世襲),不理民事。
馬氏世襲的土通判,一直延續到1949年。至此,石柱土司已歷八百餘載。因此,石柱文化,既是土司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土家民族文化的積澱。
據《石柱縣誌》根據古籍和石柱52部族譜記載的考證結果,石柱土家族主要是巴人遺裔和其他民族融合形成。
具體而言,明、清及其以前,石柱土家族的來源主要有:一是古巴人的遺裔;二是歷代戰爭中落業石柱的官兵;三是元末明初由湖廣遷來的移民;四是明末清初避亂而來的難民;五是清初遷來的移民。這些土家先民,長期在土司治理下相互融合,共同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石柱特有的土司文化。
馬氏土司世系自馬克用起為:
馬克用(元末襲)-馬良-馬應仁-馬鎮-馬黼-馬澄-馬徵-馬龍-馬素-馬鬥斛-覃氏-馬千乘-秦良玉(馬千乘妻,因夫亡,子幼而代理)-馬祥麟-馬萬年-馬洪裔-馬宗大-馬光裕-馬孔昭-馬光仁(馬裕弟,因兄革職,子未出而執司事)-馬圖昭-馬佑昭-馬駕-馬保誠-楊舜貞-馬正倓
來源:萬壽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