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接上期) 本堂講解:
請大家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我們繼續學習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
【辰二 開其未開】繼續學習經文「分別開示」的第二部分:開示阿難尊者,沒有聽聞的和合相,以及不和合相,宣說這部分義理。
【分二】經文分為兩個部分。
【巳初 躡前悟與未悟】第一部分:追溯前面,阿難尊者的敘述。阿難尊者已經領悟,本有真心不是因緣所生法,也不是外道自然論。還沒有領悟,本有真心不是和合而生,也不是非和合而有。
【二 正破和合俱非】第二部分:從正面破除,說本有真心是和合而生,說本有真心是非和合而有,都不成立。
【今初】首先學習第一部分。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此躡前文,當機述意。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此處經文,涉及前面,當機眾阿難尊者,敘述的用意:世尊,已經為我們宣說因緣和自然。但是,那些和合相,以及不和合相,如來還沒有宣說。所以,心裏面沒有打開這方面的疑惑。如今進一步聽聞見見非見的法理,不能真正地領悟,又重新增加了一重迷悶。【而佛先其所急,與釋迷悶。今了知真見見於見精之時,真見已離自體中一分妄,非是帶妄之見矣。則迷悶已釋】上面經文,佛陀,針對於阿難尊者的迷悶,首先開示「見見非見」。如今阿難尊者已經知道:純真之見,見到帶妄的見精,純真之見,已經離開見精自體之中,那一分虛妄,已經不是帶妄的見精。這樣一來,阿難尊者的迷悶,已經得以釋懷。【此當開其未開】此處經文應當開示,那些還沒有宣說的和合相,與不和合相。【謂阿難言,汝雖先前已悟,本覺妙明真心。雙超妄情,分別計度。而非因緣性,非自然性】對阿難尊者說:你先前雖然已經領悟,本覺妙明真心,超越因緣和自然,這兩個虛妄情執,計議執著。知道本覺妙明真心,不是小乘因緣法,不是外道自然論。【而猶未明下屬未悟】經文「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這是叮囑阿難尊者,還沒有領悟,本覺妙明真心,不是和合而生,以及不是非和合而有。【以因緣自然,佛已開示。故得先悟】因為本覺妙明真心,不是因緣法,不是自然論,這方面的義理,佛陀已經開示。因此阿難尊者首先得以領悟。【如是本覺妙心,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此理實猶未明。故不得不再為開示也】針對於本覺妙明真心,本來不是和合而生,也不是非和合而有。這方面的義理,阿難尊者,實在還沒有明白。因此,不得不再為阿難尊者,分別給與開示。【若說覺性,是和合生。則與離一切相相背】如果說,本覺真心之性,是由於和合而生。這樣一來,就與本覺真心的體不變,遠離一切虛妄之相,相互違背。【若說非和合有。則與即一切法相背】如果說,本覺真心之性,是非和合而有。這樣一來,就與本覺真心的用隨緣,隨緣現一切法,隨緣現和合之相,與這個相互違背。【故下正明非和合,及非不和合之義】因此,下面經文,如來從正面宣明,本覺妙明真心,不是和合而生,也不是非和合而有,開示這兩個方面的義理。【初躡前悟與未悟竟】經文「開其未開」的第一部分:追溯前面,阿難尊者的敘述。阿難尊者已經領悟,本有真心不是因緣所生法,也不是外道自然論。還沒有領悟,本有真心不是和合而生,也不是非和合而有。這部分內容學習完畢。
【巳二 正破和合俱非】繼續學習經文「開其未開」的第二部分:從正面破除,說本有真心是和合而生,說本有真心是非和合而有,都不成立。
【分二】經文分為兩個部分。
【午初 先破和合】第一部分:首先破除,本有真心是和合而生。
【二 破非和合】第二部分:隨後破除,本有真心是非和合而有。
【午初又分二】「先破和合」這部分經文,又分為兩個部分。
【未初 總舉妄惑】第一部分:總的舉出,虛妄迷惑。
【二 別為破斥】第二部分:分別斥責,並且破除。
【今初】首先學習第一部分。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破因緣等,皆約前塵而破】前面經文,破除本有真心不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外道自然論,都是針對於眼前外塵,給與破除。【以見離塵不顯故】因為眼根見性,離開外塵不能顯發的緣故。【今破和合,亦以前塵為問】現今,破除本有真心不是和合而生,過程之中,也是用眼前外塵,展開提問。【故佛雲,吾今復以前塵問汝】因此佛陀宣說:我還是用眼前外塵來問你。【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情計。疑見性為和合而有。此誠不當】你現今,仍然用那些世間的妄想情執,計議執著,懷疑見性是和合而有。實在是不應當!【觀猶以二字,有責怪意】觀照經文「猶以」兩個字,具有責怪阿難尊者的用意。【和合上加妄想二字,以真見本無和合。妄想情計,妄計和合】「和合」兩個字前面,加上「妄想」兩個字,稱之為「妄想和合」。這是因為純真之見,本來沒有和合。妄想情執,虛妄計議,以為是和合而已。【諸因緣性一句,以和合與因緣相關,故兼言之】經文「諸因緣性」:因為和合與因緣相互關聯。因此,宣說見性不是和合而生的時候。兼備而說,見性也不是那些因緣之性。【自生疑惑,即是妄想】自己產生疑惑,這就是虛妄想心。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此二句按定錯計】經文「證菩提心,和合起者」:這兩句經文,按定阿難尊者,屬於錯誤計議。以為本有真心,是和合而起。【上句即指真見。以真見為能證菩提之因地心】經文「證菩提心」,指的就是純真之見。因為純真之見,是能證佛果菩提的因地之心。【此心為如來密因,由來不變。豈屬和合起者】純真之心,是十方如來,因地上修行,秘密的因地之心。真心之體從來不變,怎麼能是和合引起呢!【故不應自生疑惑】因此,不應該自己產生懷疑。【初總舉妄惑竟】經文「先破和合」的第一部分:總的舉出,虛妄迷惑。這部分內容,學習完畢。
【未二 別為破斥】繼續學習經文「先破和合」的第二部分:分別斥責,並且破除。
【分二】經文分為兩個部分。
【申初 破和】第一部分:破除本有真心,由「和」而生。
【二 破合】第二部分:破除本有真心,由「合」而有。
【今初】首先學習第一部分。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此仍用見精者,以真見見精無別體故】經文「則汝今者,妙淨見精」:此處經文,仍然用「見精」兩個字的原因,是因為純真之見,和見精就是一個體。帶妄的時候,稱之為見精。離開虛妄的時候,稱之為純真之見。就好比夢人和醒人,就是一個人。【因二妄既剖,故加妙淨二字】因為,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已經剖析破除。因此,加上「妙淨」兩個字,稱之為:「妙淨見精」。【以此見雖然處染,畢竟不染。其清淨本體,由來不變。故曰妙淨】因為見精雖然處於染汙之中,畢竟不會被染汙。見精的清淨本體,從來不曾改變。因此,稱之為妙淨的見精。【為與明和等,即以前塵為問也】經文「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就是用眼前外塵,提問阿難尊者。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首句牒定】經文「若明和者」,這是確定,如果說見性是與光明相和。【下以名義體相四意破之】確定以後,下面經文,將要從「名義體相」,四個方面給與破除。【先約相破】首先,從「相」這個方面,給與破除。【雜即和也】經文「何處雜見」的「雜」,指的就是「和」。【凡言和者,必有二物,相投不分,方成和義】凡是可以稱之為「和」的,必須有兩個物體。相互摻雜,不可分割。這樣,才構成了「和」這個義理。【故難雲,且汝觀見明相,正當明相現前之時,何處雜和汝見耶】因此,問阿難尊者:暫且根據,你觀見光明之相來說。正當光明之相現前的時候,什麼地方摻雜你的見性?【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者。見精屬內心,明相屬外境。如果雜和為一,亦應可辨】經文「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見精屬於內心,光明之相屬於外部境界。如果摻雜和為一體,見性也應該同光明之相一樣,可以分辨出來,可以指出來。【如朱與麵粉二物雜和。則朱失其紅,面失其白。成為非紅非白之色】就比如,硃砂和麵粉摻雜在一起。硃砂就失去了本有的紅色,麵粉也失去了本有的白色。變成紅不紅白不白的顏色。【今見相二者雜和,究竟作何色相耶】如今,見性與光明之相摻雜在一起,究竟是什麼顏色呢?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
【二約義破】第二,從「名義體相」的「義」這個方面,給與破除。【凡言和者,必有二物,先相離而後相即,方成和義】凡是可以稱之為「和」的,必須有兩個物體,先前是分離的狀態,之後摻雜在一起,和而為一,才可以成就「和」這個義理。【難雲,見與明相和後。畢竟還是見耶,非是見耶】因此,問難阿難尊者:見性與光明之相,和在一起成為一體之後。光明之相到底是見性呢,還是不是見性呢?【若和後明相非是見者,應無所屬】如果和在一起之後,光明之相不是見性。那麼應該看不到光明之相。【云何而能見明】光明之相,既然不是見性,怎麼能夠見到光明之相呢!【此非離也】這是開示,見性與光明之相,一體不可分割。【若和後明相即是見者】如果見性與光明之相,和在一起之後,光明之相就是見性。【相既成見,應不能自見其相】光明之相,既然已經成為見性。已經成為見性的光明之相,不應該見到光明之相自己。就好比,眼睛看不到自己一樣。【若仍見其相,云何以見自見其見】如果,仍然能夠見到光明之相。怎麼能夠,用已經成光明之相的見性,自己看到見性自己呢!【此非即也】這是開示,見性與光明之相,不是一體。【如是觀察,則和義不成】通過上面的觀察,見性與光明之相,相和這個義理,根本不成立。
好, 這一講,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請大家合掌,我們一起來做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