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2020-12-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深刻理解和把握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對學習貫徹《意見》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實施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樹德價值。品德修養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成才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勞動是人類最基本、最普遍的實踐活動,在培養和發展人的道德品質、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勞動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勞動價值觀、勞動情感態度和勞動倫理品德,與道德教育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繫,還曾一度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尤需以勞樹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見》從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三個方面提出要求,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注重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唯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實現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從而更加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理想信念;可以使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參加志願服務,勇於擔當時代責任,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益心,大力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可以使學生更加珍惜勞動成果,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牢固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可以使學生懂得「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成就事業必須腳踏實地,把勞動當作鍛鍊自己難得的機遇,用不懈勞動創造出彩人生、為民族復興賦能。

增智價值。勞動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人在勞動中既動手又動腦,既訓練了實踐技能,又促進了智力的不斷發展。勞動不僅創造了歷史,還成就了教育。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列寧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無論時空如何變化,時代如何發展,勞動促進人全面發展的作用都不會發生改變。我國教育既繼承了中華民族「耕讀傳家久」的優良傳統,又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思想的理論指引,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富有時代特徵。《意見》充分強調了勞動教育的「時代特徵」,提出要「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新時代勞動形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是傳統的簡單勞動,還包括新興、複雜的創造性勞動,特別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新事物、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為新時代勞動注入新的內涵。《意見》要求勞動教育應「注意手腦並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實施勞動教育,要引導學生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既增長知識見識,又積累人生經驗,把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有機結合起來,勤於勞動,善於勞動。當今時代,新知識、新技術更新步伐不斷加快,勞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實施勞動教育,應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引導學生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善於發現問題,敏於探索新知,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實現智慧勞動、創造勞動。

強體價值。毛澤東同志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從人的身體生長發育規律來看,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這一時期身體發育狀況直接關乎將來的生命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青年強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也包括身體健康、體魄強壯、體育精神」。勞動不是一種簡單的體力或腦力活動,而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科學的健體方式,特別是適當的體力勞動,能夠促使人的肌體充滿活力,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優化生理機能,磨鍊意志耐力,對促進青少年身體發育、培養健康體魄、實現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中小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身體指標也有較大提升,但體質指標下滑、勞動觀念淡薄、生活技能缺失令人擔憂,這與勞動教育長期被弱化、淡化、邊緣化不無關係。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到「德智體美勞」,要求五育並舉、協同育人,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目標導向。《意見》提出,「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即明確了勞動教育要以課堂之外的體力勞動為主,符合青少年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要有助於學生強身健體、吃苦耐勞、注重協作,為其全面發展、健康工作、幸福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育美價值。審美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活動,人類發展史既是一部自然進化的歷史,也是一部在文明發展中不斷自我教育的歷史。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勞動創造了美」的觀點,科學揭示了美的根源在於勞動,反映了勞動之美具有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勞動不僅是個體謀生的基本手段,更是通往自由王國的必由之路,一切幸福都源於勞動價值的美麗綻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當前,一些青少年學生價值觀、幸福觀、審美觀出現了偏差,有的人不懂勞動、不願勞動、不會勞動,甚至幻想不勞而獲、少勞多得、一勞永逸。美是培育道德精神的重要源泉,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勞動既具有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功能,又具有創造美好的價值功能,注重追求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實施勞動教育,可以有效發揮青少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潛能,使學生在致力創造美好的過程中,體驗勞動愉悅、收穫勞動成果,從而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提高,不斷增強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意見》一體構建大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銜接,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相互作用的勞動教育體系,引導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學生在勞動中,循序漸進培養審美觀念、豐富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旨趣,深刻認識和理解勞動之美,真正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主動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美好人生。

勞動開闢未來,奮鬥成就夢想。《意見》的出臺充分展現了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標誌著勞動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彰顯,意味著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踏上全面實施的新徵程。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深入學習貫徹《意見》精神,實施好勞動教育「必修課」,引導學生蕩起勞動的雙槳,揚起奮鬥的風帆,以勞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經強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文山學院「勞動教育+」彰顯綜合育人價值
    」「我要讓學生們在勞動過程中增長專業技能」「我要讓學生們在勞動中學拓展專業知識」「我要讓學生的勞動教育有點文藝範」「我要讓學生們在勞動教育中提高品德修養」,在文山學院群裡,帶領學生搞衛生的老師們紛紛發表著自己對勞動教育的感言。
  • 把勞動教育納入新時代高校育人體系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實施綱要》提出,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新時代高校育人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高校育人主體要結合立德樹人工作實際充分挖掘勞動教育資源,統籌推進「十大」育人體系和育人育才機制,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勞動育人。
  • 新時代勞動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
    科學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內涵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在系統學習文化知識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加日常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即在將教育與生產勞動作為兩個獨立系統的基礎之上,通過科學技術將二者有機結合,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具有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的時代新人。
  •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徵與價值 |關注
    但是,一段時期以來,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意見》充分肯定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要求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國《教育法》規定的明確要求。然而,由於應試教育的慣性作用,教育與勞動分離,導致一些學生身心發展失衡,不能健康成長。
  • 收穫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育人成果
    學校實施「『專業教育+商科教育+通識教育+完滿教育』四位一體雙院制」人才培養模式,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複合型和應用型人才。2020年《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布,為學校實施7年的勞動教育進一步明確了方向,是學校加強勞動育人的「指路燈」。
  • 勞動教育重在發揮其綜合育人價值
    王營 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
  • 我國高等教育中勞動教育的演變、內涵與進路
    [摘 要]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我國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與現狀,探索高校勞動教育的發展方向,認為勞動教育開始從載體向獨立體系轉變,開始關注勞動主體的價值塑造,進而提出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加強勞動教育要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價值,彰顯勞動教育的主體性,加強課內外聯動。
  • 積極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新知新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和學校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同時也要看到,在一些青少年中存在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心健康成長。
  • 中央文件:大力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加強勞動和實踐育人
    《實施方案》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十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一項「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提到,大力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加強勞動和實踐育人。《實施方案》指出,「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課程教材建設全過程,把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增強中小學德育針對性實效性,從中小學生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出發改進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潛移默化,開展喜聞樂見、入腦入心的德育活動。
  • 培養全面發展人才須勞動與教育相結合
    動物只有生命的活動,這種活動更多意義上是出於生命的本能,而人的活動是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有意識和目的地改變外部世界,同時也改變人自身的活動。勞動使得人自身和外部世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人的存在的文化特徵。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區和學校總體上秉持著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勞結合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 河北中小學勞動教育:與時俱進,增強勞動育人功能
    與時俱進,增強勞動育人功能——中小學勞動教育調查(下)日前,邢臺經濟開發區南陽學校的學生利用假日在剝玉米皮,體驗農事勞動。 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勞動技術,而是有著豐富性以及多元性的內容。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與以往相比,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了明顯提高。
  • 深刻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三重邏輯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對學習貫徹中央《意見》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 新時代,勞動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青少年與教師對勞動觀念的認知有差異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意見》的出臺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對勞動教育的新要求,直面當今的教育現實問題——「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一定程度被忽視,勞動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旨在補齊教育短板。「勞力勞心,亦知亦行。」勞動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之所以真實有效發生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
  • 科學闡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特徵
    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從形式上看表現為一般社會實踐與具體勞動實踐相結合,打破了以往對勞動形式的簡單機械理解,另一方面通過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表現出來。比如,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社區宣講、網絡媒體等途徑,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學校要與相關社會實踐基地共同開發並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等,有利於更好地探索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勞動育人模式,產生更大的協同育人效應,勞動教育改革也更具有針對性。
  • 「強國教育叢談」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
    從《意見》中可以看出,「長期以來,各地區和學校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8]這事實上反映了近年來我們對勞動教育重視不夠,引發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 盧麗華 於明業:基於新時代構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
    基於此,學校勞動教育應跳出傳統勞動教育價值觀的束縛,不應將勞動狹隘化為單純的動手操作,亦不應將勞動教育囿於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術訓練。這就需要樹立勞動教育課程新理念。第一,必須重視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固然要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為目的,但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不能僅停留在勞動技能訓練層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勞動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勞動教育是一個綜合育人的過程。
  • 【強國教育叢談】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
    「把有報酬的生產勞動、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結合起來,就會把工人階級提高到比貴族和資產階級高得多的水平。」[3]這些關於勞動教育的思想,在當時為工人階級爭取平等的受教育權指明了方向。從《意見》中可以看出,「長期以來,各地區和學校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8]這事實上反映了近年來我們對勞動教育重視不夠,引發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 加強勞動教育 培育時代新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為新時代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勞動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價值彰顯。
  •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
    原標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豐富發展,更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高校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職責使命,是青年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
  • 觀點|盧麗華 於明業:基於新時代構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
    基於此,學校勞動教育應跳出傳統勞動教育價值觀的束縛,不應將勞動狹隘化為單純的動手操作,亦不應將勞動教育囿於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術訓練。這就需要樹立勞動教育課程新理念。第一,必須重視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固然要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為目的,但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不能僅停留在勞動技能訓練層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勞動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勞動教育是一個綜合育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