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增強勞動育人功能
——中小學勞動教育調查(下)
日前,邢臺經濟開發區南陽學校的學生利用假日在剝玉米皮,體驗農事勞動。 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勞動技術,而是有著豐富性以及多元性的內容。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與以往相比,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了明顯提高。更多學校將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融合,豐富勞動內涵;更多企業承接職業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勞動觀和人生觀。
勞動教育不是單純幹「體力活」
「雖然勞動課上的內容沒啥意思,但是課上不用記筆記、做練習,還是挺輕鬆的。」一位小學生說,他們學校的勞動課就是組織大家開展一些簡單的手工活動。
勞動教育為什麼在這位小學生心裡卻成了「休閒課」?
參加河北省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培訓班的專家們認為,這一現象暴露了部分學校以往勞動教育的短板:有的學校僅滿足於開了課、完成課時,勞動教育課本化、遊戲化、表面化現象突出;有的學校以學生安全為由,以課代勞、以教代勞、以說代勞、以畫代勞普遍存在;有的學校勞動操作通過安排簡單手工製作、課堂操作等活動來組織,離「出出力、流流汗」的勞動體驗要求相差甚遠。
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特別提出: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並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
「這學期,我要多參加勞動,掃地、擦玻璃、洗碗、炒菜,儘管這些都會被機器人替代。」課堂上,初中生小安的表態發言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卻又令人深思。
時代在變,孩子生活學習的環境與上一代人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以往部分勞動教育卻集中於簡單的任務、單純的體力性教育、技藝學習。
「我們既要重視傳統的勞動教育,也要更新對勞動的認識。如今的勞動與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從內涵到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只有適應時代才能培養青少年對勞動的興趣。」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副校長趙衝會說。
去年,全國科普日河北省主場活動中湧現出眾多青少年創造發明:衡水第一中學的智能道路紅綠燈系統,張家口市第四中學的學習型智能機械臂,石家莊市維明路小學智能嬰兒搖搖床……來自中小學的小小發明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些學生展現出的才能無疑超出了大眾視角下對傳統中小學生勞動的認識,這一切都源於學校新時期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嘗試。石家莊市維明路小學帶隊老師介紹,學校將勞動教育與創客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位化工具,探索跨學科解決問題。
勞動不單是掃地、刷碗,學生參加創意機器人項目,使用數位化工具,進行發明創造,也是一種勞動形式。採訪中,一些專家表示,隨著辦學條件的提升,3D印表機和雷射切割機等先進設備,已經成為部分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工具。
為了讓平常的勞動彰顯不平凡的價值,石家莊新華區探索將勞動教育融入服務社會中。組織中小學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如學雷鋒環保實踐、重陽服務老年人、走上街頭清理牆面等等。一位學校負責人發現,儘管還是那些基礎勞動,學生們幹起來精神頭兒更足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勞動育人需要全社會支持
「我記憶最深刻的勞動是在皮具廠縫零錢包,那可真是個辛苦又有趣的工作。」已經上六年級的石家莊小學生冉冉說,這也是他唯一一次進工廠勞動。
冉冉念念不忘的進工廠,也是相當一部分學校勞動教育的突破點。
「學生需要更廣闊的平臺來認識社會、感悟自然、觀察生活、認識生命,但目前為止學校開展校外實踐的接觸面仍比較小。」石家莊市一熱點小學校長老吳表示。
作為熱點小學,老吳所在的學校可以調度的資源相對豐富。目前已經與牛奶廠、皮具廠、書店、律師事務所等達成實踐合作項目,但這些遠遠不夠。他希望各地大力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
如何破解場地難題?石家莊市欒城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主任劉新敏認為,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勞動實踐場所,建立健全開放共享機制。
四年前,欒城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始與第三方企業合作開發實踐基地。「基地向全體中小學生開放,緩解學校的資源焦慮。」
「企業一聽說是接待孩子們的,直搖頭。」劉新敏介紹,在企業看來,安全、課程、耗材都成了問題。
第一家答應合作的是餐飲公司,活動中心希望孩子們有機會實打實地煎炒烹炸,實地考察發現,裡面灶臺太高、鍋太重,烏黑髮亮的切菜刀更讓人眼暈。
雙方多次溝通,配置了適合學生的鍋灶。在課程上,也為中小學生進行量身製作。授課先從基礎烘焙開始,打奶油、烤蛋糕、裱花……這些工藝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在安全方面也更有保障。
一片麵包、一個蛋糕、一道菜、一頓飯,循序漸進中學生的烹飪技能得到提高。
「這幾年,我們又開發了5個實踐基地。有傳統文化實踐基地、食藥科普實踐基地、動植物管養實踐基地、農業科普實踐基地、中航通飛科技實踐基地等,學生們可以參加的勞動項目越來越多。」劉新敏說,現在,每學期初,中心列出勞動實踐課程菜單,供學校選擇。
實踐基地紅紅火火,其他企業也來湊熱鬧,表達合作意向。不過劉新敏卻格外謹慎,「應該按學生標準考量,安全、設備、課程等方面都得過關。」
劉新敏介紹,發展一個實踐基地至少要花半年時間,光是課程就要反覆打磨好幾遍。
「這個過程中,企業付出還是比較多的。」劉新敏希望更多企業能履行社會責任,開放實踐場所,幫助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讓他們能有機會與普通勞動者一起體驗各種職業。同時,也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政策,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老吳表示,在勞動教育方面,群團組織以及各類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也應加入進來,引領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公共場所等參加志願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幫助他們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河北日報記者馬利)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