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我國草原牧區中距出海港口和北京、天津等經濟中心最近的地區。北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098公裡,總面積20.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91.4萬,其中蒙古族佔29.4%。全盟轄9旗2市1縣和1個農牧業綜合開發區,157個蘇木(鄉、鎮)。境內有二連浩特和珠恩嘎達布其兩個陸路口岸,其中二連浩特是我國對蒙貿易的最大陸路口岸,也是通往蒙古國、獨立國協各國和東歐的大陸橋。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錫盟北開南聯、全面開放的區位優勢。
錫盟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是一塊亟待開發的寶地,有巨大的經濟開發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全盟可利用優質天然草場面積達17萬多平方公裡,佔內蒙古自治區天然草場面積的1/ 5。豐富的草原資源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全盟牲畜總頭數已連續8年超千萬,1996年6月末達到1481萬頭(只),年產肉11.6萬噸,綿羊毛1.5萬噸,山羊絨730噸,牛羊皮360萬張,鮮奶13.5萬噸,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畜牧業基地。牲畜優良品種主要有內蒙古細毛羊、烏珠穆沁肥尾羊、蘇尼特羊、中國草原紅牛、錫林郭勒馬等。其中烏珠穆沁肥尾羊等優質畜產品遠銷日本、東歐、中東等國家和香港地區。錫盟礦產資源以種類多、品位高、分布廣、儲量大、易開發的特點,已發現礦種50餘種,礦床點200多處,其中石油遠景儲量達5億噸,已探明儲量1.8億噸,年產120萬噸原油的阿爾善油田以及361公裡輸油管道已經建成投產。煤炭儲量947億噸,已探明儲量722億噸,具有低氮、少硫、高氫、高氦等特點,適於進行煤炭綜合利用及建立大型電廠。查幹淖爾鹼礦天然鹼儲量達4500萬噸,居亞洲首位,具有土層易剝離、礦體結晶純度高等特點。額吉淖爾鹽湖保有儲量2448萬噸,是內蒙古最大的優質食鹽供應基地。全盟鐵、錳、鎢、銅、鉻、錫、金等金屬礦產和石灰巖、瑩石、大理石、珍珠巖、水晶石等非金屬礦產也較為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錫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全盟有可供藥用的野生植物400多種,「蒙古黃芪」等著名藥材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草原上盛產的蘑菇、黃花、髮菜、蕨菜等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國家。
錫林郭勒草原居歐亞大陸草原區,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片綠色淨土。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蹟、多姿多彩的草原風光、古樸淳厚的民俗風情,使錫林郭勒草原成為消夏避暑和發展民俗風情旅遊的理想勝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八五」時期,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錫盟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制定並實施了「一個基礎、兩個翅膀、北開南聯、雙向開放、依靠科技、資源轉換、全面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全盟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較快發展。199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5.2億元,財政總收入4.29億元,牧民人均純收入263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76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2651元。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在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草畜雙承包責任制基礎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單一種田、牧區單一養畜的傳統模式有了較大改變,各種類型的專業戶、專業村得到發展;以蘇木(鄉)綜合服務站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加快了將草牧場全部劃分承包到戶的步伐,建立了土地和草牧場流轉機制,鼓勵土地和草牧場向種田能手、養畜大戶集中,逐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將農牧業產業化作為農村牧區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開拓市場,培育龍頭,加強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商貿流通領域普遍推行了國有民營、民有民營,工業企業推行了股份合作、租賃、轉讓、兼併、拍賣、破產等形式的改革,加快了工業內部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和小企業民營化改革步伐;按照盟旗經濟一體化的路子,以名牌產品為龍頭,大力發展有利於壯大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有利於帶動盟旗經濟發展的企業集團。圍繞充分發揮畜牧業資源優勢,加大了肉食品開發力度,目前已與華北、東北的幾個大企業達成了共同開發牛羊肉製品、開拓牛羊肉市場的協議。
——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促進了畜牧業主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近些年來,進一步加強了畜牧業基礎建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推行了植被建設、提高小畜繁成率、黃牛改良、細毛羊攻關、牛皮蠅防治、秸稈氨化養牛六大技術集團承包,提高了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帶動了一批適用增產技術的推廣。針對草畜矛盾日趨加劇的現狀,把植被建設作為全盟牧區「九五」期間最大、最基本的基礎建設,重點抓了人工、半人工草地和高產飼料地建設,推行劃區輪牧,積極進行小流域治理、造林治沙和退耕還草還林。肉羊育肥示範項目和草原畜牧業示範項目建設已通過國家和自治區的驗收。農業方面,狠抓了人均三畝基本田、商品糧基地、「百千萬畝」示範區建設,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全盟糧油總產量近幾年一直穩定在2億公斤以上。
——地方工業和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加快了以畜產品加工和礦產資源開發為重點的工業經濟發展步伐,使地方工業由小到大逐步得到發展,初步形成了煤炭、石油、電力、化工、建材、食品、製革、皮毛、毛紡、釀酒、造紙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創出了「馬蘭」牌小蘇達、「草原」牌系列白酒、52克凸版紙等國優、區優產品。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全盟現有公路總裡程達5300公裡,207、303兩條國道在錫盟境內通過。集二鐵路縱貫錫盟西部,連接國際鐵路經蒙古烏蘭巴託直達莫斯科。集通鐵路橫穿錫盟南部,是連接草原與秦皇島碼頭最便捷的出口通道。錫林浩特新機場可以起降波音737等中型客機,現已開通錫林浩特至北京、錫林浩特至呼和浩特航班。目前,全盟各旗縣市大部分已併入華北、呼包、東北電網,電力供應比較充足。旗縣級程控電話已全部開通,實現了國際國內長話直撥和長途傳輸數位化,各旗縣市及公路幹線即將全部開通無線移動通信。
——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與蒙古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中東等1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係。進出口商品品種不斷增多,經營方式由易貨貿易擴展到現貨貿易、現匯貿易、經濟技術合作、國際旅遊等。1996年,全盟共實施合資合作項目141項,引進外資805萬美元,引進國內資金1億元,分別是「八五」期間總和的276%、460%和178%。目前,已與國內80多個地、縣、市、區建立了友好協作關係,在各個領域廣泛進行了合作。
——各項社會事業同步發展。近幾年加大了對科技工作領導力度,實施了科教興盟戰略,加快了科技開發步伐,建立起了盟、旗(縣、市)、蘇木(鄉)、嘎查(村)四級科技服務推廣體系。全盟目前已有250項科技成果獲盟級以上科技進步獎,一大批適用增產技術得到推廣,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在依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加強了職業技術教育、中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外語教學,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民族宗教等各項社會事業也都有很大的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成效,錫林浩特市進入全國衛生城市和雙擁模範城市行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維護了邊疆的安寧和社會的穩定。
錫盟「九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是:實行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轉變,完成基本實現小康和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大歷史任務,突出畜牧業和工業兩大重點,確保財政收入、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三個大幅度提高,加快農牧業社會向農牧業——工業社會轉變,儘快把錫盟建設成團結、文明、富裕和可持續發展的少數民族經濟區。
到「九五」期末,錫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億元,年遞增10.4%,人均7200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遞增速度分別為5.8%、15.2%和15.9%;牲畜出欄500萬頭(只),出欄率達到45%;工業增加值年遞增13.1%,工業品銷售收入年遞增14%;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85億元,年遞增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4億元,年遞增10.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00元和3200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達到3500元;16萬貧困人口基本脫貧;人口總數控制在97萬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面達70%;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到「九五」期末,一、二、三產業比重達到30∶42∶28。重點建設以草原資源開發為基礎,發展集約化草原畜牧業和生態農業,振興農畜產品加工業的「綠色工程」;以開發能源礦產為核心,進行石油、煤炭、電力、交通、郵電通信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黑色工程」;以鹽、鹼、硝等非金屬礦藏開發為重點的「白色工程」;以加快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勞動者素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發展工程」。逐步形成輕紡、能源、化工、金屬礦開發四大支柱產業和造紙、建材、飼草料加工三個優勢行業。
回顧過去,錫盟的綜合經濟實力和社會文明程度已有顯著提高,展望未來,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勤勞、純樸、好客的錫林郭勒人民真誠地歡迎國內外一切有識之士來這塊亟待開發的寶地施展才華,開拓事業,與我們共創美好的明天。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