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錫林郭勒8月5日電 題:內蒙古錫林郭勒:自信能把羊肉賣出「黃金價」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錫林郭勒的羊肉就應該賣出黃金價。」寶梅花將這句話重複了三遍,暗示她說的不僅僅是調侃。
這位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餐飲老闆,如今已將飯店開至中國多個省份。但這並非她的最終夢想,她當下最大的希望是讓家鄉羊肉能夠賣出「實至名歸」的價格來。
以畜牧業著稱的錫林郭勒盟,位於中國正北方。這裡的羊肉肥而不膩,深得中外民眾青睞。尤其是當地的蘇尼特羊肉曾作為「皇家貢品」進京,在上世紀80年代這裡的活羊曾出口至中東,一時傳為美談。
然而,近年來受乾旱及市場諸多因素影響,這裡的羊肉價格一度跌至「冰點」,很多牧戶養羊熱情不高。為此官方採取多種舉措,來調節市場,讓牧民致富。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水草肥美,牛羊肥壯。 葉飛 攝
「首先要讓牧民有養羊熱情,才能把羊肉賣出好價錢。」被媒體稱為「草原三姐妹」之一的李三鳳,是當地從事畜牧業的商人,她這樣認為。
牧民的熱情何來,記者近期走訪錫林郭勒盟發現當地採用的做法分別為「合作社」「公司制」「網際網路+」。
49歲的牧民寶力道巴特爾,是當地運用「合作社」的典型,為了讓更多的牧民致富,他帶動了7戶18名牧民合作,創辦了「努古日勒」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並擴展飼草料基地,建設了標準化的養殖基地。
「大家共同找市場,避免了信息不對稱。羊肉的價格慢慢的就起來了。」寶力道巴特爾說,經過幾年的運作,現在他個人的收入每年能夠達到近20萬人民幣,而其他幾戶也差不多有這樣的收入水平,目前基本上達到了小康。
「合作社」只是讓羊肉價格上升的一步。在錫林郭勒盟大莊園肉業有限公司場區,現代化的流水線作業讓當地牧戶的一隻只活羊,被迅速屠宰、裝箱、打包,貼牌,最後銷售。
該公司總經理陳熙良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具備年加工生產10萬噸肉製品的能力,該項目可帶動牧民及合作社超過3000家,未來要將這裡打造成「中國牛羊肉產業示範園」,真正解決牧民羊肉價格低的難題。
記者從當地官方獲悉,目前該公司還與世界知名牛羊生產與出口企業紐西蘭阿蘭茨集團及巴西JBS集團實現戰略合作,近期又引進了澳大利亞威韋華氏集團等企業及科技研發機構,實現多國及多地的資源共享、產業互補及技術研發團隊互助。
在中國「網際網路+」東風的引領下,錫林郭勒盟官方與企業也開始嘗試這一切。
42歲的馬雲峰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已經通過網際網路運營讓牧民嘗到了甜頭,他在位於錫林郭勒盟電子商務創業園園區註冊的「電商公司」,不僅為牧區的羊建立了「追溯機制」,還通過電商平臺將羊肉賣出高價,最高價已賣到80元甚至100元。
「錫盟羊肉具有排他性,在注重品質的當下,唯一提高羊肉價格,才能讓牧民真正致富。」馬雲峰這樣闡述他眼中的市場邏輯,她的觀點與寶梅花的那句「錫林郭勒的羊肉就應該賣出黃金價」不謀而合。
尋找中國好食材項目發起人、「牛羊傳奇」負責人葉飛,曾連續四年組織上百家餐飲老闆以「尋找中國好食材」的名義走近錫林郭勒,還帶領當地龍頭羊肉加工企業帶著產品走出內蒙古,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進行推介。
葉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近些年錫林郭勒盟投資數億元推行錫林郭勒羊可追溯體系,真正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讓消費者明顯感覺到了『好羊來自好牧場,羊肉出在羊身上』。目前錫林郭勒羊已經成為生態、高端的代名詞,從而保證了草原羊的優質優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