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後,戰勝國為什麼要讓德國萊茵蘭地區「非軍事化」?

2020-12-20 騰訊網

1936年3月,希特勒下令德軍開進「萊茵蘭非軍事區」。按照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萊茵河以東50公裡內的「非軍事區」不許德軍進入,希特勒此舉是公開打破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禁錮。

不過奇怪的是,「萊茵蘭非軍事區」位於德國與法國的邊境交界上,法國完全可以將其直接吞併而不是「非軍事化」。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為什麼要讓萊茵蘭地區「非軍事化」呢?

根據西方人稱「現代外交學之父」黎塞留的規劃,法國的「天然疆界」在萊茵河以西,從沒有想過吞併萊茵蘭地區。連法國在一戰結束後都不想吞併,其他戰勝國自然更不會佔據萊茵蘭地區。

但法國不吞併萊茵蘭地區不等於說不重視。萊茵蘭地區是德法邊境上的戰略要地,是德國工業心臟魯爾區的西大門,也是德國進攻法國的基地。萊茵蘭地區非軍事化等同於德國西境不設防。

以法國為代表的一戰戰勝國當然要防止德國再次崛起,那麼讓德國西境不設防無疑是很好的制約措施。在不想吞併萊茵蘭地區的前提下,,戰勝國最好的選擇就是讓萊茵蘭地區「非軍事化」。

相關焦點

  • 「韓朝邊境非軍事化地區地下浴場競賽」公布獲獎名單
    民間建築研究機構 arch out loud 宣布了 韓朝邊界非軍事化地區地下浴場國際概念競賽的獲獎名單。競賽首要的挑戰是在韓國非軍事化地區創造一個地下浴場,回應 朝鮮 和 韓國長期以來的緊張局勢。最終,有近300組報名者,900人次參加了這個競賽,探索建築如何存在於這種混亂的條件之中,尋找非軍事建築的新形式,緩和兩個地區的緊張局勢。   以下是獲獎方案。
  • 希特勒為何甘冒奇險,寧可去觸怒法國,讓德軍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
    然而如果細細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希特勒眼裡的戰爭,其實是從他在1936年,命令德軍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為開端的。然而在1936年,德國的實力還遠遠不如法國,為什麼他敢於冒險觸怒法國呢? 一、萊茵河非軍事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的11月11日,協約國和同盟國宣布停戰,並開始了長達六個月的談判。
  • 二戰結束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軍事限制,哪些是戰勝國哪些是戰敗國
    二戰結束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軍事限制: 一 嚴格控制戰敗國軍隊的數量,戰敗國只能有基本的自衛軍隊。 戰敗國要遵守以上規定,否則受到聯合國制裁。
  • 一戰後的德國,仇敵遍布,為何還能快速崛起?
    很少有人能想到,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後,德國還能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整個世界都捲入到戰爭的深淵,德國還靠著強悍的實力,一路橫掃各種強敵,一度佔據了大半個歐洲。按理說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嚴重受損,它們怎麼會有足夠的實力發起二戰呢?
  • 為什麼二戰後的戰勝國波蘭,領土比二戰前反倒少了7萬平方公裡?
    這次瓜分後,波蘭已經完全成為俄國的衛星國。 儘管如此,俄羅斯還不滿足,兩年後再次跟奧地利肢解波蘭,波蘭終於消失,成為歷史名詞。 此間波蘭始終被列強蹂躪,不再是一個國家。直到一戰之後的1919年,波蘭人民再次擁有自己的祖國。
  • 波蘭本來是二戰戰勝國,為何戰後被划走了近8萬平方公裡土地
    二戰爆發後,德國閃擊波蘭。蘇聯趁火打劫,捷克一馬當先。三面圍毆之下,波蘭很快潰不成軍,領土被蘇德瓜分殆盡。不過戰爭結束後,在英法支持下,波蘭不僅得以成功復國,還被列入戰勝國之列。既然屬於戰勝國,理應參與瓜分勝利果實才對。
  •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
    那麼,德國為什麼在經歷這樣的重傷之後竟然快速崛起?甚至比身為戰勝國的英、法兩國還要快? 正是因為德國的國際政治方面並不簡單,使德國得到了強大的援助,開始逐漸穩定國內狀況,成為了它快速崛起的第一步。 二、德國本土未受波及 一戰前期,德國非常相信自身的軍事和指揮實力,希望能快速結束戰鬥,於是瘋狂侵佔他國土地,戰爭非常瘋狂。
  • 一戰過後,德國發展經濟、發動二戰的資金,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喪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和一半以上的鋼鐵產業。 至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不好意思,全部都被戰勝國瓜分了。 除此之外,德國還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相當於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 德國一戰失敗,25年後再次崛起發動二戰!網友:是用了黑科技嗎?
    此次條約的籤訂,對於德國的軍事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當時戰勝國的很多「大佬」認為,德國人受到了那麼慘重的打擊,將來絕對不可能再挑起世界爭端。然而,在《凡爾賽條約》籤訂後的20年,德國人又重新組建了一支由2400餘輛坦克,230餘萬兵員,108個師的納粹軍團,並於1939年的9月1日,向波蘭發起了突襲,這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帷幕。對於二戰的爆發,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要知道一戰的結束到二戰的開始僅僅只有25年的時間間隔。
  • 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首府-美因茨
    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美因茨是萊茵蘭-公元前13/12年,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在這片已有凱爾特人定居的地區建立了軍營「Mogontiacum」,在公元89年成為上日耳曼省的軍事重鎮和首府。742年伯尼法提烏斯建立了美因茨大主教區(782年後),成為當時阿爾卑斯山北方最大的大主教管轄區。大主教威裡吉斯(975—1011)在975年開始建造作為權力象徵的美因茨大教堂,在大主教巴爾多時期完工。
  • 一戰法軍老照片:德國主要對手,戰爭很殘酷但舊照各個看著像油畫
    一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如此曠日持久、參戰國家眾多、傷亡損失巨大的亂戰,可以說戰火之中沒有贏家,即便是英國、法國這樣的戰勝國也是千瘡百孔、損失嚴重,這組照片就來自一戰時的法軍,戰爭很殘酷,但這些老照片坦白地將各個看著有油畫的風格。
  • 史海鉤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1914年,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刺殺,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德國籤署停戰協定承認戰敗 這當然是沒錯的,尤其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雙十一這個日子實在是很好記。但是,美國到1921年才宣布一戰結束。
  • 為何歐洲各國必爭萊茵蘭?籤訂「日內瓦議定書」目的又是為何?
    他警告說,絕對不允許讓對德國的信任危及法國自身的安全,因為只要有一個突然反應,大批訓練有素的善於一聲令下就形成有力軍隊的德國人就會在一場新的大戰中向法國猛撲過來。後來的法國總理赫裡歐也曾對英國人說過,他懷著恐懼看著德國在10年後再度對法國發動大戰,如果再有場大戰,法國將被從地圖上抹掉。
  •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但丟棄40%領土,國土面積越來越小!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仿佛都很「老實」,大規模的戰爭事件不再出現,曾經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可是他自己卻丟棄了40%的領土,導致國土面積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呢?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亂,而德國就是背後的始作俑者,可能太過於期待這場戰爭,由他發起,結果卻以戰敗結束!
  •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英法為何沒阻止?多虧了義大利!
    萊茵蘭位於德法交界,東北是德國魯爾工業區,西南為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位置極為重要,但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萊茵蘭被設置為非軍事區,德國不得派部隊進駐。希特勒上臺後,擴充陸軍和海軍,重建空軍,肆意踐踏《凡爾賽和約》,而英法等國卻不斷姑息退讓。囂張氣焰的希特勒,終於在1936年3月作出進軍萊茵蘭的舉動。雖然德軍進展順利,成功進入萊茵蘭,也得到當地平民的歡迎和擁護,但德軍各級將領卻坐立不安,擔心遭到法軍攻擊。
  • 義大利:專業坑隊友,義大利為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背叛德國?
    一戰爆發前,義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結為軍事同盟,但一戰爆發後,義大利突然臨陣倒戈,背叛了盟友加入到協約國一方,義大利的臨陣倒戈,成為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戰中被義大利坑慘的德國,在二戰時居然還選擇義大利作為它的盟友,結果二戰中義大利再次倒戈,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前後被義大利坑了兩次。義大利為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臨陣倒戈?難道義大利專為「坑德」而生?
  • 「一戰」百年:美元的逆襲故事
    戰勝國美國以歐洲的拯救者身份凱旋而歸,雖然在政治上很快回歸孤立主義,但卻在暗中覬覦其盟友兼「母國」的心臟秘鑰——當時扮演世界貨幣角色的英鎊,並在30年後如願以償。100年後的今天,美元霸主地位再度受到金融危機的動搖和國際經濟格局調整的威脅,這段美元崛起的歷史因而顯出特殊意義。  序曲:美國的經濟積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納粹德國為什麼要侵略波蘭?
    但兩國也不是毫無底線地一再退讓,保證波蘭不受德國入侵就是英法兩國最後的底線。為此,兩國還發表聲明宣布「願意對抗任何威脅波蘭的行動」。但是納粹德國卻對此時的形勢產生了誤判。他們認為英國、法國不至於為了波蘭而向其宣戰。而侵佔波蘭對德國而言,又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德國不惜冒著驚動英法兩國的風險,向波蘭大舉進兵。為什麼納粹德國一定要拿下波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