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都以波蘭戰役的爆發為起點。然而如果細細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希特勒眼裡的戰爭,其實是從他在1936年,命令德軍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為開端的。然而在1936年,德國的實力還遠遠不如法國,為什麼他敢於冒險觸怒法國呢?
一、萊茵河非軍事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的11月11日,協約國和同盟國宣布停戰,並開始了長達六個月的談判。
與其說是談判,不如說是德國為了投降後,能有個好點結果,做最後一點爭取。
不過法國這時候可就不同意了,辛辛苦苦好幾年,折進去五百多萬人,好不容易撂倒了這群漢斯。這要是現在不能一下子按死德國,那以後德國死灰復燃,捲土重來,那法國不就完蛋了?
於是在法國人就提出了相當苛刻的要求,他們不僅迅速控制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還掠奪了德國的煤炭,並且處死了數百名抗議的德國鐵路工人。同時他們要求德國賠償法國的戰爭損失,並且要將德國軍力削減到不對法國構成威脅的程度。
還要處死德國皇帝,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並且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甚至於希望籤署一份,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
得說法國這個要求,差不多就是告訴德國,你自殺吧。如果按照這些條款都實施了,那估計德國就只能喝西北風去了。那也就不用談了,談了是死,不談也是死,那還談什麼呢?
於是英法代表就主張,對德國的條款應該較為寬鬆,不要過分逼迫德國,因為那樣會讓德國人內心埋下仇恨的種子。
但饒是如此,這份《凡爾賽和約》還是嚴格的過了份,
不僅要德國割地給法國和波蘭、丹麥、比利時、立陶宛等國,還要把薩爾煤礦區給法國開採十五年。而且要賠款1320億馬克不說,還得把陸軍限制到只有十萬人,而且不得擁有坦克和重型火炮,空軍必須解散,海軍更是只有一批老船爛船。
其中最為過分的就是萊茵河非軍事區,意思是萊茵河以東五十公裡內,德國不許駐軍設防,如果駐軍就是違約,法國將對德國進行懲戒。
這可以認定為,是法國為了自己國家安全所制定的安全區,如果德國要進攻法國,那麼法國可以迅速發現,並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
但反過來,也可以認為這是方便了法國隨時對德國動手,因為德軍沒有駐軍,那麼法軍隨時可以深入萊茵河以東的德國國境,取得戰略優勢。
這麼一份苛刻的條約,足以激發德國的復仇心。
雖然美國和英國試圖在條約裡安撫德國,但是根本沒用。這麼一份不倫不類的條款,既不足以安撫德國,又不能震懾德國,還反過來激發了德國的復仇心。
這也難怪法國元帥福煦看到《凡爾賽和約》後感嘆:「這不是和平,不過就是二十年的休戰協議。」
二、二十年休戰開始
事實上,福煦元帥說的果然不錯,這還真就是二十年的休戰。歷史學家安東尼·倫廷說的一樣:「
所謂《凡爾賽和約》不過是一份女巫調製的,適應人口味的什麼成分都有一點的藥劑……威爾遜主義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撫德國,克裡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懾德國;威爾遜的成分足以招人輕視,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發仇恨……
」
如果按照福煦的意思,其實是應該直接按死德國,徹底震懾德國,讓德國以後不敢對法國動手。
可如今既沒有按死德國,又沒能對德國寬宏大量,反而激發了德國對協約國的仇恨。
那麼很明顯,德國就是賠款,也不會真的服軟,暗地裡肯定會整軍備戰。所以福煦才說,這不是和平,這只是二十年的休戰。
而德國確實暗地裡就開始備戰了,德軍將自己的軍備研發轉入了地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國海軍。
德國海軍和德國財閥合作,在為他國設計潛艇和軍艦,並通過皮包公司為這些財閥的海外企業輸送資金,以期保證德國造船能力不和世界脫節。而空軍則將自己的軍官和精英轉入了其他部門,並成立了大量的滑翔機俱樂部用以培養飛行員。至於陸軍,他們早就掩埋了武器裝備,並且將自己軍隊的精英保留了下來。
可以說整個德國,早就謀劃整軍備戰,對英法復仇了。
而希特勒的上臺,更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一面加緊整合國內,一面開始暗中籌備擴軍備戰。在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命令。
其中規劃到,德國國防軍應該從十萬擴充到三十萬,並且謀求重組空軍,擴充海軍,並且重新配備重型裝備。到了1935年,希特勒則乾脆把這個計劃擺到了明面上,雖然遭到了抗議,但是卻沒有任何實質的懲罰,這就讓希特勒的膽氣足了不少。
而其中最為壯大希特勒膽量的,則是1935年籤署的《英德海軍協定》
。當時英國為了平衡歐洲,也為了減輕壓力,而準許了德國海軍的擴充和整編。
該協定規定,德國水面艦隊的噸位為大英國協國家水面艦隊總噸位的百分之35,而德國潛艇噸位為大英國協國家潛艇總噸位的百分之45。
此協定的籤署,大大超過了希特勒的預料之外,他本沒有想過能進行的如此順利。
而現在英國的態度,證明了英國根本無心壓制德國,那麼希特勒就可以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豪賭了。
三、飲馬萊茵河
而希特勒此時受到了來自英國的鼓舞之後,決心做的更大一些。畢竟當年兩大戰勝國之一的英國已經默許了他們的行動,那麼他就可以玩的更大一些。
這一次他把目光放在了萊茵河非軍事區,因為它的存在始終讓德國處於一個不利的狀態。
何況它也是一個擺在明面上的,《凡爾賽和約》產物,時刻提醒德國人,他們在一戰後所受到的屈辱。
就衝這一點,就足夠希特勒去行動了。他必須消除《凡爾賽和約》帶來的不公正,讓德國重新成為一個歐洲強國。
但是派遣部隊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是非常冒險的行為,或者說完全是在用德國的未來去賭博。
因為此時德國還沒有完成軍備重整,如果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很可能會引發不可預料的結果。
最糟糕的結果是,法國對德國發動戰爭。最好的結果也是法國對德國施加莫大壓力,迫使德國放棄現在的既得成果。
所以希特勒也顯得猶豫不決,對於是否要執行此計劃,仍舊無法決斷。
不過此時英國人的助攻就讓希特勒稍微寬了寬心,這意味著英國將不會阻撓德國的行動。
而法國更是做了一件較為愚蠢的事情,出於對德國的擔憂,尤其是《英德海軍協定》的籤訂,這讓法國覺得情況開始對他們不利。
於是法國和蘇聯在1935年5月2日籤訂了《法蘇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如果任何一國遭到來自歐洲任何國家的攻擊時,另一國都會予以支援和協助。
這就讓英法之間起了矛盾,歐洲整體也開始譴責法國,包括法國的盟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而這份協議更是給了德國一個機會,一個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的機會。
最終希特勒下定了決心,以法國籤署《法蘇互助條約》導致《洛迦諾公約》失效為藉口,命令部隊開進萊茵河非軍事區。
這是一場豪賭,德國所有高層都捏了一把汗,如果此時法軍決心發動進攻,那麼德國可能就將遭到來自法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的攻擊。
即便在法軍行動後迅速退出萊茵河非軍事區,也必然會因為要平息法國的憤怒而付出巨大代價。
但是換個角度,希特勒又不得不這樣去做,因為這可能是唯一一個機會。
此時法國不僅在國際上陷入輿論風波,被各國所譴責。在其內部也十分混亂,法國議會陷入分裂,內閣頻繁更迭,根本不能達成一個統一的對外政策。
如果等到日後,法國喘過氣來,那麼德國也會永遠失去機會。
一句話,希特勒必須去賭,尤其是還得到了英國這個盟友的支持。如果這麼一個機會他都不敢去賭,那麼他也就不是希特勒了。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三萬德軍直奔萊茵河非軍事區而去。此時是希特勒內心最為緊張的時刻,如果法國殺過來的話,希特勒就只能讓部隊灰溜溜的撤離萊茵河非軍事區,因為此時的德國是絕對打不過法國的。
而法國,雖然強烈抗議,並且調集部隊陳兵邊境,但最終法國考慮國內混亂的政治分裂,以及對戰爭的恐懼,而沒有對德國發起懲戒。英國方面也對德國進行幫腔,其餘國家也只是口頭抗議,最終對德國的違約行為的懲戒,也就不了了之了。
希特勒的豪賭成功了,通過進軍萊茵河非軍事區,德國國內對英法的恐懼情緒已經消退,同時也履行了自己會洗刷《凡爾賽和約》所帶來的屈辱的諾言。德國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下一次戰爭而積蓄力量。而希特勒的野心,則再一次膨脹了起來。
結語
不管怎麼樣,希特勒的豪賭成功了,法國的無動於衷,英國的幫腔,本質上都是一種綏靖政策。他們都不願意挑起戰爭,都害怕戰爭,所以對德國千般忍讓,只要不觸及自己的利益就沒有問題。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此舉只會讓戰爭來的更為猛烈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參考文獻:《世界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第三帝國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