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何甘冒奇險,寧可去觸怒法國,讓德軍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

2020-12-20 騰訊網

長久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都以波蘭戰役的爆發為起點。然而如果細細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希特勒眼裡的戰爭,其實是從他在1936年,命令德軍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為開端的。然而在1936年,德國的實力還遠遠不如法國,為什麼他敢於冒險觸怒法國呢?

一、萊茵河非軍事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的11月11日,協約國和同盟國宣布停戰,並開始了長達六個月的談判。

與其說是談判,不如說是德國為了投降後,能有個好點結果,做最後一點爭取。

不過法國這時候可就不同意了,辛辛苦苦好幾年,折進去五百多萬人,好不容易撂倒了這群漢斯。這要是現在不能一下子按死德國,那以後德國死灰復燃,捲土重來,那法國不就完蛋了?

於是在法國人就提出了相當苛刻的要求,他們不僅迅速控制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還掠奪了德國的煤炭,並且處死了數百名抗議的德國鐵路工人。同時他們要求德國賠償法國的戰爭損失,並且要將德國軍力削減到不對法國構成威脅的程度。

還要處死德國皇帝,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並且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甚至於希望籤署一份,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

得說法國這個要求,差不多就是告訴德國,你自殺吧。如果按照這些條款都實施了,那估計德國就只能喝西北風去了。那也就不用談了,談了是死,不談也是死,那還談什麼呢?

於是英法代表就主張,對德國的條款應該較為寬鬆,不要過分逼迫德國,因為那樣會讓德國人內心埋下仇恨的種子。

但饒是如此,這份《凡爾賽和約》還是嚴格的過了份,

不僅要德國割地給法國和波蘭、丹麥、比利時、立陶宛等國,還要把薩爾煤礦區給法國開採十五年。而且要賠款1320億馬克不說,還得把陸軍限制到只有十萬人,而且不得擁有坦克和重型火炮,空軍必須解散,海軍更是只有一批老船爛船。

其中最為過分的就是萊茵河非軍事區,意思是萊茵河以東五十公裡內,德國不許駐軍設防,如果駐軍就是違約,法國將對德國進行懲戒。

這可以認定為,是法國為了自己國家安全所制定的安全區,如果德國要進攻法國,那麼法國可以迅速發現,並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

但反過來,也可以認為這是方便了法國隨時對德國動手,因為德軍沒有駐軍,那麼法軍隨時可以深入萊茵河以東的德國國境,取得戰略優勢。

這麼一份苛刻的條約,足以激發德國的復仇心。

雖然美國和英國試圖在條約裡安撫德國,但是根本沒用。這麼一份不倫不類的條款,既不足以安撫德國,又不能震懾德國,還反過來激發了德國的復仇心。

這也難怪法國元帥福煦看到《凡爾賽和約》後感嘆:「這不是和平,不過就是二十年的休戰協議。」

二、二十年休戰開始

事實上,福煦元帥說的果然不錯,這還真就是二十年的休戰。歷史學家安東尼·倫廷說的一樣:「

所謂《凡爾賽和約》不過是一份女巫調製的,適應人口味的什麼成分都有一點的藥劑……威爾遜主義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撫德國,克裡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懾德國;威爾遜的成分足以招人輕視,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發仇恨……

如果按照福煦的意思,其實是應該直接按死德國,徹底震懾德國,讓德國以後不敢對法國動手。

可如今既沒有按死德國,又沒能對德國寬宏大量,反而激發了德國對協約國的仇恨。

那麼很明顯,德國就是賠款,也不會真的服軟,暗地裡肯定會整軍備戰。所以福煦才說,這不是和平,這只是二十年的休戰。

而德國確實暗地裡就開始備戰了,德軍將自己的軍備研發轉入了地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國海軍。

德國海軍和德國財閥合作,在為他國設計潛艇和軍艦,並通過皮包公司為這些財閥的海外企業輸送資金,以期保證德國造船能力不和世界脫節。而空軍則將自己的軍官和精英轉入了其他部門,並成立了大量的滑翔機俱樂部用以培養飛行員。至於陸軍,他們早就掩埋了武器裝備,並且將自己軍隊的精英保留了下來。

可以說整個德國,早就謀劃整軍備戰,對英法復仇了。

而希特勒的上臺,更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一面加緊整合國內,一面開始暗中籌備擴軍備戰。在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命令。

其中規劃到,德國國防軍應該從十萬擴充到三十萬,並且謀求重組空軍,擴充海軍,並且重新配備重型裝備。到了1935年,希特勒則乾脆把這個計劃擺到了明面上,雖然遭到了抗議,但是卻沒有任何實質的懲罰,這就讓希特勒的膽氣足了不少。

而其中最為壯大希特勒膽量的,則是1935年籤署的《英德海軍協定》

。當時英國為了平衡歐洲,也為了減輕壓力,而準許了德國海軍的擴充和整編。

該協定規定,德國水面艦隊的噸位為大英國協國家水面艦隊總噸位的百分之35,而德國潛艇噸位為大英國協國家潛艇總噸位的百分之45。

此協定的籤署,大大超過了希特勒的預料之外,他本沒有想過能進行的如此順利。

而現在英國的態度,證明了英國根本無心壓制德國,那麼希特勒就可以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豪賭了。

三、飲馬萊茵河

而希特勒此時受到了來自英國的鼓舞之後,決心做的更大一些。畢竟當年兩大戰勝國之一的英國已經默許了他們的行動,那麼他就可以玩的更大一些。

這一次他把目光放在了萊茵河非軍事區,因為它的存在始終讓德國處於一個不利的狀態。

何況它也是一個擺在明面上的,《凡爾賽和約》產物,時刻提醒德國人,他們在一戰後所受到的屈辱。

就衝這一點,就足夠希特勒去行動了。他必須消除《凡爾賽和約》帶來的不公正,讓德國重新成為一個歐洲強國。

但是派遣部隊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是非常冒險的行為,或者說完全是在用德國的未來去賭博。

因為此時德國還沒有完成軍備重整,如果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很可能會引發不可預料的結果。

最糟糕的結果是,法國對德國發動戰爭。最好的結果也是法國對德國施加莫大壓力,迫使德國放棄現在的既得成果。

所以希特勒也顯得猶豫不決,對於是否要執行此計劃,仍舊無法決斷。

不過此時英國人的助攻就讓希特勒稍微寬了寬心,這意味著英國將不會阻撓德國的行動。

而法國更是做了一件較為愚蠢的事情,出於對德國的擔憂,尤其是《英德海軍協定》的籤訂,這讓法國覺得情況開始對他們不利。

於是法國和蘇聯在1935年5月2日籤訂了《法蘇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如果任何一國遭到來自歐洲任何國家的攻擊時,另一國都會予以支援和協助。

這就讓英法之間起了矛盾,歐洲整體也開始譴責法國,包括法國的盟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而這份協議更是給了德國一個機會,一個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的機會。

最終希特勒下定了決心,以法國籤署《法蘇互助條約》導致《洛迦諾公約》失效為藉口,命令部隊開進萊茵河非軍事區。

這是一場豪賭,德國所有高層都捏了一把汗,如果此時法軍決心發動進攻,那麼德國可能就將遭到來自法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的攻擊。

即便在法軍行動後迅速退出萊茵河非軍事區,也必然會因為要平息法國的憤怒而付出巨大代價。

但是換個角度,希特勒又不得不這樣去做,因為這可能是唯一一個機會。

此時法國不僅在國際上陷入輿論風波,被各國所譴責。在其內部也十分混亂,法國議會陷入分裂,內閣頻繁更迭,根本不能達成一個統一的對外政策。

如果等到日後,法國喘過氣來,那麼德國也會永遠失去機會。

一句話,希特勒必須去賭,尤其是還得到了英國這個盟友的支持。如果這麼一個機會他都不敢去賭,那麼他也就不是希特勒了。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三萬德軍直奔萊茵河非軍事區而去。此時是希特勒內心最為緊張的時刻,如果法國殺過來的話,希特勒就只能讓部隊灰溜溜的撤離萊茵河非軍事區,因為此時的德國是絕對打不過法國的。

而法國,雖然強烈抗議,並且調集部隊陳兵邊境,但最終法國考慮國內混亂的政治分裂,以及對戰爭的恐懼,而沒有對德國發起懲戒。英國方面也對德國進行幫腔,其餘國家也只是口頭抗議,最終對德國的違約行為的懲戒,也就不了了之了。

希特勒的豪賭成功了,通過進軍萊茵河非軍事區,德國國內對英法的恐懼情緒已經消退,同時也履行了自己會洗刷《凡爾賽和約》所帶來的屈辱的諾言。德國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下一次戰爭而積蓄力量。而希特勒的野心,則再一次膨脹了起來。

結語

不管怎麼樣,希特勒的豪賭成功了,法國的無動於衷,英國的幫腔,本質上都是一種綏靖政策。他們都不願意挑起戰爭,都害怕戰爭,所以對德國千般忍讓,只要不觸及自己的利益就沒有問題。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此舉只會讓戰爭來的更為猛烈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參考文獻:《世界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第三帝國的興亡》

相關焦點

  • 一戰結束後,戰勝國為什麼要讓德國萊茵蘭地區「非軍事化」?
    1936年3月,希特勒下令德軍開進「萊茵蘭非軍事區」。按照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萊茵河以東50公裡內的「非軍事區」不許德軍進入,希特勒此舉是公開打破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禁錮。
  •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英法為何沒阻止?多虧了義大利!
    文/滅霸他爸1936年3月,希特勒命令德軍開進萊茵蘭非軍事區,英法為何沒有阻止?多虧了「豬隊友」義大利的幫忙。希特勒上臺後,擴充陸軍和海軍,重建空軍,肆意踐踏《凡爾賽和約》,而英法等國卻不斷姑息退讓。囂張氣焰的希特勒,終於在1936年3月作出進軍萊茵蘭的舉動。雖然德軍進展順利,成功進入萊茵蘭,也得到當地平民的歡迎和擁護,但德軍各級將領卻坐立不安,擔心遭到法軍攻擊。
  • 德軍大勝為何沒有佔領法國全境?保留維希政權透著德國人四點精明
    1942年11月8日,美英盟軍發起「火炬行動」大舉登陸法屬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等地區,戰鬥中付出傷亡2225人,盟軍登陸之初為何遭到法軍的猛烈抵抗?就是因為以達爾朗上將為首的法國殖民當局,仍然效忠著所謂的「法國政府」,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維希政權。
  • 柏林被圍時,德軍國外還有幾十萬的精銳,希特勒為何不調回?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末期,在各個戰場上同盟國都對軸心國展開了最後的反攻。在歐洲戰場上,蘇聯派出了260萬的軍隊浩浩蕩蕩地進攻柏林。雖然希特勒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抵擋蘇聯的進攻,但是在龐大的蘇聯軍隊面前,德國人一點辦法也沒有,最終柏林被攻克,希特勒自盡,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結束。事實上當時柏林被圍困之際,德軍在國外還有一支幾十萬的部隊,但是希特勒並沒有將其召回。
  • 二戰精彩圖集:1944盟軍向德國進軍,希特勒納粹的末日不遠了
    1944年6月6日,盟軍先頭部隊美英軍隊在法國西北諾曼第地區成功登陸,此後盟軍大規模越過英吉利海峽,湧入法國,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向德國進軍。希特勒納粹的末日很快就要到來了。圖為1944年12月19日,美軍第7步兵師士兵正在查看馬奇諾防線上的一處要塞。
  • 二戰時,法國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為何38天便被德軍徹底打垮?
    早在1939年10月德軍侵佔波蘭後,希特勒就密令制定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軍事計劃,代號為「黃色方案」。這個作戰計劃實際上是一戰時「施利芬計劃」的翻版,即通過比利時的中部向法國首都巴黎實施主要突擊。德國軍方很多人認為這是老調重彈,易被敵方料及,達不到進攻的突然性,難以取勝。  1940年1月10日的洩密事件促使軍方改變了作戰計劃。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因此,希特勒應當有所考慮。而那時的德國經濟還是比較富裕的,區裡幾件棉衣怎麼能拿不出來呢?那麼,為什麼沒有準備?根據有關資料,希特勒當時沒有準備棉衣服,因為他壓根就沒想過這場戰役會持續到冬天。在過去的一段很短的時間內德軍就能結束戰爭,所以他對自己的部隊很有信心,壓根沒想過要換什麼。
  • 德軍上將捨命挽救法國首都,巴黎聖母院艾菲爾鐵塔差點被炸
    1944年8月初,盟軍趁諾曼第戰役勝利的餘威逼近法國首都,希特勒對於巴黎新任城防司令的人選問題可謂是絞盡腦汁。最終,經過蘇德戰場三年的艱苦考驗、表現優異的迪特裡希·馮·肖爾蒂茨將軍(Dietrich von Choltitz)進入希特勒的視野。自從1944年7月20日的刺殺事件之後,德國元首對他的國防軍將領們已經沒有殘存多少信任。
  • 希特勒破釜沉舟,讓阿登戰役成美軍慘戰,八千俘虜走進德國軍營
    曾經風靡一時的帝國瞬間成為虎落平陽,被英、法、美盟軍追著打,性格高傲的希特勒怎麼可能坐以待斃,於是便制定了「獅鷲」計劃,準備在阿登山區進行反擊,一球喘息機會。 萊茵河成為了盟軍進攻阻力,盟軍經過幾番強攻之後,仍然踏不過萊茵河半步。但是當時德軍的高層卻認為自己當時的兵力,不足以繼續防守陣地,必須撤退到萊茵河東岸,進行防禦。 但是身為元首的希特勒可不這樣想,當時的希特勒不屑於防守,而是想著如何利用現有的兵力進行反擊。
  • 二戰德軍打蘇聯零下35度穿單衣作戰 德國人為何只說一個國家名字
    然而沒過多久,蘇聯卻奇蹟般的抵擋住了德軍的進攻,莫斯科也得以保全,更讓蘇聯高興的是,德軍遭到了重大失利,德國開始轉向防禦。這時候的蘇軍乘勝追擊,從東向西一路上將失去的領土收復回來,而且在1943年的時候,蘇軍順利進入德國本土,在盟軍的東西夾擊之下,納粹德國開始走向敗亡。
  • 德國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為何不是納粹德軍二十七位元帥之一呢?
    德國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為何不是納粹德軍二十七位元帥之一?文/公子扶蘇聊歷史古德裡安是德國閃電戰之父,也是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推動者,他在希特勒的指導下僅用兩個月時間裡攻佔七個國家,無論是正是邪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不能不提及的一個人。但是作為希特勒最為器重的將領,他卻不是德軍二十七個元帥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 二戰猶太人和德國人長相差不多,希特勒如何分辨?德軍:從這3點
    二戰猶太人和德國人長相差不多,希特勒如何分辨?德軍:從這3點眾所周知,二戰是一段非常殘酷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無數人因為戰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大家都知道,二戰中希特勒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究其原因是因為希特勒小時候受到了猶太人的壓迫。他嫉妒猶太人有錢,嫉妒他們聰明。於是,等到希特勒控制了德國之後,就開始大規模地對猶太人進行屠殺。首先,希特勒將德國所發生的經濟危機全部甩鍋給了猶太人,然後便開始找理由加緊迫害猶太人了。他不僅將猶太人的財產全部沒收,還將猶太人關在集中營裡,不斷的折磨他們,最後讓猶太人在凌辱中死去。
  • 拿破崙希特勒同為歐洲統一奮鬥,為何後世評價截然不同
    眾所周知,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想統一歐洲。但是他們的結局又是完全相反的,拿破崙成為了英雄,是軍事歷史學研究中經常出現的正面案例;希特勒被定性成法西斯,遭到盟軍的毀滅性打擊,最終與艾娃一起在地下室魂飛魄散。
  • 呂西安·費弗爾《萊茵河》| 超時代的真知灼見
    ▲ 呂西安·費弗爾如今法國史壇狀況如何?當本文作者多次提出此問題時,十數位法國學者異口同聲地回答:「目前到處平淡無奇。」情況的確如此。馬斯佩羅、科尚、奧拉爾、馬迪厄、班維爾與塞紐博斯等史學大家,早在1944年之前進入了史學先賢祠。1944年,布洛克因參加抵抗運動而被蓋世太保槍殺。
  • 二戰時期,德軍所向披靡,希特勒為什麼不攻打中國?原因有三
    在二戰初期的歐洲戰場上,德軍是所向披靡的。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將德軍派到了蘇聯戰場、北非戰場,為什麼希特勒不打中國呢?原因大致有三點。 其一,德軍實力的確強悍,正因為此,希特勒才能夠不僅將戰線拉得十分長,而且還能多點作戰。不過德國再怎麼強大,人口數量也是有限的,德軍數量也是基本固定的。
  • 老照片:德國戰敗後,與德軍有染的法國女人的處境很悲慘!
    與德軍有染的法國女人的處境很悲慘!當時對侵略過舉手投降的法國人面對自己的國人卻做出這樣的舉動,二戰中的德軍被稱作「紳士」,也許這些發過女人是被他們的氣質打動的!但是我想更多原因是為了生存吧!(圖為正在和德軍接吻的法國女性)當然,這些在德佔時期與德軍士兵產生曖昧關係的法國女性們,在此後也試圖為自己辯駁,比如在《野蠻大陸》一書中,被打上通敵標籤的法國女士克洛琳就在接受訪談中說道:當祖國需要他們(法國男性)保衛的時候,他們在德軍面前放下了槍枝,而我不過是想在戰爭中活下來,同樣是找男人,找一個德國男人至少我和我的家人能夠不用餓肚子,我有什麼錯嗎?
  • 用希特勒的戰爭經濟學復盤巴巴羅薩計劃
    只要徵服了法國,法國豐富的礦產和農業資源可以使德國的國力一躍超越蘇聯,同時法國龐大的造船業也能夠使德國擁有一支可以抗衡英國海軍的強大力量。從法國南部出發的德國艦隊可以和義大利艦隊合作稱霸地中海,並將北非納入控制之中,這樣北非豐富的石油資源,也就能夠為德國提供充足的戰爭燃料了。
  •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時,前線氣溫零下40度,德軍還穿著秋褲作戰
    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充滿了希特勒個人精神中濃厚的賭徒心理,他在戰前並不是沒有擔憂蘇聯的冬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但他一意孤行,夢想通過閃電戰提早結束戰鬥,然後在冬季將領地固守,這樣整個蘇聯的精華區域都將淪陷,那些組織起來的軍隊要麼投降,要麼在遠東等待來年春天,要麼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一大批,他們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德國很快就向其他歐洲國家發動了進攻,其中就包括英國和法國,在短時間之內德國就佔領了西歐,法國投降,英國被迫退回英吉利海峽另一側的本土,繼續與德國周旋。佔領西歐之後,德國沒有成功攻佔英國,所以這時希特勒就將下一個目標瞄準了蘇聯,不過最後德國和拿破崙一樣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下遭遇滑鐵盧,德國士兵僅僅在莫斯科就凍死了大批,那麼為何在那麼嚴寒的情況下德軍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呢?
  • 二戰德軍3大名將,您覺的誰最牛?
    1913年曼施坦因進入軍事學院學習,正式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由於當時正值一戰,曼施坦因參與了在比利時、東普魯士、波蘭的戰鬥,並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和霍亨索倫王室勳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軍的數量被限制在10萬人,大量德軍一戰將領被強行退伍,而曼施坦因因有顯赫的家世「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