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成長的氛圍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年來,市科協強化科普載體建設和科普能力提升,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通過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中科院科學家科普報告等形式多樣的科普進校園活動,深入推進全民科學素養建設,激發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興趣,樹立科學理想,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推動我市青少年形成學科學、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著力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拓寬「科普進校園」範圍 讓鄉村孩子共享科普資源
「哇!」「太厲害了!」9月18日,河源市2020年全國科普日校園科普聯合行動在龍川縣鶴市鎮鶴鳴學校啟動。活動現場,機器人表演、科普展品展覽、益智積木、科技課堂、VR一體機等各式各樣的現場體驗受到學生們熱捧。航模表演更是掀起了活動高潮,收穫在場學生此起彼伏的尖叫聲,他們一邊探著頭好奇地看著在天空飛翔的航模,一邊發出「哇哇」的感嘆聲,熱鬧非凡。「老師,請問這個航模能飛上天的原理是什麼?」航模表演後,學生們圍到航模表演者身邊提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
河源市2020年全國科普日校園科普聯合行動在龍川縣鶴市鎮鶴鳴學校啟動。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鶴鳴學校校長鍾成文感嘆道,科普進校園活動確實讓學生們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愛好和對科普知識的嚮往,也給學校帶來啟發。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將繼續努力,讓全校師生接觸和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識,依託課堂作為教學主陣地,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活動,讓科普教育在學校紮根。
打通科普宣傳最後一公裡,讓「科技館」流動到學校去。此次活動是我市開展的「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一,被譽為「流動的科技館」。「科普進校園」活動是由市科協策劃、主辦,深入鄉鎮科普神經末梢,以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的公益科普品牌。近年來,市科協把開展未成年人科學素質工程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聯合市教育局、市科技局以及各縣區科協等相關部門,認真謀劃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學生參觀、沉浸式體驗等方式開展科普宣傳,通過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不斷豐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學習、實踐內容,提高我市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質,加強我市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今年以來,「科普進校園」活動走進我市7所學校,受益師生近萬人次,廣受好評。
在河源市2020年全國科普日校園科普聯合行動活動現場,機器人表演引來孩子們圍觀。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科普進校園』活動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為未成年人提供科技教育服務,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校園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地,更是科學思維養成的根據地。「科普進校園」活動舉辦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通過活動不斷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興趣,尤其是對鄉村學校的孩子們而言,活動不僅拉近城鄉之間科普交流距離,還為偏遠地區未成年人提供均等科普資源。
搭建藝術節等科普平臺 增強「科普進校園」活力
9月29日,河源市第十一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在東源中學開幕,4000多名師生參加了開幕式。在開幕式上,東源中學的師生們表演了軍體拳、大合唱《母親的微笑》《愛我中華》、集體朗誦《科技創新,挺起民族的脊梁》、現場書法以及航模表演等節目,師生們載歌載舞,展才藝、歌盛世、向未來,充分展示了學校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主會場結束後,市科技館科普活動、航模體驗活動、機器人表演及體驗活動、科技作品展等分會場活動在校園繼續進行。
今年9月29日,河源市第十一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在東源中學開幕。
據了解,藝術節活動將在東源中學持續開展1個月,活動內容包括科普知識競賽、科普講座、歌舞表演、詩文朗頌等。藝術節以「科技創新中國夢,文明傳承華夏美」為主題,旨在營造濃厚的校園科技文化藝術氛圍,激發學生對科技、藝術的興趣,豐富校園精神生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助力學校科技文化藝術教育健康發展。
「學生很喜歡文化節活動,當天的活動結束時大家仍不捨得離開。」 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文化節與科普活動有效結合起來,也是科普進校園活動方式上的一次創新,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的有力抓手,致力於培養廣大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努力讓學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引進外部高端資源 提升「科普進校園」層次
「什麼是力學?我們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會用到物理,用到力學。」11月20日,源城區埔前中學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物理課。課上,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劉大禾從光學、力學等方面與學生們分享了一場「科普大餐」,激發學生們學習物理的興趣。這是中科院老科學家們到我市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的一個剪影。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劉大禾為源城區埔前中學的學生們送來「科普大餐」。
此次活動是2020年院士專家廣東(河源)校園行(科普報告)活動之一。2020年院士專家廣東(河源)校園行(科普報告)活動,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廣東院士聯合會、河源市科協主辦,旨在通過科普進校園活動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向青少年普及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知識,激發青少年科技創新創造的熱情,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水平。
據了解,2020年院士專家廣東(河源)校園行(科普報告)活動主辦方共邀請了6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包括劉大禾、夏青、陳光南、原魁、楊海花、王邦平前來我市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他們長期從事物理光學、金屬物理、大氣物理、智能機器等領域研究,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退休後他們繼續奉獻餘熱,在全國各地作科普報告演講,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來河源,河源青少年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課後,劉大禾教授對我市開展「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隨著「科普進校園」活動的持續開展,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得到提高,對比幾年前來看,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明顯提升。
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高「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層次,我市除了利用本土科普資源外,還因地制宜積極引進外部高端資源,市科協主動對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近3年共邀請18名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到我市開展科普活動,為我市54所學校送去近百場科普報告,受眾近3萬人次,成為市科協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的一項品牌活動。
河源市第十一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舉行航模展
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主題公益活動形式的不斷創新,這種以展覽教育為核心,結合科普報告、現場觀摩、現場體驗的寓教於樂的科普宣傳形式頗受青少年歡迎,可以讓青少年在啟發式教育中領悟科學的精髓,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科普進校園」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出了貢獻。接下來,我市將繼續開展「科普進校園」系列科普教育活動,通過各類主題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科學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未成年人科技創新能力和意識,助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來源:河源日報 劉昕)
【來源:河源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