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不等式實驗真的能證明愛因斯坦錯了嗎

2021-02-18 果殼裡的星辰
上面藍字關注我們

上一篇文章《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最後誰贏了》中,物理學家們按照貝爾指出的方向做了大量的實驗,實驗結果指向愛因斯坦是錯的。

寫文章的過程也是我對貝爾不等式逐步理解深入的過程。文章成稿後,我意識到還有個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楚,而這個問題,在我看過的其它科普文章中都沒有提及。

按照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測量不可避免地會對測量對象產生幹擾。那麼,貝爾不等式實驗中的測量會對測量對象產生影響嗎?這些影響是否會導致貝爾不等式的限制被突破?

一、貝爾不等式實驗中,測量會對測量對象產生影響嗎?

克裡斯·伯恩哈特(Chris Bernhardt) 著的《人人可懂的量子計算》,第一章第3節(「不同方向的測量」)中描述了斯特恩—革拉赫裝置對原子自旋狀態的改變,大致過程是:將兩個斯特恩—革拉赫裝置前後放置,均將磁場設定為豎直方向,則在第一個裝置中向上偏轉的原子束在經過第二個裝置時還將向上偏轉,向下偏轉的原子束在經過第二個裝置時還將向下偏轉。如果在兩個裝置之間增加一個磁場為水平方向的斯特恩—革拉赫裝置,則在第一個裝置中向上或下偏轉的原子束,經過新增裝置時會分裂為向左和向右偏轉的兩束原子,這些原子在通過第三個裝置時,將一半向上、一半向下偏轉,而不是均向上或均向下偏轉。可見中間那個裝置對原子的自旋狀態產生了影響。

我雖然沒有使用過斯特恩—革拉赫實驗裝置,但對這點有類似的體會。玩過光學偏振鏡片的人都知道一個有趣的現象:把兩個偏振鏡片順著一個偏振方向前後疊在一起,可以看到兩個鏡片的透光度很好,然後慢慢旋轉其中一個鏡片,會看見透光度逐漸降低,當兩個鏡片的偏振方向垂直時,兩個鏡片變成了幾乎不透光的黑色。此時在兩個鏡片之間插入第三個偏振鏡片,鏡片偏振方向與前後鏡片各相差45度,你將驚奇地發現三個鏡片竟然變得透光了!

上述兩個現象只能用「中間裝置對原子自旋和光的偏振產生了影響」來解釋。假設原子在通過斯特恩—革拉赫裝置前有確定的自旋方向,光子在遇到偏振鏡片前有確定的偏振方向(當然這個假設不符合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也許是因為部分原子的自旋方向在中間的斯特恩—革拉赫裝置的磁場作用下發生了偏轉,部分光子的偏振方向被中間的鏡片強行「扭轉」,或只有測量方向上的「分量」得以通過。雖然原因不是很清楚,但結論是肯定的:貝爾不等式實驗中,測量確實會對測量對象產生影響

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問:假定愛因斯坦所相信的「糾纏狀態的兩個粒子在分離的瞬間,已經'約定好'之後的行為」是正確的,在存在測量影響的情況下,由上一篇文章中的表1(見下表)是否依然能夠推導出貝爾不等式?

表1

在經典物理中測量宏觀物體時,只要測量方法設計得足夠精巧,對物體的影響就可以控制在很微小的範圍內,就可以用測量結果來描述測量對象,為求嚴謹,頂多加一句「誤差在某某範圍內」。而對於量子世界,卻只能說測量結果是什麼,不能說測量對象的某某值是什麼,因此這個問題無法從誤差角度分析,還得從概率入手。

上一篇文章說:按照愛因斯坦的觀點,對於兩個糾纏狀態的電子A和B,由於測量前電子在x、y、z方向上已經有確定的自旋方向,考慮到在相同方向上B的自旋測量結果與A相反,故A、B自旋的全部組合包含在表1中。

其中,Ax與By的相關率為:

Pxy=N1+N2-N3-N4-N5-N6+N7+N8

假設,測量A電子的裝置在測量時,會有 λA機率改變電子自旋方向,測量B電子的裝置有 λB機率改變電子自旋方向(嚴格控制測量影響的情況下,設λA、λB大於0且小於0.5)。按照愛因斯坦的定域性要求,A與B在測量時不存在互相影響,也就是說測量導致A、B的自旋改變不會存在相互協同,因此,將測量帶來的影響代入表1中Ax、By,概率分布應符合表2:

表2

表2中,「表1中概率」乘以「測量影響係數」為該行Ax、By值在測量時出現的概率。

設考慮測量影響後的Ax、By相關率為P'xy,P'xy 將等於將表2中各行的 「表1中概率」、「測量影響係數」、「Ax」、「By」四項之積求和後再乘以「-1」。P'xy = (1 - 2λA)(1 - 2λB)(N1+N2-N3-N4-N5-N6+N7+N8) = (1 - 2λA)(1 - 2λB)Pxy

類似,可得:

P'yz = (1 - 2λA)(1 - 2λB)Pyz

P'zx = (1 - 2λA)(1 - 2λB)Pzx

將上一篇文章推導出的貝爾不等式 |Pzx - Pyz| ≦ 1 - Pxy 兩邊乘以 (1 - 2λA)(1 - 2λB),有:| (1 - 2λA)(1 - 2λB)Pzx - (1 - 2λA)(1 - 2λB)Pyz| ≦ (1 - 2λA)(1 - 2λB) - (1 - 2λA)(1 - 2λB)Pxy|P'zx - P'yz| ≦ (1 - 2λA)(1 - 2λB) - P'xy ≦ 1 - P'xy這正是貝爾不等式,說明即使考慮測量對電子自旋的影響,測量結果應該依然遵守貝爾不等式 |P'zx - P'yz| ≦ 1 - P'xy (註:表2將測量裝置中各個測量方向的λ默認為相等,是為了簡化推導,實際情況不一定相等,但可以證明結論依然成立)。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測量所帶來的影響不會造成貝爾不等式被突破。上一篇文章中,實驗結果突破貝爾不等式與測量無關,在這點上實驗不存在缺陷。據此,我還是傾向於相信貝爾不等式實驗能證明愛因斯坦關於量子世界定域實在性的觀點是錯誤的。

約翰·斯圖爾特·貝爾(John Stewart Bell)

其實,要真正理解貝爾不等式實驗的意義,建議閱讀貝爾的論文原文《On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論EPR佯謬)(下載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b7ID0vQegX95w9n8sO4fg )。這篇論文的推導覆蓋了定域實在性前提下的各種可能(我在動筆寫上一篇文章時還沒有充分理解這點)。正因為貝爾不等式的推導過程是嚴密的,所以實驗結果給物理學界帶來巨大震動。

貝爾的論文不容易讀懂,如果直接按論文翻寫科普文章,我無法做到既邏輯嚴密又通俗易懂,所以只好參考其它科普文章使用表格來表述,雖然不如論文嚴謹,但這是比較容易看懂且能引導讀者理解貝爾不等式含義的方法。我適當增加了一些概念講解與過程推導,力求在保持通俗性的基礎上適度深入,希望對想更深了解愛玻之爭的朋友們有幫助。

我寫這四篇文章(前三篇連結:1 2 3),起初是為了幫助自己梳理思路,但的確也有無知者無畏的莽撞。我越寫越冒汗,深刻感受到量子力學的深奧,想更多地了解它。我已下定決心要啃一啃量子力學的專業課程,在學習完成前,不打算再寫關於量子力學的文章了。但願通過系統的學習,我能夠走出迷宮,那時再回來給這四篇文章做一個全面、準確的修訂和補遺。

謝謝閱讀,歡迎留言討論!

https://mp.weixin.qq.com/s/xb7ID0vQegX95w9n8sO4fg

相關焦點

  • 貝爾不等式: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學派的最終裁決者
    貝爾將一個電子的自旋方向s看作是隱變量,假定電子1自旋投影測量結果為A時,電子2自旋投影測量結果為B的機率f(s)只與自旋方向s有關,乘積AB的平均值P(b1,b2)等於f(s)A(b1,s)B(b2,s)對s的各種可能取向的積分。貝爾從這個平均值的定義式出發推導出了貝爾不等式,表明貝爾不等式與量子力學是不相容的。
  • 貝爾不等式和EPR悖論
    實驗表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說明不存在關於局域隱變量的物理理論可以複製量子力學的每一個預測(即貝爾定理)。在經典物理學中,此一不等式成立。在量子物理學中,此一不等式不成立,即不存在這樣的理論,其數學形式為∣Pxz-Pzy∣≤1+Pxy  貝爾不等式是1964年貝爾提出的一個強有力的數學不等式。
  •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22貝爾不等式的魔力
    我說:這真的很費解啊。他說:費解不就對了嘛,你不費解我就鬱悶了,玻爾不是常說「要是誰第一次聽到量子力學不惱火的話,他肯定是沒聽懂」嗎?我接著問:為什麼會這樣呢?李老師說:坦白地說,我們物理學家也很希望知道為什麼。不過這樣也很好,能多留一些為什麼給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來告訴我們為什麼吧。
  • 我國科學家基於星光隨機數,檢驗了貝爾不等式!
    據《中國網》報導,中科大教授潘建偉等人,率先實現了利用11光年外的星光產生隨機數,來排除貝爾實驗中的隨機數漏洞,成功驗證了量子力學的完備性!該項成果也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1935年,愛因斯坦為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謬」,並對波爾說「上帝不擲骰子」;1964年,英國科學家貝爾,提出能檢驗EPR的理論基礎——貝爾不等式;1982年,科學家阿斯派克特,首次完成了驗證貝爾不等式的實驗
  • 科學中最深刻的發現—貝爾不等式,一個決定上帝是否擲骰子的公式
    以至于貝爾在一次訪問中毫不客氣地談到:「馮·諾依曼的證明不僅是錯誤的,更是愚蠢的。」 貝爾是誰? 約翰·斯圖爾特·貝爾(1928.6.28—1990.10.1),從小表現出極高的才智,大學主修實驗物理,畢業後先在英國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然後轉去歐洲粒子中心。
  • 愛因斯坦也會有錯的時候?談超遠距離的量子糾纏
    當時尚未有太多嚴謹實驗證明其理論正確,尤其廣義相對論,理論當中的重力波甚至要到近年才被LIGO驗證,又或者基於學術界的黑暗與其他政治上的考慮反而沒獲頒諾貝爾獎。雖然因為量子力學拿到了諾貝爾獎,但愛因斯坦一生都對量子力學抱有一定懷疑,認為它是一個未完善不完整的理論。
  • 【量子物理】愛因斯坦錯了?史上最大貝爾實驗再度驗證他始終不滿意的量子力學
    而在第二個問題,「非局部性」上,量子力學中的「糾纏」能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允許處於一個時空的事件能瞬間影響處於另一個時空的事件,而在相對論中,光速才是宇宙中的最快速度。在他看來,量子力學的概率特徵是其理論不完備的表現,愛因斯坦生前曾一直並堅信其背後一定有著更為深層的物理原理能對此給出解釋,直至他於 1955 年去世,問題也仍未得到解答。
  • 世紀之戰:愛因斯坦和玻爾就「量子力學」大戰3回合,誰贏了?
    但是這個同樣天才的大腦一樣不肯輕易認輸,經過了一個夜晚,很可能是一個不眠之夜,玻爾找到了一條路來指點這一似乎天衣無縫的實驗的缺陷,而這條路竟然真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過這次會議多少是個轉折點,愛因斯坦終於承認了玻爾對量子力學的解釋不存在邏輯上的缺陷,他的主攻方向從找出量子力學的不自洽性,轉到證明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上了。 第3回合 EPR佯謬影響深遠 1935年,這場論戰達到了它的頂峰,一篇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
  • 微觀量子真的存在超距作用嗎?是不是能證明存在高維空間?
    其實量子力學裡並不存在什麼超距作用,所以也不能由此證明存在高維度。說到超距作用,一般就是指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聯名提出的E.P.R悖論,不過現在一般被稱為E.P.R佯謬,因為裡面並沒有悖論。據說原始的E.P.R論文描述很複雜,我們現在聽到的一般是簡化的科普版,有人把它稱為愛因斯坦的手套。說有一對手套被裝在兩個盒子裡,分別送到地球的南北極,在打開任何一個盒子前,你可能並不知道哪個是左手哪個是右手,直到打開盒子,南北極的手套的左右就同時被確定了,但愛因斯坦認為這是它們分開裝進盒子那一刻就已經確定的,你打開任意一個只是查看結果而已。
  • 愛因斯坦和玻爾爭論
    愛因斯坦和玻爾留給後人的世紀謎題量子力學建立初期,「糾纏」這個現象就引起了所有物理學家的好奇,愛因斯坦將其稱之為「遙遠地點之間的詭異互動」。上世紀,關於糾纏現象的看法將物理學家劃分成了兩派: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對於微觀的量子世界,所謂的「實在」只有和觀測手段連起來講才有意義;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測量結果一定受到了某種「隱變量」的預先決定,只是我們沒能探測到它。
  •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是哪個?宇宙常數還是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在反對量子論的道路上是鑑定的,他不遺餘力地提出各種思想實驗,在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上提出了神秘光箱實驗,不過毫無懸念地被玻爾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擊敗,不死心的愛因斯坦又在1935年和同事波多爾斯基和羅森一起發表論文《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備的嗎?》
  • 宇宙貝爾實驗:再次證明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發表了一篇題為《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認為是完備的?》。在該論文中,他們設計了一個思想實驗,稱為EPR思想實驗。該實驗是描述了定域實在論和量子力學完備性之間的矛盾。△ 1935年愛因斯坦等人發表的論文。EPR是以三位作者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的。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得到檢驗
    基於這個理解,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貝爾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該定理對於兩個分隔的粒子同時被測量時其結果的可能關聯程度建立了一個嚴格的限制[1]。如果實驗上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則意味著從定域實在論出發的預期不符合量子力學理論,也就是說,量子世界本身就是概率性的。
  •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EPR)悖論是如何描述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簡稱為EPR悖論,它是一個思想實驗,旨在證明量子理論早期公式中的內在佯謬;它是量子糾纏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根據量子力學,這個悖論涉及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之所以將其歸類為悖論,是因為它似乎涉及到兩個粒子之間以大於光速的速度進行通信,這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衝突。悖論的起源這個悖論是愛因斯坦和波多爾斯基之間激烈爭論的焦點。愛因斯坦對波多爾斯基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發展的量子力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基於愛因斯坦開始的工作)從來都不滿意。
  • 10萬遊戲玩家助力史上最大量子實驗,超距作用或動搖愛因斯坦理論
    導語:最近,一次革新性的量子實驗證實了「超距作用」的真實性,這個愛因斯坦一定會討厭的怪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相關聯的粒子會超光速地交流。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愛因斯坦的「定域實在論」。該研究的合著者、西班牙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所的量子光學教授摩根·米切爾告訴記者說,他們最近一項新研究的研究結果報告與愛因斯坦的「定域實在論」相矛盾。「愛因斯坦關於局部現實主義的世界觀是物體的本身屬性不隨人為觀察而改變,並且沒有任何物理作用能比光速更快。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是承認事實,還是否定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並且對量子論的建立發揮過關鍵作用。不過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是不滿意的,他的「上帝在擲骰子」就是對以玻爾為首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的不滿。除此之外,愛因斯坦還和波多爾斯基、羅森一起發表了EPR思想實驗,想說明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
  • 愛因斯坦為什麼總說:上帝不扔骰子?
    相信大家經常聽到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上帝不扔骰子。但是你真的了解這句話背後的內涵嗎?且讓我來給你分析分析。首先愛因斯坦說這句話主要是針對量子力學而言,因為愛因斯坦憑藉出色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贏得了全科學界的掌聲和點讚,所以當時愛因斯坦的名氣已經是如日中天、召喚神龍了。
  • 愛因斯坦錯了:「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
    人們近日又一次證明,愛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錯誤。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圖為研究人員克裡斯特·沙爾姆在調試貝爾實驗中用到的光子源。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1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近日又一次證明,愛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錯誤。最近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確存在,並為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愛因斯坦用這一概念描述量子力學,即組成物質和光的最小粒子具有的一系列奇特表現。
  • 上帝投擲的骰子——愛因斯坦的幽靈超距作用
    光電效應理論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量子力學領域奠定了他的重要地位,然而該理論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深意卻深深地困擾著愛因斯坦。眾所周知,愛因斯坦以推導出質能方程E=mc^2聞名於世。愛因斯坦、波爾多斯基和羅森的「定域性隱變量理論」嚴格地限定了得到結果為「1A」或者「B0」的機率,因為結果是可以被提前定義的。基於粒子的狀態在測量前是完全不可確定的理論,貝爾演繹了有著不同限制的純粹量子方法,並以此預測了混合的測量結果,而這些結果在粒子狀態可預定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存在的。繼貝爾得出檢驗EPR理論的方法後,物理學家們據此展開了實驗。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量子力學大師們波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說過嗎?沒有。曾經與上述幾位大師為代表的哥本哈根派對著幹的愛因斯坦、薛丁格說過嗎?也沒有。那麼是誰說過呢?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