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奢侈品,能讓人的社交圈得到提升嗎?

2020-12-14 康斯坦丁

我們總是喜歡看到這些橋段——有錢人不顯山不露水低調,並「打臉」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穿拖鞋、白背心的廣東大叔,是家裡有10棟樓的富豪;比爾·蓋茨的女兒穿衣樸素,都是商場中的平價款,卻比很多富二代要更有素養……但這些段子看看就好,現實生活中「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簡單舉個例子,很多高級酒店會在門口放一個提示牌——衣冠不整者恕不接待。這也從側面表面,對一個人實力、素養的認知,首先是從穿著、打扮相關的衣服、飾品、包包等方面進行判斷。而劃分市井與精緻之間的分割線,就是奢侈品。縱然目前有「穿奢侈品就是暴發戶」、「奢侈品代表不了品味」等言論,但聽起來都有一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

奢侈品與大學文憑類似,其實都起到「敲門磚」的作用。大學文憑,能夠讓人「敲開」大公司的門。而奢侈品,則能讓人在日常的社交活動中,快速去提升自己的社交圈。這是因為,當人們身上有多件奢侈品後,能夠幫助更高級別社交圈中的其他人迅速確定你的地位、實力等。如此一來,其實就變相降低了人們融入更高級別社交圈的成本。

想像一下,當你與更高級別社交圈的人還素不相識時,奢侈品能夠大幅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從LV包包,到阿瑪尼的衣服,再到百達翡麗的手錶等,其他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你的實力,並有極大可能接納你。在無形中,奢侈品其實就在將人的社交圈得到提升。

從理論角度看,奢侈品也承載著更大的文化價值。法國哲學家鮑德裡認為,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其實都是些「符號物體」——商品的功能發生巨大變化,人們消費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其象徵的文化價值。而製作精良、價格高昂、有著悠久歷史的奢侈品,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這些文化價值,也被更高級別社交圈的人所承認。在奢侈品共同的「符號」影響下人以類聚,就會對社交圈的提升帶來更大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奢侈品作為提升社交圈的「敲門磚」,畢竟只是起到「通行證」的作用。在進入更高級別圈子後,人們能否留在這個社交圈並穩固與他人的人際關係,還是需要自己的素養、見識、眼界等。如果只有奢侈品卻沒有相應的個人無形資產,那麼意義也並不大。

年輕人不應該因沒有奢侈品而自卑,但也更不應當因有了奢侈品就飛揚跋扈、目中無人。有著極高的人格魅力,在任何社交圈子其實都無往而不利。所以在與別人的接觸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奢侈品對提升社交圈的作用,也不能過度仰仗奢侈品。修煉好自己的「內功」,才是讓人們在社交關係中不斷發光、吸引他人朝自己聚集的不二法門。(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相關焦點

  • 微信朋友圈購大牌奢侈品,貨不對板,能退款嗎?
    上海市人民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當事人A妹在朋友圈看到奢侈品大牌包包的廣告後聯繫微商B君購買,結果收到貨物之後發現是假貨且證明其品牌的配件與提供貨物不配套,大大降低了A妹的消費體驗感,遂訴至人民法院。此類商品糾紛不在少數,多數消費者都是購物時基於下單付費沒想太多,結果收到貨物後不滿意又疲於跟微商扯皮,到頭來花了冤枉錢。怕麻煩,懶得起訴,一聲「算我倒黴」,自扇耳光。
  • 中國消費者「回流」 買爆國際大牌 奢侈品消費增長創新高
    因疫情影響以及出境遊受限,中國消費者今年買爆了國際大牌奢侈品。投行傑富瑞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作為最先從疫情中恢復的市場,已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中堅力量,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在全球個人奢侈品消費中的份額激增,從2019年的38%猛增到80%。
  • 高端消費復甦,中國將成全球「老大」!北京奢侈品展明年7月舉行
    全渠道營銷與數位化社交媒體創新會繼續成為各大品牌努力發展提升的方向。從消費情況來看,中國消費規模穩定增長;箱包和珠寶在中國消費比重中佔比高達50%;中國奢侈品市場外資品牌佔據市場份額較大,行業集中度較高。中國市場奢侈品銷售額的反彈是亞洲地區維持業績增長的關鍵。未來五年內,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 英媒:中國奢侈品主要消費人群並非富人
    消費者在上海國際金融商場的古琦豪華精品店挑選產品  英國路透社3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奢侈品的主要消費群體:並不富裕且追趕時髦的年輕人  中國的國際性奢侈品牌消費正日漸擴張,和傳統的以極端富有人群為主要消費群體相比
  • 追女生經驗:利用好「社交圈原則」,提升吸引速率
    在追女生過程中,有一個很有效的吸引方法是:社交圈原則。「社交圈原則」意思是:一個人的社交圈有多好,能從一定程度上代表這個的魅力,所以,男生只要在追女生的過程中,利用好「社交圈原則」,就能提升吸引女生的速率。男生的社交圈有多好,相當於他的個人魅力就有多強,吸引女生效果會更好。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定律叫:社交認證。
  • 奢侈品已成日常消費,你買的包包是真的嗎?
    近年來,消費者奢侈品購買力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每年至少會買走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奢侈品,貢獻消費金額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基於龐大的奢侈品消費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於各種奢侈品的真偽提出質疑,現在讓我們簡單的學幾招看看真假吧~logo通常是我們辯別真假的第一步,今天胖虎就要告訴大家兩鑑定logo真假的小妙招。 鑑定logo當然是先從字母看起,直接舉例LV,如圖,你能看出這個logo的真假嗎?
  • 國人對奢侈品的消費心理。
    國人眼裡的奢侈品非常多,可以說是玲琅滿目,這些奢侈品從包包到手錶,從服飾到汽車,無所不涉及。那麼在國人眼裡哪些品牌屬於奢侈品呢?愛馬仕、香奈兒、古馳、勞力士、勞斯萊斯、賓利、卡地亞等。那麼說道這裡,有人會問,那還有江斯丹頓或者布加迪威龍呢,但別忘記,奢侈品是廣泛應用於消費者的,江斯丹頓和布加迪威龍只能說是收藏品。
  • 你知道嗎?全球奢侈品市場超過50%的增幅都來自中國
    這部分年輕人和父輩相比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因此擁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以及個性化消費需求,更願意為高品質商品支付溢價。從購買的商品種類看,服飾、腕錶、珠寶、手提包等品類的消費最多。隨著社交媒體影響推動著奢侈品消費觀趨於成熟,更多消費者開始認可並欣賞設計、面料和工藝等元素。了解品牌之外的更多知識,成為年輕人交往的一種社交資本。另一方面,在購買奢侈品的因素裡,相對設計、工藝、面料而言,價格似乎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這是主要是因為國人收入越來越高,消費力越來越強了,消費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結構。
  • 消費的B面:個體社會化進程中的奢侈品消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的B面|個體社會化進程中的奢侈品消費近年來,新聞人物在衣著、配飾方面選擇的奢侈品牌經常能在新聞之外形成話題。作為全球消費市場中的主要增長動力,中國市場個人奢侈品消費站全球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12%上升至2020年的33%左右。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測算,雖然受全球疫情影響奢侈品市場受到衝擊,但中國市場在2020年或能實現20%-30%的增長。
  • 消費的B面|個體社會化進程中的奢侈品消費
    作為全球消費市場中的主要增長動力,中國市場個人奢侈品消費站全球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12%上升至2020年的33%左右。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測算,雖然受全球疫情影響奢侈品市場受到衝擊,但中國市場在2020年或能實現20%-30%的增長。
  • 貝恩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消費回流,今年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增長創新高
    今年疫情,全球奢侈品銷售受到嚴重衝擊,市場萎縮23%。不過,中國因控制疫情得力,消費市場回暖快,奢侈品牌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幾乎翻了一番。
  • Hermes、Loewe你會正確發音這些奢侈品嗎?
    中國人是第一大奢侈品消費群體,我們用它們來顯示財富、彰顯不同品味、擴大社交圈。不過想要正確念出奢侈品品牌的外文發音時,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英語已經足夠難了,更不用說熟練掌握其他歐洲語言了。然而中國的精英們了解熟練掌握法語、義大利和西班牙奢侈品品牌外文發音的價值。
  • LV、香奈兒和Dior這些大牌和中國「古代奢侈品」比,簡直弱爆了!
    中國人買奢侈品這件事,現在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佔全球總額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今已達到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說,中國人對奢侈品的需求近乎狂熱。但其中,73%的消費行為都發生在國外;而這些奢侈品,幾乎全是外國品牌。中國人買奢侈品,買的都不是中國奢侈品。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奢侈品牌。」涼薄如斯。真的是這樣嗎?
  • 一個優質的社交圈,12-18人就足夠了
    一個有效的核心社交圈一般由12-18人組成,不過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數,而是結構:「 一個核心社交圈子必須囊括精準、多元化的人群,同時還必須跨越層級、組織、職能、地區的界限。核心圈子裡的人應該能夠幫助我們學到更多東西,讓我們在做決定時不被偏見左右,同時在個人層面上得到更多的成長和平衡。
  • 調查: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增加 實體店購物熱情不減
    【歐洲時報8月20日賈言編譯】新冠疫情對中國奢侈品消費帶來什麼影響?後疫情時代,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會有哪些改變?絕大多數的中國消費者認為在中國比在國外安全感更高:8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已經渡過了疫情最糟糕時刻,另有94%的人感覺疫情期間中國比世界其他地方都更加有安全保障。因此,即使有朝一日旅行禁令取消,中國消費者還是偏向選擇在國內旅行,這就會為國內奢侈品消費帶來持續增長。 中國顧客如何改變消費習慣?
  • 20歲人群跨入奢侈品消費行列
    20歲人群跨入奢侈品消費行列一瓶香水幾千元,一個挎包要幾萬元,這不是變相搶劫嗎……如果您的思想還這麼認為,說明你已經out(落伍)了。據道稱,全球資訊管理公司麥肯錫發布報告稱,2010年,在華奢侈品銷售額已達到120億美元,預計2015年,中國奢侈品銷售額將達到270億美元,屆時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在奢侈品風靡的大環境下,西安市場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記者調查採訪了解到,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奢侈品在西安的消費也可以用「火爆」來形容。
  • Vogue Business x 虎嗅:中國年輕人消費奢侈品的5個新常態
    如果我們定義平均每月購入一件以上奢侈品的用戶為 「重度奢侈品用戶」,那麼此次調查中有 43% 的人為此類人群,且他們的月收入超過 5 萬元這一區間。從消費人群結構上來看,90 後(1990 至 1994年間出生)為消費主力,貢獻了 44% 的消費總額。
  • 線下實體店+直播賣貨 二手奢侈品迎來消費上行
    全球疫情的影響讓「消費降級」成為熱詞,但奢侈品行業寶格麗、LV、Chanel等一線品牌逆市漲價,漲幅和漲價頻率都超出了往年的正常調整水平,同時性價比更高、並可滿足社交需求的二手奢侈品行業也迎來消費上行的趨勢。
  • YouGov:有錢人追求體驗式消費勝過購買奢侈品
    他認為富人對於奢侈品的消費,是因為看重這些物品標誌著貴重價值和榮譽,因此「高價」和「美學」的融合成為富人對於奢侈品的要求。但現在,富人們好像也不再「只買最貴」了。調研機構 YouGov 和時代公司聯合進行了一項調研,結果表明,有錢人現在花在購買諸如珠寶首飾和名表這些華麗炫目的物品上的錢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對於體驗式消費的追求,比如旅行;有錢人給家庭購置物品的花費在減少,外出就餐的花費卻在增加;有錢人購買大件商品雖然預計有 7% 的增長率,但僅有 22% 的人會預算為其花費 7 萬美金以上,富人對於此類物品購買時更為謹慎。
  • 視頻、社交、現場、消費……「音樂+」能有哪些想像力?
    音樂是一門好生意嗎?音樂產業走到哪了?我們試圖將音樂作為一種對時代的記錄和採樣,從中觀照當代年輕人的精神消費樣貌,也試圖梳理音樂產業的格局與未來。音樂正在滲透生活娛樂、社交和消費的方方面面。在剛過去的這個「原創音樂的夏天」,從《聲入人心》《中國新說唱》到《樂隊的夏天》,越來越多人開始聽搖滾、說唱、電音甚至古典。我們也看到一些行業層面的新趨勢:「聽覺工業」正逐漸向「視覺工業」轉變,音樂社交的想像力與局限性並存,現場娛樂這塊蛋糕靜待切分,音樂到消費的鏈路更加通順……音樂是一門好生意嗎?音樂產業走到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