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
你好!
感謝你對《成功就業》公號的信任!
「騎驢找馬」這件事,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觀念。
用人單位很反感學生的這種行為。
一位HR憤慨地說,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一個單位在招聘的時候是很認真的,一旦選擇了應聘者,就會著力去培養他,把他從一個職場菜鳥培養成一個成熟的職場人士,可是對方完全對工作不尊重,只想著找到更好更合適的工作後一走了之。那我們交給他的工作怎麼辦?我們為了培養他付出的資源與心血誰來買單?我們因為招聘了他而錯失了那個真正想來這個崗位上工作的人的機會成本誰來彌補?
所以幾乎所有的單位都會用盡力氣預防一不小心招到這種「不專一」的「騎驢找馬」的人。
他們會在招聘時問他對公司文化的了解、認可度,會問他對要應聘的職位的了解、對未來發展的預期。
一旦發現應聘者並不太了解,他們便會拉緊「騎驢找馬」這根弦。
但是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並不認同單位的說法:
一個人哪能一輩子從事一份工作的?換工作是必然的,人往高處走嘛,如果一輩子呆在一個地方,那說明這個人沒有成長。
而且,很多大學生在畢業時都沒能明白他到底想幹啥、能幹啥,職業探索尤其需要實踐,只有在真實的職場中,他才知道這份工作、這個行業是不是他喜歡的、他能幹得了的。他不在實踐中去探索,光靠想,能想明白嗎?社會要給大學生職業探索提供機會呀!
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該聽誰的呢?
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毛主席他老人家講過,不吃梨子,你是不知道梨子的滋味的。不入職場,你確實不能知道自己想的跟實際有多大差距。
確實你得親自去職場探索,而且確實如果你發現你所幹的並非你喜歡的和你幹得了的,那也要及時止損,去找另一匹真自屬於你的「馬」。
聽了上面的話,你覺得就業sister是不是在鼓勵你「騎驢找馬」?
其實不是,「騎驢找馬」是明知你並不喜歡,也知道自己並不適合眼前的這份工作,但是為了目前不「空窗」,有一份工作「備胎」,好讓你安心地找第二份工作的「不得已而為之。」
而探索自己是你確實不知道你真正的職業興趣、你的能力所在,有一份或幾份感覺應該是自己能幹得了的、也喜歡幹的工作,經過你的慎重選擇,你決定進去試試的。
1、「騎驢找馬」是你沒有選擇的選擇,而職業探索是你不太清楚方向,但並非沒有選擇;
2、「騎驢找馬」是你明確知道現在的工作不是自己所愛,而職業探索是你不確定現在的工作是不是你的最愛;
3、「騎驢找馬」是你要一邊幹著這個一邊要找著另一個,而職業探索是你要專心致志地幹下去的一份工作,直到發現它並不適合你。如果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明白它確實是你想要的,那你可能會跟這份工作在一起相處很久。
所以不要混淆了「騎驢找馬」和「職業探索」,更不要打著「職業探索」的名義「騎驢找馬」。
可是正如你所說,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得了什麼,那怎麼辦呢?
那也不能到明知不喜歡的崗位上浪費你自己的時間和單位的資源,還會搭上你自己的信用,而且,這份你並不滿意的工作並不能對你的第二份工作有任何加分,可能還會減分,對你未來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好處。
首先,在校期間不要傻玩,大學期間是最佳的探索職業探索時機。
大學為你提供了吃飯住宿的地方,為你試錯的成本買單,可是你到了畢業了再試錯,你要付房租、你要吃飯,你沒有機會再試錯。
除了上課,大把大把的時間還有校園廣告欄裡那麼多的實習機會便是讓你去探索的,你可別浪費了時機。
如果你到畢業了還不知道你該幹什麼,這個代價有點大。
別的同學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職業方向,甚至在實習的過程中早早和用人單位籤了約,在實習的過程中把自己鍛鍊成了一個成熟的職場人,一畢業就進入職場,平步青雲,一步一個臺階地往上走,三年之後已經重任在肩、前程一片大好,可你還在探索,你不急誰急?
就算不跟同學比,可是生存的壓力還是有的。
從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加偏遠的農村來的同學要想留在一線城市,更是要提前探索自己的職業之路了,如果你到畢業了還沒找到方向,你在一線城市能活下去都成問題,還談何理想呢?
其次,如果你也努力探索了,還是搞不明白方向,那就要求助於專業人員。
每個學校都有就業指導老師,會為你提供一對一的諮詢,在諮詢中通過各種專業測試和活動來讓你了解你的興趣、能力何在?
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
你想實現什麼樣的人生價值?你覺得怎麼樣能實現?
迄今為止你做過的哪些工作最有成就感?這對你未來求職有何幫助?
你的性格和哪一類的工作匹配?
你有哪些資源?你能得到哪些工作機會?
……
想信專業的諮詢會讓你對「我是誰?我想幹什麼?我能幹得了什麼?什麼會讓我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這些問題的考慮越來越清晰。
再次,如果你還是不太清晰,或者不想這麼稀裡糊塗地進入職場,「GAP YEAR」也是不錯的選擇。
Gap Year百度解釋為間隔年、空檔年,是西方社會通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近幾年越來越多21到23歲、已經獲得學位的年輕人也開始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間隔年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生通過Gap Year可以學習生存技能,增進自我了解,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為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準備。空檔年在西方國家非常流行。有的學生在初中或高中階段就有了Gap Year的經歷。
Gap Year主要以旅行為主並通常結合以下幾種進行:
1. 做志願者工作
到發展中國家如印度,中國,尼泊爾等地進行關於教育,醫療,環保等方面的志願工作。
2. 打工賺錢或旅行
有些學生把時間用在旅行上,有些則用在工作上。而更多的則邊工作邊旅行,用工作賺來的錢支付旅行的費用,到了一個城市住下來找一份工作,體會不同的職場生活和人生百態,很多的Gap Year的學生有一個普遍的選擇,那就是參加國際志願服務。
3. 投身於全球教育
另一個正在興起的趨勢是投身於全球教育,包括語言教學,居住在當地人家,文化傳播,社區服務和獨立學習。這些實踐存在於像印度、中國、摩洛哥、巴西丶印度這樣的國家。
我第一次聽說Gap Year是從一個名校畢業生哪裡聽來的,她家境良好,而且父母都很支持她Gap Year,她花了一年的時間去雲南落後的山區做支教,收穫良好,回來後創辦了自己的公益機構,專門做支教工作。
她跟我說這一年收穫良多,她從支教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
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想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你一定能!
你走過的彎路,都會為你的未來添加更多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