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13日,外國語學院「明德國際」厚重人才成長支持計劃項目組織師生赴法國、德國開展訪學交流活動。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孟虹、外國語學院教授謝江南、國際關係學院講師梁雪村、外國語學院團委副書記許豔豔以及來自外國語學院、國際關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全校8個學院的16名「明德國際」項目學員參加此次活動。訪學期間,師生們先後前往巴黎第七大學、柏林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EMST)、柏林自由大學(FU Berlin)等高校參觀,並與在校師生座談交流。在柏林期間,項目成員還與德國聯邦議會議員互動交談和參觀聯邦議會大廈,並與德國外交政策協會青年學者(Junge DGAP)就中德關係熱點問題展開討論。
7月8日和9日,訪學團先後參觀了法國著名的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s Paris)、巴黎七大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7月10日,訪學團師生應邀前往法國著名高校巴黎七大,與該校東亞語言文化系漢學部主任宇樂文副教授座談交流。宇樂文介紹了巴黎七大的辦學理念、漢學系的發展狀況以及本人的專業研究方向。「明德國際」項目指導老師謝江南、梁雪村先後代表項目組成員,對於巴黎七大的邀請致謝,並介紹了項目組訪學法國的計劃,項目組輔導員鄭彬和李曉琳則簡單地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沿革、辦學宗旨、就讀體驗以及「明德國際」項目的成員情況。在自由交流環節,學員們還提出了有關巴黎七大的漢學研究現狀、法國大學生專業選擇傾向的具體內容等問題,宇樂文一一予以回復。
在結束巴黎訪學後,7月10月晚「明德國際」項目成員一行20人前往柏林,開啟為期三天的對德國的考察活動。7月11日上午,項目成員應邀參觀歐洲管理技術學院參觀。該校是一所極具創新力的國際一流的私立學校,由25家全球領先的德國企業和機構於2002年創建。學校將「領導力、創新和商業分析」作為三大辦學重要目標,不僅提供全日制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管理學碩士項目,還為社會提供公開課及定製高管教育課程,並為政治、商界和學界鋪設跨學科對話平臺。經過短短十餘年的努力,該校現已躋身全球頂尖前15名商學院之列。
在交流會上,ESMT的項目總管延斯·魏曼博士(Jens Weinmann)結合德國的政治與文化變遷,向學員們介紹了校址的獨特背景和周邊環境、學院建築的歷史變遷以及ESMT的創建歷史與發展現狀。在隨後的提問環節,「明德國際」項目組學員商學院張璐瑤、信息學院邊關月、國際關係學院褚洋君和外國語學院季天譽針對ESMT的辦學宗旨、德意志民族特性和中德貿易發展前景等提問,魏曼博士一一耐心解答。交流結束後,魏曼和蘆蕾帶領訪學團一行參觀了這座始建於1713年、見證了眾多德國歷史上的重要時刻的學院大樓。通過短暫而賦有意義的交流,學員們不僅獲得了與德國商界精英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而且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德國近現代的發展歷程,拓展了視野和知識,更加意識到不斷努力提升自我的必要性。
7月11日下午,「明德國際」項目組來到柏林自由大學,與東亞研究所漢學系(Ostasiatisches Seminar/Sinologie-Chinastudien)和全球政治學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Politics)的部分師生展開交流。柏林自由大學的前身是1810年由普魯士教育學家洪堡兄弟創建、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的著名柏林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位於菩提樹下大街的柏林大學隸屬蘇佔區的原民主德國政府管治。為了追求學術自由,該校的部分師生出走,在西柏林達勒姆區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柏林自由大學,旨在追求「真實、公平、自由」。而原柏林大學為了紀念其創始人,更名為「洪堡大學」。在20世紀50年代,柏林自由大學便以其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眾多的卓越成就蜚聲歐美,成為西德學術的重鎮之一。2007年,該校在全德首輪第二批「卓越大學」評選中獲勝,成為德國9所受聯邦政府重點支助的「卓越大學」之一。2012年,該校再次蟬聯全德「卓越大學」榮銜,成為目前德國境內11所綜合教學和研究實力最強的大學之一。目前,該校是柏林市內規模最大的公立大學,其漢學系堪稱德國最大的中國研究中心之一,研究方向橫跨中國社會、經濟和歷史等多個領域,重點聚焦現代和當代中國及中德關係。
在該校中德法治關係研究專家李可嘉(Katja Levy)教授的安排下,正在柏林自由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來自對外經貿大學的德國經貿問題專家史世偉結合李克強總理訪德舉行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的最新成果,為訪學團做了一場關於中德經貿合作最新動態的交流報告。史世偉的報告讓學員們得以更深入地認識到目前中德經貿合作的形勢,為分析中德其它領域合作的現實問題提供了很大幫助。隨後,新聞學院王俞歡、外國語學院季天譽和朱國成、馬克思主義學院胡明路和姜良旭等學員就「世界公民」的自我身份認同、柏林自由大學的國際化進程以及女性在德國的政治參與情況等提出問題,史世偉和其他德國同學分別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與明德項目師生展開了進一步討論。報告交流結束後,李可嘉的科學助理安雅(Anja K. Ketels)帶領學員們參觀了校園,介紹了柏林自由大學的著名建築,讓大家更加切身地體會到這所歷史獨特的大學的「自由」氛圍。
7月12日,訪學團來到德國國會大廈參觀,並與在聯邦議會工作了20餘年的議員杜特(Marie-Luise Dött)開展座談交流。位於斯普雷河畔的國會大廈不僅是德國政治辯論和決策的中心,也是目前德國每四年一次聯邦總理選舉及每五年一次聯邦總統選舉的所在地。這座大廈始建於1884年,原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帝國議會所在地,後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會址。希特勒上臺後,曾假借「國會縱火案」廢棄議會民主制,國會大廈也受毀長期擱置不用。冷戰期間,這裡曾是東西衝突的最前沿之地。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再度成為德國首都後,這座具有歷史沉澱的大廈經整修後,於上世紀末再度成為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
在座談中,學員們就自己關注的領域提問。來自商學院的張璐瑤提問德國如何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緩慢進度與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杜特從嚴密合理的規劃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工程地附近居民的投訴權利以及基建問題與其他政治經濟問題的協調性等方面給予了詳盡的解答。外國語學院的楊斯予更關心德國為什麼很難推行精英教育,杜特從社會公平方面解釋了雙軌制下德國人對精英教育的看法。此外,其他學員還提出了關於德國「工業4.0」給中國的經驗、德國人的民族性格、默克爾對難民問題的應對、德國政黨等方面的問題。杜特對於學員們的提問感到很高興,並予以回答。
交流結束後,訪學團在杜特的陪同下參觀了國會大廈。整棟國會大廈顯示出傳統與現代的交織、自由包容與嚴謹縝密的融合。不論是充滿藝術設計感的議員禱告室,還是極具現代化氣息的旋轉玻璃穹頂,都給訪學團成員留下深刻的印象。學員們在參觀中親身感受了德國議員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態度,增進了對於聯邦議會工作內容和運行機制的了解,豐富了知識儲備,拓展了國際視野。
「明德國際」項目成員在柏林官方活動的最後一項是與著名德國外交政策協會青年組成員(Junge DGAP)的交流。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創建於1945年,是一個獨立的、無黨派的、非營利的德國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智庫。該協會在過去的逾70年間,一直致力於推動德國各界對於外交政策的公共討論。
7月12日晚上,項目組來到坐落於德國外交政策協會附近的蒂爾加滕公園新湖(Neuer See im Tiergarten)旁。據史料記載,新中國首任總理周恩來在上世紀20年代初遊學柏林時,曾與其入黨介紹人張申府、劉清揚等人在此地郊遊划船並留下珍貴照片。
19時,項目成員到達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協會青年組負責人詹妮弗·佩諾(Jennifer Pernau)和青年組對外交流工作負責人菲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mann)等協會成員組織開展交流座談。
霍夫曼致辭,孟虹代表項目組成員致謝,項目組學生助理鄭彬向德方介紹了明德國際項目概況及成員情況。隨後,座談活動在德國外交政策協會青年學者衛安雅(Anastasia Wischnewskaja)的主持下正式拉開帷幕。「明德國際」項目成員、英語系學生江頌賢在德語系楊斯予和國際關係學院褚洋君的協助下,作了主題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德國形象」的報告,重點從中國歷史、社會等多角度勾勒展示了20世紀以來中國人對於德國看法的變遷。衛安雅也向項目組成員介紹了「德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根據她的闡述,德國人對中國關注度最高的是中國食物,但迄今還有許多德國人對中國乃至亞洲了解甚少。總體而言,德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程度不一,對中國的印象整體也比較多元。
兩個信息豐富、精彩紛呈的展示結束後,交流活動進入自由討論的緊張環節。與會人員主要就四大議題展開討論:為什麼中德兩國民眾會對對方國家產生上述印象?如何看待21世紀初中德兩國的社會變遷?中德兩國目前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未來中德雙邊關係有何發展前景?整場討論用英語展開,中德雙方成員均各抒己見、妙語連珠,真正實現了「交流觀點、碰撞思想」。
此次交流活動對學員們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和多元化知識運用能力都是一次極大的考驗,學員們在思想的交鋒中提升了自身的思維和應變能力,也意識到換位思考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參加此次活動的還有曾獲得「德國總理獎學金」原人大德語系研究生陳曉瑋等「柏林人大人」。
在柏林期間,訪學團還參觀了柏林圍牆遺址、布蘭登堡門、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波茨坦會議遺址以及萬湖會議遺址等歷史文化場所,通過親身「現場」深刻感知德國的歷史演變,並在考察期間不斷互動交流和問題的提煉,藉助參觀學習,增進了對於原習得的書本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並從德國人對於歷史錯誤反思的態度和一系列「以史為鑑」的措施中,認識到歷史與民族性格和認同的雙向塑造,以及歷史反思對於建構未來德國乃至世界可持續性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對德國政治與社會現狀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通過此次短短近一周歐洲兩國的訪學交流活動,學員們親身感受了作為歐洲一體化「領頭羊」的法國與德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氛圍,更為深層次地理解了歐洲的過去和現在,不僅開闊了國際視野,加強了對於國際事務的認知能力,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實踐水平,從而為日後真正成長為國際化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礎。
「明德國際」厚重人才成長支持計劃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厚重人才成長支持計劃」實施方案》的有關要求,由外國語學院牽頭負責實施的國際事務與跨文化領域複合型人才培養計劃。項目以培養「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學習國情校史和多學科專業知識、開展系列課題研習和讀書交流會、組織海外訪學、志願服務以及實踐參觀等多位一體的學習模式,全面提升項目成員的綜合素質,著力培養一批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過硬的綜合素養、卓越的領導能力和文化包容力、並立志從「國民表率」成長為「世界棟梁」的複合型人才。經過近一年半的培訓,「明德國際」厚重人才成長支持計劃第一期學員將於今年下半年圓滿結業。結合此次赴歐調研,學員們返回學校後還利用假期,先後完成了題為「中國與德法文化和歷史遺址保護分析研究」「博物館與德國的集體記憶」「柏林建築中的文化政治:以柏林圍牆、ESMT、柏林自由大學和國會大廈為例」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