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乘坐北京地鐵7號線!」8點半,地鐵7號線垡頭站C口,扶梯上方的屏幕上飄動著紅色的歡迎字幕,地鐵到站出站的聲音從下方傳來,列車將住在東五環的上班族運送至三環以內。
然而,住在垡頭站附近的居民卻無法享受家門口有地鐵的便利:C口和附近的直梯出入口均大門緊閉,電子地圖甚至不顯示該站。
「要坐地鐵得去歡樂谷那邊,我們這兒坐不了。」家住附近翠城馨園的黃阿姨對路人找地鐵站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說是只有一個出入口,不安全,所以不能用。」
截至2016年底,北京地鐵共計運營19條線路(含18條地鐵線路與1條機場線),除機場線外共計有286座車站。
北京晚報記者走訪發現,北京地鐵出入口數量偏少、與周邊聯繫不緊的現象較為普遍,周邊居民希望有的地鐵站出入口能再多一些。
垡頭站
因拆遷還未完 遲遲無法開通
2014年底,7號線投入使用。而早在開通前半年,黃阿姨就聽說垡頭站可能無法如期投入使用,這一消息隨後得到了地鐵建設方的證實:由於北側出口附近的拆遷問題沒有談妥,北側出口還未開建,所以無法按期開通。
「當時我們都不明白,為什麼北側出口沒建就不能開通,畢竟南邊有一個出口啊。後來聽說是消防有要求,地鐵站必須得有兩個以上的口,否則怕出事了不安全。」黃阿姨說,自那之後,附近的居民就天天盯著看北邊的平房和幾棟樓房什麼時候拆,如今三年過去了,圍擋倒是圍起來了,什麼時候拆,還是個未知數。
「時間長了我就納悶,第一,為什麼在選出入口位置的時候沒有先了解好附近的情況?第二,為什麼不多規劃幾個出入口?東邊的雙合站和焦化廠站都是四個出入口,如果當時垡頭站也是規劃了四個口,哪怕是一個口因為拆遷問題建不了,但還有其他三個口能用,也不至於今天開通不了啊。」
黃阿姨表示,自己所住的翠城馨園小區少說也有四萬居民,更別提周邊其他小區,為了方便和安全,地鐵口多一些自然是更好。
GB 50157-2013《地鐵設計規範》規定:「車站出入口的數量,應根據吸引和疏散客流的要求設置,每個公共區直通地面的出入口數量不得少於兩個。」即兩個出入口是地鐵車站出入口數量的最低標準。
北京晚報記者致電地鐵服務熱線96165,話務員表示垡頭站遲遲未開通的確是因為北側出口附近的拆遷事宜還未處理完畢,而拆遷進行到哪一步目前並不清楚。至於垡頭站出入口為何只規劃了兩個,話務員則表示並不掌握相關信息。
龍澤站
或地道或繞行 居民盼增出口
「這個地道誰建的不知道,但是存在起碼有十來年了。」回龍觀地區,新龍城小區北三門外、籃球場旁有一家五金商店,進入後就會發現,這裡隱藏著一個地下通道的入口(見上圖)。
通過這條地下通道,住在新龍城小區中部的居民可以安全地穿越鐵道及13號線,到達龍澤地鐵站。如果不走地下通道,那就得向東繞行700米左右,方能到達龍澤站唯一的出入口——北出口。
地鐵13號線於最初定位為城市鐵路,大部分車站位於地上,全線16站中上地、龍澤、回龍觀、北苑僅一個出入口(地上車站對出入口數量沒有明確要求)。由於13號線沿京包線、北京東北鐵路環線外側鋪設,但又未在鐵道內側建出入口,鐵道內側小區的大量居民要進出地鐵必須繞行或者穿越鐵道。
「以前有其他媒體報導說,附近有些人為了圖快會去穿鐵道,太危險了。這個地道雖然比較陰森,有時候也挺髒的,但起碼保證了安全。」一位住在新龍城的居民告訴記者,「大家也是沒辦法,繞遠太費時間了。地鐵公司能不能在南邊新建一個出口?說實話十幾年了回龍觀人越來越多,一個站就一個口,實在不夠用。」
而北京晚報記者走訪發現,地上車站普遍出入口數偏少,如13號線與5號線換乘站立水橋站,僅有兩個出口且均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再如5號線天通苑北站、天通苑南站,這兩個人流量巨大的地鐵站也只有一個出入口(另有2至4個安全出口)。
地鐵服務熱線96165話務員表示,13號線上有很多車站都是單側出入口,因為設計時是按火車站來設計的,而建設完成交給運營單位使用後,就很難更改了:「再去挖地道加口,對車站來說也比較危險,而且也沒辦法關站進行施工。」如果要諮詢新設出入口問題,得向地鐵建設公司或者規劃委諮詢。北京市規劃委便民熱線接線員表示,出入口問題相關建議,可以致信規劃委信訪部門,也可以直接諮詢地鐵建設公司。記者隨後致電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公司,截至發稿前一直無人接聽。
公主墳
穿越兩條馬路 出入相當危險
公主墳站,地鐵1號線與10號線的換乘車站,位於長安街延長線上、西三環公主墳橋下,工作日是附近居民區通勤的重要節點,而每逢周末,西北方向的城鄉、翠微商業中心,東北方向的玉淵潭公園、中華世紀壇等景點會吸引大量人流。
但是,公主墳站出入口的設置卻讓往來的乘客頗為頭疼:這一站雖然有四個出口,但所有出口都在新興橋內,要到達路口的四個角,均需要穿越兩條馬路。雖然路上施劃有人行橫道,但並未全部配備過街紅綠燈,所以在車流較快較多時行人往往難以通過。而且有些人行橫道的位置比較繞遠,所以很多乘客直接選擇在車流間穿行,相當危險。
GB 50157-2013《地鐵設計規範》規定:「車站出入口……宜與過街天橋、過街地道、地下街、臨近公共建築物相結合或聯通。」而公主墳地鐵站的四個出入口,無一做到這點。
其實,在未與10號線實現換乘前,公主墳站曾有一條直通城鄉貿易中心的地下通道。「後來好像是換乘改造的時候,說要改造通道就暫時封閉了,但到現在也沒有開。」
北京晚報記者致電地鐵服務熱線96165,諮詢地鐵公司有無可能在公主墳站建地下通道或者過街天橋,話務員表示,只要是建設完成的地鐵線路,後續附近的天橋、地下通道等建造事宜,都不歸地鐵方面管了,應向市政部門進行諮詢。記者撥打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熱線,話務員表示,10號線A口地下通道屬於地鐵通道,不屬於市政通道,為何遲遲不開通應諮詢地鐵方面,而建議新設地下通道、過街天橋事宜,應諮詢規劃委,先有規劃才有建設;而當記者致電北京市規劃委時,接線員表示規劃委是審批部門,新建事宜應先由交通部門進行提案。
大數據
出入口少聯通弱 直達率低需改善
有媒體報導,截至2016年底,北京地鐵共計運營19條線路(含18條地鐵線路與1條機場線),線路總長574公裡。目前,北京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超1000萬人次。
地鐵車站出入口是地鐵系統與街道、建築等其他城市空間聯通的節點,也是與其他交通方式實現客流集散的場所。
中國地鐵工程諮詢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3月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該研究將出入口與主要道路周邊臨近各地塊銜接緊密程度(直達率)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以標準跨十字路口車站為例,若路口臨近的四個地塊內均設置有地鐵出入口,直達率則為100%(優),若僅有兩個地塊內布置了地鐵出入口,直達率則為50%(一般),以此類推。
數據統計顯示,286座車站共有1170個出入口,平均每座車站有4個出入口,其中直達率為優的車站總量佔比不超過60%,剩下有40%多的站點沒有實現出入口在臨近地塊的覆蓋,大量的乘客需要穿行城市主要交通幹道才能找到出入口進出,甚至有個別車站的出入口與臨近地塊不能直接聯繫,如公主墳站。
《隧道建設》2014年12月刊發的《地鐵出入口建築設計理論與實踐》一文則指出,香港地鐵中長達200米的出入口較多,並且很多超長出入口都設置3個以上的分支出口。不僅有效解決了消防疏散問題,還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客流,以尖沙咀-尖東站為例,該區域共設置了23個分支入口,其中從尖東站到L5口的地下通道穿越了六條街道;而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出入口數量達到了18個,南京新街口地鐵站出入口數量達到了1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