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舊唐書魏徵傳》中唐太宗李世民對敢於直諫的魏徵的評價。
鏡又稱鑑或照子。據說銅鏡是軒轅黃帝創製的。《軒轅內傳》:帝會王母於王屋山,鑄鏡十二,隨月用之,此鏡之始也。
它萌芽於夏,興起於戰國,盛行於漢唐。自唐末以來,銅鏡開始衰落,北宋略有復興,南宋繼續衰落。然而,與南宋對峙的金代積極吸收漢地文化,在銅鏡製作上異軍突起,雖有不少仿唐宋之作,但也有創新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見的金代銅鏡有雙魚鏡,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等,其中與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雙魚紋在金代銅鏡紋飾中最為常見。以魚紋銅鏡圖案,最早見於漢代,金代最為盛行。其中有的製作精良,紋飾線條均密,造型生動,大多為官鑄;有的造型笨拙,線條粗糙,紋飾模糊,多為私鑄。
雙魚紋大銅鏡。圓鈕,直徑43釐米。緣厚1釐米,緣寬2.4釐米。重24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圓形銅鏡。鏡內區雙鯉魚張嘴鼓腮,展翅擺尾,頭尾相銜,相互追逐,鱗片細密規整;襯底微波蕩漾,浪花朵朵,萍草飄飄。鏡外區為蔓草紋帶。銅境借用鯉魚生殖繁盛的特性來表達了多子多孫的美好意願,同時借喻「鯉魚跳龍門」來祈求升官入仕,反映出女真人的尚文精神和對教育的重視。
以龍紋作為中國古代銅鏡上的裝飾主題,是中國銅鏡文化的一大特色。金代的龍紋鏡受唐代的影響較大,創新也最多,常見的有盤龍鏡,魔蠍龍紋鏡等。金代的雙龍文鏡在數量上僅次於極富盛名的雙魚鏡。
「上京」款雙龍鏡。直徑12釐米,緣寬0.4釐米。緣與鈕座間,雙龍首尾相銜,張口,四足三爪,鱗片稀疏。捲雲紋襯地。邊緣有刻款為"上京"等字,系經上京路某機構檢驗。以纖細清晰的字體契刻官府驗記和押記,是金代銅鏡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宋代菱花帶柄雙龍鏡,直徑12.5釐米,長21.7釐米。鏡緣突變與柄的凸邊相連。鈕的位置做花瓣兒狀,雙龍在兩側,身軀蜿蜒於龍頭上方,一後肢於尾相交,形成環形。花瓣兒右邊的龍張開嘴,左邊的龍卻閉著嘴,二龍均張目舞爪,伸出帶三爪的前肢,龍身周圍點綴著雲彩。鏡下方為起伏不平的海岸,岸下為波濤洶湧的海水,水中有一龜,岸上有一座三足爐,香爐向左右漂浮輕煙。
「懿州驗記官」款雙龍鏡。懿州,古地名。即今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古城址。始建於遼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是著名的蕭太后的孫女兒燕國長公主的私城,後來改為國家行政州。元明之際,懿州歸遼陽統轄。歷史上遼陽曾為遼東郡首府,史稱懿州為遼東懿州,也稱遼陽懿州。
「肇州司侯造」款雙龍鏡。大慶肇州,遼代稱為出河店,下設防禦使。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始設肇州,隸屬於蒲裕路,會寧府,為州級單位,下轄始興縣(今大慶肇源茂興為中心的地區)。
宋金時期故事鏡傳世和出土的都比較多,主要以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神仙故事為題材,這是當時宗教神學盛行的反應。有的故事題材所表現的內容能從史籍記載中找到,如童子攀枝鏡,許由巢父故事鏡,柳毅傳書故事鏡。多為中原地區廣泛流傳的歷史故事被用於銅鏡上,這是漢人與女真人在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滲透的必然結果。
許由巢父故事鏡。直徑21.3釐米,緣厚一釐米。鈕的上部為起伏的山巒,中間有一棵蒼天大樹;左側,一老翁席地而坐,雙手合握胸前。向右觀望,右側一人左手牽牛,右手伸向老翁,下部河岸蜿蜒,碧波漣漪,怪石錯立。畫面是在中原廣為流傳的「許由洗耳,巢父飲犢」的故事。此境圖案表現得正是巢父牽牛離開的情景,北宋時期,使將這一故事鑄於銅鏡上,金代仿之。
金代柳毅傳書故事鏡,直徑1釐米,厚0.9釐米。圖案上部枝葉繁茂,春意盎然。大樹下有一男一女相對而立,女子頭挽高髻,衣著長裙,手中持物,男子雙手作揖。右側一童子牽馬,手捧衣物,下方有三隻羊,或俯臥或吃草,或回頭觀望,草邊兒似有波浪。柳毅傳書源於唐代《柳毅傳》。相傳龍女被驅趕至河邊牧羊,柳毅和書童來到河邊。龍女向柳毅訴說悲慘的身世,而後柳毅為龍女捎信,此鏡描繪的正是龍女將書信交與柳毅的場面。
「官」款二童子攀枝紋鏡,又稱童子攀枝鏡,童子戲蓮鏡。直徑8.9釐米。鏡背紋飾的上部是兩朵盛開的蓮花。底部為一片大大的蓮葉。鏡鈕兩側各一手攀花枝,腳蹬蓮葉的童子。童子嬉戲於蓮花之上,寓意多子多孫,世代相承。圖案描繪了兒童玩鬧的情景,充滿活力。邊緣刻「官」字款和押記,證明此鏡為金代所鑄,「官」字為金代官府檢驗的標誌,另有一字辨識不清,當為檢驗官的畫押。
宋金時期,瑞獸,花草,花鳥等作為銅鏡的主要紋飾。花草鏡以菊花紋為多,圖案通常以鈕為中心,向外放射出相互疊壓的葉瓣,與鈕共同形成一菊花形瓣,布滿鏡背。有的外區有點線紋和萬字紋,有的還有刻記。
「上京會寧縣」款菊花鏡(右一)。直徑19.5釐米,緣厚0.5釐米。內區菊花以鈕為蕊,花瓣舒展,素雅大方。外區為三周凸弦紋,間以樹葉紋飾為圈帶。緣刻「上京會寧縣」等字。上京會寧縣為金代上京路會寧府下轄的三縣之一,位於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一帶,始建於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
「都右院官」款荷花祥雲鏡,直徑21.5釐米。鏡面含富硒層,呈銀白色。鏡背圖案分三層,四朵祥雲圍繞鈕座。中間四朵稍大帶葉荷花,荷葉張開,葉脈清晰,葉上託舉一朵盛開的蓮蓬。荷葉底伸出兩朵對稱的小花苞。漂浮的綬帶及蓮葉配置適宜。最外圈近邊緣處有八朵祥雲。緣刻「都右院官」等字。這種荷花紋飾與唐雙鸞荷葉紋鏡的荷花紋飾相同,但刻款和連珠紋證明此為金代銅鏡。
宋代銅鏡上多鑄以詩文題記的銘文。此外,字號商標鏡銘大量出現。許多字號都冠以州名,標明姓氏,有的還有店鋪所在地,不少銘文都註明「真」「真正一色」等宣傳字樣,是宋鏡的顯著特徵之一。
卍字紋銅鏡,直徑10.8釐米,緣厚0.3釐米。鏡背正中有以鈕為中心的「卍」字,已殘。卍字紋銅鏡最早出現於唐代。卍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教認為其是釋迦摩尼胸前所現的「瑞相」,象徵著吉祥。武則天於公元693年(唐長壽二年)定此字讀為"萬"。這面銅鏡製作粗糙,鏡身單薄,為仿唐鏡而制。
銅鏡是古人不可缺少的照面飾容的生活用具,也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時代所賦予的鮮明特點,他又成為古代墓葬斷代的標準器之一。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其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文華麗,銘文豐富。羅振玉先生曾認為;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
本次展覽共展出宋金時期銅鏡,旨在通過比對,讓觀眾了解到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內地除長期的戰爭摩擦外,亦產生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這也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這些銅鏡是研究金代女真人生產生活的最直觀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