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為鑑 以照行——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宋金銅鏡展

2020-12-24 攝影師於兵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舊唐書魏徵傳》中唐太宗李世民對敢於直諫的魏徵的評價。

鏡又稱鑑或照子。據說銅鏡是軒轅黃帝創製的。《軒轅內傳》:帝會王母於王屋山,鑄鏡十二,隨月用之,此鏡之始也。

它萌芽於夏,興起於戰國,盛行於漢唐。自唐末以來,銅鏡開始衰落,北宋略有復興,南宋繼續衰落。然而,與南宋對峙的金代積極吸收漢地文化,在銅鏡製作上異軍突起,雖有不少仿唐宋之作,但也有創新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見的金代銅鏡有雙魚鏡,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等,其中與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雙魚紋在金代銅鏡紋飾中最為常見。以魚紋銅鏡圖案,最早見於漢代,金代最為盛行。其中有的製作精良,紋飾線條均密,造型生動,大多為官鑄;有的造型笨拙,線條粗糙,紋飾模糊,多為私鑄。

雙魚紋大銅鏡。圓鈕,直徑43釐米。緣厚1釐米,緣寬2.4釐米。重24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圓形銅鏡。鏡內區雙鯉魚張嘴鼓腮,展翅擺尾,頭尾相銜,相互追逐,鱗片細密規整;襯底微波蕩漾,浪花朵朵,萍草飄飄。鏡外區為蔓草紋帶。銅境借用鯉魚生殖繁盛的特性來表達了多子多孫的美好意願,同時借喻「鯉魚跳龍門」來祈求升官入仕,反映出女真人的尚文精神和對教育的重視。

以龍紋作為中國古代銅鏡上的裝飾主題,是中國銅鏡文化的一大特色。金代的龍紋鏡受唐代的影響較大,創新也最多,常見的有盤龍鏡,魔蠍龍紋鏡等。金代的雙龍文鏡在數量上僅次於極富盛名的雙魚鏡。

「上京」款雙龍鏡。直徑12釐米,緣寬0.4釐米。緣與鈕座間,雙龍首尾相銜,張口,四足三爪,鱗片稀疏。捲雲紋襯地。邊緣有刻款為"上京"等字,系經上京路某機構檢驗。以纖細清晰的字體契刻官府驗記和押記,是金代銅鏡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宋代菱花帶柄雙龍鏡,直徑12.5釐米,長21.7釐米。鏡緣突變與柄的凸邊相連。鈕的位置做花瓣兒狀,雙龍在兩側,身軀蜿蜒於龍頭上方,一後肢於尾相交,形成環形。花瓣兒右邊的龍張開嘴,左邊的龍卻閉著嘴,二龍均張目舞爪,伸出帶三爪的前肢,龍身周圍點綴著雲彩。鏡下方為起伏不平的海岸,岸下為波濤洶湧的海水,水中有一龜,岸上有一座三足爐,香爐向左右漂浮輕煙。

「懿州驗記官」款雙龍鏡。懿州,古地名。即今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古城址。始建於遼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是著名的蕭太后的孫女兒燕國長公主的私城,後來改為國家行政州。元明之際,懿州歸遼陽統轄。歷史上遼陽曾為遼東郡首府,史稱懿州為遼東懿州,也稱遼陽懿州。

「肇州司侯造」款雙龍鏡。大慶肇州,遼代稱為出河店,下設防禦使。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始設肇州,隸屬於蒲裕路,會寧府,為州級單位,下轄始興縣(今大慶肇源茂興為中心的地區)。

宋金時期故事鏡傳世和出土的都比較多,主要以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神仙故事為題材,這是當時宗教神學盛行的反應。有的故事題材所表現的內容能從史籍記載中找到,如童子攀枝鏡,許由巢父故事鏡,柳毅傳書故事鏡。多為中原地區廣泛流傳的歷史故事被用於銅鏡上,這是漢人與女真人在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滲透的必然結果。

許由巢父故事鏡。直徑21.3釐米,緣厚一釐米。鈕的上部為起伏的山巒,中間有一棵蒼天大樹;左側,一老翁席地而坐,雙手合握胸前。向右觀望,右側一人左手牽牛,右手伸向老翁,下部河岸蜿蜒,碧波漣漪,怪石錯立。畫面是在中原廣為流傳的「許由洗耳,巢父飲犢」的故事。此境圖案表現得正是巢父牽牛離開的情景,北宋時期,使將這一故事鑄於銅鏡上,金代仿之。

金代柳毅傳書故事鏡,直徑1釐米,厚0.9釐米。圖案上部枝葉繁茂,春意盎然。大樹下有一男一女相對而立,女子頭挽高髻,衣著長裙,手中持物,男子雙手作揖。右側一童子牽馬,手捧衣物,下方有三隻羊,或俯臥或吃草,或回頭觀望,草邊兒似有波浪。柳毅傳書源於唐代《柳毅傳》。相傳龍女被驅趕至河邊牧羊,柳毅和書童來到河邊。龍女向柳毅訴說悲慘的身世,而後柳毅為龍女捎信,此鏡描繪的正是龍女將書信交與柳毅的場面。

「官」款二童子攀枝紋鏡,又稱童子攀枝鏡,童子戲蓮鏡。直徑8.9釐米。鏡背紋飾的上部是兩朵盛開的蓮花。底部為一片大大的蓮葉。鏡鈕兩側各一手攀花枝,腳蹬蓮葉的童子。童子嬉戲於蓮花之上,寓意多子多孫,世代相承。圖案描繪了兒童玩鬧的情景,充滿活力。邊緣刻「官」字款和押記,證明此鏡為金代所鑄,「官」字為金代官府檢驗的標誌,另有一字辨識不清,當為檢驗官的畫押。

宋金時期,瑞獸,花草,花鳥等作為銅鏡的主要紋飾。花草鏡以菊花紋為多,圖案通常以鈕為中心,向外放射出相互疊壓的葉瓣,與鈕共同形成一菊花形瓣,布滿鏡背。有的外區有點線紋和萬字紋,有的還有刻記。

「上京會寧縣」款菊花鏡(右一)。直徑19.5釐米,緣厚0.5釐米。內區菊花以鈕為蕊,花瓣舒展,素雅大方。外區為三周凸弦紋,間以樹葉紋飾為圈帶。緣刻「上京會寧縣」等字。上京會寧縣為金代上京路會寧府下轄的三縣之一,位於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一帶,始建於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

「都右院官」款荷花祥雲鏡,直徑21.5釐米。鏡面含富硒層,呈銀白色。鏡背圖案分三層,四朵祥雲圍繞鈕座。中間四朵稍大帶葉荷花,荷葉張開,葉脈清晰,葉上託舉一朵盛開的蓮蓬。荷葉底伸出兩朵對稱的小花苞。漂浮的綬帶及蓮葉配置適宜。最外圈近邊緣處有八朵祥雲。緣刻「都右院官」等字。這種荷花紋飾與唐雙鸞荷葉紋鏡的荷花紋飾相同,但刻款和連珠紋證明此為金代銅鏡。

宋代銅鏡上多鑄以詩文題記的銘文。此外,字號商標鏡銘大量出現。許多字號都冠以州名,標明姓氏,有的還有店鋪所在地,不少銘文都註明「真」「真正一色」等宣傳字樣,是宋鏡的顯著特徵之一。

卍字紋銅鏡,直徑10.8釐米,緣厚0.3釐米。鏡背正中有以鈕為中心的「卍」字,已殘。卍字紋銅鏡最早出現於唐代。卍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教認為其是釋迦摩尼胸前所現的「瑞相」,象徵著吉祥。武則天於公元693年(唐長壽二年)定此字讀為"萬"。這面銅鏡製作粗糙,鏡身單薄,為仿唐鏡而制。

銅鏡是古人不可缺少的照面飾容的生活用具,也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時代所賦予的鮮明特點,他又成為古代墓葬斷代的標準器之一。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其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文華麗,銘文豐富。羅振玉先生曾認為;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

本次展覽共展出宋金時期銅鏡,旨在通過比對,讓觀眾了解到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內地除長期的戰爭摩擦外,亦產生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這也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這些銅鏡是研究金代女真人生產生活的最直觀的重要資料。

相關焦點

  • 以銅為鑑,可證衣冠,以史為鑑,可知興亡,以人為鑑,可知得失
    隨著政局的變化,至明代銅鏡鑄造業已是江河日下,逐漸被實用的玻璃鏡所代替了。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銅鏡,又稱青銅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鑑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故人「鑑於水」。《說文·金部》釋「鑑」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鑑),就是最早的鏡子。
  • 揭密漢代神秘銅鏡:"英文字母"蘊含宇宙模式(圖)
    四神規矩鏡    齊魯晚報訊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製作的鏡子,是今天我們所用鏡子的前身。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古銅鏡日漸受到收藏家和鑑賞家的重視,本報協辦、正在舉行的山東省文物精品大展上就有不少精美的古銅鏡藏品,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漢代四神規矩鏡。  銅鏡起源 傳說源於黃帝  中國在什麼時代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古史中記載了許多傳說。《軒轅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2020年11月24日,經過較長時間的精心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主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以下簡稱「鏡裡千秋」展)開幕(圖一)。該展覽展出國博館藏銅鏡及其相關文物260餘件(套),這是國博首次舉辦有關銅鏡的專題展覽,其學術意義非同凡響。
  • 銅鏡,銅鏡,如何才能看懂你
    武士鬥獸紋銅鏡 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 唐代桂樹嫦娥紋銅鏡 唐代「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西漢高士宴樂嵌螺鈿鏡 唐代 ◎繆斯客展覽: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展期:2020.11.24日開展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鑑於止水」在鏡子沒有產生之前
  • 在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裡探個究竟
    展覽形式豐富多樣(攝影 陳毓娟)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國博展訊|「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即將展出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地點:國家博物館 南14展廳即將展出【展覽簡介】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銅鏡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觀體現了所處時代的銅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
  • 唐鏡觀大唐——宣城市博物館館藏唐代銅鏡賞析
    作者:侯蓓製作:童達清銅鏡,亦稱「銅鑑」「照子」。正面光亮,清晰可 鑑,可正衣冠,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銅鏡背面多有花紋或銘文,折射出時代特徵與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以及藝術價值。從最早有考古發現的齊家文化到清末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銅鏡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金 屬器物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產生影響最普遍的實用器,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銅鏡數量豐富且成序列,現藏有戰國至清代的銅鏡475面,琳琅大觀,美不勝收。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多元開放。
  • 看展「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國博開展
    11月24日上午,「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銅鏡藏品數量大、品種全、鑄造精良、時代特徵鮮明。自1958年沈從文先生出版《唐宋銅鏡》以來,對古代銅鏡的整理研究工作堅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累。
  • 講座︱佳人已逝,佳境猶存:中國古代的銅鏡如何使用
    鏡子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種生活器具,可照容顏變化,也是一段凝固的歷史,可鑑國家盛衰。那麼,古人究竟如何使用鏡子,從古至今,它們又經歷了哪些轉變?11月2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霍宏偉先生在首都師範大學做了題為「《鑑若長河》|銅鏡使用方式與古人生活空間」的學術講座,深入淺出地剖析了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
  • 博物館裡的5個「冷知識」:塑像怎麼換衣服?古鏡為何不照人?
    03銅鏡的正面到底長啥樣?上文提到了銅錫各半是打造「鑑燧」時所用的比例,這裡的「鑑」就是指銅鏡。▲唐 嵌螺鈿人物花鳥紋銅鏡 國家博物館藏▲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裘裝對鏡軸 故宮博物院藏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 絲路百館百物|金「煌丕昌天」海船紋銅鏡
    銅鏡是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的實用器 ,歷來講究和重視紋飾,這些紋飾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係,銅鏡的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宋金時期銅鏡紋飾趨於簡樸,接近現實生活,海船紋就是這一時期出現在銅鏡上的一種新紋飾。海船鏡又叫船舶鏡,在宋金時期比較流行,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發現。
  • 銅鏡是古代青銅文化遺產的瑰寶 而這個地方卻是銅鏡的發源地
    ,供您賞鑑,同時,了解一下有關銅鏡其它方面的內容。一、西漢清白連弧紋銅鏡:直徑16釐米。圓形,圓鈕,十二連珠紋鈕座,鈕座外有三周短線紋及一圈凸弦紋帶,凸線紋外為內向八連弧紋,連弧間及頂部均有裝飾紋樣,外區兩斜線紋之間有銘文帶,銘文為:「潔而清白而事君,怨而汙之弇明,光玄錫之流而澤,恐而遠而日忘,美而外□思□□,承之可□而毋絕兮。」窄素緣。
  • 以銅為鏡—美如玉的黑漆古青銅鏡
    古人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用以端正自身言行;唐代詩人李賀也曾用詩「雙鸞開鏡似秋光,解鬟臨鏡立象床。」描繪女子對鏡梳妝的動人場景,銅鏡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為一體,在唐代,銅鏡到達了其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高峰,不僅樣式千變萬化,工藝也頻頻創新,頗受唐人喜愛。
  • 銅鏡是誰造出來的?有什麼象徵意義?一口氣搞懂鏡子的前世今生
    明朝天啟二年進士陳仁錫在自己的類書《潛確類書》中記載:  昔黃帝氏液金以作神物,於是為鑑。凡十有五,採陰陽之精,以取乾坤五五之數,故能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通,其意以防魑魅,以整疾病。   他這裡說當年黃帝化銅作鏡,然後後面就開始說這鏡子有多厲害,防魑魅魍魎,還能治病。
  • 黑龍江省博物館「招撫副使之印」特展開展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8月28日,「每月一星」之一百二十七期「招撫副使之印」特展正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展出。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涼山寶藏(12)丨國家一級文物柿蒂八鳳紋銅鏡:從遙遠的東漢走來
    西昌安寧鎮出土的東漢柿蒂八鳳紋銅鏡。文/王仁剛 圖/涼山州博物館提供涼山州博物館的「深閨」中,珍藏著一面古老而精美的柿蒂八鳳紋銅鏡,她從遙遠的東漢走來,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只是聽說發現了一面寶鏡,銅的,亮晃晃,照得見人,是夜裡悄悄送走的,還聽說這個墓此前已經被盜過。安寧鎮(原名六合鄉、鍋蓋梁、西寧)出土寶鏡確有其事,這面傳說中神奇的寶鏡現在就珍藏於涼山州博物館。
  • 專訪|銅鏡,揭開了他長達60餘年的學子情
    當外界為王綱懷的慷慨出手驚嘆時,或許還不曾意識到,比起捐贈數量,這位痴迷銅鏡超30年的藏家真正令人欽佩之處,在於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樂於分享的情懷——這些年來,他發表研究論文120餘篇,出版有《三槐堂藏鏡》《唐代銅鏡與唐詩》《日本蓬萊紋銅鏡研究》《止水文集》和《銅鏡斷代十講》等近30部研究專著;他認為藏家應該有傳承文明的胸懷和格局,希望有更多人尤其是年輕的學子,能在一代人所打下的基礎之上,
  • 中國國家博物館頂級文物,讓你一次看個夠
    下面跟著館長一飽眼福~中國國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展廳數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是全世界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
  • 30家博物館數百件寶物齊聚 這場展覽能讀出怎樣的訊息?
    日前,由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政府主辦的「2020絲綢之路周」展覽,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絲綢之路周」由浙江省首次舉辦。「眾望同歸: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和「一花一世界:絲綢之路上的互學互鑑」兩大展覽,成為「2020絲綢之路周」的特展內容。6月20日的開幕式直播點擊量超1300萬,線下展覽和兩次網上直播,已吸引了205萬人次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