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有了雙航母,第三艘航母也正在建造當中。但是我國艦載機的研發還有些慢,現在只有殲-15 一款重型機。我國的這幾艘航母都是中型航母,搭載殲-15 這種重型艦載機是否合適?作為一款艦載機是重型好還是中型好?而未來,我國殲20和殲31哪個更適合成為航母艦載機?
我國五代機殲20和殲31
艦載機的規格要分不同的航母,也要符合國家的戰略安排,對於有些國家是重型好,而對於一些中等國家而言,輕型艦載機都可以接受。航母的戰鬥力全靠艦載機,艦載機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航母的戰鬥力水平。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就等同於航母的作戰半徑,而艦載機的放飛數量,則直接決定了航母的出動效率,艦載機的打擊能力其實就代表了航母的打擊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艦載機自然是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比如美軍航母的主力艦載戰鬥機都是F/A-18E/F重型戰鬥機。
殲-31
事實也就是如此,任何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都想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獲得儘可能先進、儘可能大型的艦載機。因為艦載機本身就弱於同等級的岸基戰鬥機,而在航母的直接對抗中,艦載機的性能基本就決定了航母對決的勝負歸屬,所以只要能設法提高艦載機的性能,大家都會不遺餘力的。而我國公認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代隱身艦載機的有兩種:殲31和殲20。
殲-31
殲20定位於踹門神器,主要任務就是對敵方關鍵節點目標、高價值目標的打擊任務,不承擔對面狀目標的覆蓋式的全面作戰,因此,殲20的機身設計修長,增加了載油量,使其作戰半徑達2000公裡。加長了彈艙尺寸,可掛載霹靂15這種超遠程空空彈,以達到300公裡之外狙殺敵預警、電子戰、空中油等高價值節點目標。這都是它的優點。但正是由於其機身過長,超過殲31三分之一,使航母機庫內容納戰機數量大大減少,迫使每架戰機的巡航出勤率大大增加,縮短其服役壽命。
而殲31則是沈飛在成功研製了重型艦載戰機殲15以後,在海洋環境對機身材料需求上、在機身受力結構上,在機身機翼升力部局上,都具有了可靠技術積澱的條件下研發的殲31,而且初始設計定位就是一款艦載機型,28噸的起飛重量,雙發中型機尺寸較小,同樣的航母可以攜帶更多的飛機,在航程和作戰半徑上也都大於美國的F35。
殲-20艦載機模型
我國的航母沒有美國那麼多,但是我國承擔的軍事壓力卻比法國、英國等國要大很多,所以必須要充分發揮每一艘航母的實力,顯然,重型艦載機更加適合。重型艦載機可以有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載彈量,更高的作戰效能。所以說,如果我國要研發五代艦載機,還是以殲-20和殲-31為基礎,適當放大機體,使之成為重型戰鬥機,換裝更強勁的大推力發動機,確保飛行性能不受影響,提高掛載和飛行距離,使用更大孔徑的雷達,這就可以了,事實上,我國也正是按照這個要求進行五代艦載機的研發的,相信成果很快就能展現出來了。(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