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五期之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教學筆記

2021-02-19 道中書院

        繼《理則學》之後,高階班又利用三天時間研習完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現將教學筆記與學員心得摘錄記錄如下。

一、內容

        本書將整個中國哲學發展分為三度大開大合:第一度的開合:由先秦到兩漢; 第二度的開合:由魏晉到宋明;第三度之開合:晚明以來。分別以五卷闡述:第一卷:先秦時期:中國文化原初形態之百花齊放;第二卷:兩漢魏晉:儒學轉型而趨衰與道家玄理之再現;第三卷: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異質文化介入之吸收與消化;第四卷:宋明時期:儒家心性之學的新開展;第五卷: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衝擊與新生。蔡仁厚先生將第五卷具體內容在本書中略掉。

二、特點及方法:

       1.《中國哲學史大綱》著重在通觀整個中國哲學之發展、相互影響及其客觀事實。又因是「中國」哲學,所以重智慧而弱思辨,重生命之實踐層面而弱知識層面。研讀本書者,應以自我文化生命企近聖哲的德慧生命,多體貼切己,以引發心靈之呼應與感通,當有豁醒之感。

       2.《中國哲學史大綱》研習重點在把握住大綱脈絡,了解中國學問之精髓,暫不必在細節具體內處糾結琢磨。

三、學習價值

       1.研習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可對整個中國哲學史發展之脈絡有清晰把握,了解整體而後把握部分,了解源頭而後明晰支流。學員可意識到中國學問義理之精深處,在孔孟之道,陽明心學,為後期學習《王陽明哲學》、《牟著四入門》做鋪墊。

        2.前有《理則學》建構思辨為基礎,現研讀《中國哲學史大綱》可讓學員認識到學問的兩層性:生命的學問和知識的學問,並有進一步的體會。同時研習《中國哲學史大綱》是致廣大,再安排研習《王陽明哲學》的學習以盡精微,體貼新儒家之義理。(2018/04/04崔娜娜老師帶班,守真老師輔班)

四、學員心得

      1.邱近儒:中華文化,自堯舜至明清,發展歷程蜿蜒曲折:先秦諸子,漢之獨尊儒術,魏晉玄學,佛教文化傳入至宋明儒學復興,通覽一遍,快哉!中華文化之傳承,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

       2.崔夢婷:學然後知不足,要讀的書還有很多!高階班的學習只是開始,生命及學問長進都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

       3.張金燕:中國哲學史是中國文化生命能否實現內聖外王的歷史,儒家的內聖之學(心性之學)與外王之學(開物成務,利用厚生)是本末一貫的。外王一面的政道、事功、科學,亦必統攝於內聖心性之學,才能得其本源,以保證文化價值之安立與文化理想之繼續開發。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書院·2018暑期讀經宣導講師班(第五期6.2-8.10),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沉痛悼念蔡仁厚先生
    出版專著有《孔孟荀哲學》、《中國哲學史大綱》、《宋明理學》、《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學的常與變》、《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墨家哲學》、《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孔子的生命境界》、《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王陽明哲學》、《論語人物論》、《孔門弟子志行考述》、《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中國哲學史》等三十餘種,論文無數。
  • 高階七期課程建構之一:第一階段教學總結回顧及講師六期結業
    ,先後擔任高階六期、高階七期主教。參考:    1.高階五期課程建構之一:第一階段教學總結回顧    2.高階六期課程建構之一:第一階段教學總結回顧及講師五期結業《中國哲學史大綱》和《王陽明哲學》,有了前一本書的基礎,同學們讀得順暢多了,對中國從先秦至當代的思想哲學發展有了大體的了解,對儒家心性之學的精微處有了感受。
  • 小懶讀書筆記之《中國哲學史》前言上篇
    當西方有璀璨世界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中國也有屹立於東方的孔子和老子。人們常常從西方的角度看待東方的文明,認為中國沒有哲學,甚至中國沒有哲學史。這種說法在劉文英編撰的《中國哲學史》中予以了駁斥。一旦一個民族具有了這兩種高貴的品格,他就像一個人一樣,可以靠著自我改造林立高手之林,再以謙下成海的百穀君氣魄成就雄闊之姿。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是不一樣的兩種概念,我們可以通俗地把所有關於中國特有的東西當作中國文化,但是哲學是一種特有的邏輯體系。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2019年11月11日,採薇在當當網上購買了四五本書,其中就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買馮先生這本書的緣由,是因為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概是說「胡適一向對人寬厚,為何唯獨對學生輩的馮友蘭不睦?」此後,採薇對胡適的興趣逐漸上升,陸續買了他的《四十自述》和《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毫無疑問最突出的貢獻在於「疑古精神」,講中國哲學史居然直接扔掉三皇五帝,直接從周宣王開講。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所以工作之餘,我開始四處搜查流行的哲學入門書籍,同時根據自己的判斷整理出一份僅代表個人的哲學入門書單。限於篇幅,本文著重談哲學史書單。欲修哲學,先學哲學史學習計算機編程這樣的實用技術不必先搞懂它的歷史,學好語文、數學也不是非得研究它的歷史,但學哲學不能不了解它的歷史。
  • 如何理解「哲學史」?
    例如,胡適在其對於現代中國哲學史研究具有典範與開創性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中便是如此。他說,哲學史的目的有三,即明變、求因、評判。要達此三個目的,則先要「述學」,而述學必須「審定史料」和「整理史料」。審定史料要從史事、文字、文體、思想、旁證五個方面著手。整理史料的方法則是「校勘」、「訓詁」和「貫通」。(參見胡適,第8-23頁)這基本上就是當時流行的史學研究的要求。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拓和深化
    正因為如此,1964年在毛澤東、周恩來同志直接關懷下,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北京大學成立了外國哲學研究所。這些專業機構的建立對於經典原著和思想發展史的研究起了推動作用,也為突破原理研究的瓶頸提供了新思路。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在黃枬森教授領導下,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料編譯室的研究人員展開了對包括列寧《哲學筆記》在內的經典原著的研究。
  • 如何理解「哲學史」
    如中國朱子、船山對《四書》的研究,王弼對《老子》的研究,郭象對《莊子》的研究;西方阿奎那對《尼各馬可倫理學》的評註和海德格爾對康德和尼採的研究,本身都成為哲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是留給後人不可忽視的哲學遺產。可以說,通過研究哲學史和哲學經典著作來進行哲學,是哲學發展的必然途徑。那麼,哲學史究竟是「哲學」,還是「歷史」或「史學」?現代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一般認為它是「史學」。
  • 樸槿惠: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是我的人生導師
    樸槿惠在該文章中,含蓄地抒發了閱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所得到的感動和人生的教訓,並稱《中國哲學史》成為了其人生的導師,以下是摘編的全文。   我走過的路與眾不同。在大學時期,我夢想成為電子科學領域的產業主力軍。  但是,在我22歲時,母親突然過世,我的人生道路也從此完全改變了。我自然而然地彌補母親的空位,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 《中國哲學三千年的思想腳步》:五個歷史時期,哲學精神一以貫之
    4、才性與玄理:王弼注老,向、郭注莊5、孔老會痛之限制(道不同)(三)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異質文化的吸收與消化1、佛教五世紀初,才深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心靈2、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吸收階段)3、隋唐階段:由吸收而消化(開出新宗派,天台、華嚴、禪)4、禪宗的異彩:中國吸收消化佛教之後的生命體現
  • 馮契創新性詮釋中國哲學史
    馮契創新性詮釋中國哲學史 2016年08月02日 08: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向清 楊真真 字號 內容摘要:在中國哲學史研究領域,馮契先生奉獻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
  • 高階思維教學的「三重門」——芻議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數學思維教學
    摘要:文章簡述當前數學思維教學中存在的窄化或淺表化現象,並分析探討現象背後的成因,提出數學思維教學應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基於此,文章提出問題教學:開啟高階思維的動力;核心素養:夯實高階思維的落點;深度學習:彰顯高階思維的張力等三條解決途徑,以期從高階思維培養的出發點、落腳點、延展點,實現數學思維培養的轉變。
  • 中國哲學史書單:38本哲學名著
    ——於殿利(商務印書館總經理)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陳寅恪贊其「取材謹嚴,持論精確」本書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
  • 考研大綱與教學大綱之間的重大區別
    我們知道考研大綱與教學大綱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考研複習千萬不能以教學大綱(即以前讀書時學過的內容)為依據。一定要以考研大綱為依據。   凡是「教學大綱內有,考研大綱內沒有」的內容,絕對用不著花時間去複習的,不管出現在什麼樣的教材(例如同濟五版上的柯西收斂原理、含參變量的積分,其他不少教材上的微分幾何、最優化方法初步、個別教材上的微分方程的數值解等)或考研輔導書(例如陳文燈所編寫的輔導書上的解常係數線性非齊次方程的算子法)上,都一點時間也不要去花,更不要去鑽研它。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及其讀後感
    我就想,一個人的法學思想肯定受其哲學思想影響,進一步講,一個人的法學思想,不可能不受其所處時代的哲學的影響,是以萌發讀中國思想史的念頭,遍索經典,覺得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可達事半功倍之功。另外,為了做個明白人,本人準備精讀黑格爾所著,賀麟、王太慶等翻譯的四卷本《哲學史講演錄》。在讀西方哲學史之前,覺得很有必要讀一下《中國哲學史》。
  • 重點新書|《中國哲學史新編》
    新|書|坊《中國哲學史新編(全三卷)》馮友蘭 著 2020年11月出版【內容簡介】>《中國哲學史新編》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經典著作。本書以時代思潮為綱,以對每個思潮中湧現出的哲學中心問題的闡釋為要,對中國哲學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綜合曆朝歷代的政治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事件,提煉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和學術高度的獨創性見解,對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在著重探討中國哲學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對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進行了梳理,呈現出一個高度濃縮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 【推薦】蔡仁厚先生學思歷程訪談錄
    而在今天,除了人品問題,還有客觀的知識之學,加上西方宗教傳入中國而形成「西化」問題。西化不只是自由民主與科學,還有宗教。因而形成現實上亡國亡天下的危機。 民國七十年一月,我在東海大學「中國文化研討會」上,講述關於宗教的會通問題,提出會通的六個焦點,引起周聯華牧師在《宇宙光》雜誌,連續發表六篇文章和我對話。之後,我也在《鵝湖月刊》發表〈再談關於宗教會通〉作為回應。
  • 馮友蘭:我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一點經驗
    司馬遷曾經說:「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董老(必武)詠贊雷鋒學習毛澤東著作的詩中說:「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所得「心知其意」, 「得精神」或者說領會精神實質,都是指真正讀懂了。不過這說得還不具體,我們還是就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的具體情況來說吧!哲學史是哲學發展的歷史。
  • 認清高階思維的時代價值
    當今的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是開放的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要創新,就必須反對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創新有章法,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總之,思維要新,是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服務的,是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務的。
  • 指向高階思維的逆向教學設計
    五是軟技能比自動化更有優勢。六是網絡和校園欺凌使學校管理尤為困難。這一調查結果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思維方式發生變革變得更加緊迫和必要。設計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指向高階思維的一種方法,鼓勵人們積極冒險,激發創造力。首先需要認識一下「知識深度等級」這一概念。知識的深度等級體系簡稱DOK,是旨在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教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