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三千年的思想腳步》:五個歷史時期,哲學精神一以貫之

2020-12-11 騰訊網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13篇文章《中國哲學三千年的思想腳步》,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內容包含文章精華、個人感悟、踐行清單等。

我相信:育兒先育己,父母的成長決定著孩子的人生,父母需要不斷學習,自我提升,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大寶藏,也是中國人安身立命、做人處事的大根基,所以我特別深度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這本書;同時,我相信復盤才能翻盤,持續梳理所學所做,反省自己,極致踐行,不斷升級迭代;我也相信行動為王,不會就學,學了就用,錯了就改,就看誰幹。

以下是學後復盤正文:

一、本文結構

(一)先秦時期——中國文化原初形態的百花齊放

1、人文精神覺醒,不走宗教的路(人格神轉為形上實體)

(1)洪範九疇(殷周之際)

(2)敬的自覺(西周)

(3)禮的世紀(春秋)

(4)天命下貫而為性(三段文獻)

2、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三代之大成,為儒家之開山

3、墨家「非儒」與孟子闢楊墨之文化意義

4、道家之玄理與名家之名理(離堅白、合同異)

5、荀子與韓非、法家與秦政

(二)兩漢魏晉——儒家轉形而趨衰與道家玄理之再現

1、兩漢救秦火,形成經生之學,而義理之學趨於衰微

2、董生之復古更化:革秦政之苛暴,復三代之禮樂

3、哲學以外的「經學、史學、文學」各有所成

4、才性與玄理:王弼注老,向、郭注莊

5、孔老會痛之限制(道不同)

(三)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異質文化的吸收與消化

1、佛教五世紀初,才深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心靈

2、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吸收階段)

3、隋唐階段:由吸收而消化(開出新宗派,天台、華嚴、禪)

4、禪宗的異彩:中國吸收消化佛教之後的生命體現

5、七百年中,儒道二家不顯光彩

(四)宋明時期——儒家心性之學的新開展

1、北宋儒學復興,心性之學再放光輝

2、北宋前三家:由《庸》《易》講天道誠體回歸《論》《孟》之講仁與心性

3、南宋理學三大系:心性為二(朱)、心性是一(陸)、以心著性(胡)

(1)伊川朱子系——心性為二。性是理,心是氣之靈。

(2)象山陽明系——心性是一。不但性是理,心亦是理(良知即是天理)。依孟子「仁義內在」之意,仁義之理,內在於心。道德本心含具道德理則(即心即理,心理是一)。

(3)五峰蕺山系——以心著性。心之靈覺,能形著性。(心形著性之後,心性通而為一)

4、十一至十六世紀,全世界各大文化系統,只有宋明理學放光

5、理學之不足,內聖強而外王弱(有治道而無政道)

(五)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衝激與新生

1、明末顧、黃、王以後,清學轉為考據

2、學風漸漸「唯考據」,形成學術生命之歪曲(以考據撕裂義理)

3、西方近世文明之強烈衝擊

4、二十世紀之反孔反傳統,至文化dageming而極(這一節,噩夢已醒,正在撥亂反正,無須再提)(註:本文發表於民國一百年,即公元2011年)。

5、二十世紀後半,臺、港地區新儒家開啟新生之路

二、四個版本的《中國哲學史》

1、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出版,講到先秦就講不下去了,只有半部哲學史。

2、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冊),1931年、1934年出版,雖然前後寫了兩次的中國哲學史,第二次是在1989年完成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但是無論是思想階段的分期,還是中國核心思想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問題。

3、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三卷四冊),1980年出版。

4、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冊),2009年出版。

三、此次演講,所依據的牟先生的著作一共三大部

一部是《才性與玄理》,表述魏晉玄學,是道家的智慧;一部是《佛性與般若》,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吸收並消化佛教的過程,屬佛教的智慧;還有一部,是《心體與性體》表述宋明六百年宋明儒的心性之學,屬於儒家的義理與智慧。自古以來,以一人之力撰寫專著分論三教的,牟先生是第一人,魏晉時期的道家玄學,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佛教義理,還有宋明時期的儒家心性之學,這三個階段講清楚了,中國哲學史演進發展的線索脈絡,便全幅朗現出來了。

四、先秦時期的核心

這一段的核心,是中國文化不走宗教的路,而是經由人文精神的覺醒,成為一個人文化成的文化系統。

從周初的洪範九疇到周時代「敬德」的觀念,再經由春秋「禮」的時代,一步步的發展為天道性命相貫通的人文精神。

五、多神到一神

經由多神的崇拜,一定會漸漸的發展出一個全知全能,集美善智慧於一身,無限的,超越的一神,也就是經由多神的宗教,一定會最終發展出一個一神的宗教與信仰。西方就是這樣的發展路徑,最終形成一人格神,也就是上帝的出現,這就是一神的宗教。神具有絕對的超越性,高高在上,人是有限的,原罪的,匍匐在地的,只有祈禱等待上帝的救贖。

六、人文精神的覺醒

至周初,中華民族就開始有了人文精神的躍動。一向以來要依靠上天掌握的人的吉兇禍福,現在人漸漸的感到可以由人自己來負一些責任了。

七、洪範九疇(殷商之際)

洪範九疇,是當年周滅了殷商之後,周武王親率文武百官去拜訪殷賢箕子,當面請教箕子如何治國理政才能和於天命天道,才能真正的安定天下的方法,也就是周武王請教箕子的訪談錄。箕子一共列舉了九大類,因此叫做九疇,分別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級、三德、稽疑、庶徵、五福六極,可以稱之為治國總綱,被收錄在《尚書》裡。

以八政為例,其中的,就已經包含了百姓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則又包括了教化、建設、治安。是外交,是文教學術,再加上其他八類,可謂是廣大悉備。

三千年來,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縱觀東西方的政治規模,都無法超出這洪範九疇。箕子所說,既有主觀面的修德,又有客觀面的治民養民,還有,等。

八、夏商周以王者為代表,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

在《論語》微子第十八篇裡,第一句就交代了這三個人,「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安而死」。在孔子看來,這三個人,可以稱之為殷商時代的「仁者」。微子名字叫做「啟」,是與商紂王同母的兄弟,箕子與比幹呢,都是商紂王的叔父,他們都是商朝的皇族。為什麼孔子把他們稱為殷商的「仁者」,為什麼周武王克殷商以後,對這三個人,一個封疆,一個封墓,還有一個如國師一般請教呢?這裡邊,也是可以讓大家領會到,夏商周以王者為代表,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那就是為政以德為本,以民生為重。

九、敬德

在周初,來自殷商時代的宗教虔誠,漸漸的轉為由敬畏感而發的憂患意識,最終內化為道德意識的轉化。在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觀念,就是敬德,人通過內在的敬及敬德來反省,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責任承擔與道德修養,生命的主體性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

十、祭祀的報本返始

祭天地,祭聖王不再是向外的祈求保佑,而是報本反始,啟發自身。

十一、儒道兩家思想匯通(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匯通)

二者匯通最大的限制就在於孔子之道,與老子之道有本質上的不同,孔子之道是體會實踐「仁」,老子之道是體會修煉「無」。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道,是以「仁」之內在生命的價值主體通於天地之生生不息的天道天德,儒家非常重視現實世界價值責任乃至於義理的承擔,要通過道德實踐的內聖修養與外王親民理想的實踐來體會,所表現出的乃是昂揚剛健,生機無限的精神氣息。

老子之道是追求「無」的境界與智慧,要通過致虛守靜的修煉方可達成。

當時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的何宴就問王弼:道在「無」,這樣高明的智慧老子常常講,孔子為什麼不講呢?孔子有弟子記錄並編撰的《論語》存世,但通篇也沒有討論「無」的智慧,反之老子五千言,對於「無」真是說之不盡。王弼回答:聖人體道於身,有道之人自不必再言「無」,老子呢?身在有中,還沒有達到「無」的境界,所以常常講「無的智慧」。王弼說這一段話,其實是以道家「無」的智慧作為道體,來解釋聖人高於老子,其實這根本是不相應的。兩種「道」完全不同,修行方法與功夫亦不同,因此要以「道」之相同來匯通,當然是無法達成的。

直到陽明先生出現才完成了孔老的匯通,及至牟宗三先生的《才性與玄理》問世,內裡經緯才清清楚楚朗然呈現於世。簡單的說,就是在超越的境界處可以相通匯通,在本體和功夫的進路上則不同。

十二、科學精神的本質

真正的科學是沒有任何功利性的求真與求實,這一真理才是科學精神的本質,要想科學發展,我們的孩子們必須擁有科學的精神,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只是希望孩子未來有好的物質生活,即使天天喊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這種功利的讀書只為稻粱謀的思想在科學上也依然無法培養出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的人才的。

十三、德福寶寶教學的三個核心

第一個,就是性情的開發,生命的成長,要以性情統合所有的教學,要以生命接引生命。

第二個,核心就是要以東西方深度的人文來作為教育的內容,提升學習深度系統的東西方文化的學習能力。

第三個,就是我們要培養的人才,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來逐步長大的讀經寶寶,必須有現實生活與做事的能力。不可以只成為一個在學問概念上思來想去的人,一定是有要有創造性的生命能力,不但可以承擔歷史文化的推動和發展,同時在現實人間,各行各業各領域都應該培養出有事功能力有創造性有承擔力的生命。

這樣的生命才完整,內聖之學以安頓身心,外王之道以貢獻社會,不但有自我幸福,自我創造幸福的能力,還有協助時代,協助他人創造幸福的能力。

十四、牟宗三《儒家圓教詠》

《儒家圓教詠》牟宗三

儒聖冥寂存天常,孟軻重開日月光。

周張明道皆弗違,朱子伊川反渺茫。

象山讀孟而自得,陽明新規亦通方。

四有四無方圓備,圓教有待龍溪揚。

一本同體是真圓,明道五峰不尋常。

德福一致渾圓事,何勞上帝作主張。

我今重宣最高善,稽首仲尼留憲章。

經與恩師趙伯毅老師求證,現將《儒家圓教詠》中涉及到的儒家人物羅列如下: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周敦頤,張橫渠,程明道,朱熹,程伊川,陸象山,王陽明,王龍溪,胡五峰,康德。

十五、個人感受

通過學習本文,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有了清晰的了解,至少在表面上、在歷史年代上,能夠劃分開來了。

但是,對於其中的各個哲人聖賢的思想、著作、主張以及背後的原因、原理的了解與把握,對於整個中國哲學的義理把握,自然是遠遠不夠的,也無更好的方法,唯有多讀本文,多踐行,多思考,多體會,多向師友同道請益。

你陪著我的時候,我沒羨慕過任何人。謝謝閱讀,有你真好~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END-

作者:坤泓,一個認真生活的90後全職奶爸,專注父母終身成長,深耕育兒成長教育。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終身成長。育兒有路,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讀《世界哲學史》3-1——古希臘哲學之前蘇格拉底時期
    古希臘哲學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地中海古文明逐漸衰落、覆滅,希臘民族進入歷史舞臺,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當時希臘的貿易港口「米利都」成為一個不同語言、種族、宗教混合的城市,於是誕生了希臘和西方的哲學和科學。
  • 哲學的困境與中國哲學的前景
    同行相聚閒聊,都說現在第一志願報考哲學的考生越來越少,即使名校著名哲學系亦復如此。哲學仿佛日暮途窮,感慨萬千。   歷史往往昭示著未來。人類歷史上的變革、革命都與哲學不可分。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哲學都是作為革命的先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同樣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引發的思想變革不可分。從文化角度說,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學習蘇聯、對舊的唯心史觀及西歐中心論進行批判而開始的初步研究,到改革開放之後對歷史哲學概念、研究範圍及重要流派和人物進行探討,從而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體系,再到21世紀以來對後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及其新趨向的研究。
  • 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
    各個體系之間問題的解決與新的問題的提出恰恰是哲學進步的動力,而我們的中國哲學史,大家可以看到,從一開始研究,就已經結束了。 因為它沒有各種思想體系之間的碰撞,沒有產生真正的哲學交鋒。 甚至只是在簡單的敘述歷史,便認為「只需以某人只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運用毛澤東哲學思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重大意義。  陳雲同志非常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三次與他談學哲學的問題。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書法精神的體現傳統哲學思想
    本文乃作者塞班如來zzz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儒學道學和東漢時期由印度傳來的佛學(中唐時期發展出禪宗,形成禪學),在我們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藝術意識和美學思想上,既直接影響,也相互融合、滲透、補充,它結合著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 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現代哲學
    1914年,北京大學哲學門正式成立,對於中國現代哲學來說,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北大哲學系究竟與中國現代哲學有何淵源?在近日舉辦的一次講座中,北大哲學系教授胡軍對此作出如下的闡述。
  • 中國哲學思想在廣告創意中的體現
    所以,提高廣告人的中國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歷史長河中所提煉出的具有中國哲學思想的中國情感和中國精神,往往成為廣告創意表現的常見題材,例如中國人注重情義,愛好「仁愛」、「孝道」這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美德,再如中國文化中回歸自然、淡定超脫的人生境界,越來越多的現代中國人將這種寫意精神視為自己的生活哲學。
  • 長徵精神的哲學內涵與時代意義
    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和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我們的內心何嘗不是如此。「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紀念的目的絕不是簡單的感懷和銘記,更在於通過不斷提煉和發掘其所「蘊藏著許多明珠」的哲學內涵與時代意義,才能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路。歲月易老,精神永存,一旦我們準確領悟到了長徵精神的哲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長徵精神就非但不會隨歲月老去,反而會因成為新時代的北鬥星而變得更加熠熠生輝。
  • 康中乾:中國傳統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研究」負責人、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歷久彌新的文明的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血脈相續地延續至今,與極具凝聚力、向心力、範導性、引領性的中華民族精神內在相關
  • 專業介紹 | 中文 歷史 哲學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成立於1924年,多位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如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等曾任教於此,裡面大家聽說的最多的應該就是陳寅恪,今天很多人會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話最早就是陳寅恪說出來的。
  • 好書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你是否曾對春秋時期的各家學說有過好奇?或者對歷史中的道家和道教分不清楚?又是否對今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有過懷疑?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都能解答你的疑惑。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895年生。
  • 歷史的終結與福山政治哲學思想的死亡
    知名政治學學者劉瑜在該書中文版的導讀中寫道:「二十年來,《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之人》歷經了各種各樣的質疑。然而,面對如此之多的質疑,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這本書仍然沒有過時,仍然保持著與當下世界的高度相關性——甚至可以說,仍然保持著高度的先鋒性和前瞻性。」 對於福山的政治哲學理論,筆者有著與劉瑜截然不同的結論。
  •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教育思想研究:全國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第二十屆年會分論壇之一
    分論壇的議題為「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教育思想研究」。論壇上半場由首都師範大學朱曉宏教授主持。首先由廣州大學蘇啟敏教授作題為《中國傳統實學認識論與本土教育學知識建構》的報告。蘇啟敏教授指出中國本土教育學思想從先秦時期起源到十七世紀出現現代化萌芽,在明清時期由於西學東漸的出現,實學教育體系逐漸形成。
  •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哲學愛好者必不可少的一本書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為西方學子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哲學的一本入門書籍,後來被翻譯成中文,成為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學院校關於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影響很大。讀完之後,我覺得對國學,哲學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收藏這本書,因為它會讓你對中國歷史,哲學體系有個大綱性認識,所謂的「綱」,是網中的大繩,所有細繩都連在大繩上。
  • 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哲學理論從根本上規範著人們對於世界、歷史、人生和價值的理解,所以我們才把它叫做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們在講精神家園的時候,要和大家談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關於哲學,無論是中國的、西方的哲人,他們都有非常精闢的論述。
  • 丁耘丨論西方哲學中國化的三個階段
    這三個歷史階段之間的中國學術思想和西方哲學本身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學術思想發生的是古今之變、學統之變、學術建制之變、「三千年未有之變」,表現出明顯的、巨大的、整體性的斷裂。西方哲學發生的是典範之變、思潮之變,風格之變。西學四百年來的變化亦不可謂不巨,唯相對中國古今之變為小。西學之變雖較小,而無西學中國化,即無中國學術之古今巨變。
  • 存在主義的哲學的思想淵源
    一、齊克果——現代存在主義的啟蒙思想家(即克爾凱郭爾)齊克果1813年5月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他是哲學家和神學家。他在大學時期主攻科目是神學,但他一生中並未充任過牧師。他從1841年以「諷刺的概念」為題完成了碩士論文以後,就以全副精力從事著述。1855年齊克果病死。
  • 《希臘思想的起源》:城邦催生古希臘哲學,隱含西方哲學起源奧秘
    今天人類社會的學科,凡是有點兒歷史的,基本上都在古希臘人那裡開始了,比如說哲學、政治學、文學、邏輯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數學、幾何學等等。就連現代科學的標誌—「原子」這個詞也是古希臘人的發明。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古希臘思想的產生,並非經歷很長時間演進產生的。
  •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由來及其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