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隨著最後一個寶寶出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近期收治的兩家四個早產寶寶全部平安與家人團聚。
4月21日中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手術室裡一片忙碌,緊張有序的雙胎早產兒搶救工作正在進行。臺上的準媽媽小嬌(化名)孕30+2周,胎兒還沒有足月,這臺手術經過多個科室反覆協商、仔細揣度,只為力保母嬰平安。
無獨有偶,2周之後,更加驚心動魄的搶救再次上演,這是僅僅27+2周的雙胎準媽媽小君(化名)超早產剖宮產,其分娩孕周更小,新生兒救治難度更大。
幸運的是,經過產科、麻醉科、手術室、新生兒科等多個科室的連續密切協作,四個早產寶寶健康降臨,並最終平安與家人團聚。
雙胎寶媽宮頸機能不全,求子路上歷經磨難
對患有宮頸機能不全的女性來說,求子之路可謂磨難重重。在經歷了被診斷為不孕的傷心難過,到決定做試管嬰兒,到大月份流產,再到鼓起勇氣移植雙胎成功,小嬌和小君各有各的艱辛。她們輾轉多地求醫後,幾乎在同一時期,不約而同來到山大齊魯醫院(青島)產科。
這一次移植雙胎成功後,小嬌一直小心翼翼,然而,隨著孕周的延長,越來越多的困難還是擺在眼前,妊娠合併症也慢慢顯現出來。
產科主任劉海英教授還記得小嬌第一次來到門診時孕14周,孕16周做了第一次宮頸環扎手術。然而,術後2個月,發現宮頸口再次擴張,面臨流產風險。劉海英教授及其團隊一邊安慰開解孕婦,一邊充分評估風險及利弊,在與孕婦及家屬充分溝通後,進行了難度極大的第二次宮頸環扎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孕25+周時,困難再次擺在面前:小嬌宮頸再次裂傷,並有羊膜囊突出,隨時可能出現感染、流產、大出血,繼續保胎風險極高。但想到來之不易的孩子,小嬌及家人迫切要求繼續妊娠。
就在小嬌住院保胎的同時,同樣患有宮頸機能不全的準媽媽小君住到了她旁邊的病房,在痛並快樂中期待著自己的雙胎寶寶。
小君也是再次成功移植雙胎寶寶,一家人都難掩喜悅和緊張。在孕14+周時,劉海英主任團隊為其完成了高難度的宮頸環扎術,但孕20+周時,小君因先兆流產再次入院保胎,期間反覆多次出現宮縮頻繁、陰道流血、可疑感染等症狀。小君精神高度緊張,常常難以入睡。
珍貴的胎兒、隨時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經歷過多次求子失敗的準媽媽、充滿期待的家人……同時兼顧兩位雙胎準媽媽的病情,對產科醫護團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產科醫護團隊多次進行病例討論,為兩位準媽媽量身定製了保胎方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並多次用既往保胎成功的病例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陪伴她們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同時,為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分娩,產科聯合麻醉科、新生兒科、手術室提前擬定了專門的緊急分娩預案。
兩位孕婦早產雙胞胎,多學科協作成功搶救
雙胎試管嬰兒、宮頸機能不全、妊娠糖尿病、免疫指標異常……任何一項異常都意味著巨大的、未知的風險。本就是雙胎妊娠的小嬌,保胎期間長時間靜滴藥物,心臟負擔重,肺水腫、電解質紊亂、血糖異常等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嚴重危及母親的安全。
採取多舉措保胎的孕婦較正常足月妊娠的產婦麻醉更具挑戰,麻醉管理和新生兒搶救必須精準到位,而且,對於麻醉科醫生來說,這種備戰狀態要從保胎之時開始,一直到胎兒娩出,安全送入新生兒監護室。一旦孕婦宮縮開始,也就意味著保衛孕婦和胎兒生命安全的戰鬥進入高潮,麻醉醫生必須立刻就位。
4月21日清晨,孕30+2周的小嬌宮縮發動,醫生與小嬌及其家屬溝通後,決定急症行剖宮產。按照擬定的緊急搶救預案,產科主任劉海英教授團隊和麻醉科、新生兒科醫生們全力配合、密切協作,一對龍鳳胎寶寶先後出生,長子1600g、次女1200g,經緊急處理後,由麻醉科、產科、新生兒科醫師共同護送至新生兒科進一步救治。
2周之後,病房待產的小君產程啟動,但孕27+2周屬於超早產,孩子難以經受經陰分娩過程,與家屬溝通後醫生決定緊急剖宮產分娩。當時雖已是下班時間,但所有醫護人員整裝待命,按照之前詳細周密的搶救預案,在麻醉科周金鋒副主任、新生兒科黃啟坤主任及其團隊等多學科的協助下,雙胎姐妹順利出生,出生體重分別為1090g和880g。姐姐Apgar評分1分鐘評6分,妹妹Apgar1分鐘僅評2分,出生後心率僅50次/分,全身青紫,無反應,無呼吸,均給予氣管插管輔助呼吸+胸外心臟按壓,腎上腺素、固爾蘇氣管內注入等一系列積極救治,兩姐妹緊急轉入新生兒監護科進一步搶救。
在新生兒監護室裡,四個嬌嫩的小寶寶幾經生死,經過新生兒科醫護團隊的精心治療和照護,7月23日,最後一個寶寶也痊癒出院了。四個寶寶都迎來了和家人團聚的幸福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