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白話直譯第九章功成事遂

2020-12-15 執象而往象書散人

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君王如信奉人道,就會尚賢貴物,以人害道,不知持滿,就會引發人道之爭的惡性循環,以人道的貪心,這種惡性循環是不會自己停下來的。就象是為了使裝寶物的盆子裝更多的寶物,不停地碾展加高盆沿,以至於最後盆子的坍塌和毀滅,而象用這種行為來治理國家是不會長久的。

君王如果不能尊守天道,而行人道之私,這樣的話,即使積攢到金玉滿堂,也是守不的。因為其德不配天,所以他的那些瓶瓶罐罐很快就會失去的。況且以人道之私所積聚的器物層面的富貴,不能與天道天德相配,很快就會讓君王變得驕奢,驕而無禮,失德,然後失道,這豈不是自己在給自己找尋禍患和責罰嗎。

所以說君王只有行天道才能治理好天下,天下治理好了,也不要居天之功。因為功成身退,這是天帝給出的最好垂範,君王又怎麼能夠去貪天之功呢。

相關焦點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4:第九章 貴驕遺咎,功成身退
    梳理中無意間發現,凡是與「反者道動」相關的篇章,其章節次序在通行本中基本都是9的倍數: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暗含不善行多轍跡);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道德經白話直譯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譯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也只有不以私慾持滿者,才能與天道虛漠無形之氣大篆道德經第十五章抄寫合一,曲己全道,則蔽無可蔽,蔽無可蔽,也就新無可新了。這樣也就可以稱得上得道為道了吧。此章完。
  • 《道德經》白話釋義(一)
    故當代學者讀《道德經》必先熟稔原文,得其要旨,再進而思考其哲學依據,如此方能系統領悟老子深邃之思想,做到學以致用而不離經叛道。時人多受西方科學爭利意識洗腦,外求文明之表而內失文明之心,其行彌遠,其知彌少,因而讀起老祖宗的東西來難解其中玄妙,或嘆其古奧幽深,或內心格格不入,尤以《道德經》為甚。
  • 白話敘說道德經序言
    馬國欣先生自出版了《讓易經走進家庭》《易經解讀》《學成語習易經》《易學實用手冊》《四書五經解讀》之後,又一部著作《白話敘說道德經》將要出版。現把《白話敘說道德經》的序言發表在這裡,供學習。當然,關於老子的姓,也有姓老、姓張之說,我們研究道德經,也不能執著於到底這個人是姓李、姓老或者姓張。又因為道德經原名為《老子》,所以我們就順遂世俗的說法,把道德經的作者認定是老子。其實,當你認真閱讀了作者的《白話敘說道德經》後,你也可以認為道德經的作者是尹喜,是尹喜把老子關於道和德的論述整理並記載下來,流傳給後世,當然這只是作者的觀點。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九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四、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我朗讀的《道德經》,便是依豆瓣的高分版,陳鼓應教授注釋之王弼+參考帛書及楚簡版。今天再來分享個版本。這個版本比較特別,是一位靈性頗高的朋友對《道德經》的重新斷句,跟幾個流行甚廣的傳世版本的斷句都不同,意思自然也大相逕庭——中國的文字標點就是那麼奇妙。因為他的觀點很有意思,所以想跟大家分享,建議跟通行本對比閱讀。
  • 太上道祖白話註解《道德經》道篇1
    太上道祖白話註解《道德經》道篇【法術金口訣:1、原文每一句的後面都有「白話註解」四個字,我向神聖說明,經神聖同意,刪除了這四個字
  • 《心經》梵語直譯白話版——元吾氏
    經中背景: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中部,被弟子圍繞,當時觀自在正在修習"三摩地禪定法"(*合神法),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經中對話:觀自在與舍利弗有關萬物本性是虛空的問答。釋迦牟尼出定後,認可觀自在所說,歡喜讚嘆。  此新譯本將所有梵語直譯成純中文白話。翻譯中,參考了12種梵英中的舊譯本、4種梵語詞典和2種梵語百科。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六則經典名言,常讀常悟,參透出其中真諦!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一、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倡導聖人治國為政就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必有意倡導某事某物,於人於物應一視同仁,齊物等量,如同日月天地於物周普無偏一樣,不定優劣,不分好壞,使之各有其所,各自融洽。三、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出自《老子·第八章》。
  • 《道德經》第十四章,永恆不變的道
    今天寫《道德經》第十四章,簡單了解了解道是什麼。它從古至今,一直未曾改變,它無形,無相,無聲,卻一直在我們身邊存在。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白話:看不見的東西,叫夷。理解:我們看不到道的存在,故道無相。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老子對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所產生的後果告誡了我們,因此在上者若不仁,在下者(百姓)就會成芻狗。老子對掌權者是施仁政或暴政,在《道德經》裡有著清楚的分析:「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先生創辦了開心書院(微信號:kaixinshuyuan),正推廣「開心道德經100誦讀活動」,即念誦100遍道德經,文章後面附的那個注音版,非常有價值,朋友們可以copy下來,放在手機記事本上,公交地鐵,等人閒暇,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 《道德經》道無處不在,普通大眾才是真正的見道者,雖非修道者!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3篇常云: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又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都是一個誠字,以誠為本,心誠則靈。誠,言也,成也。言為心之聲也。即口上一個乾卦,合於天道;乾上一點靈犀,合於神明。乾又代表頭,即舉頭三尺有神明,起心動念不可不察也。成為身之器也,玉不琢不成器,所以成字從萬從戈。萬,點滴細微之事也;戈,雕琢利器之物也。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智慧學習,記點成語在心間(上)
    低調的「老聃」留給了世人智慧之源--《道德經》,後人解讀無數,爭議也不少,時隔數千年,誰又能說得清到底如何理解。儘管如此,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從書中總結出來的許多成語也是充滿了智慧,每一個都能讓我們受用無窮。且讓我們學習一些《道德經》的成語智慧在心間。
  • 讀道德經,簡單直譯不囉嗦,不碼字,意思簡單明了
    道德經續讀,分享觀點,自身感悟人生。道德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德經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02章,不分別,但要有一體兩面的看待
    直譯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美,這就有了醜都知道什麼才算得上善,這就有了不善有無相待而互生難易相待而互成長短相待而互形高下相待而互盈音聲相待而互和前後相待而互隨所以聖人做的是無為的事情行的是不言的教誨任憑萬物自由發展而不幹涉生養了萬物而不佔為己有做了事情而不以此為憑恃功成了而不自居有功正因為不自居有功所以他的功勞不會失去一體兩面,正反相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