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化經典,感悟平凡生活
劉慈欣的《三體》小說火了,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也走紅了。這促使我去追尋這位作家的人生路徑,非常意外的是,他居然同時也是一位高級工程師。
劉慈欣在校期間學的是水電工程專業,參加工作以後任電廠的計算機工程師,這是一位標準的理科男,一位理科生成長為一名作家,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劉慈欣的職稱是高級工程師,可見他在自己的理科專業方面幹得也不錯。而從一名外行一步步走上寫作之路,並且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
近期,他早年期間接受記者採訪的一段話重新被翻了出來:「在崗位上寫作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之後他又趕緊解釋,他的寫作都是在業餘時間。
其實劉慈欣沒有必要解釋。去年世界盃足球賽,冰島足球隊火了,不僅僅是他們的球技驚豔世界,更大的看點是,他們的教練是一名導演,而他們的球員有學生、牙醫、房地產老闆等。
孔子有句話叫做學而優則仕。做學問有了空閒時間可以管理社會。古代有很多詩人琴棋書畫無一不通。近代社會,魯迅棄醫從文,也成為一代文豪。
我們常說,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也要學會十個手指頭彈琴。每個人的成才之路千差萬別,沒有必要局限在一條路上。
對於現在的高中一年級學生來說,文理分科讓他們頭疼不已。家長也跟著操心,生怕選擇錯誤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有些同學會毫不猶疑做出抉擇,而對於那些猶豫不定的學生,我建議你果斷選擇理科。其理由有三。
其一,大多數人一生學習理科的機會可能也只有在中學階段了,作為理科生,除了少數同學會一直專注於基礎學科的研究,大多數人參加工作後,高中理科知識已足夠使用。
其二,高中期間通過理科學習形成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人們誇讚一個人時常說,他上過高中。我們相信,劉慈欣在撰寫科幻小說時,他的電力學知識給了他無盡的啟發。
其三,學理科的學生,如果對文學感興趣,一生都可以繼續學習,而且還有獨特的優勢。而文科生想轉行理科卻難上加難。劉慈欣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我們尚不清楚劉慈欣的文學夢從那一天開始,他在高中階段選擇文理科時,也許也會遇到困惑,他首先解決了生存問題,在電力系統捧上了一個鐵飯碗。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只要有夢想,什麼時候開始並不重要,但自從有了這個夢想,就孜孜追求,人生的付出總有回報。
劉慈欣說他只在業餘時間寫作,我們權且當做一句玩笑話。寫作需要體驗生活,需要收集資料揣摩,需要精心構思,這些都是寫作,不獨是提筆揮毫。
他只要不耽誤本職工作,又有什麼理由去非議他的「摸魚」呢?何況他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業績還是不錯的,不然怎麼能評為一名高級工程師?
人生的路有千萬條,幹嘛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