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標識24日正式公開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玉兔二號」再次「復工」 探月旅程 走得更遠

今年的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此次航天日的活動主題為「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活動當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正式公開。

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徵程中,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走出地球家園、探索外層空間的必然選擇。近日,中國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安睡」一個月夜後,分別於4月17日13時24分和16日20時57分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十七月晝工作期。

地球上的新冠肺炎疫情,並未讓月球上的「玉兔」停止工作。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玉兔二號」按時「復工」,向規劃目標點前進,開啟新一輪的探索旅程。

由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玉兔二號」影像圖。新華社發

實現「雙四百」

進入第十七月晝工作期

在本月晝工作期,嫦娥四號著陸器搭載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將按計劃開機工作。「玉兔二號」月球車攜帶的4件「神器」——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科學探測裝置,將繼續助力「玉兔二號」的巡視探測任務。其中,全景相機預計在接近月午時進行環拍探測,紅外成像光譜儀將進行定標和紅外探測,測月雷達將在行駛過程中開展同步探測。

在上個月晝工作期(3月18日至3月31日),「玉兔二號」實現了「雙四百」的突破:在月背存活時間突破400天,累計行駛裡程超過400米。此後,「玉兔」再度沉沉睡去,為下一個月晝的到來積蓄力量。

「玉兔」為何要按時入眠?在月球上,一天的時間相當於地球上的27天左右,其中白天和夜晚各一半。在月夜期間,月表月壤的溫度將降到零下190℃左右。如果在此極端環境下堅持工作,月球車及其搭載的科學設備極易受損。因此,在月夜來臨前,「玉兔二號」按照預定策略行駛到休眠點,將車頭轉向南,收攏桅杆和一側太陽帆板,使用核源進行保溫。

隨著月晝到來,溫暖的陽光照射到「玉兔二號」身上。當固定側的太陽帆板達到一定發電功率後,「玉兔」便會自主喚醒,並向「鵲橋」中繼星發出通信信號。收到信號後,位於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駕駛員」對「玉兔二號」進行參數設置,並發出指令,幫助「玉兔」進入工作狀態。

事實上,即便在月晝,「玉兔二號」的工作也並非一刻不休。月球上的「中午」來臨時,月壤溫度升高,「玉兔」會進入「避暑」狀態,開啟最小工作模式,直到溫度降低到適宜工作程度。

「玉兔迴旋舞」——原地轉向探測。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供圖

壽命「第一長」

提供豐富探測數據

轉眼間,「玉兔二號」的月球之旅已有一年多。2019年1月3日,「玉兔二號」月球車隨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隨後承擔起對月背巡視探測的主要任務。截至今年4月17日,「玉兔二號」已經安然度過470個地球日,打破了蘇聯「月球一號」322天的紀錄, 成為人類歷史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探測器。

人類歷史上首次登陸月背,只是「玉兔二號」的一項「小成就」。400多天以來,「玉兔二號」兢兢業業地在月背巡視,開展地形地貌探測、淺層結構和礦物成分探測,提供了關於月球背面地質結構、氣象條件、輻射環境等的大量科學數據,為人類研究月球礦物質結構和太陽系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今年1月,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時,該中心對外發布的各級科學數據超過210GB,中外科學家團隊根據這些數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

今年2月,美國《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玉兔二號」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這層結構主要由摻雜著不同大小石塊的多孔顆粒物質組成。這是人類第一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有望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研究顯示,從月球表面往下12米的地層為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這一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地下12米到24米為濺射物沉積層,其內部存在大量石塊,甚至形成了碎石層和碎石堆;從地下24米到40米,則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在不同時期沉積和風化的產物。這些研究發現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範圍。

月背「拓荒者」

探測裝置助力成果頻出

作為月背「拓荒者」,「玉兔二號」 探測成果頻出,離不開各懷絕技的科學探測裝置。

月背地下結構的探測,主要得益於測月雷達的工作。「玉兔二號」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CT掃描」的設備,雷達可發射微波,通過電磁波對月球淺層地質結構進行探測。對月球地質分層結構的研究,便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銜的研究團隊,根據兩個月晝期間高頻通道雷達的探測數據和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而識別和得出的結論。

從「嫦娥」與「玉兔」的互拍,到首次拍下撞擊坑的全景照片,一張張令人驚嘆的月球影像,出自於「玉兔二號」 巡視器所搭載的全景相機。全景相機由兩臺一模一樣的相機組成,安裝在「玉兔二號」巡視器的桅杆上。相機可拍攝高解析度的月面光學影像,能夠實現三維立體成像,跟隨月球車對巡視區進行近距離勘測,從而進行地形地貌分析。相機還能依靠桅杆的左右旋轉和上下俯仰,對周邊環境進行360°拍攝,再拼接出整個環拍區域地形地貌的全部形態。另外,全景相機具有黑白和彩色兩種成像模式。

今年1月,一張名為「玉兔迴旋舞」的照片引發了關注。事實上,這是「玉兔二號」在進行原地轉向探測。先行駛到探測區域,然後依次分8個偏航角轉動一圈。在不同的航向角下,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開機探測——前者由可見紅外的成像光譜儀、短波紅外光譜儀和定標防塵組件構成,依靠月球車的移動能力,在到達指定科學探測點時,對月球車前方0.7米的月表進行精細光譜信息獲取,分析物質成分;中子探測儀則通過探測月球表面的中性原子和離子,探知太陽風如何作用於月球表面。(記者 劉 嶢)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今天中國航天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今天上午,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平臺舉辦。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高考熱點|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誌的產生與區時計算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是怎樣產生的呢?從2016年8月23日開始,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面向全球徵集。海內外各界踴躍參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稱及圖形標識作品35912個。最終確認我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為「天問系列」,圖形標識為「攬星九天」。全球徵集,全球投票,這就涉及時差問題。會不會在時差問題上出高考題目呢?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如果要考,會怎樣考呢?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正式開啟,科技日報:邁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正式開啟,科技日報:邁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科技日報7月24日報導,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
  • 向世界發出中國之聲-首次用漢語命名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給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在今天的中國航天日慶典上,國家航天局將宣布其首個火星探測器的名字。探測器計劃將在7月下旬發射,並將於2021年2月抵達這顆紅色星球。相關知識火星全球遙感軌道器和小型漫遊車任務暫被命名為 "火星一號"(HX-1,HX-1在中文中的意思是 "火星"),這是中國計劃向火星發送一個由軌道器、著陸器和漫遊車組成的太空飛行器的任務。該任務擬於2020年7月用長徵五號重型運載火箭發射。
  •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與百度App合作:打造火星探測知識科普互動平臺
    7月6日下午 ,百度App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共同發布追蹤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合作計劃。雙方將依託百度App平臺,打造全網探火重要入口,並聯合開展火星車徵名、火星探測動態追蹤、火星知識科普多個相關項目,助力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的發展。
  • 原版英語閱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Since 2016, China has set April 24 as the country's Space Day to mark the launch of its first satellite Dongfanghong57082 into space on April 24, 1970.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火星車三維仿真圖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天問一號」,代表中國向火星「發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2000多年前,屈原曾發出嗟嘆。而今,「天問一號」將勇敢作答。2020年4月2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今年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
  • 小火星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4月24日 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 和圖形標識正式發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 「天問一號」(Tianwen-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為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旅行 「天問」源自屈原長詩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天問」一名源於屈原長詩4月24日10時,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等平臺舉辦。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也在啟動儀式上公布。
  • 中國行星探測為何首探火星? 工程副總設計師:為人類開闢新生存空間...
    中國官方近日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2020年將實施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引發關注熱潮。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25日在天津成功實施完成70米天線反射體的整體吊裝,備受矚目。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院士給你講講「天問一號」要去幹些啥?
    7月,中國將迎來一次重大的火星探測工程,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這次探測任務中,中國將會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並且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這次的探測有六個科學目標。首先,火星的軌道器上放了七臺儀器,主要探測整個火星的地形地貌、巖石分布、氣候變化。此外,火星車上放了六臺科學儀器,要探測火星地下的土壤分布、土壤的成分、底下是不是有地下水的分布。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6期:火星探測首次出發 中國航天重大計劃...
    火星探測首次出發 中國航天重大計劃穩步推進按計劃,長徵五號系列大推力火箭將承擔3次發射,即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加上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的最後一次組網發射,中國航天將迎來不僅是數量上也是分量上的航天大年。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相比登月所跨越的38萬公裡,地球到火星幾億公裡的距離,對飛行器的測控通信就是巨大的考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任務過程複雜、技術跨越大、關鍵環節多、挑戰巨大。
  • 中科院院士: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 任務有三個
    【CNMO新聞】據央視網消息,7月5日至7月7日,2019軟體定義衛星高峰論壇在山東日照召開。中科院院士、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表示,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嫦娥四號登月車此次火星之行任務有三:首要科學問題是在探測火星上的生命活動信息,期待在此領域有所突破;其次是火星磁層、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探測與環境科學等本體科學研究;其三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今後建立人類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
  • ...常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微塑料可進入農作物食用部分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 「天問一號」已運抵發射場近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今年中國將使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美國將研究西南極冰蓋坍塌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12.5萬年前南極西部冰蓋發生了崩塌。
  • 每周大事(2020年4月18日~24日)
    每周大事(2020年4月18日~24日)提要 〇習近平在陝西考察時強調 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〇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 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
    大家好,今天是10月14日,科技圈臥薪嘗膽、聞雞起舞的一天。以下是今天的科技大新聞,看看有什麼新鮮大事吧。基妹:這下我有些朋友出不了國了……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介紹,我國火星探測準備工作已就緒,明年將會發射「火星一號」,並計劃在2021年之前降落在火星。
  • 王阿蓮:在火星上刻下中國印記
    「地標」有更多了解,都可通過名稱搜索獲得它們在火星上的準確經緯度。自1975年「海盜1號」和「海盜2號」降落火星以來,這裡一直是NASA火星探測飛行任務的主要參與者。  「我是從物理學的角度參與行星科學研究的,在國內地學界工作的幾年也學了些地質學,把物理學、地質學還有化學都結合起來研究行星科學,我覺得非常合適。」來到美國,王阿蓮很快憑藉自己獨特的優勢,在學科跨界中找到了自己的突破點。
  •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是什麼?
    2020中國航天日  時間:4月24日  主題: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中國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   ),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天事業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而計劃設立的一個紀念日。首個航天日,習主席要求科學家幫助實現中國成為全球天空巨頭的夢想。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耗資2億美元左右
    探測器質量:1.35噸 任務過程:希望號將歷時7個月,跨越6000萬公裡、飛行4.935億公裡,預計20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4~5月正式科學探測,一期探測兩年,二期擴展至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