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正式開啟,科技日報:邁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2020-12-27 澎湃新聞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正式開啟,科技日報:邁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科技日報7月24日報導,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

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早在春秋時期,火星就因形似熒熒之火、行蹤捉摸不定而被稱之為「熒惑」;戰國時代,屈原更是向天發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疑問。回望千年,再看今朝,「天問」啟航既是對古代先賢的最好回應,更是對探索真理、不懈追求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

邁向星辰大海,必要克服風浪。深空探測難度大、成功率低。「天問一號」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通過實施這一任務,我國可以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體系,掌握深空探測共性技術,練就開展深空探測的工程能力,加深對行星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理解,推動未來深空探測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邁向星辰大海,現在正當其時。經過數十年的開拓創新,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探測火星等太陽系內天體的技術基礎。從「長徵五號」大推力運載火箭,到日益完善的深空測控網絡,再到「嫦娥」系列探月任務積累起的探測經驗和科研隊伍,中國航天完全具備向更高遠的目標發起衝擊的實力。

作為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近鄰」,火星僅是我們邁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站。在不遠的未來,中國探測器還將駛向小行星帶,取回寶貴的樣品,近距離觀測木星及其衛星,欣賞炫美的土星環,造訪太陽系內的其他重要天體。「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正是描繪這一宏偉藍圖的第一筆。

深空探測風險難免。在「天問一號」奔向火星的漫漫旅途上,在中華民族探索星辰大海的浩然徵途中,也許會有艱難險阻,也許會有曲折道路,但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沒有什麼能夠撼動,我們探索星辰大海的決心和腳步。

(作者系科技日報評論員,原題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相關推薦

評論(28)

相關焦點

  •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與百度App合作:打造火星探測知識科普互動平臺
    7月6日下午 ,百度App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共同發布追蹤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合作計劃。雙方將依託百度App平臺,打造全網探火重要入口,並聯合開展火星車徵名、火星探測動態追蹤、火星知識科普多個相關項目,助力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的發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標識24日正式公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玉兔二號」再次「復工」 探月旅程 走得更遠今年的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此次航天日的活動主題為「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活動當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正式公開。
  • 今天中國航天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今天上午,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平臺舉辦。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院士給你講講「天問一號」要去幹些啥?
    7月,中國將迎來一次重大的火星探測工程,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這次探測任務中,中國將會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並且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這次的探測有六個科學目標。首先,火星的軌道器上放了七臺儀器,主要探測整個火星的地形地貌、巖石分布、氣候變化。此外,火星車上放了六臺科學儀器,要探測火星地下的土壤分布、土壤的成分、底下是不是有地下水的分布。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九章」問世,2020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現今廣泛分布於臺灣海峽、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的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的福建及毗鄰,也可以追溯到8400年前。這一人群,按照最新的基因分析,並不是以前一些學者懷疑的幾萬年前就來到中國的古人群。3、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6期:火星探測首次出發 中國航天重大計劃...
    火星探測首次出發 中國航天重大計劃穩步推進按計劃,長徵五號系列大推力火箭將承擔3次發射,即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加上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的最後一次組網發射,中國航天將迎來不僅是數量上也是分量上的航天大年。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相比登月所跨越的38萬公裡,地球到火星幾億公裡的距離,對飛行器的測控通信就是巨大的考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任務過程複雜、技術跨越大、關鍵環節多、挑戰巨大。
  • 向世界發出中國之聲-首次用漢語命名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給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在今天的中國航天日慶典上,國家航天局將宣布其首個火星探測器的名字。探測器計劃將在7月下旬發射,並將於2021年2月抵達這顆紅色星球。2020年的這次發射不僅對中國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紀念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軌道50周年——而且對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只有美國成功地在火星上著陸了一艘火星車。這輛火星車將攜帶先進科技去勘探地下水,測量氣候和磁場的改變。如果能夠成功,這次任務將會給中國帶來有關這個星球的寶貴信息。
  • 致良知四合院: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這種浪漫的呼應,是中國航天的一份傳統情懷。從嫦娥、玉兔、北鬥,到神州、長徵、天問……一個個名字背後,是中華民族深沉而厚重的文化。載著千年歷史,邁向廣闊未來,中國航空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現場發射圖片這次又要去哪呢?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火星車三維仿真圖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由此可見,火星上曾經存在過大量的水和大氣。時空流轉,這顆與地球同齡的星球,表面怎麼變成如此荒漠般模樣?火星是我們的過往,還是地球未來的歸宿?或許,它亦可成為人類改造的對象,在若干年後成為一個宜居的地外家園?所有的問題,只有等到我們「身臨其境」後才能一步步得到解答。萬眾期待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按計劃將在今年內開啟。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這些高校功不可沒!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星磁強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 創造多項「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帶動航天科技整體發展  據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 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以下文章來源於行星事務所 ,作者haibaraemily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0元學:解讀中國首次探測火星「天問一號」 小學生專屬科學通識課
    新東方網>學前>小學精品課程>正文小學精品課0元學:解讀中國首次探測火星「天問一號」 小學生專屬科學通識課 2021-01-06 10:2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常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微塑料可進入農作物食用部分
    第一種是機敏和警覺的國家,避免了疫情大規模暴發。第二種是通過強有力的領導和堅持公共衛生關鍵措施,控制住了重大疫情的國家。第三種是雖然戰勝了疫情的第一個高峰,但放鬆限制措施後又出現新的疫情高峰和病例加速增長。第四種是正處於疫情密集暴發的國家。
  • 中國行星探測為何首探火星? 工程副總設計師:為人類開闢新生存空間...
    中國官方近日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2020年將實施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引發關注熱潮。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25日在天津成功實施完成70米天線反射體的整體吊裝,備受矚目。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耗資2億美元左右
    中美阿探火三國演義終於拉開帷幕,今晨日本順利釋出第一箭客,動用該國現役最強火箭H-2A,發射部署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為2020火星發射季中國、美國、阿聯三大探火任務打頭陣
  • 2020 看星辰大海裡的西安科技
    6月23日,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中國北鬥成功組網;7月23日,「天問一號」 成功發射,首次拉開火星探測的序幕;11月24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繞、落、回」,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規劃圓滿收官;12月22日,長徵八號成功首飛,為未來火箭回收開啟了先期技術驗證……上九天攬月成真,下五洋捉鱉也成為可能。「奮鬥者號」創造了萬米深潛的載人深潛新記錄並在全球實現萬米深海直播。
  • 嫦娥五號回家,我們還有更遼闊的星辰大海
    在我國現有的數次航天經驗中,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標誌著中國航天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國已具備地月往返能力11月24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進入太空。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多厲害?只想說:厲害了我的國!
    東方紅一號只是中國在太空之路遨遊的一個開始,這途中的美妙還在不斷締結。就在前不久,中國航天局又宣布了一個好消息:預計在2020年的7月和8月之間,我國將會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沙漠行星,整個星球表面大多是一些沙漠和礫石。火星上雖然存在少量的水資源,但是這些水資源是極其不穩定的,隨時都有可能消失。